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懒
发表于 2009-12-12 13:23:14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xus</i>在2009-12-12 10:41:38的发言:</b><br/>
<p>朋友给推荐过,没有咂么出感觉,要常读</p></div>
<p>
<p><font size="3">举例:</font>
<p><font size="3" face="Verdana">昨天从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上学到一个新词,人情世故。<br/>人情,顾名思义,就是人的感情,性情,人性。人际关系,为人处世之道。<br/>世故,顾名思义,就是世界上过去发生的事情。它对现在的借鉴作用。懂得世故越多,对现在和未来的把握就越多。</font></p>
<p><font size="3" face="Verdana">一个是人,一个是事。</font></p>
<p><font face="Verdana"><font size="3">懂人情世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br/>要多懂人情世故,呵呵。 </font></font></p>
<p><font face="Verdana"><font size="3"></font></font> </p>
<p><font face="Verdana"><font size="3">我觉得南怀瑾就是把这些经典讲活了,而不再是死的经典。</p>
<p><br/></p></font></font>
zwznj
发表于 2009-12-14 10:16:54
<p>讲本书和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以及钱穆的解读论语,以及朱熹的四书集注,还有王阳明的传习录进行比较,方可以看到高下,看到更全面的论语。就会发现于丹的论语心得,贻笑大方而已。</p>
阿懒
发表于 2009-12-14 12:40:5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zwznj</i>在2009-12-14 10:16:54的发言:</b><br/>
<p>讲本书和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以及钱穆的解读论语,以及朱熹的四书集注,还有王阳明的传习录进行比较,方可以看到高下,看到更全面的论语。就会发现于丹的论语心得,贻笑大方而已。</p></div>
<p>
<p>你这个太牛了,普通读者没必要读这么多吧。
<p>于丹的确实失之太浅太浅。
<p> </p>
idlecloud
发表于 2009-12-17 21:50:21
<p>这我倒不大同意阿懒的看法。</p>
<p> </p>
<p>读书看缘分,"普通"读者里也有自己的喜好和共鸣点。其实经典也好,还有一些大家作品也好,未必有那么难读懂,大多是我们望而生畏罢了。托尼巴赞在《掌握记忆》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因为我们不熟悉,所以我们会对很多信息越发没有兴趣,进而对该领域一无所知。这个符合人类适者生存的原则,但很多时候也是让外界轻易就断送了我们自己做判断自己做思考的权利。而这对于一个求知向上的人却是最重要的。</p>
<p> </p>
<p>我倒劝劝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妨多看看,找到自己投缘的书再仔细阅读和消化。</p>
<p> </p>
<p> </p>
<p>闲云几许</p>
<p> </p>
<p> </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zwznj</i>在2009-12-14 10:16:54的发言:</b><br/><br/>
<p>讲本书和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以及钱穆的解读论语,以及朱熹的四书集注,还有王阳明的传习录进行比较,方可以看到高下,看到更全面的论语。就会发现于丹的论语心得,贻笑大方而已。</p></div>
<p><br/> </p>
<p> <br/>
<p>你这个太牛了,普通读者没必要读这么多吧。<br/>
<p>于丹的确实失之太浅太浅。<br/>
<p> </p>
idlecloud
发表于 2009-12-17 21:54:10
<p><font face="Verdana" size="3">大道相通啊!佩服阿懒融会贯通的能力!</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3"></font> </p>
<p><font face="Verdana" size="3">其实那本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中也有句类似的话:只有原则是持久的。7个习惯的核心就是如何坚持内心深处的原则,培养良好的习惯的。</font></p>
<p> </p>
<p><font size="3">确实是不错的醒脑书。不过他后来出了本书讲第八个习惯,我还是没大有兴趣看下去,书还在书架上。</font></p>
<p><font size="3"></font> </p>
<p><font face="Verdana" size="3"></font> </p>
<p><font face="Verdana" size="3"></font> </p>
<p><font size="3"></font> </p>
<p><font face="Verdana" size="3">------------------</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3">近期重读《论语别裁》,有意识用七个习惯来解读论语,有些启发和收获。<br/>举例,</font></p>
<p><font face="Verdana"><font size="3"><strong>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br/>南怀瑾讲解:</strong>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他说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字,古写的篆文比字,是这样写的—比,象形两个人相同,同向一个方向;而古文北字—北就是相背,各走极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够普遍。<br/><strong>阿懒注解:</strong>这个实际上就是说,君子<strong>以原则为中心</strong>,小人<strong>以自我为中心</strong>。</font></font></p>
