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财政货币政策局限性分析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21pt; MARGIN: 15.6pt 0cm; mso-para-margin-top: 1.0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bottom: 1.0gd; mso-para-margin-left: 0cm;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5pt;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 mso-bidi-font-family: '';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花</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FONT-SIZE: 15pt;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5pt;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 mso-bidi-font-family: '';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海</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FONT-SIZE: 15pt;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5pt;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 mso-bidi-font-family: '';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军</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FONT-SIZE: 15pt;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21pt; MARGIN: 15.6pt 0cm; mso-para-margin-top: 1.0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bottom: 1.0gd; mso-para-margin-left: 0cm;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span style="FONT-FAMILY: ""; FONT-SIZE: 15pt;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span>2007</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四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爆发以后,大家对格林斯潘指责声一片,认为是格老发展次贷政策的失误,但是在我们深入分析次贷产生原因以后,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是由于美国金融市场长期存在的漏洞所致,并非完全因为次贷本身(见《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分析》),即使不发生次贷危机,也会发生诸如信用卡之类的危机。美联储类似中国的央行,主要提出和利用一些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微调,这些漏洞可能并非美联储能力所及。这一事件让我想到了财政货币政策的局限性,我感觉大多数人可能对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过分迷信,高估他的影响力。<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21pt; MARGIN: 15.6pt 0cm; mso-para-margin-top: 1.0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bottom: 1.0gd; mso-para-margin-left: 0cm;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宏观经济调控的一般方法就是一方面制订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一方面利用财政和货币手段进行反经济周期操作,对现有经济发展过程节奏进行控制。所谓反经济周期操作就是说在经济低迷的时候采取刺激经济的方法,比如加大财政支出,降息等等;在经济过热的时候采取打压经济的操作,比如减少财政支出,扩大财政收入,加息等等。一般来说如果对宏观经济把握比较到位,操作手段比较细腻的话,能够使经济繁荣的时间延长的更久,但是也仅仅如此而已,他仅仅是将经济发展周期延长,波幅降低,对于实体经济本身的作用可能有限<span style="COLOR: blue;">(我们认为,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速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对经济发展的质量作用有限。)</span>,尤其是当实体经济本身存在重大缺陷和漏洞的情况下。他仅仅是一种外部调节手段而已,他解决不了实体经济中固有的矛盾和问题,虽然他可以将问题延缓,同时维持一种让我们看上去繁荣的假象。当然,如果我们一方面利用这种操作熨平经济波动,另一方面着手解决经济当中的矛盾和漏洞的话,可能我们发展的路径会更平坦,但是很遗憾,我们并没有看到这种可能的奇迹,我不知道是为什么,可能事物发展的本身就是粗糙的吧!也可能根本就是我们人类本身的贪婪和愚蠢。<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21pt; MARGIN: 15.6pt 0cm; mso-para-margin-top: 1.0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bottom: 1.0gd; mso-para-margin-left: 0cm;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美国经济的心脏美联储,在格林斯潘执掌期间,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看上去好像顺风顺水,一片繁荣,虽然曾经出现过几次危机的萌芽,但是都被聪明的美联储和央行的精英们巧妙的化解,危机并没有发生,全世界一片欢腾,格林斯潘成了美国经济的守护神。