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飞的猫 发表于 2008-9-18 23:05:26

[转帖]推开宏观之窗(全文)

<div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4pt; COLOR: #ff0000;"><strong>推开宏观之窗</strong></span></div><div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4pt; COLOR: #ff0000;"><strong></strong></span><br/>&nbsp;<img height="337" alt="好书欣赏" src="http://store.nipic.com/Uid183453/20071223932746.jpg" width="248" align="middle" border="0" style="MARGIN: 5px; WIDTH: 248px; HEIGHT: 337px;"/></div><p align="center"><br/><span style="FONT-SIZE: 14pt;">作者:韩秀云<br/>&nbsp;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span></p><p></p><p><span style="FONT-SIZE: 14pt;"><strong>作者简介</strong></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  韩秀云,女,1956年生于天津市。1978-1982就读于南开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2-1984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师从谷书堂、蔡孝箴教授,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4-1991任教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并于1987年获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奖;1991-1993获德国基金会奖学金赴德国科隆大学经济系作访问学者;1993-1995在德国慕尼黑国防大学经济管理系读博士学位;1995年至今继续任教于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担任经济系副教授和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讲授宏观经济学位课程,所授MBA学生有2000余人,培训企业总裁和政府官员亦超过2000余名。特长研究方向: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实情的结合,中国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研究,中国社保体制研究,香港经济问题研究,国际汇率趋势研究,尤其擅长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把宏观经济知识讲解给MBA,以及政府官员和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独立著述:《宏观经济分析》,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年版;《最后一击----MBA论文选题、写作与答辩》,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此外,分别在《光明日报》、《中国改革报》、《清华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以下论文:《高科技产业与香港的未来》、《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试论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九七后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建立以保险为主的农村补偿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社保事业中的作用》、《转变增长方式与人力资源开发》、《发展高科技产业是必然选择》。主研科研项目:《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及其进一步深化的研究》;深圳市委托清华经管学院项目;《提高我国工业生产率的因素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保持和加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对策研究》;香港委托清华21世纪发展研究院及清华经管学院项目;《香港高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香港委托清华21世纪发展研究院及清华经管学院项目。</span></p><p><br/><span style="FONT-SIZE: 12pt;"><strong>内容简介</strong></span></p><div>  <span style="FONT-SIZE: 12pt;">  宏观经济知识已经越来越成为现阶段企业、个人乃至一个国家寻求财富保值增值的知识瓶颈。《推开宏观之窗》这本书,结合了电视讲座的风格,用最浅显的语言和最生动的故事,给大家讲解宏观经济的基础知识。在书中大家不仅会了解到有关GDP、财政、失业、通货膨胀、利率、汇率、金融风险和经济周期的基本知识,还能学会如何将宏观经济的思维巧妙地应用到我们的投资和消费决策行为中。翻开这本书,一定会引起你的兴趣;只要你坚持读下来,一定能感受到宏观经济知识的魅力;如果你善于思考,这种知识就会变成一种宏观思维能力,让你的知识结构中,多了宏观经济这非常重要的一部分。</span></div><div>  <span style="FONT-SIZE: 12pt;">&nbsp;</span></div><p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t; COLOR: #ff0000;"><strong>目  录</strong></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trong>第一章 推开宏观之窗<br/></strong>  身处现代社会,如果你不懂宏观经济知识,不会看汇率、利率、税率,不知道经济增长率,不了解物价指数的正与负,不知道失业率的高与低,这些数据的变化你都不知道的话,你怎么能去投资,怎么能去选择职业,怎么去搞好你的企业、搞好你的城市,乃至你的国家呢?你需要了解宏观经济知识,掌握一定的经济规律,从而在宏观经济大潮中,把握机遇、减少风险。这里为你推开一扇窗,让你轻松走进一个精彩而生动的宏观经济世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trong>第二章 听宏观经济的故事</strong><br/>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1776年在著名的《国富论》中,阐述了一只“ 看不见的手”(市场)的理论。在书的扉页上他这样写道:“女王陛下,请您不要干预经济,回家去吧!国家只做一个守夜人。” 当西方国家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又一个大经济学家凯恩斯说,经济这么萧条,股市这么低迷,失业这么严重,看不见的手不灵了。他提出了“看得见的手”理论,让国家干预经济生活。1936年,凯恩斯完成了著名的《通论》,宏观经济学就从这里开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trong>第三章 一国经济是怎样平衡的<br/></strong>  你想了解,一国经济究竟是怎样平衡的吗?你想知道,政府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吗?你想明白,总供求之间为什么需要平衡吗?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经济中就会出现通货紧缩;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经济中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所以,当你看到价格指数在向上升的时候,这时经济逐渐要热起来了;当你看到价格指数向下降时,这时经济开始冷了。那么,经济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这里讲给你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trong>第四章 GDP就是国内生产总值</strong><br/>  说到一国经济,自然涉及到经济总量。那么,用什么来计量一国的经济总量?用什么来衡量国与家之间贫富的差距?用什么来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用的都是GDP。什么是GDP?GDP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它表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年内究竟新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 GDP是由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三部分组成。这三块是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GDP这个概念对你理解宏观经济非常重要,你需要知道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trong>第五章 经济增长至关重要<br/></strong>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增长真的这么重要吗?美国的人均GDP约4万美元,日本的人均GDP也 4万多美元,我国的人均GDP在2002年接近1000美元,和他们相比有40倍的贫富差距。虽然,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人们的经济状况在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这些都是我国经济整体增长的结果。但是,要想赶上发达国家人们的水平,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trong>第六章 市场失灵<br/></strong>  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经济理论,其核心就是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可是,当河流被污染,山林被砍伐;学龄儿童失学,出行没有公路;当偏远山区的人们生活困难,当失业下岗的人揭不开锅时,市场没有招了。市场无法解决,经济中负的外在性,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这些问题。市场不是万能的,它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你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市场失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trong>第七章 政府扮演的经济角色</strong><br/>  由于市场失灵,市场做不成的事,需要政府去做。那么,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应该做些什么呢?第一,稳定经济。如果政治不稳定,经济发展就不好。第二,提供大量的公共服务。