<p><font face="Verdana"><font size="3"><strong>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r/>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br/>阿懒注解:</strong>这个其实就是<strong>七个习惯之知彼解己</strong>。</font></font></p>
<p><font face="Verdana"><font size="3"><strong>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r/>南怀瑾讲解:</strong>这个“道”是领导的导。刚才我们提出来,说孔子讲的为政,不是谈政治,以现在观念勉强说来,他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说是政治的原理。他说领导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以政治体制来领导,再用法制来管理,“齐之以刑”,使大家不犯法,犯法就罚他。但是用法制来管理人民,这样一来“民免”,一般人会逃避,钻法律的漏洞,而且他逃避了责任、法律及处罚,他还会自鸣得意,认为你奈何他不了,毫无羞耻心。这和道家老子讲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道理一样,法令越多,犯法的人越多。<br/>因此孔子又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假如以道德来领导,每个人都有道德的涵养,“齐之以礼”,以礼教化。这就谈到礼义精神了,大家能自动自发,如果做错了,有那惭愧的心情,这样做到人人有耻,不敢做不道德的事,不要等到法律制裁,自己就很难过,这就是有耻。到了这种情形,则“且格”,就达到了政治的目的。所以他是主张用道德的政治、道德的感化,这就是儒家与法家的精神之不同了。不过,中国的政治,向来是道家、儒家、法家合用的。<br/><strong>阿懒注解:</strong>这个讲的就是管理一个组织,到底是要用<strong>由内而外</strong>的方法,还是用<strong>由外而内</strong>的方法。</font></font></p>
zwznj
发表于 2009-12-19 19:44:57
<p><font face="Verdana"><font size="3"><strong>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br/>南怀瑾讲解:</strong>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他说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字,古写的篆文比字,是这样写的—比,象形两个人相同,同向一个方向;而古文北字—北就是相背,各走极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够普遍。<br/><strong>阿懒注解:</strong>这个实际上就是说,君子<strong>以原则为中心</strong>,小人<strong>以自我为中心</strong>。</font></font></p>
<p><font face="Verdana"><font size="3"><strong>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r/>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br/>阿懒注解:</strong>这个其实就是<strong>七个习惯之知彼解己</strong>。</font></font></p>
<p> </p>
<p> </p>
<p> </p>
<p> </p>
<p>我也来解《论语》中这两句,请阿懒兄指教。</p>
<p><font face="Verdana"><font size="3"><strong>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r/>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br/>zwznj注解:此为夫子在论语其他地方说过的——不怨天不尤人,反求诸己,“知人”可以努力可以做到,“人之不己知”靠自己努力却不一定能做到。此为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人生态度。</strong></font></font></p>
<p><strong><font size="3"></font></strong> </p>
<p><font face="Verdana"><font size="3"><strong>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br/>zwznj注解:好的管理者对待下属一碗水端平,不偏爱某一方,不合格管理者对待下属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常常根据自己的喜好偏袒某一方下属。</strong></font></font></p>
阿懒
发表于 2009-12-20 13:03:03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zwznj</i>在2009-12-19 19:44:57的发言:</b><br/>
<p>我也来解《论语》中这两句,请阿懒兄指教。</p>
<p><font face="Verdana"><font size="3"><strong>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r/>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br/>zwznj注解:此为夫子在论语其他地方说过的——不怨天不尤人,反求诸己,“知人”可以努力可以做到,“人之不己知”靠自己努力却不一定能做到。此为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人生态度。</strong></font></font></p>
