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gon 发表于 2009-3-22 00:18:56

[转帖]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热烈的心和冷静的头脑缺一不可

在席卷几乎整个世界的经济金融危机中,人民币国际化迎来了大步前进的良机。在2008年12月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策者们研究部署了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赫然在目。<br/>
由于相对境况较好,在当前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中,中国既同其他大多数国家一样有全力“保增长”的“生存”需要,也有借此机会提升本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体系
中地位的“发展”需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对外贸易中更多地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既是反危机对策,也是我们的发展对策。<br/>
之所以是反危机对策,是因为我国在危机时期更需要大力推进贸易市场多元化,开拓出口新市场,降低对美欧出口市场的过度依赖。2007年中国大陆货物贸易出
口总额1.218万亿美元,其中对欧盟出口2452亿美元,对美出口2327亿美元,分别占出口总额的20.1%和19.1%;加上对香港出口1844亿
美元中绝大多数属于转口,且转口中大多数又是对美欧市场的转口,中国大陆对美欧实际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当在50%左右。这种局面不能永远继续下去了,因
为这样不仅令我国出口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过度依赖于美欧经济的盛衰荣枯,而且赋予了对方一件便利地遏制、左右我国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须知进口能力
也是进口国影响出口国的一条途径。然而,绝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并不如同我国这样拥有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进口支付能力不足是他们的普遍弱点。由
于我国硬通货来源有限但在理论上能够无限供给人民币,所以,要帮助这样的国家打破进口支付能力瓶颈,增强进口我国商品、劳务的能力,现实的办法就是通过各
种渠道向该国提供人民币,包括在对该国贸易中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使用人民币向该国进行股权、债权投资,向该国提供人民币援助,等等。由于贸易伙伴国获
得的人民币收入最终绝大多数还是要用来购买中国商品和劳务,这一方案能够“锁定”贸易伙伴。<br/>
任何一种货币国际化的前提是本国企业、居民在对外交易中乐于使用其计价、结算。然而,尽管本币国际化就宏观而言能够极大地增进一个国家的福利,但在微观层
次上,在这个进程中,出于追求最大限度的便利等动机,本国企业、居民在对外交易中未必都乐于取得本币收入。无论是欧元区和日本的对外贸易结算,还是我国绝
大多数对外贸易的计价结算,都表明了这一点。<br/>
在当前时局下,危机正可以增强我国本国居民、企业在对外交易中采用人民币的内在动机。这是因为在景气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我方一些部门、地区和企业更愿意
采用美元计价结算;但是,在危机时期,在重重压力之下,只要有助于开辟新市场,他们就有更强的动力去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为此宁愿忍受某些方面的不便。<br/>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之所以也是发展对策,是因为作为一个境况相对较好的国家,中国要在这场危机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包括巩固、增
强本国在周边国家/地区和其他重要国家/地区的经济影响力,以及尽可能提高中国在整个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而本币国际化正是一个大国经济崛起的最高体
现。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货币发行国向海外发行本国货币,同等金额的实物财富则相应流入国际货币发行国,这笔实物财富与货币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构成
被该国占有的铸币税;人民币国际化能够显著改善我国在国际财富转移格局中的处境,减少对发达国家的财富转移。<br/>
从整个世界的全局来看,这也应当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应当是增进整个世界的福利。既然如此,依靠损害13亿中国
国民的利益去增进6亿美欧人的福利,这种国际货币体系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合理。人民币国际化既然能够直接增进全世界1/5人口的福利,这一点已经足以表明其
合理性。<br/>
而且,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向海外输出人民币资产还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迫切需要。我国国民储蓄率之高,在全世界首屈一指,1992—
1997年平均国民储蓄率竟然高达41.2%,近年甚至有进一步提升的趋势。尽管我国投资率不低,但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国民总储蓄便超过了总投资,
形成了巨额“过剩”资本,结果是我国金融资产不断膨胀,而且我国国民积累的巨额金融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闲置而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有鉴于此,国际上有些学者