因为社会需要畅通的公路,需要有干净的河流,有新鲜的空气,需要有良好的教育。第三,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政府要做公正的裁判员,给所有人公平的机会。第四,进行收入再分配。让穷人有饭吃。这些都是政府应该做的,那什么又是政府不该做的事情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trong>第八章 财政财政,有财方能行政<br/></strong>  财政对一国政府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财政收入,政府根本不能生存;如果没有财政支出,政府根本不能运做。请问,谁来给公务员发工资;谁来给部队、警察、公检法这些国家机器部门支付费用,谁来支援教育,谁来救济贫困人口;谁来投资建设公路和桥梁,这些都需要政府的财政支出。有了财政的收和支,政府才能行使自己的权利,才能对一国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你想知道,财政收入的钱是从哪里来的?财政支出的钱又到哪里去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trong>第九章 财政赤字和国债</strong><br/>  当政府的钱不够花的时候,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叫财政赤字。弥补赤字有两种的办法,透支、发行国债。如果透支太多,可能会引发通过膨胀;如果国债发行过多,又会引发债务危机。国际上规定了财政赤字有两条警戒线,超过警戒线,一国的财政就会出问题。那么,透支与国债相比,那种方式对政府解决财政赤字产生的后遗症要小?我国每年财政赤字的多少是在国际警戒线内?多大的国债规模是我国经济可以承受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trong>第十章 银行是如何创造货币供给的<br/></strong>  人们通常认为,我们手中持有的钞票是印钞厂印出来的。却很少有人知道,作为货币供给,它是银行通过信用活动创造的。为确保存款人提款的安全,现代银行体系都有法定准备金制度。那么,银行怎样创造出信用货币,从而使货币供给量不断被放大了呢?知道了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知道经济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你就会知道,如果很多人把存款提取出来,试图藏在床下的时候,经济将会产生怎样的灾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trong>第十一章 信用是经济运行的基石<br/></strong>  试想,如果有一天,你去银行取钱,银行没有钱支付了,这会发生什么样的景况。银行可能因为对一个储户失去承兑的信用,引发信用危机;人们开始集体涌到银行去挤兑;一家银行因失去信誉而破产,导致非常可怕的连锁反应。因为银行破产,首先打掉的是人们对银行的信心,进而动摇人们对经济的信心,造成人们的大恐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信用,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基石。失去信用的经济,将随时可能面临灭顶之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trong>第十二章 中央银行起什么作用</strong><br/>  你是否想过,我们平时去存钱的商业银行,接受那么多的存款,也放出大量的贷款,万一这些贷款收不回来怎么办?当我们存在银行的钱,如果取不出来,谁应该对此负责任呢?还有,如果我们手中的货币贬值了,我们该找谁去补偿损失呢?万一商业银行出了问题,谁来救它们呢?这些都是一国中央银行的任务。现代经济中,中央银行作用非常重要,它是了解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窗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trong>第十三章 央行治理经济的思路是什么</strong><br/>  中央银行最重要的任务,是保证一国货币的稳定。央行治理经济的思路是,当经济过热的时候,它会出台新的货币政策,通过市场工具,拧紧资金流入市场的闸门;当经济过冷的时候,它会打开水龙头,将资金放入市场。美国中央银行主席格林斯潘的办公桌上放着这样一个牌子,上面写着:“钱从这里滚出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将越来越重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trong>第十四章 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strong><br/>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有三个工具,一是法定准备金率;二是贴现率;三是公开市场业务。央行就是运用这三个工具来调控宏观经济。了解这些指标后,当你看到中央银行用了什么工具,来调节市场资金的供求时,你就应该知道经济将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了。经济究竟是冷还是热?是会出现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自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为好?所以,你需要了解央行货币政策的这三个工具究竟是怎样发挥作用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trong>第十五章 社保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br/></strong>  我国央行从1997年以来多次降息,居民在银行的储蓄额却不降反升。老百姓的消费意愿不强,不花钱,也不投资。原因在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下岗人员的生活费问题,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这些问题不解决,老百姓有钱也不敢花。如果政府不建立一个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改革将无法向前走,为改革支付的成本也越来越大。怎样才能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trong>第十六章 金融市场为我们提供了什么<br/></strong>  你想知道金融市场为你提供了什么吗?金融市场为你提供了存钱、赚钱、和借钱的渠道。你想了解什么是直接融资,什么是间接融资吗?把间接融资逐渐变为直接融资,这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你想让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吗?面对现代金融市场,你需要思考,什么是你最优的融资途径。如何利用金融市场及其衍生工具,让自己的储蓄、贷款和投资的行为,做到风险最小、收益最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trong>第十七章 从宏观视角看股市</strong><br/>  看一只股票的价格,是高还是低;看股市的行情如何,是升还是降;要从宏观经济的视角来分析。股价究竟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是企业效益,银行利率,政治因素等。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好了股市才会好;经济不好股市好,那只是炒作。要学会分析宏观经济大势;要学会搭宏观大势的顺风车;要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那种不会分析宏观大势,想在股市里只赚不赔的人,仅是自己的一相情愿。只有规避了风险,你才能在股市里赚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trong>第十八章 股市泡沫是怎样产生的<br/></strong>  很少有人知道怎样去判断股市里是否有泡沫?告诉你一个非常简单的判断标准,当你发现股价指数只涨不跌,所有投资者都赚钱,而且赚钱很容易的时候,说明此时的股市过热了,已经有泡沫了。这时你要注意了,因为股市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狂跌,千万不要接到股市泡沫的最后一棒,你要学会抽身而逃。那么,什么是股市泡沫?它是怎样产生的?股市泡沫究竟有什么危害?做股市的你需要了解这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trong>第十九章 金融风暴是如何形成的</strong><br/>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国经济关联的紧密,经济循环速度的加快,一个国家开始出现的金融危机很快就会波及到另一个国家,形成一场大范围的金融风暴。这里告诉你金融风暴是怎样形成的,它为什么来得如此迅猛。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作为一位企业家,作为一名政府官员,不仅要善于在市场中捕捉机会,还要学会看经济和金融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当金融风暴真的来临时,你才能成功地规避风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trong>第二十章 汇率是宏观中的宏观<br/></strong>  一国汇率是怎样决定的?它取决于一国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增长速度。例如,一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意味着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的致富机会,这会带动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增加,就会表现为汇率的上升和货币的升值。相反,如果经济衰落,政局不稳,安全不保,政府信用丧失,就会导致汇率下跌。汇率,综合了一国经济、政治、军事、制度等因素。通过汇率,可以折射出一国宏观的所有问题。你想了解汇率?你想知道汇率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trong>第二十一章 宏观上如何出台经济政策</strong><br/>  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思路是使一国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衡。它运用三大政策来调控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当经济太冷的时候,政府“踩油门”,刺激消费、加大投资、增加出口,让经济回升;当经济太热的时候,政府“踩刹车”,限制消费、减少投资、把过热的经济压下来。当你了解了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式,学会了判断经济周期波动的趋势,分析了政府出台的政策,你就会对自己的消费和投资做出合理的选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trong>第二十二章 我国经济中的难点问题<br/></strong>  我国宏观经济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提高农民收入问题;解决失业问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根治金融体系的不良资产问题、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等。这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难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我国的改革将无法向前推进,经济将不能快速增长,社会将难以稳定。那么,这些问题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解决这些问题政府有办法吗?它与你的工作、生活、未来有关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trong>第二十三章 懂宏观 多机遇 少风险</strong><br/>  学习宏观经济知识,你要了解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税率、利率、汇率,了解实业经济、了解资本市场等。要懂得经济是有周期波动的,什么东西热过了头都会回来,大家都去追求一种东西时,价格肯定是向上的。所以,宏观经济最重要是训练大家一种感觉,一种思维、一种分析能力。当你看到一种指标、一组数据变化的时候,你能够想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它告诉你什么?又给你什么启示?如果你能懂点宏观知识,就可以多些机遇,少些风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t;">俺把论坛当成移动硬盘,保存一下飞猫喜欢的书。建议喜欢这本书的朋友,买一本实体书作为收藏,还是不错的。</span></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9 9:35:06编辑过]

