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的作者在故乡
《飘》的作者在故乡<BR> 1939年12月15日,电影《乱世佳人》在亚特兰大首映。当晚8点40分,当克拉克·盖博在亚特兰大戏院露面时,他的几位女粉丝因过于激动,当场晕了过去。<BR> 这是盖博的魅力,也是白瑞德的魅力,但最终,它应该是一本叫《飘》的小说和一个叫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女人的魅力。<BR> 小女子,大手笔<BR> 身高仅1.52米,体重不足45公斤,当22岁的米切尔应聘到《亚特兰大通讯》编辑部工作时,她看起来就像16岁小女生,脸庞秀气,个性活泼。因身材太过娇小,报社特意为她把办公桌椅各锯掉7厘米,免得她的脚够不着地面。<BR> 可是,你绝对不应该被这样的外表迷惑,因为她确实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女子。她很勇敢,为了摸清高空作业者在工作时的感受,她曾把自己吊在61米高的楼房窗外;她也很执着,为了用手中的笔勾画出佐治亚州5位英雄将领的形象,她在图书馆里一扎就是几个星期……最后用生花妙笔将英雄们刻画得惟妙惟肖。<BR> 这份勇敢和执着,让她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跃升为《亚特兰大通讯》的首席记者。米切尔成了当地名人,一个受人尊敬的女报人。<BR> 似乎一切都顺风顺水,工作很出色,在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后,米切尔又找到了称心的爱人。大概谁也不会想到,这样的美好生活会因为她自己的一次疏忽大意戛然而止。<BR> 26岁的时候,有一次,米切尔在雨天开车时走神了,车子撞在道旁的树干上,导致她的脚踝严重扭伤,疼痛使米切尔无法轻松坐在打字机前,只好辞去在《亚特兰大通讯》的工作,安心养伤。<BR> 体贴的丈夫为了排遣妻子的寂寞,总是去图书馆借来大堆的小说、诗歌给她读。可是,有一天,丈夫回家时,怀中抱着的不再是图书,而是一大摞空白的浅黄色稿纸,他将稿纸轻轻地放在妻子面前,很认真地对她说:“图书馆里已经没有你会喜欢的书了,在我看来,如果你还想再有什么东西可阅读的话,好像必须自己写一本书给自己看。”<BR> 一本流传后世的佳作就是这样开始动笔的。米切尔写作的方式很特别,她先写好最后一章,然后这里写一章、那里写一章,毫无章法。除了丈夫,她不好意思拿给别人看。就这样,断断续续写了近十年。<BR> 想象一下,一个26岁的女子,在打字机前一坐十年,修女般地夜以继日工作,这份坚定和执着,不是谁都有的。她燃烧着激情,陶醉在郝思嘉、白瑞德们行云流水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中,这种体验,想必也是很多人追求的。<BR> 可是,当厚厚的打字稿寄出后,米切尔便后悔了,她生怕出版商们那一张冷冰冰的铅印退稿信,便先发制人一个电报到麦克米伦公司,请求编辑老爷们“免看”、速退。米切尔绝对想不到,她这个文学新星的处女作,此时已经成为出版商手中的王牌。<BR> 总统夫妇也成了粉丝<BR> 这本不敢拿给别人看的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BR> 30年代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米切尔给自己定的目标很低,卖出5000册就心满意足。而实际上,这本书仅仅三周就卖出了178000册。二战期间,《飘》在德国纳粹占领区禁止销售,但阅读的热切期望促成了它在图书黑市上的流传,当时占领区图书黑市,每本《飘》的价格被炒到60美元。《飘》一路走红,一些慈善机构也借机向米切尔伸手,以求得一些她签名的书作为向公众抽签售卖的奖品。一本原价3美元的《飘》,经米切尔签名后的市场价格就成为20美元,现在,世界上大约有3500册题写了“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 <BR> 《飘》赢得了无数人的喜爱,连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夫妇都成了它的忠实粉丝。