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拍卖的陷阱
<font size="3">◆叶林在某个鸡尾酒会上,张先生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千<br/>元大钞,向所有的来宾宣布:他要将这张千元大钞拍卖给出价最高的<br/>朋友,大家互相竞价,以50元为单位,到没有人再加价为止。<br/> 出价最高的人只要付给张先生他所开的价码即可获得这张千元大<br/>钞,但出价第二高的人,虽无法获得千元大钞,仍需将他所开的价码<br/>如数付给张先生。<br/> 这个别开生面的“以钱买钱”的拍卖会,立刻吸引了大家的兴趣。<br/>开始时,“100元”、“150元”、“200元”的竞价声此起彼落,到<br/>价码抬高到“500元”时,步调缓和了下来,只剩下三、四个在竞价。<br/>最后只剩下王先生和林先生在那里相持不下。<br/> 当王先生喊出“950元”时,张先生弹一弹他手上的千元大钞,<br/>暧昧地看着林先生,林先生似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1050元!”<br/>这时会场里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张先生转而得意地看着王先生,等<br/>待他加价或者退出,王先生咬一咬牙说:“2050元!”,表示结束这<br/>个“疯狂的拍卖会”,大家才松了一口气。<br/> 结果,王先生付出“2050元”,买到那张“1000元”钞票,而林<br/>先生则白白付出了“1050元”。两人“平分秋色”,各损失的“1050<br/>元”都纳入了张先生的荷包。<br/> 这个游戏是耶鲁大学经济学家苏必克(M.Shubik)发明的,想拍卖<br/>钱的人几乎屡试不爽地从这拍卖会里“赚到钱”。它是一个具体而微<br/>的“人生陷阱”,参与竞价的林先生和王先生在这个“陷阱”里越陷<br/>越深,不能自拔,最后都付出了痛苦的代价。<br/> 社会心理学家泰格(A.Teger)曾对参加“千元大钞拍卖游戏”的<br/>人加以分析,结果发现掉入“陷阱”的人通常有两个动机,一是经济<br/>上的、一是人际关系上的。<br/> 开始时,大家都想以廉价而容易的方式去赢得它,希望自己所出<br/>的价码是最后的价码,大家都这么想,就不断地互相竞价。<br/> 当进行一段时间后,也就是出价相当高时,相持不下的两人都发<br/>现自己掉进一个陷阱中,但已不能全身而退,他们都已投资了相当多,<br/>只有再增加投资以期挣脱困境。<br/> 当出价等于“奖金”时,竞争者开始感到焦虑、不安,发现自己<br/>的“愚蠢”,但已身不由己。<br/> 当出价高过奖金时,不管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是“损失者”,不过,<br/>为了挽回面子或处罚对方,他不惜“牺牲”地再抬高价码,好让“对<br/>手损失得更惨重”。</font><br/><p> </p><p>该贴来自群组:<a href="groupindex.asp?groupid=239" target="_blank"><font color=red><b>投资学园</b></font></a></p> 为什么要惩罚对方啊 <p>这个我觉得用行为经济学来解释更贴切一点。泰勒称这种的拍卖行为是一种典型的“赢者诅咒”。 赢者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收益为负的,因为人们在交易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人们都不知道彼此的最后出价。</p><p><strong>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不在意绝对损益水平,而只会在意相对某个参照点的损益水平;人们经常会放大各种对自己有利的小概率事件,而低估对自己不利的大概率事件。</strong></p><p>参考《赢者的诅咒》理查德·H·泰勒(Richard H.Thaler),</p><p><a href="http://www.douban.com/subject/2030439/?i=8">http://www.douban.com/subject/2030439/?i=8</a></p><p><strong></strong></p> <p>顶</p> 学习啦 预判出是陷阱,相互不要加价不就好了! <p>从开始到结束,整场的拍卖他都牢牢掌握了主动权。</p>
<p>看得出拍卖者是个聪明的人。</p> <p>为什么要惩罚对方啊</p>
<p> </p>
<p>问得好。</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