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经济救助政策犹如“向漏缸注水”
<p align="center"><font face="黑体" size="5">当前的经济救助政策犹如“向漏缸注水”</font></p><p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font face="宋体">蔡历/文</font></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font face="宋体"> 全球经济危机之下,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力度愈来愈大的救助政策。中国人大不久前通过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美国方面,不仅美联储最近要直接购买万亿美元的政府担保债券,而且财政部也要为收购银行的万亿“有毒资产”提供融资。这一系列政策,再加上几个貌似止跌回升的宏观数据,使得一部分人开始相信,经济见底了,甚至回暖了,中美的股市也因之出现强势反弹。<span></span></font></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font face="宋体"> 事实真的如此吗?根据我们的研究,现在的全球经济类似于一口底部有裂缝的漏水缸,全球的政府都在企图以注水,而非补缸,来阻止水位的下降。缸内的水位就是经济增长水平,而当前全球政府的经济救助政策更是“注水”式的,而非“补缸”式的。<span></span></font></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font face="宋体"> 进一步说,“注水”和“补缸”之间的关系就是“总量”和“结构”之间的关系。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缸内的水位下降了。要阻止水位的继续下降和恢复以前的水位,要首先弄明白水位下降的原因。如果水缸本身没有问题,只是由一些意外原因所致,譬如被碰得摇晃而荡出来了,那就仅仅是个“总量问题”,只须注水便可解决;但是,如果是因水缸底部破了,水从裂缝中漏掉了,这时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个总量问题了,而是一个“结构问题”。这时单纯的注水就不能解决问题了,必须先补缸。<span></span></font></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font face="宋体"> 只所以说当前的经济是一口漏缸,原因在于其中的问题也是结构性的,而非总量性的。和历史上历次经济危机相同,眼下的这次经济危机也是有效需求不足所致,即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不同的是,这次经济危机是真正的全球性的,因为只有在现在市场的全球化才真正充分实现,市场经济才真正覆盖全球。那么消费能力低于生产能力的情况怎么出现的?归根结底,是全球总收入中,分配到用于消费(直接消费或服务于消费)的部分偏小,而分配到用于生产(直接生产或服务于生产)的部分偏大。一般地,这和总收入分配到低收入者部分偏小,而分配到高收入者偏大有关,因为低收入者的基本消费意愿高于高收入者。有充分的数据证明全球这样的收入不均等在过去的几十年急剧扩大。也就是说,当前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全球收入分配结构,在这个分配结构下,总会使流向消费的部分偏小,而流向生产的部分偏大,致使产能过剩,进而导致经济增长水平下降。故此说,畸形的收入分配结构便是全球经济这口水缸的裂缝。<span></span></font></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font face="宋体"> 而当前的经济救助政策,则像注水一样,都是总量性的,而非结构性的。无论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没有触及收入分配结构这个漏洞,最终只是相当于增加了可供分配的总收入的总量,但还是按旧有的分配模式进行分配。流向消费和生产部分的比例还是将和以前一样,消费部分偏小,而生产部分偏大。产能过剩的局面依然无法得到纠正,甚至还会更加恶化。故此,以目前的方式救助经济,犹如向漏缸注水。<span></span></font></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font face="宋体"> 但这并不是说,当前各国政府的举措一无是处。尽管这些政策是总量性的,但是的确能够遏制经济增速的急剧下滑,维持整个经济体系的相对稳定。政府增加的财政支出的确可以增加总需求,但是这样增加是一次性的。一旦这些投资转化为收入,还会按旧有的模式分配。这时政策效力便会消失,经济不平衡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也像向漏缸注水一样,只要注水的速度大于漏水的速度,水位的确可以暂时上升。也就是说,定量性的举措仅解燃眉之急,结构性的举措才是釜底抽薪之策。定量性的举措仅是战术性的,而结构性的举措才是战略性的。对政策决策层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对市场决策层,这时研判经济走势的关键所在。<span></span></font></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font face="宋体"> 可是目前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总量性的问题上,放在注水上,而疏于对结构性问题,对补缸的关注。原因在于,总量性举措更受市场的欢迎,准确地说,更受市场中的博弈能力强的一方欢迎。看看中国的新增财政支出和贷款为什么都是流向强势国有企业部门就知道了,看看美国的美国的金融集团居然可以用政府的救助资金给高管发奖金就知道了。或许只有出现更大麻烦才会迫使我们将精力转向结构性问题。<span></span></font></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幼圆;"><font face="宋体"><span></span></font></span></p><br/>[转帖] 中国经济增长的“自行车模式”