会飞的猫 发表于 2008-9-18 23:07:3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21447d" size="6">第二章 听宏观经济的故事</font></strong></p><p><strong><font color="#21447d"></font></strong></p><p></p><br/><p></p><br/><p>  1776年,在著名的《国富论》中,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阐述了那只“看不见的手”(市场)的理论,主张国家不要干预经济。他在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献给女王陛下的一本书?选”他说:女王陛下,请您不要干预国家经济,回家去吧!国家做什么呢?就做一个守夜人,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就去敲钟。入夜了,看看有没有偷盗行为,这就是国家的任务。<br/><br/>  但是,当西方国家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另外一个大经济学家凯恩斯说,那只“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经济危机问题。经济这么萧条,股市这么低迷,失业这么严重,你们都没办法了,我有办法。我的办法叫“看得见的手”,就是让国家干预经济生活。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宏观经济学就从这里产生。<br/><br/>  在第一章,我们提出了很多需要思考的宏观经济问题。尽管你一定很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是,在你真正进入宏观经济领域之前,我先讲一个故事。相信它会带你走进宏观经济理论的殿堂,使你产生更多对宏观经济的好奇和兴趣。<br/><br/>  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哲学和社会科学,但经济学的历史却很短,它是两百多年前才产生的一门科学。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时代是不需要经济学的。<br/><br/>  18世纪,英国出现了一个大经济学家,名叫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人们把他称作“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一本书,名字叫《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lnquri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Nations),这就是著名的《国富论》。<br/><br/>  当亚当·斯密写完这本书的时候,他在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献给女王陛下的一本书”!他说:女王陛下,请您不要干预国家经济,回家去吧!国家做什么呢?就做一个守夜人,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就去敲钟,入夜了看看有没有偷盗行为,这就是国家的任务。只要国家不干预经济,经济自然就会发展起来。</p><p></p><p>  亚当·斯密在书中提出这样一个理论,叫做“看不见的手”。他说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每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想到为了促进社会利益,他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实现自己的利益,都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去做事的。但是当他真正这样做的时候,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着他,其结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的效果要好得多的多。<br/><br/>  那么,什么是“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指的是个人利益,是市场机制,是价格机制。<br/><br/>  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鼻祖,是他最先创立了经济学理论。至今为止,经济学界依然还在谈论着这只“看不见的手”。当他发现资本主义社会转动的真正内核时,他异常兴奋,在屋子里来回踱着步子。<br/><br/>  斯密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终生未娶。斯密小的时候,有一天妈妈带他到舅舅家去,把他放到门前,让他自己玩耍,妈妈就进到院子里去和舅舅说话。没想到这时来了一群吉普赛流浪汉,他们抱起孩子就跑,孩子大哭不止。他舅舅听到哭声就追了出来,一直追到二十英里以外的一个大森林时,这群流浪汉发现有人紧追不舍,就把这孩子放下,逃跑了。舅舅把他抱了回来。</p>  当他创造了经济学,成为这样一个伟大经济学家时,传记中这样写道:“他的舅舅幸运地为世界挽救了一个天才,正是这样一个天才创造了经济学;否则这个社会将多了一名算命先生,少了一个经济学家。”<br/><br/>  斯密之所以能成为经济学家,是因为他从小生长在一个小渔村,那里有一个码头。由于贸易的发展,这个小渔村变成了一个中等城市。船员们出海回来就坐在那里一边喝着啤酒,一边谈论着世界各地的经济贸易,以及他们在世界各地看到的问题。斯密发现了贸易对于一个国家、对于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性。<br/><br/>  斯密14岁就进了格拉斯哥大学,17岁获得硕士学位。1746年又毕业于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他先在爱丁堡大学任讲师,1751年担任格拉斯哥大学逻辑学教授,第二年改任道德哲学教授。由于他高超的教学水平和智慧的思辩而远近闻名。<br/><br/>  1763年,他辞去教授职务,担任布克莱希公爵雪的私人教师。年薪300英镑加旅费再加此后一年300英镑津贴,条件实在太优厚了。当他第二年陪着年轻的公爵从“英伦三岛”出发,踏上欧洲大陆时才发现,啊!原来英国是这么落后,欧洲经济如此发达。他们到了法国,去了德国,游历了欧洲,看到所有的一切。这期间,他结识了很多研究经济的学派。他拜访了重商学派,他们说商业创造价值;他拜访了重农学派,他们说农业创造价值。他自己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br/><br/>  欧洲讲学两年半生涯结束后,斯密回到英国,1767年带着丰厚的报酬回到家乡。他十年闭门在家,思考着一个问题,这个社会究竟是怎么转动的呢?经济究竟是怎么发展的呢?思来想去,最后他终于发现,原来这个社会的转动靠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每一个人在做事时,没有人想到社会利益,他想到的都是利己,是个人利益。但当他真正这样做的时候,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拉着他,其结果要比他真正想要促进社会利益还好得多的多,他认为自己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真正内核。<br/><br/>  亚当·斯密的思想非常精彩,非常深刻。从他开始,人类有了经济学。所以,人们称他为经济学的鼻祖,他那本书翻译成中文,名字就叫《国富论》。他主张国家不要干预经济,要让经济自由发展,让价格机制自发地起作用。每个人都会自动按照价格机制、根据自己的利益去做事,这样经济就会发展了。<br/><p></p><p>  在他的思想指引之下,英国的经济首先得到发展,然后是西欧,之后是美国。斯密的思想统治了资本主义世界150年之久。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人们用他的思想来管理一个国家,政府不干预经济,让经济自由发展,政府只做个守夜人。直到今天经济学家们还在争论不休:政府究竟该不该管着经济?还是政府应该回家去?<br/><br/>  到了1929年,我们都知道,一场空前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股市崩盘、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经济陷入大萧条,然后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都陷入经济大萧条之中。<br/><br/>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银行家,有一天他在路边擦皮鞋的时候,擦皮鞋的人一边给他擦皮鞋,一边跟他大谈股市如何赚钱。回到家后他想,连一个擦皮鞋的人都知道股市能赚大钱了,这股市不是太热了吗?所以他当机立断,卖出手上所有股票。在这场灾难中,只有他这样的极少数人幸存下来,其他的人都在这场股市大崩盘中血本无归,很多人因此跳楼自杀。<br/><br/>  这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太严重了,以至没有哪个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幸免。这时人们不禁要问: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哪儿去了?他不是说国家不管经济就可以自动发展吗?怎么现在经济不能发展了?怎么失业问题解决不了?怎么银行都倒闭了?怎么股市都崩盘了?经济到底怎么才能恢复过来呢?<br/><br/>  这时英国又出现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叫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叫做《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这就是著名的《通论》。这本书是经济学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凯恩斯说,那只“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经济危机问题。经济这么萧条,股市这么低迷,失业这么严重,你们没招了,我有招,我的这一招叫“看得见的手”。