但是在这种繁荣的背后,危机却在悄悄的积蓄和到来,因为财政货币手段根本没法解决实体本身系统性的缺陷或者矛盾。美国面临的问题很复杂,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三类:第一,是外部因素,随着国际交往不断发展,国家之间贸易和金融往来不断增强,美国经济与外部经济之间的依存度加深,这大大削弱了美国经济的独立性,政策取舍难度很大。第二,是国家发展策略因素,比如美国赤字政策,发展次级贷款等。第三,是内部经济发展制度性漏洞,比如这次次贷爆露出来的金融监管问题。对于这三类问题,过去和现在的发展策略是主导性因素,直接影响调空的效果以及难度,内部漏洞可以采取加强监管方式予以弥补,外部问题也可以通过货币以及其他政治手段等予以缓解,但是具体效果要看过去政策所积累起来的系统性风险的大小,从目前来看,由于美圆的滥发导致美国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美国长期积累起来的系统性风险不断加大,如果没有一次危机来予以释放的话,可能很难持续。<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21pt; MARGIN: 15.6pt 0cm; mso-para-margin-top: 1.0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bottom: 1.0gd; mso-para-margin-left: 0cm;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red;">对于一国经济发展来说,起主导作用的是国家发展战略,战略制订以后再通过金融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监管实施。金融货币政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有限。国家发展战略和相应产业政策才是根本性的东西,就像一棵大树根基,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只要根基没问题,那即使外部环境什么的发生点变化也不会有大问题,但是如果根基有问题,国家战略不合适,产业发展利益链条有漏洞,那就很麻烦,处于这种情况之下的话,金融货币政策可能根本就没用,就像美国在次贷以后面临的问题那样。<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21pt; MARGIN: 15.6pt 0cm; mso-para-margin-top: 1.0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bottom: 1.0gd; mso-para-margin-left: 0cm;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美国次贷以后面临的问题很复杂,以往经济发展战略失误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不断累计,内部漏洞不断出现,漏洞可以弥补,但是战略失误导致风险却很难消除。总的来说,大的发展战略失误主要有两个:第一,就是美元的滥发,在过去很多年里,美国利用美元的强势地位为美国争得了巨大的财富,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美元也一样,虽然以我的水平可能很难讲清楚为什么,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美国的衰落必将由美元开始<span style="COLOR: red;">(顺着原有思想脉络,深入思考以后,我觉得我所说的美元泛滥后果主要是指美元大量发行以后可能使政策抉择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太大,最终影响整个经济体的问题。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就是调控难度加大,政策抉择变得更加困难而导致政策迟缓以及失误带来的灾难;第二,就是货币大量发行实际上是拓展了一国金融的影响,当这种影响力太大的时候,稍微的举动都有可能带来灾难,以目前在中国加息问题为例,加息对经济过热有抑制作用,但是对热钱涌入有促进作用,所以加不加息,加息多少必须要权衡各方条件,对好处和坏处做一个比较。一般而言,当你的经济体比较小,并且货币影响力不大的时候,好处和坏处相抵消之后剩下的那部分,无论对于好处和坏处来说,还是对于经济体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这时候就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你的货币发行太多,影响力很大的时候,好处和坏处抵消以后剩下的那部分虽然对于好处和坏处本身来说可能是小的(也不一定),但是对于经济体来说却是很大的时候,就会带来麻烦,甚至会给经济体带来难以承受的风险。也就是说,货币的滥发拓展了一国金融的影响力,当这种金融影响力远远超过实体经济影响力的时候,不仅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会加大,而且货币调控所要付出的代价也会加大,当这种代价大到经济体本身无法承受时,就会带来灾难性后果,这个后果甚至有可能吞噬整个实体经济所有成果,就好像在微观世界里的安然事件一样。)</span>;第二,就是多年的财政赤字,什么叫财政赤字呢?通俗的说就是借钱花,我曾经看过一篇比较清朝和美国财政政策文章,说美国政府喜欢发债券,借钱进行国家建设,中国清朝政府从来不敢借钱建设国家,所以最后美国强大了,中国落后了,我赞同他的分析,但是不同意他将结论绝对化,因为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借钱也一样,一个人借多少钱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有没有能力还,如果是个青年,又有点能力,当然没问题,可以多借一点,但是如果你是个老年,或者即将进入老年,那事情可能就麻烦了。当然问题并不仅仅如此,这两个问题只是是运行中的部分政策问题,其他系统性的缺陷和问题,还有很多。毕竟,没有漏洞的制度是根本就不存在的。<span lang="EN-US"><p></p></span></span></p> 不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