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关于大学生就业困局的破解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font size="4">在近日接到的有关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的反馈中,经常看到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目前所处困境的迷惑,许多人都觉得自己在学校学的东西很难在社会上派上用场,明知道社会上对大学生就业需要有社会实践能力的要求,但却不知如何解决专业功课学习与参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矛盾。看到这些我的确很感遗憾,觉得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一番深入的探讨。</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font size="4"><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我觉得,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80</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后的大学生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来自家庭等方面的关爱过多,因而他们的动手能力、自强意识等都呈现出某种弱化的趋势。而社会中的竞争却日趋激烈,出于一种维护自身人力资源质量的本能,社会用人单位的观念已经发生了一种重大的变化。这就是越来越忽视表面而注重实质了,直接的表现就是,由过去重学历、看文凭,到现在的重能力、讲经验了。而面对这种重大的变化,我们的许多高校的教育模式却没有进行适时的改变,我们的大学生们也没能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调整。正是这样的落差,使得大学生在就业的征途上屡屡受挫。然而,并非大学生们在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中都那么麻木,有些同学在这方面的与时俱进就很值得推崇。我这里还是想就我大学同学的儿子吴彤(浙江传媒学院管理专业今年应届毕业生、我在昨天的博文曾大致介绍过)的成长经历,做些深入的分析,看看他能够成功摆脱就业困扰的诀窍究竟是什么?</span></font></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font size="4">吴彤作为浙江传媒学院这家艺术类院校管理专业的学生,其专业课的学习成绩并不很出众,甚至时常缺课。为此,老师和家长都为此担心过,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实际上是多虑了。吴彤是个很有个人想法的学生,他的职业志向是很明确的,就是将来在媒体行业从事艺术创作以及管理运营工作,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电视制片人。为此,他完全摆脱了学校硬性的课程表束缚,在完成基本的本专业学习的同时,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其他艺术院系听各种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类专业课,同时创办和经营学生社团——“珍逗小品剧社”。开始,他主要是出于好玩,招集了一些东北老乡加盟。逐渐他意识到了这个社团活动平台的延伸价值,既能活跃校园生活、展示同学们的艺术创作和表演才华,又可打造一个开发自己及伙伴们的创造潜质的平台,使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并学习到许多课堂上和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font size="4">“珍逗小品剧社”创办之初主要是以东北的小品演出为主,很快就延伸到了歌舞、戏剧等领域,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学生艺术社团。更具挑战意味的是,随着“珍逗”影响的日益扩大,作为剧社的创始人和首任社长,吴彤得以运用自己管理专业的特长,在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品牌运营、形象推广、广告策划、资源整合、巧妙借势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而又成功地尝试,体现出了艺术类学生难以企及的管理专业优势。将一个校园内的学生社团组织搞得有声有色、名扬四方,他们创立的“华丽之夜”晚会品牌,已经成为浙江省大学校园人气响亮的社团招牌。而吴彤这个普普通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也才凭借其出色的社团组织和艺术表现能力,在强手如林的浙江卫视编导的竞争中成功折桂。</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font size="4">也许,按照传统的大学生成绩评定模式,吴彤凭借其专业课的考试成绩也许属于默默无闻一类。但若按改革开放以来盛行的“生产力标准”,按符合社会需求的杰出人才标准,吴彤则可谓是凤毛麟角的佼佼者。吴彤是幸运的,尽管我们的高校体制基本还在延续着应试教育的老一套,但坚冰已经在打破。吴彤得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志向,在大学校园内自由选修自己感兴趣的各种课程,而未被传统的清规戒律所扼杀,证明这条路是走得通的。一个在校生能够在校园里将一个小小的社团搞得红红火火、风生水起,他们拉赞助、请明星、造声势,将节目在地方电视台上播出,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吴彤们的创造热情和艺术潜质。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东西、练就的功力,恐怕仅仅依赖于课堂上老师的照本宣科,是永远无法实现的吧。</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font size="4">我觉得,吴彤的成功就业的确与他的勤奋、悟性、机遇、天赋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在他这个个案的背后,却隐含着一个值得我们许多大学生认真思索、仿效的东西,这就是他这四年大学生活典型的“复合化”学习方式。所谓“复合化”的学习方式,指的就是他将本专业的规范学习与自己的个人志向相关的学习、课堂学习与社团活动实践学习、艺术创作实践与社会市场运作实践等不同层面的东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他这四年的大学生活不仅完成了学历学习,更使之成为了自己职业人生的第一个实践阶段。值得指出的是,他完成自己社会实践经验积累的天地,就在自己的校园之内,但完成的质量和精彩程度却毫不逊色于许多职业人士。这个结果也许连吴彤本人也未必预见得到,但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哪。吴彤的经历值得我们许多大学生朋友借鉴,许多校园中的大学生们面对如此严酷的就业局势都有些惶惶不安。自己的大学生活应该如何度过,如何到毕业时才能轻松应对就业的挑战呢?我想,好好琢磨一下吴彤的“复合式”学习方式,也许就会找到答案的。</font></span></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7 10:45:36编辑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