</p><p></p><p>  所谓“看得见的手”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政府没钱可以发国债,用以拉动经济,刺激经济回升。他讲过一个“挖坑理论”的典故,他说: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这叫创造就业机会。<br/><br/>  你想,这创造就业机会了吗?雇两百人挖坑时,需要发两百把铁锹;当他发铁锹时,生产铁锹的企业开工了,生产钢铁的企业也生产了;当他发铁锹时还得发给工人工资,这时食品消费也都有了。等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时,还得发两百把铁锹,还得发工资。<br/><br/>  他举这样一个浅显的例子,是想说明当一国经济萧条时,政府有办法,政府应该出来做事,用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发国债的方式把经济拉起来,让经济从大萧条中摆脱出来。<br/><br/>  国家用经济学理论指导干预经济生活的历史是从凯恩斯开始的,由此经济学的理论从微观走向了宏观,从个量的分析走向总量的分析,所以宏观经济学是从凯恩斯开始的。<br/><br/>  说到凯恩斯,他有很多传奇的故事。凯恩斯小时候是个数学神童,成绩非常好,获得剑桥大学奖学金,1902年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数学系读书。可是当第一学期上下来后,他没能考上第一名,才发现自己并不是什么神童。他想,既然自己不能名列第一,就决定不做数学家。那做什么好呢?就去当文官吧,可以周游世界。于是,他决定选择当文官之路。<br/><br/>  英国的文官考试非常严格,当他做出这个抉择时,他要去旁听很多课,通过考试才能取得文官资格。他有幸旁听了英国另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写的《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课程。马歇尔是微观经济学的集大成者、著名的教授。凯恩斯坐在后面旁听,同学们也没有注意到他,教授也没有注意到他。但是当他把考卷交上去之后,马歇尔教授看到这份考卷时,突然发现了他这个天才。马歇尔在答卷上这样写道:“这是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答卷,深信你今后的发展前途,绝不仅止一个经济学家而已!如果你能成为那样大的经济学家,我将深感欣慰。”<br/><br/>  当时他才18岁,一个大经济学家竟然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做出这样的评价,说如果你能成为那样大的经济学家我将深感欣慰。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他去参加文官考试时,各科的考试成绩都是A,只有经济学不及格,他还是名列第二。他非常生气地说:“典考官的经济学水平怎么能看出我经济思想的光辉呢?”</p><p></p><p>  由于经济学成绩不及格,文官考试他还是名列第二,结果没有去成英国财政部,而是把他派到了印度事务部去工作。没想到正是这第二名造就了他,使他亲眼看到,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英国政府没有钱,拿什么去打仗呢?他看到了政府债券是怎么产生的,债券是怎么发出的,战争怎么打完了,钱是怎么回来的,他目睹了整个发债的过程。<br/><br/>  战争结束以后,马歇尔还记着这位有经济学天赋年轻人,把他请回剑桥大学做了经济学讲师。他从事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目睹了1929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时,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没有办法了,他说:我有办法,这就是“看得见的手”,就是国家宏观调控。<br/><br/>  当经济不好的时候,国家可以加大财政赤字、发行公债,把经济刺激起来,政府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解决经济问题。凯恩斯认为供给不会自动创造需求,政府要去刺激需求、拉动经济,靠“看得见的手”、靠国家干预来解决社会的经济问题。<br/><br/>  正是从他开始,西方国家的经济真的在他的理论指导下开始复苏,美国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开始,采用了他的国家宏观调控理论,建了很多基础设施,修了很多铁路,铺了很多公路,使美国经济起飞得这么快。<br/><br/>  凯恩斯当年提出的理论,从他开始,人们看经济问题已经从微观转向了宏观,从个量转向了总量,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历史从他开始,他的思想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又一次繁荣。美国、英国和整个西方世界从经济衰退中走了出来,出现了从40年代到70年代经济的蓬勃发展。二战以后,西方各国都开始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br/><br/>  20世纪70年代同今天的世界有很多类似之处。2003年,美国和伊拉克发生了战争,这里有石油的因素,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而我们关心的是经济问题,由于战争的威胁,油价经过了一轮剧烈的上涨。20世纪70年代中东这些国家一致决定不能那么便宜地卖出石油,石油输出国组织两次联合提高油价,致使美国的油价竟然上升了4倍。<br/><br/>  在西方发达国家,石油和粮食一样重要,因为它是工业社会的血液,每个人都离不开油。所以当油价上涨之后,所有的物价就会跟着上涨,石油已经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油价上涨的时候物价就上涨,物价上涨货币就要贬值。所以在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之后,油价在飙升,物价也在飞涨,政府再继续刺激经济时,经济并没有实质增长,只是物价在往上涨,通货膨胀了。</p><p></p><p>  这时其他经济学家开始说,凯恩斯的这套理论也不灵了嘛!国家用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宏观调控怎么也不行了呢?当国家大量投资的时候,经济没刺激起来,物价倒涨上去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出现了经济停滞、通货膨胀的怪象,人称“滞胀”。<br/><br/>  所以,没有任何一种经济学的理论是常青藤。这时候,很多经济学派应运而生,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是货币主义学派,其代表名叫米尔顿?弗里德曼,他说,都是你凯恩斯赤字财政政策惹的祸,没有你的理论,经济会有通货膨胀吗?弗里德曼开出的药方是:经济发展多少,货币就增长多少,只要控制住货币供给量,就不会有通货膨胀。<br/><br/>  后来美国里根政府上台之后,有人建议他说,你别刺激需求了,你去增加供给吧,经济就会发展起来,结果就出现一个供给学派,当然还有新制度学派、福利学派等等。<br/><br/>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有人去研究它,就会提出新的理论,然后去解决这个问题。直到今天,如果你走进书市,你会发现经济学派很多,琳琅满目,面对这么多的学派不知从何下手。但是实际上,经济学只有两派,一派就是我们说的新古典经济学,那只“看不见的手”;另外一派就是新凯恩斯经济学,这只“看得见的手”,简直就像我们的左右手。两个学派一直在争论,究竟该用这只手还是该用那只手。<br/><br/>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的宏观经济都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比如说欧洲经济经历了十年的低谷,现在看欧洲经济,欧元在向上升。日本经历了十年的低谷,原来日本的经济不振,现在日本经济也开始有点翘头了,能不能起来,还是个未知数。美国经历了十年的高增长,在经历“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美国经济明显陷入了衰退。而我们中国经济呢?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也在开始向上走。在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没有哪一个国家不在宏观经济问题上费思量,没有哪一个国家敢说它的宏观经济没有问题,它一直都在高速增长。<br/><br/>  宏观经济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都是一个难题。日本曾经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一直以世界第一的速度在发展。日本的汽车,日本的家电,日本的所有东西,向世界各地出口。而1989年经济泡沫破灭以后,日本经济一直在走下坡路。</p><p></p><p>  直到今天,日本银行的利率近乎于零,我们把它称为零利率。都这么便宜了,日本人怎么不去借钱呢?都接近零利率了,大家还去存钱,都不去借钱。因为无论借钱去搞实业,借钱去炒股票,借钱去做什么,都很难赚到钱,所以,他们不去借钱。当经济一直下降的时候,你不要轻举妄动,你动的时候经济有可能继续下降。<br/><br/>  有经济学家给日本政府支招,让日本政府给国民10%的通货膨胀预期,看他们花钱不花钱!日本政府对此一直非常慎重,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当真正通货膨胀来临时,经济出现失控时,无论对政府还是对国民,都是一个灾难。<br/><br/>  今天来看,没有哪一个国家敢说它的宏观经济问题解决得好,比如说失业问题、通货膨胀问题、通货紧缩问题、经济放缓问题、债务问题、赤字问题、金融风险问题、股市泡沫问题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在探索之中。<br/><br/>  因此,宏观经济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学科,我们将有幸融入宏观经济的大潮之中,和这门年轻的学科一起成长。</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9 9:38:59编辑过]

