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罗斯福的教导
<p>“渐渐地,国家的信用机构变得奄奄一息了。危机四处弥漫,但那是一种怪异的、令人麻木的危机……它比一支入侵的军队还要可怕;它无处不在,却又无影无踪,因为它位于人们的心中。它,就是恐惧。”——伯恩斯《罗斯福:狮子与狐狸》 </p><p>正如数周来评论家所注意到的那样,华尔街的一个经济时代也许已经走向终结了。但华府里一个新的政治时代却尚未开始。往者已逝,来者方将,在这段空隙里留着的,是奥巴马的机会,他可以向美国阐述,他有什么样的建议可以开辟一片新的局面。 </p><p>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引发狂争热议,但被这番争论掩盖的现实是,下届政府将不得不构建一套新的经济恢复框架。一揽子的救急措施不是不重要,但这一政治举措,只不过相当于金融界的隔夜贷款,只是为了维持系统的运行而做的一种短期的修补。明确灾难之后,新时代面貌的进程尚未真正开始。 </p><p>为赢得选举,奥巴马必须让选民更清楚地感觉到,在这个新时代里,他将如何治国。他的言谈仍旧像个律师,提出种种论证和反驳,却并不去阐述他将如何重建一个陷入恐惧和伤痛中的国家。他究竟有没有一套构想?在接下来的几周里,随着经济困境从华尔街蔓延到平民百姓中,随着美国开始感受真实的伤痛,这个问题将变得愈加重要。 </p><p>对于一位在严峻的经济困难中就职的新总统而言,富兰克林·罗斯福是个明显的榜样。但罗斯福提供了什么样的教导呢? </p><p>首先,罗斯福在就职前就做出决定,已成“跛鸭”的胡佛政府实施的慌乱的救市措施,将不会束缚住他的手脚。当时的问题与目前一样,都是令人麻木的信用危机。绝望的胡佛在1933年2月18日亲手给罗斯福写了一封短信,恳求他批准一项用以恢复信心的公共方案。信中说:“主要的困难是公众的心态,因为未来人们的信心将一步步地减退。” </p><p>罗斯福对这一恳求置之不理。他觉得,若是与已声名扫地的胡佛合作,在几周后他就职时,公众对他的恢复方案的支持将会减弱。 </p><p>奥巴马如果支持布什的救市方案,那么,他这么做的时候,实际上就丧失了罗斯福那种完全的行动自由。但其实,他也别无选择。更令人不安的是,他尚未清晰地阐述一套更广泛的经济复兴计划。在第一次大选辩论中,他避而不谈这个话题。这是一个错误。 </p><p>罗斯福的第二个教导是,问题的核心在于心理。罗斯福在撰写他1933年3月4日的就职演说时,曾打开一卷梭罗的著作,上面有这么一句话:“没有什么比恐惧本身更让人恐惧”。他据此写出了那句响亮的名言:“首先,让我明言我的坚定信念——惟一值得我们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几天的时间里,他就收到了50万封热情洋溢的信件和电报。 </p><p>罗斯福的第三条规诫是,要以果断的行动配合响亮的言辞。就职后的第二天,罗斯福就宣布“银行休假”——既然惶恐不安的银行都已关上了大门,那就不要勉强它们,转而因势利导吧。到执政一周时,他就通过了一项紧急银行法案,让银行重新开门,并让公众觉得银行已多少站稳了脚跟。国会在短短8小时里就批准了这项法案。众议院共和党领袖斯内尔 (BertrandH.Snell)的话一针见血:“房子熊熊燃烧,摇摇欲坠,而合众国的总统说,灭火的方法就是任由它坍塌”。 </p><p>罗斯福的最后一条教导是,在危机期间,有时跟着直觉走,反而好过等待系统性的方案。罗斯福曾考虑过,在国会通过那项紧急银行法案后,就让议员们休假,这样他就能静心构想出一套综合的复兴方案。但他后来没有那么做,而是从细微处着手,很快整合出包括15项重大法案的一揽子方案,那些法案构成了著名的“百日新政”。 </p><p>罗斯福明白,那是一场赢取信心的游戏。他用聪颖的人士做助手,博采各种睿智的想法。但他在1933年真正的成功却在于,他让一个惶恐不安的国家认为他是在按预定计划行动,而从来没有泄露实情——像为他写传记的伯恩斯所说的,他其实是在“即兴演奏”。现在公众希望从奥巴马身上看到的,正是这种通晓音律的感觉。 </p><p><font face="楷体_GB2312">(本文由《华盛顿邮报》提供中文版权。王妙玲/译)</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大卫·伊格内休斯 </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曾任《国际先驱论坛报》主编</font></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