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杂志 发表于 2008-12-19 09:19:39

[原创]米其林家族的幸与不幸

 <strong> <font size="6">米其林家族的幸与不幸</font><br/>  <br/>  在米其林人眼里,“汽车只是轮胎的一个配件”。就连名声大噪的“美食圣经”,也仅仅是一项“副业”。<br/>  <br/>  文|本刊记者&nbsp; 罗影&nbsp;&nbsp; 出处|英才杂志11月刊<br/></strong>  <br/>  尽管克莱蒙费朗市号称“法国中部最大的城市之一”,但是这个城市并没有多大。只是,这个人口不过数十万的小城在法国的知名度很高。让这个小城出名的,除了物理学家帕斯卡,就数米其林了。这里被法国人称为“米其林城市”。<br/>  <br/>  米其林,这家现在为协和飞机制造轮胎的企业,在176年前刚创办时,只不过是一个制造农用机械和橡胶球的小工厂。开始的几十年里,它的产品都是阀门、水管、气管、密封垫、橡皮带之类的小玩意儿,直到1889年。<br/>  <br/>  这年春天,一位旅行者来到米其林公司求助:他骑的自行车轮胎破了。这个充气轮胎产自英国人邓禄普在一年前创办的工厂,米其林的掌门人爱德华和他的工程师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压缩空气橡皮管。一见之下,爱德华和工程师立刻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虽然从未试过,但他们还是竭尽全力修补好了这条轮胎。不巧的是,修好的车胎没走出多远又漏气了--当时邓禄普生产的轮胎和轮辋是一体的,一旦轮胎破裂,唯一的办法只有就地修理。在骑车人再次回来寻求帮助时,爱德华发现了可拆卸轮胎的价值--能让骑车者随时随地更换用坏的轮胎。后来,经过两年的反复实验,米其林获得了可拆卸轮胎的专利。<br/>  <br/>  1891年秋天,第一届环法自行车大赛举行。当历时数百小时的比赛结束后,人们发现,冠军所骑的自行车安装的是一家名叫米其林的公司生产的可拆卸轮胎。这让米其林名声大噪,并从此成为了专业的轮胎制造商。<br/>  <br/>  <strong>百岁“必比登”<br/>  <br/></strong>  一百多岁的必比登,始终像一位有文化、有品味、关注生活质量的法国绅士。<br/>  <br/>  3年后,在法国里昂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爱德华在轮胎展台的入口处停留了许久,这里错落有致地堆放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轮胎。这给了正在为米其林轮胎设计标志的爱德华灵感:在这堆轮胎上加上脑袋和四肢,不就是个很有趣的形象吗?<br/>  <br/>  很快,这个构思在广告设计师奥加罗普的笔下变成了具体的形象--一个手里拿着酒杯、嘴里叼着雪茄、英勇善战的轮胎人,旁边还配有一句口号:“Nunc est bibendum!”(拉丁语,意为“现在是举杯的时候了”)这寓意着米其林轮胎能征服一切障碍。从此,人们就把这个轮胎人叫做必比登(Bibendum)。<br/>  <br/>  刚诞生的时候,必比登是由一些比较细的轮胎组成的--在那个年代,没有多少汽车,米其林的主要产品是自行车轮胎。直到20世纪汽车逐渐普及,必比登才变得“心宽体胖”起来。此外,由于那时候轮胎是奢侈品,刚出厂的轮胎都用白色的纸包裹起来出售,所以,必比登是一副白白胖胖的样子。<br/>  <br/>  轮胎是一种枯燥、无趣的产品,不像护肤品或者食品,能够直接与人们亲密接触。这样的产品一般很难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清晰牢固的形象,米其林却借助必比登做到了。这个可爱的轮胎人从一出生就赢得了无数消费者的喜爱。<br/>  <br/>  由于研发了重型卡车轮胎,必比登几乎成了货车司机的守护神。它被装在汽车的散热器护栏或固定在驾驶舱顶上。有的司机还在轮胎人的身上安装了灯,以便晚上开灯照亮它--即使他们明知,这是违反交通规则的。<br/>  <br/>  无论是坚持环保轮胎的研发,还是修建世界上第一条水泥马路,以及开办米其林法国餐厅,必比登始终像是一位有文化、有品味、关注生活质量的法国绅士。<br/>  <br/>  2000年,英国《金融时报》评选“20世纪全球最佳企业识别标志”,来自全球的艺术家、传播专家、建筑师、设计师组成的评审团把大奖颁给了已逾百岁的必比登。<br/>  <br/>  <strong>英年早逝的阴影<br/></strong>  <br/>  爱德华发表演讲时说:“我的表现,请大家再等十年吧。”不过,老天似乎并不怎么眷顾他。<br/>  <br/>  与曾祖父同名的爱德华·米其林是米其林集团的第四代掌门人,毕业于巴黎中央理工大学。