[原创]大学生当村官与公务员选拔
<p> <b> </b>关于大学生当村官的情况,在最近媒体上的宣传正不断升温。据报道,大学生们对此事的热情越来越高,报名的人数已经呈现严重的供大于求了,在一些地方已经达到了16:1的录取比例。应该说,这是个好事情,它的积极意义远非报考公务员的悬殊比例所能比拟。尽管当村官和当公务员在形式上有些近似,毕竟都是从政嘛,但两者却有着太多质的不同。前者是到生活和工作环境相对艰苦的农村基层去锻炼:而后者却是在城市的机关衙门里坐办公室。前者的成长之路充满了各种挑战和不确定,如果克服不了自身的种种弱点,难以适应农村特定的环境,完全有可能苦没少吃、劲没少费,但却一事无成,铩羽而归;而后者则似乎面对的是一条平坦、笔直的仕途之道,只要会来事、善于取悦领导、博得一个好人缘,小心谨慎、不犯大错,熬上几年,混个一官半职似乎就是一种必然。</p>
<p>也就是说,如果仅从眼前和表面的功利角度出发,当村官与报考公务员两者的价值是根本无法相比的。但如果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长远眼光看,两者非但可比,而且前者的成长和价值空间的拓展将远远胜过后者。这是因为村官是最基层的管理者,当一名大学生完成了自己的大学学业之后,将自己的社会实践第一站定位在了这里,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自己人生成长过程中一个“跳空高开”的缺口。大学生在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属于紧缺资源,曾被誉为是“天之骄子”,但其毕业时尽管拿到了文凭,其实际能力的欠缺是无法回避的。这个缺陷如果不加以弥补,直接进了机关或其他安逸的环境,无疑为自己未来的人生留下了一个后患巨大的先天不足。而选择当村官,这些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就将在相对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亲身接受实践的磨炼。在同朴实的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将具体学习和体验与人沟通的本领、面对各种复杂琐碎的家长里短。这段“学士后”的经历,对于大学生今后漫长的职业人生来说,好比是一剂苦口的良药。</p>
<p>村官在我们国家的行政干部体系中属于编外的末端,没有国家承认的级别、没有固定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但由于国家对大学生当村官这一新生事物的重视,这个惯例被打破了,尽管仍然没有干部的级别,但那些勇于尝试做村官的大学生们,国家却格外关照,不仅每月发给固定工资,而且享有达到规定期限之后的诸多优惠待遇。我认为,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而其主要的价值并不是这些看得见的利益,而是其背后蕴藏的巨大职业发展机会。一个行政村的人口,少则几百人,多则数千人,如果按军队的建制套,一个村官的权利几乎相当于营长、团长了呀。更何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村里的工作既有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协调,也有精神文明建设的统筹规划;既涉及一级行政组织的建设完善,又事关人财物、供产销的运营管理。一个合格的村官打造,就是一个乡官、县官的浓缩复制啊。因此我认为,大学生去农村当村官,既能使那些有志于治国安邦的将才从容起步,又能使更多的专才发现自己的职业专长和志向,使以后的职场之路更加清晰明确。</p>
<p>从我国社会发展的角度上说,农村的发展无疑是制约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强国的瓶颈。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落后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其真正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必然将越来越受制于农村人才的匮乏和流失啊。由于客观上存在的巨大城乡差别,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的人才越来越多地涌入了城市之中,即便是考上大学的农村子弟,返回农村的比例也是微乎其微。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我国城乡差别势必会日益拉大,农村的现代化必然更加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从这个意义上,引导大学生毕业后去当村官,绝非是环节当前就业困难的权宜之计,其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难以估量啊。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在农村当过村官的大学生们,必然成为将来选拔公务员的重要对象群体,这对于提升我们干部队伍的素养,保证我们公务员队伍的质量和健康,从根本上铲除腐败,都具有重大的价值。</p>从大学生村官中进行公务员的选拔,现在已经开始进行尝试了,我认为这应该成为今后公务员选拔的一个主要渠道和常态化举措。道理很简单,能够选择将自己大学毕业后的第一站设定在农村的人,通常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此外,能够在基层的农村坚持并胜任工作的人,一定是具备行政工作基本素质和相关技能的人。相对于那些直接从大学校门里通过考试上来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公务员来,这些有村官职业背景的人,显然更能胜任公务员的职业要求。这其实也是个极富价值的职业导向,但愿能看到这个带有政治体制改革意味的人才选拔模式能早日成为普遍的现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