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 发表于 2009-3-16 13:07:27

[转帖]上海“韩漂”:好想在这找份工作

金融风暴重创韩国,失业率节节攀升,人力市场“潽出来”了!<br/>即将毕业,在上海的韩国留学生突然想到,与其回到韩国挤破头,不如留在中国“要饭碗”。于是他们同600万中国大学生一起,杀入求职“乱军”。不过却发现,别说“洋大人”做不成,就连“洋打工”竟也如此艰辛。<br/><b>想留——韩国经济太萎靡</b><br/>毗邻复旦大学的五角场,近两年迅速发展成上海东北角最大的商业中心。有时,朴延秀会到其中的第一食品商店两楼排队买一两“小杨生煎”,凭学生证去万达影院看一场10元钱的特惠电影,周末刷交通卡搭公车到市中心逛街。除了宿舍楼外小摊贩一字排开的“黑料理”仍然无法适应,她的生活,早已融入了上海的节奏。<br/>7年以前,朴延秀跟随工程师父亲一起到中国。如今,大学即将毕业,她和其他中国大学毕业生一样,要找工作。<br/>“这是一笔经济账。如果进入在华韩企,起薪用人民币计算,大约在10000元上下,虽然比韩国本土略低,但生活质量却大不相同。在韩国,一斤肉大概四五万韩币,折合人民币200多元;从复旦大学打车到人民广场30多元,而同样路程在韩国,换成人民币起码400元。”朴延秀对侨报记者说,“至于水果,韩国是一只一只卖,这边是一筐一筐卖。”<br/>汇率也是一个大问题。2008年初,1元人民币大概兑换130韩元;到2009年初,1元人民币大概兑换220韩元。换句话说,金融危机的半年,韩币跌惨了,贬值将近一半。在韩国的企业,工资当然用韩币结算。而许多在中国的韩国企业,却用人民币发薪。人民币,至今很坚挺。这也坚挺了朴延秀在中国找工作的决心。<br/>韩国经济在短期内依然没有反弹迹象。继韩国企划财政部长官尹增铉公开唱衰韩国经济“受严重打击”后,韩国央行上月也发布报告称,由于出口、企业投资和消费开支全线下滑,2008年第四季度韩国GDP比前一季度大幅缩水5.6%。<br/>另据韩国主流媒体《朝鲜日报》报道,目前,韩国实际失业率可能已达11.8%。<br/>“在韩国,能在毕业后一年内找到工作,就已经可以炫耀了。”朴延秀说。<br/><b>“失分”——不适应韩企文化</b><br/>去年9月开始,同身边的中国学生一样,朴延秀开始制作简历,并留意起每个需要韩国人的工作机会。电脑的收藏夹里,多出了几家著名招聘网站的链接。<br/>但英语成绩,就像一道铁栅,将大半韩国学生拦在门外。“韩企对英语的要求可谓恐怖。‘托业’满分990,去年都是通过即可,今年有好几家大公司竟说,考不到900分就不用来了。”<br/>后来,劳动了远在韩国的亲戚大驾,七拐八弯递条子找到一家韩资企业,总算给了朴延秀一个面试的机会。面试结束,公司HR很客气地告诉朴延秀,一星期后决定是否录用。等了一个月,介绍人打电话给亲戚,连声抱歉。原来那家公司因为业绩严重下滑,已经裁掉了一个部门……<br/>更令朴延秀想不到的是,在中国多年,身份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尴尬。<br/>去年年底,朴延秀进入一家韩资公司实习,谋求留下转正的机会。公司规模很小,一个韩国老板,十几个中国员工。然而,朴在半个月后无奈离开,并得到韩国老板如此评价:“我不理解,一开始,以为你是自己人,结果,你却站到他们那边。”<br/>“韩国企业很恐怖,上下级界限非常明确,上级拥有绝对的权力。”朴延秀试图解释她失败的原因,“韩国被《福布斯》评为‘最勤劳’的国家,雇员每年平均工作2357个小时,比位于第二名的国家多了整整300小时,我适应不了这样的企业文化。”<br/>这种转变也许早已发生。“我和韩国的人思维方式好像越来越远。”朴延秀说,“寒假回去和以前的朋友聚会,他们互相之间非常直接地问,‘你男朋友有多大的房子?开什么牌子的车子?’太没人情味了。”<br/>已经习惯了中国生活的她,面临的是两难的选择。<br/><b>竞争——中国同学比我强</b><br/>与李斗炫相比,朴延秀的遭遇其实已属幸运。