1999年,36岁的爱德华从父亲手中接下帅印,成为法国巴黎CAC4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俱乐部里年龄最小的掌门人。<br/>  <br/>  执掌米其林后,爱德华始终保持低调,他的口头禅是:“米其林就是必比登,而不是爱德华”。<br/>  <br/>  不过,甫一上任,这位年轻的少帅就扮演了一回“剪刀手”的角色。1999年9月,尽管公司业绩良好,爱德华却突然决定在欧洲地区裁减7500名员工,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当时,法国政府正极力倡导“35小时工作制”,爱德华的这个决定激起法国各界的强烈反响。当时的法国劳工部长甚至向他亮起了黄牌。所幸,爱德华及时地与媒体和公众沟通,才没有让情况恶化。<br/>  <br/>  吃一堑,长一智。在之后的几年中,爱德华妥善处理着各方面关系,米其林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4年,爱德华在发表演讲时说:“我的表现,请大家再等十年吧。”不难看出,这位众望所归的继承人对家族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感。遗憾的是,老天似乎并不怎么眷顾他。<br/>  <br/>  米其林家族就像是“法国的肯尼迪家族”,其成员一直笼罩在英年早逝的阴影中。爱德华的祖父是在一次空难中丧生的,时年34岁,他的叔叔则死于一场车祸。2006年5月,爱德华乘一艘渔船在法国西海岸度假、钓鱼,却在出海不久后死于沉船事故,时年43岁。<br/>  <br/>  爱德华遇难后,其堂兄米歇尔·贺立业接过了家族生意的权杖。这是这个家族企业的领导权第二次落入一个不姓米其林的外人手中,上次的原因也是因为爱德华的祖父和叔叔的猝死。<br/>  <br/>  <strong>不做最大做最好<br/></strong>  <br/>  不接受任何广告,极力保持独立性,《米其林指南》在大众心目中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形象。<br/>  <br/>  让米其林出名的,除了轮胎外,还有被无数饕餮一族奉为“红宝书”的《米其林指南》(Guide Michelin)。<br/>  <br/>  20世纪的第一个年头,米其林公司出版了一本小册子,里面有法国各地的加油站、修理处、食宿等信息,通过米其林的经销商免费送给来法国旅游的司机。时任米其林掌门人的安德烈在小册子的序言中写道:此书在新世纪出版,它一定能与世纪共存。其实,“与世纪共存”在当时只是安德烈的一种美好祝愿,但这本小册子后来的发展却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br/>  <br/>  后来,这本在每年三月的第一个星期三更新出版的指南,被美食爱好者们奉为至宝,甚至被誉为欧洲的“美食圣经”,尤其是在它开始每年为法国的餐馆评定星级之后。美国《时代》杂志曾说:“从巴黎到比利牛斯山脉,各个饭店的名声都要由指南来确定。除非你不要享受美食,就可以不必把这本厚厚的红色指南放进汽车里了。”由于不接受任何广告,极力保持独立性,《米其林指南》在大众心目中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形象。<br/>  <br/>  即使拥有如此高的知名度,美食指南在米其林人的眼里仍只是一项“副业”。米其林中国及韩国区总裁韩思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最主要的业务是轮胎。轮胎这个产品太复杂了,光从尺寸范围来讲,就有2000多种。我们生产的轮胎既有轿车轮胎和轻卡轮胎、卡车轮胎、工程机械轮胎、飞机轮胎、摩托车轮胎、自行车轮胎,还有农业机械用的轮胎。光是研究和生产这些,我们就得付出全部精力,哪里还能分心搞别的?”<br/>  <br/>  如此专注,让米其林始终领跑世界轮胎行业。<br/>  <br/>  世界上第一条可拆卸轮胎、第一条可充气轿车轮胎、第一条重型卡车轮胎、第一条低压轮胎、第一条子午线轿车轮胎、第一条卡车、摩托车、工程机械车的子午线轮胎、第一条低滚动阻力节约燃料型环保轮胎、第一条彩色轮胎、第一条F1赛车轮胎……有数据表明:全球轮胎产业三分之二的发明均来自米其林。在米其林人眼里,“汽车只是轮胎的一个配件”。现在,米其林集团每年的产品研发投入都超过总投入的4%。<br/>  <br/>  其实,在各种品牌的产品中,米其林的轮胎经常是市场上最贵的,但米其林人从不担心:“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客户了解到,米其林轮胎的每公里成本实际上是最低的。” 韩思克说:“米其林的目标不是做最大的公司,而是做产品质量、价格、服务最好的公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米其林家族的幸与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