<p><strong><font size="3"></font></strong> </p>
<p><font face="Verdana"><font size="3"><strong>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br/>zwznj注解:好的管理者对待下属一碗水端平,不偏爱某一方,不合格管理者对待下属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常常根据自己的喜好偏袒某一方下属。</strong></font></font></p></div>
<p>
<p>是的,是的,我也是这样理解的。
<p>理解了之后,就在生活中实践,呵呵。</p>
阿懒
发表于 2009-12-20 15:13:01
<p><font face="Arial" size="3"><strong>读《论语别裁》,对孔子新的理解。</strong></font></p>
<p><font face="Arial" size="3"><strong>1.最早对论语和孔子是排斥的</strong>,觉得他就是一副摆着面孔训人,自己没什么本事就知道在那里唠唠叨叨每个人都知道但就是没有人去做的大道理,一个穷酸而又思想腐朽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老迂腐。</font></p>
<p><font face="Arial" size="3"><strong>2.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读《论语》,简直对孔子佩服的五体投地。《</strong>论语》讲得就是为人处世之道,里面的东西很精练而又到位地告诉我们如何和领导相处、如何和同事相处、如何管理自己的下属、如何和客户打交道、如何交朋友等等。</font></p>
<p><font face="Arial" size="3"><strong>3.再过了一段时间后,读论语,发现它更深刻地讲了修身养性之法,</strong>讲了如何和自己相处。如何慎独、何谓三省吾身、何谓君子之道等等。</font></p>
<p><font face="Arial" size="3"><strong>4.现在读了《论语别裁》,更领悟到一些安身立命之道。</strong>孔子并非一个无能的穷书生:</font></p>
<p><font face="Arial" size="3"><strong>4.1他在鲁国做到很大的官</strong>,官职大司寇。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公安部部长。</font></p>
<p><font face="Arial" size="3"><strong>4.2他有学生三千,贤者72人。什么意思?</strong>要考虑那段时期,全中国那么多诸侯国的总人口也才1千万不到。如果放在今日中国13亿人口来算,乘以130倍,就是孔子有学生39万,其中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有1万人。这样看来就非常不得了了。</font></p>
<p><font face="Arial" size="3">他的学生中有子贡、子华,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可以拿现在的基辛格来做比较,同时子贡还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可以拿现在的巴菲特来做比较;他的学生子路是一位有名的战将和著名的将军,后来死于卫国之乱;还有很多学生如冉有、子服等是各诸侯国的高官;学生曾子是后世著名的教育家。</font></p>
<p><font face="Arial" size="3"><strong>4.3孔子之论,并非迂阔之论,而是真正可以让人成功并已经让他自己当时的学生成功了的学说;</strong></font></p>
<p><font face="Arial" size="3">孔子并非只会坐而论道而不会实践的泥足巨人,而是真正的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物。他之周游列国而未被接纳,主要是他的学生在各国势力太大,各诸侯不敢轻易权柄给他;同时也因为他的理想太高,各诸侯兴趣不大。</font></p>
<p><font face="Arial" size="3"><strong>简单言之,孔子并非仅仅是纸上伟人、后世圣人,在当时就已经是著名的成功人士了。</strong></font></p>
阿懒
发表于 2009-12-22 13:37:35
<p><font size="2" face="Verdana">以前觉得孔子就会说说而已,没什么本事,现在才知道人家当时做的事业后世就很少有人能够超越。 <br/>我倒不是站在维护或者发扬国学角度来说《论语别裁》,而是孔子这个人本身就了不起,让人佩服。向成功人士学习。 <br/>论语绝非我们通常意义理解的 什么圣人之言。<br/>孔子也讲厚黑学,也讲生存之道。<br/>孔子没有摆出一副假清高、道德君子的面孔说话,而是站在一个普通的有一定良心和理想的人的角度来说话。<br/>孔子也告诉你如何耍手段。<br/>我经常说的一句名言:做好人要懂坏事,懂了坏事才能更好地做一个好人;不懂坏事只会做一个纯好人、烂好人、无能的好人。没想到这句话在论语里面早就有了。<br/>我们对孔子的误解太多,导致我们都不愿意去读 论语。<br/>有了不正确的见解。我前面说的那些,都是我之前对孔子的误解,简直把孔子和唐僧划上等号。<br/>算了,我也不拔高孔子了。后世之弊就是仰视他太厉害了。<br/>把他当一个愿意讲自己成功/挫折/失败经验的,有一定道德标准和理想的 当时社会的成功人士,即可。</font></p>
<p><font size="2" face="Verdana">有人说"88年,72位诺贝尔奖获得提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求助于2500年前的中国孔子智慧"。这句话可能没错,但让人无法理解。你得说出一两点来,让人觉得孔子智慧确实让人心服口服才行,而不能空喊口号。</font></p>
<p><font face="Verdana"></font><font size="2"> </font></p>
nimocgd
发表于 2009-12-24 00:08:18
这种国学的东西要慢慢品,不然没感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