总统是在战事繁忙时候读的《飘》,读完,他意味深长地评价:“没有一本书需要写的这么长”。<BR> 总统夫人埃丽诺·罗斯福在这方面投入更多。当小说《飘》的电影改编在好莱坞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埃丽诺·罗斯福不甘人后,也卷入了为影片挑选演员的队伍中。埃丽诺·罗斯福好舞文弄墨,常在报刊里开有专栏,其中就曾经有过这么一段文字:“……我的天,我敢向你担保,你会发现斯嘉丽·奥哈拉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兴趣的角色。” <BR> 埃丽诺·罗斯福对选演员一事很着迷。她竟然不遗余力地向电影人力荐她的女仆莉齐·麦克达斐出演妈咪一角,莉齐·麦克达斐还真有幸得到了一次试镜的机会,不幸的是未被选中。不然的话,我们今天也许会在电影中一睹总统夫人女仆的风采。<BR> 在为电影《飘》物色演员的整个过程中,埃丽诺·罗斯福处于一种兴奋、积极的状态中,为此,她还特意去亚特兰大拜会了玛格丽特·米切尔,两人谈了一个多小时。 <BR> 在众人的关注下,这部电影就这样热热闹闹地拍摄完成了,同图书的出版一样,它获得了巨大成功。公共汽车上、高速公路两旁、纽约时代广场上、各类报刊杂志上充满了《飘》的电影广告。玛格丽特·米切尔所到之处,人们欢呼如潮,迎接她的人群甚至比迎接罗斯福总统的还要多。<BR> 1939年,《飘》来亚特兰大首映,那一派名人佳丽云集的阵势,那一股股欢乐声浪,亚特兰大倾城而出,成为全世界的焦点。<BR> 一度,玛格丽特·米切尔成为家乡亚特兰大的骄傲。这个城市哺育了她,又因了她而名扬全球。<BR> 最后的真实<BR> 可如今,最终容不下她的还是这个城市。<BR> 当喧嚣沉寂,耀眼的光环褪去后,最后沉淀下来的,是不得不正视的真实。人们现在得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曾经像英雄般被爱戴的米切尔,在她的家乡并不是人人敬仰。<BR> 这一点,从米切尔的故居遭遇可以看出。因为除了小说,电影,米切尔留给这个世界的有形的东西,或许只有故居了。<BR> 然而,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米切尔在亚特兰大的故居饱受争议,一直有人要以各种名义将其拆除。在激烈的争辩中,故居最后因获得了一个“重点文物”的称号才得以存在。<BR> 虽说生存下来了,但还是多灾多难。1994年,一场大火袭来,把故居烧了个容颜尽毁,仅仅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卧室幸免于难。<BR> 然而美国人坐视不管,最后竟要由德国奔驰公司出资450万美元修复它。本打算在1996年7月修葺一新正式对外开放,8月就会迎来参加奥运百年庆典的各国客人。可是,就在开放前47天的5月12日,又有人纵火烧它。这一次可是致命一击,它面目全非、几乎化为灰烬,只有那些百年骨架挺了下来。<BR> 修复工作不得不重新来过。这一次,四周架起了几块警告牌,其中一块牌子上写着:“一万美金悬赏捉拿案犯。1996年5月12日晨6点18分,有人纵火于此。这是个可耻的日子。”<BR> 亚城的市民为什么难容米切尔,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无论黑人、白人,都闪烁其词:<BR> “有人说她是种族主义者,也有人说她是个大作家。”<BR> “她的小说和电影十分成功。”<BR> “可能是无家可归的人烧的。”<BR> “她很有名。”<BR> 美国人的教养真好,但没人真正回答问题!似乎没有一个人真正表现出对米切尔的热爱,也没有一个人真正表示出仇恨,无论黑白。 <BR> 如今,在亚城,丽日蓝天下,米切尔故居正如战火硝烟中的废墟一样坚强地挺立着。它还在!这百劫不死的三层旧式红砖楼,木屋顶烧塌了,木门窗全毁了,但那熏黑的红墙依旧,像个衣衫褴褛的战士。它四周是寒光逼人的银行大楼和商店,惟有它,如一个沧桑的岁月老人,默默地、遍体鳞伤地守在街头。 看了无数次,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