会飞的猫 发表于 2008-9-18 23:08:0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21447d" size="6">第三章 一国经济是怎样平衡的</font></strong></p><br/><br/><p>  现在我们的脑子里已经装满了一大堆的问题,并通过一连串的故事,逐渐对宏观经济产生了兴趣。接下来,到了我们要层层揭开宏观经济神秘面纱的时候。<br/><br/>首先,既然是宏观经济,我们就来看看一国经济里面最宏观的东西是什么,它无非是一个国家经济的运转,那么,它究竟是怎么转起来的呢?用宏观经济的术语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究竟是怎样平衡的呢?<br/><br/>我们先了解一下,宏观经济究竟在研究什么?宏观经济是研究经济总量和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来看一些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看到现在下岗的工人不少,甚至有些学生大学一毕业就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作为个体,我们常常不好理解,怎么读了四年大学,好不容易拿到学历,毕业后就找不着工作了呢?政府干什么去了?我工作了这么多年现在怎么就下岗了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但是如果从总量来观察,我们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个社会劳动力供给太多了,而劳动力的需求不足,所以劳动力总量过剩了。当然,如果这时人们想要高工资,原则上是不可能了,因为劳动力供给太多,还有更便宜的劳动力在等着这份工作呢。<br/><br/>企业家在想:“厂里生产出来的东西,现在怎么就卖不出去呢?过去90年代很火呀?选”这时,企业家们看看物价指数就会知道不止你一家产品卖不出去,整个行业都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说明这种产品生产过剩了。因为产出太大,供给大于需求,所以产品卖不出去。<br/><br/>宏观经济研究什么?研究总量问题,如:总的经济增长率、总的就业率、总的价格指数、税率、利率、汇率、经济周期等。研究这些总量指标让我们看到,当某个指标变化的时候,我们就想到了什么。当看到物价指数一直下降的时候,我们想到可能经济太不景气了;当看到利率特别低的时候,会想到借钱合适,但赚钱也难了;当看到股价指数很低的时候,可能想到场内人的财富在缩水,而场外人的机会也许来了。宏观经济学就是研究总量和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这些指标让人们看到宏观经济的变化。如果你了解这些宏观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你就可以作出判断,你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br/><br/>那么,一个国家经济是如何平衡的?上一章我们曾提到,20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宏观经济太复杂了,涉及的内容太多了,让我来设计一个模型吧。把一国复杂的宏观经济部门抽象出来,用一个模型来表示,大家一看就明白,这就是简单的凯恩斯模型。</p><br/><p>凯恩斯说,一国的宏观经济中有两个部门,第一个部门是家庭,第二个部门是企业。家庭出卖劳动,到企业去做工,挣来钱去购买企业生产的产品;企业生产出产品,把产品卖出去,收回钱来继续生产。一国的宏观经济要想平衡,要想正常运转,它的条件是:家庭挣的钱全花了,企业生产的产品全卖了,这样宏观经济就能够正常运行了。<br/><br/>我们知道,宏观经济平衡的条件是,家庭挣的钱全花了,企业生产的产品全卖了,这个经济就能正常运转了。请问,我国宏观经济的现实问题是:家庭挣的钱没都花出去,企业生产出的东西没都卖出去。那么,我国的宏观经济还能正常运转吗?<br/><br/>凯恩斯又说,现实经济中没有一个家庭会把挣来的钱都花出去,他们把一部分钱花出去,另一部分钱存起来。作为企业来讲,它也不可能一直都是简单再生产,它想扩大再生产,就需要投资。家庭不花的钱存进银行,有了储蓄;企业扩大投资时找银行借钱,有了投资。宏观经济中出现了储蓄和投资,只要企业的投资等于家庭的储蓄,宏观经济也能正常运转。<br/><br/>所以,宏观经济平衡的最重要条件是:储蓄等于投资。<br/><br/>让我们来看现实,我国现在的储蓄等于投资吗?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从1997年的4?郾6万亿元增加到2002年底的8?郾7万亿元。一面是接近9万亿人民币的储蓄总额在银行存着,另一面是大量的商品在仓库里堆着。2002年,国家经贸委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86%的商品供过于求;被调查的商品中,没有一种商品供不应求。那么,这9万亿人民币的银行储蓄意味着什么?它表明家庭挣来的钱没花出去,企业当然有大量的商品没有卖出去,在仓库里堆着。<br/><br/>可以把我国居民的9万亿人民币储蓄都拿出来,买企业生产的这些产品吗?这样,我国的宏观经济就可以正常运转了。事实上人们不会这样做。人们说,我存钱有很多用途:我要给孩子准备学费,我要准备将来看病的钱,我还要准备养老的钱,等等。因为我对自己未来预期不好,所以我要存钱而不是花钱。如果所有的储户都这样想,我国的储蓄率就会居高不下;而积压在仓库的东西就卖不出去。这样一来,要想让经济转动起来,就越来越困难了。一方面是银行的储蓄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工厂的库存越来越多,这样经济就不可能正常循环。</p><br/><p>凯恩斯说,如果要让两个部门的经济运转起来,储蓄一定要等于投资,我国的储蓄大于投资,经济就出了问题。所以,政府一直希望人们把储蓄的钱拿出来消费,只有大家花钱,经济才有希望增长。<br/><br/>当储蓄大于投资的时候,通货就在紧缩,因为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只能降价卖、便宜卖、保本卖,甚至最后赔本也得卖。当投资大于储蓄的时候,大家都想赚钱,这时需求多了,东西少了,物以稀为贵,企业的商品就会卖高价,这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因此,前者表现为通货紧缩,就是钱越来越值钱;后者表现为通货膨胀,就是商品越来越值钱。<br/><br/>因此,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中,两个部门经济要想正常运行,平衡的条件是储蓄一定要等于投资。<br/><br/>凯恩斯还说,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能没有政府,否则社会将会陷入混乱状态。我的这个模型当中,要加入一个部门,这就是政府部门。政府怎样才能生存呢?它需要有收入。大家缴税给它,政府用它支付公务员的工资,维持政府的生存,还有国防、公共教育等等,维持它们所需要的费用。把政府部门加入到这个模型当中,宏观经济要想正常运行,它的平衡条件是: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br/><br/>当我们每个人拿到收入时,要缴个人所得税,企业有了收入要缴企业所得税,还要缴企业增值税等。当大家把这些钱缴给政府,政府有了收入后,就要支付出去。这样,整个宏观经济才可能正常运转。<br/><br/>如果政府的财政收入不等于财政支出的话,就会出现财政赤字,或者出现财政赢余。现在,出现财政赤字的国家在世界上可谓比比皆是。也就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少,支出的多,政府收进的钱不够支出的。减少财政赤字,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政府面临的头号难题。<br/><br/>凯恩斯最后说,在这个宏观模型中,还要加一个国外部门。他说,现在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可以封闭起来,既不出口,也不进口。无论是多么原始的国家,它都或多或少有一点出口和进口。所以,在模型中又加入了一个国外部门,这就有了出口和进口。当国外部门加入进来时,要想让宏观经济平衡的条件是:出口等于进口。</p><br/><p>如果出口大于进口,就会出现一个贸易顺差。出口的多,进口的少,赚到的钱就多了,外汇就会流进来,这表现为贸易顺差。就像现在的中国一样,我们是贸易顺差。如果一国的进口大于出口,它出口少,进口的多,就会表现为贸易逆差,就像现在的美国一样。无论是贸易顺差,还是贸易逆差,都是宏观经济不平衡的表现。<br/><br/>上面分析了两部门的经济,家庭的收入一定要等于企业的产出;如果家庭不花的钱存入银行,企业到银行去借钱,那储蓄要等于投资;政府部门出现之后,政府得到的收入一定等于政府的支出;国外部门出现后,一个国家和国外发生经济贸易往来,它的出口要等于进口。凯恩斯说:分析到此为止,我的模型中有四个部门,即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br/><br/>经济生活有两个方面:一面是供给,另一面是需求。对于宏观经济来说,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国宏观经济究竟是怎样平衡的呢?我们来理清一下思路。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就是企业生产的消费品,加上储蓄,加上政府的税收,再加上进口,构成总供给;它一定要等于人们的消费,加上人们的投资,加上政府的支出,再加上出口,构成总需求。<br/><br/>家庭的收入等于企业的消费品,储蓄等于投资,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出口等于进口。这就得到一个简单的公式:<br/><br/>总供求平衡:<br/><br/>消费品+储蓄+财政收入+进口=消费+投资+财政支出+出口<br/><br/>用字母来表示:<br/><br/>C+S+T+M=C+I+G+X<br/><br/>公式左边代表总供给,公式右边代表总需求,这两边一定要相等,如果不相等,宏观经济就不能发展。所以,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模型,这8个字母把一国复杂的宏观经济表露无遗,全部囊括其中。</p><br/><p>那么,你可能要问了,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储蓄不等于投资,政府的税收不等于支出,出口也不等于进口,那么,宏观经济还能转动吗?凯恩斯认为,每对指标不必个别相等,只要它们的总量加起来相等就可以了。当你把钱给了政府,政府一定要把这笔钱花出去;当你把钱存入银行,企业一定要找它去借款,否则经济就不能发展。<br/><br/>政府每天都在做什么呢?政府宏观调控一定要让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供求公式的左边代表总供给,右边代表总需求,就像人的左手和右手,这二者一定要相等,可是现实中它不等。于是政府在经济中要做的事,不是动左手就是动右手,让总供给等于总需求,设法求得经济的平衡,从而保证经济的发展。<br/><br/>具体来看,如果一边有很多产品在仓库里压着,另一边有大量储蓄在银行里存着,怎么办?这时候政府就要出面解决这些问题。<br/><br/>我国政府现在是在动左手,还是动右手?它是在供给上做文章,还是在需求上做文章?正如你所看到的那样,政府现在动右手,它在需求上做文章。政府在刺激消费,告诉大家:你们去消费吧,住房可以贷款了;去买车吧,买车可以贷款了;让孩子去上大学吧,上学也可以贷款了;都去贷款消费吧!政府在刺激投资,发了大量国债,搞基础设施建设,使水泥的需求上来了,钢铁的需求上来了,修路的劳动力需求上来了;政府还在刺激出口,给出口企业退税,拓展外需空间。<br/><br/>政府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我国有太多的供给在那里放着:商品压在仓库里,积压越来越多;大量劳动力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经济转速越来越慢。所以,政府在刺激总需求,消化多余的总供给,使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为了让宏观经济平衡发展。<br/><br/>经历过1993年经济过热的人都知道,那时的需求特别旺,供给却显得不足。钢材的价格从1000元1吨涨到4000元1吨。由于需求过度,大家都去抢货。物以稀为贵,谁出的价高,商品就被谁买走。所以在1993~1996年期间,我国政府一直在压缩总需求,控制集团购买力,努力把总需求压下来。<br/><br/>如果总需求控制不住,物价指数就会不断攀升,通货膨胀率也会跟着上涨,人们手中的人民币就会一天比一天不值钱。当通货膨胀失控时,人们会产生心理恐慌,会抢购商品,会到银行挤兑,经济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难以自拔,直至崩溃。所以,从1993年开始政府努力压缩总需求,增加总供给。今天来看,我国政府成功地控制住了通货膨胀,宏观经济实现了软着陆。</p><br/><p>但是,经济发展一刻也不会停止在我们满意的时刻。从1997年开始,我国又遇到了新难题:总供给超过了总需求,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物价指数向下,出现通货紧缩的迹象。怎么办呢?我国政府在这几年时间里加大刺激总需求的力度,开始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出台政策鼓励厂家加大出口,同时加大政府的财政支出,扩张经济。当政府的钱不够时,就发国债,让老百姓买国债。大家不花钱,政府替大家花,以后政府有了钱再偿还给大家。