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国学的边角料
小董问:“你知道墨菲定律吗?” 我说:“不知道啊,没听说过。” 小董说:“你在我眼中可是个博学的人,我问你,你千万不要说不知道,不然会降低你在我眼中的地位。” 我笑笑说:“我真的不知道,没听说过什么墨菲定律,那个墨菲?” 小董不语。我查了墨菲定律,其义说: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的损失(简而言之是: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并据此引申出许多类似的话如:别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会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傻瓜;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不要以为自已很重要,因为没有你,太阳明天还是一样从东方升上来;东西越好,越不中用;等等。这就是在西方流传甚广的墨菲定律。它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它警示说:要小心,不要忽视细节,不然会有坏结果。但它带有极大的消极与悲观成分,因为墨菲定律定义了结果,漠视人们对过程变化的控制。受墨菲定律影响大的人,以此武装自己并试图说服别人。如果你事先说了坏结果,他会认为你乌鸦嘴,乱说话。因为什么事都会发生,并好像将要发生似的。不是我要轻视它,而是国学里随便都可以挑出一大堆比墨菲定律要好N倍的名言警句。如:福兮祸之所倚;否极泰来;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多算胜,不算少胜;一叶知秋;等等。实在是不胜枚举。如果你简单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随便那句都比墨菲定律精辟很多。国学思想的根本在于告诉你:变化,什么都在变,没有一定的东西;变化会有不同的结果,关键在于掌控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太极,是S形的;西学的思维方式是直尺,是1字形的,这是根本的区别。当今管理界流行的众多理论,诸如木桶定律、马太效应、零和游戏、彼得原理、手表定理等等,都可以在国学典籍里找到相关的警句。我们祖宗留下的许多典籍,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智慧宝库,一定先好好消化。不要自己的东西没搞清楚,就说西学很好。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楼主说的很好。洋为中用,是很早以前就提出来的,还有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都是一个道理,现在很多的朋友都不知道自己家里有什么只是一味的去学习别人的东西也不管有用没用,就好比吃西药我是很少吃的。每年定期吃些中药调理一下不是更好。 <p>呵呵,今天可找到证据了。</p><p> </p>
<p>以前也知道我们的国学有好多值得发扬的精粹,西方的理念说实话真的不如老祖宗的一些东西。可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的社会都觉得西方的理念好呢?</p>
<p> </p>
<p>真的是无语,如同细节决定成败一样,我们很早就知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是就是没有人能够好好的去理解,等到细节这本书一出,就觉得找到了圣经,找到了方向。</p>
<p> </p>
<p>看来国学还有好多路要走~</p>
<p> </p> <p> 当我们沉醉于西方很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比我们的勾股定理晚了不知多少,当我们自豪于我们的四大发明时,请清醒一点,边角料承载了现代文明。甚至你提到的哲学,被认为是发源于希腊,而不是中国。</p>
<p> 一方面,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没有继承好;一方面,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民族文化不重视科技、不重视逻辑。</p> <p>多多期待类似5楼的建言。本篇旨在弘扬国学,任何有取向的东西,就不可能是平的。</p>
<p>按考古发现,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已有了使用火的痕迹。人类使用火,源于燧石击打、磨擦产生的火花。火的发明、使用,翻开了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崭新的一页。思维同样需要碰撞、磨擦,才能产生更多的智慧、识见。</p>
<p>科技的发展对人类而言,到底是福还是祸,谁也不敢轻易断言。但祸端显现:气温升高、物种灭绝、化学食品、淡水资源匮乏等等。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经济,丰富了物质,人类的思想却因此堕入了物欲……</p>
<p>先入为主是一种必然,主次、先后也是一种必然。只要是炎黄子孙、是华人,就在血液里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是不可去除的标签。故,学识,先中后西。中国文化兼收并蓄,并不排外。但,没有了本我,是违反天道的。</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2 19:53:50编辑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