认为我国近年的经济增长不过是“资产负债表”式的增长。这种局面倘若持续发展,在长期内,我国很难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之覆辙,有最终陷入日本经济窘境之
虞。<br/>
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进展是在以往成就的基础上实现的。尽管我国政府尚未在正式贸易中全面实施人民币计价结算,但早在数年前,在我国大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边
境贸易中,人民币就已经被广泛接受为结算和支付货币,在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全境通用,某些国家官方还正式承认人民币为自由兑换货币和储备货币,并逐日
公布人民币与本地货币比价。由于人民币运用日益广泛,人民币流往境外的流量以及境外人民币存量都已经相当可观,学术界和香港金融界普遍认为香港人民币资产
存量已经高达数百上千亿元。在对俄经贸中,人民币也已经占据了一定优势。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资本帐户管制日益放松、市场准入日趋宽松,越来越多的境
外居民会乐于接受人民币。<br/>
在追求我们所期望的发展目标时,热烈的心和冷静的头脑缺一不可,不能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在改革国际货币体系问题上亦是如此。在次贷危机冲击之下,美元本
位国际货币体系的严重缺陷再次暴露无遗,主张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再度高涨。可是,改革国际货币究竟要怎样改?转而实行金本位或是商品本位?货币体制发
展到信用货币阶段,除非人类社会遭遇毁灭性灾难,否则绝无可能返回金本位或商品本位。在可预见的未来,无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家货币制度如何演化,它必然仍
将是一种信用货币体制。尽管日元和欧元背后有仅次于美国的经济支持,但一种国际货币必须是主要影响别人而不是主要受别人影响,而这回次贷危机中出现了“山
姆生病、日欧吃药”的现象,日本、欧盟反而先于美国正式进入经济衰退(即GDP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这足以说明日欧还远远不足以取代美元国际货币地位,
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更需要较长历史时期才能逐步确立和推广。<br/>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解决众多具体的技术性问题,这一点进一步告诫我们需要时时刻刻抱着冷静的头脑去热烈追求目标。一种货币在其升值时期更容易为他国居民、企
业所接受,但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国际投资者在弥补亏空、偿还到期负债双重压力下的资本回流操作令人民币在当前一段时期内承受着对美元的贬值
压力,尽管对欧元和英镑相对强势,这样一种局面对人民币国际化是个阻碍。<br/>
而且,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是人民币流出足够数量,且不提巨额人民币境外流通对我国货币政策运作带来的新挑战,由于人民币外流的主要渠道应当是对外投资和进
口,换言之也就是可能对中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造成逆差,人民币在其国际化进程中迟早必定会遭遇“特里芬两难”
(又被称为“信心与清偿力两难”,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教授发现并提出来的“悖论”)。如何解决?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早作筹划。<br/>
即使不考虑宏观层次上的“特里芬两难”,在微观层次上,要通过进口、投资、援助等策略打破新兴市场贸易伙伴的支付能力瓶颈,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风险,新兴市
场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就是其中之一。向新兴市场经济体发放信贷需要冒较高的信用风险,恶化我国贷款人的资产质量。应对信用风险的措施有事前措施和事后措施之
分。传统的事前措施是为信贷索取高额的风险溢价,即收取高额利息,以及索取高额抵押。然而,这样做将削弱债务国的借贷能力,抑制其经济增长潜力,与我们增
强该国支付能力的初衷相悖。为此,我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当分别积极参与官方国际债权人的巴黎俱乐部和私人债权人的伦敦俱乐部活动,利用其相对完备的国际债
务重组机制降低信贷的不确定性,从而遏制信贷成本。与此同时,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权债务重组机制已经沉寂了一段时间,但我们仍应对其保持密切关注。另
外一种事前措施是提高对新兴市场贷款的信用等级,我们可以探索通过国际金融组织的中介职能达到这一目的。具体做法就是允许亚行、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等
国际金融组织进入中国国内资本市场融资,所得资金投向新兴市场贸易伙伴国的项目。这样做的优点在于:能够提高贸易伙伴的支付能力;将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的低
信用等级债权转化为对国际金融组织的高信用等级债权,债务倒帐的风险降低;促进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丰富我国国民投资品种。<br/><br/>作者:
                      梅新育(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热烈的心和冷静的头脑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