<br/><br/>政府花了钱,就能够增加需求,把社会多余的供给买过来,让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衡。政府都这样做了,但是我国宏观经济平衡了吗?总需求刺激上来了吗?作为企业家你可以想一想,企业生产出来东西是好卖还是不好卖?只有极少数的企业家说好卖,多数企业家日子都难过。<br/><br/>在和企业家们交谈时,常常听到他们这样说:“老师,我们干什么能够赚钱呢?”企业的日子难过,这说明什么?说明企业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我国的物价指数在下降,人们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压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宏观经济达不到平衡怎么办?一句话:价格找平?选<br/><br/>一国宏观经济不平衡,供给太多,需求太少时,人们都愿意把钱攥在手里,存在银行里,就是不花出去。不管政府怎样刺激需求,政府使出什么高招,老百姓就是不花钱,这时怎么办?宏观经济怎么平衡?只能用价格来找平。当总供给过剩时,企业想卖出你们的产品,就得降价卖。原材料厂家想,叫生产厂家买他的原材料,必须便宜卖,人家才肯买,最好是赊账人家才买,否则卖不出去。当生产厂家把商品送到超市时,超市经理说了,先把商品放在我们这儿,等3个月我们卖出去,你们再来结账。这种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结果,导致物价指数只能下降。<br/><br/>我们说,当总供给和总需求不平衡的时候,只能用价格来平衡。当你看到价格指数向上升的时候,你就知道经济开始回暖,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通货开始膨胀了;当你看到价格指数向下降时,你应该知道经济开始变冷了,这时总供给超过总需求,通货开始紧缩了。<br/><br/>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就是在总需求和总供给上做文章。它不是在刺激总需求,就是在增加总供给。不过,政府动总需求相对容易,动总供给相对困难。因为动总需求,政府只要出台政策就能刺激消费,刺激投资,增加出口;但是动总供给,政府却不那么容易做到。如果想增加一个钢厂,要先找原材料,去建一个钢厂,然后招工人,再进行生产,再快也得一年半载时间。所以,动总供给这块很难,它需要一段时间,需要一个周期,动总需求相对较快。因此,一国政府在短期内调整的是总需求,在长期内调整的是总供给。如果总供给和总需求实在调整不好,就用价格来找平。<br/><br/>读者朋友,如果哪一天你看到物价指数向上了,说明经济开始回暖了;哪天看到企业的利润增加了,说明经济开始起来了;哪天看到股市回升了,说明经济开始热了。如果一国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不平衡,通过物价指数是可以看得出来的。当你看到价格指数开始平稳运行,既不通货膨胀,也不通货紧缩时,那你就应该知道,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趋于平衡了。</p>

会飞的猫 发表于 2008-9-19 08:37:0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21447d" size="6">第四章 GDP就是国内生产总值</font></strong></p><br/><br/><p>  在了解到一个国家经济如何平衡之后,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如何描述一国的经济总量,使得我们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们用GDP来描述。在大量经济信息中,你会经常听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百分之多少,这说的就是GDP增长速度。我们也常听说,我国今年的GDP又突破了多少万亿元人民币。什么是GDP?GDP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它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雪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年内究竟创造了多少新的物质财富。<br/><br/>  我们说,美国是全球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我们以什么为依据呢?就是美国GDP的总量;我们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它的依据又是什么?是用中国人均GDP水平来衡量的。国与国之间实力的比较,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是用GDP来衡量的。<br/><br/>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雪说:“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这一点确实不假,如果没有GDP这个发明,我们就无法将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进行比较,也不能得出发达国家为什么富,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穷的结论。<br/><br/>在2002年的经济回顾中,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说,我国今年的GDP总量超过了10万亿人民币,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8%,这是非常不错的。尤其是在各国经济衰退的宏观形势下,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经济,当世界经济处于不景气的时期,我国经济竟然能达到这个速度,非常不容易。<br/><br/>我们说,GDP就是国内生产总值。那么,国内生产总值是如何定义的,它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br/><br/>打个比方,GDP就好比我国在一年内做了一块多大的蛋糕。我们用房间来做比喻,我国人民在这块国土上,1年内生产了1个房间这么大的1块蛋糕;而美国生产了多大的蛋糕呢?它生产了9块这么大的蛋糕;日本生产了5块这么大的蛋糕。这里的蛋糕,代表的是每个国家一年生产的经济总量GDP,也是一国经济规模的大致比较。<br/><br/>我们把这块经济蛋糕做出来了,它是一国在1年内新创造的财富。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这块蛋糕是如何组成的呢?也就是说,GDP是如何构成的。</p><br/><p>从收入的角度看,GDP由四块构成:第一块是固定资产折旧。例如,当我们投资企业的时候,购买了100万元固定资产,年折旧率是10%,每年就有10万元的折旧费;第二块是劳动者报酬,这是给工人、农民、所有劳动者的工资;第三块是政府的净税收,也就是全国人民缴的税,由政府支配的部分;第四块是企业盈余,也就是企业家盈利的部分。这是我们计算GDP的一种方法,也叫分配法。<br/><br/>当GDP构成人们的收入之后,又是如何花掉的呢?也就是说,GDP是怎么支出的?这是计算GDP最经常使用的方法。从支出的角度看,GDP由三部分组成: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br/><br/>计算GDP有三种方法:生产法、分配法和支出法。通常比较容易理解和应用较多的是支出法。<br/><br/>首先,GDP的一部分是大家的消费;另一部分是人们的投资;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外国人买了我们的产品,也就是我国的出口。出口记入本国的GDP。<br/><br/>消费和投资这两部分好理解,而出口为什么算作本国的GDP?当我们把产品输出去的时候,外国人买了我们的产品,外汇流入本国的企业,这样,我们的蛋糕就做大了。反之,本国的进口同样做大了别国的蛋糕。所以我们在计算GDP的时候,要计算净出口,就是出口减去进口后的净值。<br/><br/>既然从支出的角度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这三部分构成了GDP,由此我们得到一个清晰的计算公式:<br/><br/>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br/><br/>公式中这个“净”字,表示出口减去进口。宏观经济常常出现一个“净”字,例如,一国出口1000亿美元,进口1200亿美元,那么,出口对该国GDP的拉动就变成了一个负数。</p><br/><p>因此不难理解,我国政府为什么一直刺激出口,因为出口会增加我国的GDP。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是希望把更多的中国产品打进国际市场。所以,政府总是在鼓励出口,采取出口退税的政策,给出口企业很多的优惠条件,让更多的产品出口到国外,把我国GDP这块蛋糕做大。<br/><br/>进口意味着我们的钱流走了,构成别国的外汇,构成他们的收入。如果中国人开的车都是美国的福特、德国的奔驰,都是外国生产的汽车,我国的GDP就会缩小了;只有把我国的产品打向世界各国的时候,我国的GDP才会做大。<br/><br/>这就是各国为什么在国际贸易上竞争的原因所在。当世界各国的生产力越来越发达,商品越来越丰富,乃至出现大量生产过剩的情况下,加大本国商品出口力度,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赚取外汇为本国经济输血,就成为很多国家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br/><br/>让我们看一个例子。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东南亚各国货币相应贬值,这些国家的商品变得非常便宜。比如当韩国货币贬值以后,他们的钢材价格几乎等于我国钢材价格的一半。因此,货币贬值给遭受金融危机的东南亚国家带来危害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有利于出口的机会。当时我国政府出于种种考虑,保持了人民币币值的坚挺,没有使东南亚货币贬值风潮雪上加霜。<br/><br/>但是,由于人民币没有贬值,我国出口的商品失去了一定的国际价格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提出了刺激内需,把提振经济的重点放在了国内,不断鼓励人们消费,不断加大基建投资。<br/><br/>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就是政府拉动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一是刺激总消费,二是加大总投资,三是鼓励出口。要做大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增强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政府就在这三匹马上做文章。<br/><br/>GDP说起来宏大而抽象,但它却有非常现实的应用价值。比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争议时间最长的内容之一,就是我国究竟是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还是以中等发达国家身份加入?依据什么来判断呢?依据我国的人均GDP,因为我国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属于发展中国家定义范围之内。如果我国不是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就没有相应的优惠条件,也没有5年时间的过渡期,并且还要承担与国家实力不相符合的国际义务。而争取5年的过渡期,对处于发展中的我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5年当中,我们可以让更多企业尽快成长起来,创造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我们尽可能避免在缺乏缓冲的竞争环境中出现大量企业倒闭、大量员工失业的问题。