<p align="center"><font size="5"><strong> 中国经济增长的“自行车模式” </strong></font></p><p align="center">蔡历/文</p><p></p><p> 出口和房地产行业在中国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经济经常被形容为是以出口为导向的,而房地产也屡屡被称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理清出口、房地产和中国经济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对理解中国经济的内在运行机制至关重要。根据我们的研究,可以用“自行车模式”将其生动表达出来:中国经济是一辆自行车,出口和房地产则是其两个轮子,而且房地产是掌握方向的前轮,出口则是提供动力的后轮。</p><p> 在信息技术已得到充分应用、全球化已得到充分发展的当今时代,支撑一家企业前进的最重要因素是市场。企业是国家在生产一端的微观经济行为主体,那么支撑一国经济前进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所有企业市场的加总,即总需求。如果市场出现萎缩,其销售收入必将减少,利润和现金流会随之减少,生产可能无法维系,那么企业将不得不面临危机;同样,如果总需求出现萎缩,一国经济的产能将不能被完全吸纳,也会陷入危机。</p><p> 作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中国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产能,如何消化?依赖外需和内需两块。外需这一块自然是出口了,而在内需上,房地产则占据核心地位。简而言之,出口和房地产是吸纳中国产能的两大核心领域,是支持中国经济这辆自行车保持前进的两个轮子。</p><p> 出口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上,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组织和运转的核心。在中国的需求结构中,出口、投资和消费三者(也即三驾马车)之间并非是平行和相互独立的,而是出口高居主导地位,投资和消费则屈居辅助地位。对于中国经济体系而言,唯有依赖外需的出口是相对独立的,是个自变量,而投资和消费都均为出口的函数,都是因变量。所以,唯有出口是中国经济真正独立的驱动力,投资和消费都或多或少受制于出口。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的投资是围绕出口而建的,中国的产能扩张是出口导向的产业链的扩张。如果出口萎缩,也会相应地引发整条产业链上的投资萎缩。前一阶段,中国进口下滑的速度高于出口便是一个侧面例证。很大程度上说,我们的进口是服务于出口的,要么是原材料,要么是构建产能的投资品。另一方面,消费的增长取决于收入的增长,收入的增长则取决于产业的繁荣,而中国的产业又是已出口为中心的,所以,消费的增长情况最终也是和出口的繁荣程度相关。故此,出口是中国经济这部自行车的后轮。</p><p> 如果说出口是中国总需求的核心,那么房地产则是中国总需求中内需部分的核心,它统领内需导向部分的投资和消费。一方面,房地产对上游诸如钢铁、水泥、建材、化工、机械等基础投资品产业提供重要支撑;另一方面,又对下游的家具、汽车等消费品产业进行拉动。但是,房地产(这里指家庭住宅)本身是一种消费品,其最终支撑力量是真实的有效住房需求。据上文分析,房地产的繁荣也是和出口相关的,不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独立力量。房地产是观察中国经济走势的风向标,但远非中国经济的支柱力量。这是说房地产是自行车前轮的原因。</p><p> 进一步,可以这么理解,中国总需求的核心在外需,内需受制于外需,会随外需的萎缩而萎缩;中国内需的核心在房地产,也会随外需的萎缩而走冷。去年以来的经济表现很好地支持这一判断。中国经济形势在2008年9月后的骤然恶化,即总需求恶化是随外需骤然恶化才发生的,这是美国金融危机恶化的结果。同时,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走冷也是在出口走冷后出现的。</p><p> 这里有必要澄清三种容易产生误导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应对危机应该用内需替代外需。这一说法的目的没有问题,中国的确需要提振内需。其错误在于,忽视内需和外需的相关关系,没有意识到内需必然会随外需的下滑而下滑,从而大大低估了提振内需的难度。第二种说法认为出口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不是很大,其依据就是净出口在中国GDP中的份额不是很大,才7%左右。这种说法的错误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忽视了进口也是主要服务于出口的,而净出口就是用出口减进口,完全抹杀掉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出口对GDP的贡献不仅仅直接表现在出口上,而且间接对投资和消费提供支撑。第三种说法认为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支柱,所以政府应该对其大力扶持。这种说法的错误之处在于,没有看清房地产本之于中国经济并非一个独立力量,他需要收入增长的支撑,在之前和出口高度相关。</p><p><br/></p> 太空泛了,没有太多收获@!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tracert</i>在2009-4-1 22:14:34的发言:</b><br/>太空泛了,没有太多收获@!</div><p></p>为啥说太空泛了?说说你的具体看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