去年9月,已经拿到某韩资企业offer的李斗炫被公司告知,新近出台的《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规定,外籍人士必须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或者“具有特殊专长、中国紧缺的外国籍专业技术或管理人员”,才能在中国办理工作签证。<br/>本科毕生,没有特殊专长。于是,刚刚找到工作的李斗炫又恢复待业状态。<br/>重新开始求职,却碰到经济危机,工作越来越难找,只好尝试去做翻译的兼职以补贴零用,不料却被中介当头泼冷水:“你要一天400元的报酬?你难道不知道,你的朝鲜族同学每天要价多少吗?”<br/>“本来以为,韩国企业总会先要韩国人。我们既了解韩国,又熟悉中国。但现在,我也觉得自己之前要求领韩国标准的薪水,好像不太可能。”朴延秀说。<br/>然而,她却仍然难以接受中国员工的薪金标准。“3000多元人民币,在上海怎么够?”<br/>任何理性的企业都不会根据国籍取才。实际上,由于中国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的应届毕业生,无论是英语能力,还是对世界的认识,都已赶上乃至超过了韩国在华的留学生。“如果说从前,会中文的外籍员工还能为外资企业节省翻译费用;现在,掌握双语甚至三语又精通专业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对薪水的要求却远不如外籍人士。作为企业,从控制成本以及人才储备的角度来说,很容易选择。尤其是经济形势不好,更是能省就省。”一名外企人力资源直言。<br/>来自韩国本土的就业压力,似乎也随时有向中国释放的可能。在韩国,握有HSK(汉语水平能力考试)9级(共11级)证书的,超过10万人。<br/><b>出路——整容?出嫁?喀麦隆学英语?</b><br/>大学最后时光的恬淡对朴延秀而言,恐怕已无实现可能。如今,她每天都要到一家英语培训机构上课。因为是英美人士授课,一年的课程费用高达3万元人民币。<br/>朴延秀很无奈,“我不明白,企业里交流用得最多的还是中文,或者韩文,为什么公司对英语要求这么高。”<br/>不明白归不明白,2月28日,今年5月的“托业”考试报名截止日,朴延秀依然决定报考。尽管她很清楚,即使考试成功,也仅仅多了一块敲门砖,但5月份的考试,仍是她进入韩资企业的最后一搏。<br/>“有些女生——其实男生也是——会去整容。真的,韩国电视里说的。另外,赶紧把自己嫁掉,也是条出路。”<br/>“或者出国读英语。其实绝大多数韩国年轻人都到国外学过英语。一方面是为了求职,一方面,这两年的韩国新风俗是,如果英语不好,女生会找不到男朋友。”朴延秀称,家里已经准备好了3000万韩元,如果“毕业即失业”,她就去加拿大。她补充说,仅仅是语言学校,没有文凭,没有学历。<br/>李斗炫此前已在澳洲读过此类学校,“到英语国家学,进步快一些。有钱的把子女送到美国英国;差一点的送到加拿大、澳洲;家境不好的,只好硬着头皮,把孩子送到喀麦隆学英语。”<br/>“有一个英语证书,加上我的中文能力,到时候再来中国找工作,可能会容易一些吧。”朴延秀说,“我很喜欢上海,我希望最终还是能留在这里。”<br/>在韩国服完兵役后,李斗炫先后在澳洲、新西兰学习英语;接着又来到中国进修汉语。转眼便是奔三的年纪,双语证书在手,却依旧在中国等待机会。现年28岁的他已等不起。他表示,只要公司愿意为他证明“紧缺”,可以考虑进入地道的中国企业。“我学习世界上最难的语言整整3年了,如果回国,这些努力就全白费。”

项目经理沙龙 发表于 2009-3-20 10:38:42

<p>呵呵&nbsp; 可以考虑进中国企业</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上海“韩漂”:好想在这找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