</p><br/><p>关于GDP的计算,由于不同国家采取的统计口径并不完全一致,或者数据统计方法不完善、统计力量不足等原因,对一国经济数据产生怀疑的情形也时有发生。因此最近一两年,国际上有些怀疑中国GDP数据有水分的声音,这个问题的争议很大。国际上一些经济学家怀疑中国,说我国的GDP根本没有那么高的增长,说我国的数据有假。朱?基总理在2002年“两会”结束后接见中外记者时,有记者问他:“中国GDP有那么高的增长吗?”总理回答道:“真金白银都进了我的口袋,这难道是假的吗?”真金白银进了总理的口袋,指的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主要取决于GDP的增长,否则哪来的税收增加呢?<br/><br/>关于GDP是如何统计上来的,总是有人误解,怀疑我国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有些简单的问题,你可以想一想,我国在计算GDP的时候,在计算这块蛋糕有多大的时候,农民那一块东西算进来了吗?我国有9亿农民,他们生产的粮食那块,记入我国GDP的总量了吗?<br/><br/>这个问题很多人不明白,以为没有记入,实际上农民生产粮食的那块已经记入了我国GDP的总量中。怎么记的呢?我国有9亿农民,他们吃进肚里的粮食都算进GDP了。每个农民在这一年当中,比如说一个月吃30斤粮食,一年要吃360斤粮食,就按市场价格来计算,就这样记入了GDP。<br/><br/>但是,农民在田间地头种的菜和葱记入了吗?养鸭、养鸡都记入了吗?这些不好记入。所以,我国GDP统计中有漏报的一些方面,有好多数据统计不上来。<br/><br/>比如,我国现在城里的家庭富裕了,很多家庭请了小时工,让她们帮助做家务。目前我国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员不少。但是,这些家政服务都没有记入GDP,这是很大的一块GDP。如果在西方发达国家,凡是到别人家庭做家政服务的人员,必须先去政府机关登记,填一张税卡,然后才可以去做工。国外这块劳务就记入了GDP,我国这一块就没有记入。<br/><br/>家政劳务创造了一国GDP,我国由于没有记入,就表现为我国的GDP总量小,人均GDP水平低。由于农民吃菜这块也没有记入,同样表现为我国GDP总量和人均GDP水平低。<br/><br/>所以,在这场争论中,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派人到中国来进行考察,看完之后他们说:“相信中国的统计数据吧!中国经济增长7%是有的,没准比这还高呢!”现在,中国政府公布的GDP数据已被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普遍引用,基本不再修正。<br/><br/>尽管我们看到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很高,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总量的基数不大,尤其是我国的人均GDP还不到1000美元,而美国和日本的人均GDP几乎是我国的40倍之多。那么,怎样才能把我国的GDP做大做多呢?</p><br/><p>这里,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都要想方设法,把企业的价值链做长,把经济的价值链做长,把产品的附加价值做大。<br/><br/>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是观察我国的农村生活。农民吃的东西很少有从超市买的。他们都是自己动手做,先是种出麦子,磨成面,然后自己在家里做饭吃。农民从田间地头摘来的菜,就直接吃了,他们没有从超市买的过程。所以我国9亿农民,大多数人吃饭的过程,它们的价值链条非常短,他们生产出粮食来,磨一磨就吃了。但是,我们来看美国的农民,如果他是一个农场主,生产出麦子,自己不磨面、不烤面包吃。他们从超市把面包买回来吃,从超市把黄油买回来吃,从超市把蔬菜买回来吃。这样一来,他们的价值链就做长了,GDP总量做大了很多。<br/><br/>美国农民是先把小麦生产出来,然后把小麦送进面粉厂加工,面粉加工出来又进入面包厂,生产出面包又进入超市,超市再把它卖出去,这其中每一个环节,GDP都在增加。你看,光是吃的这个链条有多长,价值增值有多少?<br/><br/>我国之所以一年只生产出一个房间这么大的GDP蛋糕,就是因为我们产品的价值增值链条太短了。我们只做了一道工序,农民的粮食从地里种出来就已经快进嘴了;然而一个成熟的工业化社会,它有一个价值不断增值的过程。所以,如果你做企业,一定要把价值链做长,让它们增值。企业家和政府官员怎样把企业做大做强,怎样把城市的GDP做大,怎样把我国的GDP的总量做大,就是要把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链不断延长。<br/><br/>让我们再看一个工业产品的例子。大家知道,芭比娃娃是世界上有名的玩具,它是美国的品牌在中国加工生产的。芭比娃娃在中国生产的成本是多少呢?只有0?郾75美元;然后,它在香港通过转口、运输等环节,加价1?郾25美元;到了美国,经过广告宣传、分销等运作进入超市,在超市里卖10美元。也就是说,美国在广告费、营销费、品牌费等环节上,总共赚取了8美元。<br/><br/>芭比娃娃的生产环节是最费时间、最费材料、最费人力的,它应该体现最大产值。结果却不是这样,生产环节只拿到0?郾75美元。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看到,企业不仅要把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链做长,还要看到一件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哪个环节的附加价值最大,哪个环节最赚钱。企业应该设法占据最有附加价值的环节。</p><p></p><br/><p>当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家和政府官员,都在思考怎样做长产业价值链,怎样增加产品与服务附加值时,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就快了,GDP增长就多了,人均收入就上来了,整个国家就富强了。</p>

会飞的猫 发表于 2008-9-19 08:37:1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21447d" size="6">第五章 经济增长至关重要</font></strong></p><br/><p><strong><font color="#21447d"></font></strong></p><br/><p>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强调,要保证中国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br/><br/>所谓经济增长,就是在一年内这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增加了多少。例如,我国GDP每年增长8%,说的就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比如,去年我国的新增经济总量是一个房间这么大的蛋糕,今年这个蛋糕变大了,多出的部分就是经济增长的量,就是我们说的经济增长的那个8%。什么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就是在一年之内,这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扩大了多少。<br/><br/>那么,难道去年的蛋糕不够吃吗?政府为什么要保证GDP的这个蛋糕不断做大、不断增长呢?<br/><br/>我们曾经比喻,中国的GDP蛋糕有1个房间这么大,美国的GDP有9个房间这么大,日本的GDP有5个房间这么大。但我们不要忘了,这三块不同的蛋糕,分别有不等的人口在分食。中国是13亿人在分,美国是2?郾5亿人在分,而日本则是1?郾2亿人在分。分下来的结果如何呢?美国人均GDP约4万美元,日本人均GDP约4万多美元,中国则只有1000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和美国、日本之间的人均GDP的差距是40倍?选40倍是一个什么样的差距?我们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缩短与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我们别无选择,只有依靠健康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加快我国的发展,必须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才可能做到。<br/><br/>这就是你在看电视新闻或听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常听说,要力争我国今年经济增长保证不低于7%,力争达到8%的重要原因。当然,我们知道经济增长很重要。至于什么样的增长速度合适,为什么是7%~8%,而不是2%~3%,这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国家相关部门的一大批专家和官员们,根据中国的发展目标,根据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结合中国自身发展的水平和能力,综合研究之后,精密计算出来的结果。<br/><br/>当提到中国经济有7%~8%高增长率的时候,不仅国外有些专家怀疑其真实性,就是我国的老百姓常常也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疑惑。比如有些人问:既然我国有这么高的经济增长率,怎么我却下岗了呢?有这么高的增长,怎么我的工资不见长呢?其实,这就是宏观经济和宏观问题。</p><br/><p>我们中的一些人,确实会有这种感受。你知道吗?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每个个体收入都会同步增长。就像我们常看到富有的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高增长的行业前途越来越光明,夕阳的行业越来越惨淡一样。比如中国的电信、信息技术行业,甚至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还有国债投资的基建等重点领域。然而,那些失去竞争力的个人、企业和行业却在每况愈下,并且这些弱势群体往往在数量上又占据多数,这就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就是感觉不好的人越来越多了。<br/><br/>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反映了国家正在进行大幅度的经济结构调整,优胜劣汰正越来越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另一方面,最重要的还在于,这给每个人提出了一个更紧迫的课题,就是如何加速给自己充电,如何加速提高个人的竞争实力,多了解这个国家的经济,了解自己所处行业的前景、所处企业的前景,尽可能使自己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br/><br/>虽然有些人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抱有怀疑甚至抱怨的态度,但是,当作者在不同的场合问到MBA学员、企业家和政府官员时,说你们感觉现在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有人愿意回到从前吗?“不愿意!”所有人都这样回答。没有一个人愿意回到从前。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确实进步了,我们的经济状况确实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我们确实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说到底,这是中国经济整体增长的结果,它整个改变了我们生活的环境,在改革中出现的个人阵痛,恰恰是我们将来要解决的问题。<br/><br/>社会的进步不可能在一瞬间达到尽善尽美。对每一个人来说,重要的是看清社会发展的方向,迅速调整自己来适应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只要整个国家的经济在一个整体增长的轨道和方向上,从宏观的角度就没有人可以说,我没有机会。</p><br/><p>在我们正确认识到经济增长实质的同时,也确实存在另外一个与之并不矛盾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我国经济数据统计的质量,运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什么样的统计体系,什么样的统计指导思想,可以更真实、快速地获取经济数据,并取信于民,取信于国际社会,是我们需要努力的另外一个方向。<br/><br/>谈到一国整体经济的增长,是一个非常宏观的问题。不过我们也发现,在这个宏观问题中,常常会碰到一个相对微观的现象,就是在最近几年,国家不仅强调经济增长,而且强调7%~8%,甚至明确提出过,要确保经济增长速度的8%。确保是什么意思?就是1个百分点也不能少。那么,这1个百分点怎么就这么重要,政府怎么就这么重视呢?<br/><br/>1个百分点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这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对我国现在的经济规模来说,就意味着1000亿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一个大致的数据表明,这1个百分点,可以解决大约近400万人口的就业问题。而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中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劳动力供给总量的过剩,大量国有企业工人下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失业问题日益严峻。这个问题,在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都是直接危及社会安定的大事。<br/><br/>对处在经济转型和改革攻坚关头的中国来说,社会稳定确实是保证一切工作有条不紊、成功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当看到我国2002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经济增长能从最初预计的7?郾3%到年终8%的时候,这个变化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比预计又多了700亿。不管对政府还是对老百姓来说,日子都会好过一点,财政会多收一点。有了更多的经济增长,财政有了更多的税收,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可以补发拖欠教师的工资,可以给贫困地区更多一点的财政支持,可以给义务教育更多一点的保障。国家经济多增长一点,老百姓的腰包就会鼓一点,可能我们会多享受一个公园,可能我们会多享受一条宽敞的公路,或者多了一盏路灯,多了一个垃圾箱等等。<br/><br/>让我们再宏观一点来看这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假设两个国家在开始时的财富是相同的,其中一个国家以每年2%的速度在增长,另外一个国家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每年只差1个百分点。那么30年之后,增长较快的国家要比增长慢的那个国家多出三分之一的社会财富。所以,当一个国家缓慢增长甚至停滞不增长,就会把它从相对富裕推向相对贫困。正是高速的经济增长使得像美国这样只有两三百年历史的年轻国家成了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富裕国家。</p><br/><p>要实现经济高速增长,重要的是提高整个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在20世纪初,谁也想不到美国的人均消费水平比今天的墨西哥、菲律宾的人均消费水平高不了多少。美国经过一百年的发展,就已经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富裕国家,其原因在于它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不断提高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使它的人均GDP已达4万美元之多。<br/><br/>我国在入世谈判的时候,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农产品。美国希望我国打开农产品的市场,而我们则尽可能保护农民的利益。如果他们的农产品都进来,我国农产品将面临巨大的冲击。美国只有3%的农业人口,这3%的人口生产的粮食除能满足本国需要,还有很多富余,还在向世界各国去卖。这样的劳动生产率,这样的农业竞争力,作为有9亿农业人口的中国来说,是很难做到公平竞争的。为了保证整个社会有一个稳定发展的基础,尽可能地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一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做到了。但这并不是保护落后,在这个问题上,全球数一数二富裕的日本也同样如此。日本一直不让美国的农产品大量进入日本,它要保护本国农民的利益。它害怕,如果美国产品进了日本,那日本的农民也会有生存的危机!<br/><br/>如果让一国农民生产的粮食卖不出去,让农民不能生存,让农民没有收入,他们哪里有钱买企业生产的工业品呢?他们又怎能买种子化肥来种地呢?如果农民都不种地了,这些耕地都荒芜了的话,我们大家吃什么?也许有人说没关系,吃不到中国稻米,我们可以吃泰国香米;吃不到东北大豆,我们可以吃美国大豆。这样可以吗?绝对不可以!道理很简单,如果知道中国粮食歉收的话,国际市场的粮价就会立刻飙升,因为他们知道中国必定去那里买粮食。我国的城市和农村人口吃饭就成了大问题。我们能有这么多的外汇去换粮食吃吗?<br/><br/>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目前一些主要粮食的价格,已经接近或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因此,我国农业不管是劳动生产率还是价格,都很难与真正的农业强国竞争。作为政府必须保证农民的利益,我国政府面临的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农民问题。<br/><br/>说到农民,说到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会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如果要提高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减少我国的农业人口,那么农村中富余的劳动力怎么办呢?为什么美国只有3%的农业人口就能养活全国而有余?是因为美国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农场主一个人种植几千公顷的土地,我国则是每人只有一亩三分地,这样的劳动生产率是没办法比的。由于美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不需要这么多的农业人口,富余出来的农业人口逐渐向工业转移,逐渐向服务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导致美国的农业人口越来越少,逐步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我国目前正处在向工业化的转变过程中,当工业化转型完成时,我国人口比例中农村人口会减少,城市人口会增多,那时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就会越来越高,很少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就够全国人口吃粮了,但现在还不行。</p><br/><p>有人可能要问,我国政府一直在号召减少农村人员,增加城市人口就业,这是否跟经济增长有关?农村人口减少,变为城市人口以后,对于GDP增长有什么意义?<br/><br/>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当我们一边在讲经济增长,一边在讲农业问题时,人们就会把这两个问题联系起来,开始思考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是很好的思维习惯,因为任何一个宏观经济现象都不是孤立的,他们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当你找到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时,也就找到了机会,或者看到了风险。<br/><br/>确实,我国政府在号召城镇化。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城镇化发展。国家把富余的农业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迁入城镇。当他们在城镇生活时,他们需要工作,需要有企业接纳他们,这就需要有人投资办企业。如果没有大量的投资,没有大量的工业企业,城镇化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循环过程:增加了投资,就增加了就业;增加了生产,也就增加了收入,同时又增加了消费,这个经济总量就做大了。我们看美国,它的97%的人口都到哪儿去了呢?在20世纪初的时候,美国大量人口是农业人口,它的工业人口很少,服务业人口也不多。现在美国70%的人口从事服务业。富余的农业人口逐渐被工业、服务业吸收了。再看香港,它还有农业人口吗?基本没有了;还有工业人口吗?也很少了。香港大量人口都干什么呢?都在做服务业、银行、金融、保险等等。这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不断增长和发展的结果。<br/><br/>所以大家知道,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制造业,第三产业才是服务业。简单理一下思路就会发现,发展的顺序变成了农民先是在农业,当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时候,需要增加投资,需要城镇有相应工作岗位吸纳他们,于是工业发展了;然后他们有了收入,有了消费,开始是生活必需品,慢慢需要有自己的房子;挣了钱,收入越来越高的时候,也开始有了娱乐生活、享受教育;先是给别人提供服务,慢慢自己也需要一些,于是服务业开始变得越来越发达。这个服务业,也就是第三产业,开始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br/><br/>如果你住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你会发现服务业相对发达。但如果你走到农村去,别说服务业,就连工业都不发达。所以社会进步、工业化、城镇化是一个过程,一个有规律地慢慢演变的过程。从农业化走向工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一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之路,每个国家都要完成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国经济一定是越来越增长,越来越发达。<br/><br/>看清经济增长的方向,看清经济发展的方向,我们就会看到,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再过不到20年,到2020年时,我国的GDP总量将超过4万亿美元,是现在经济总量的4倍。那时,我们会由现在世界排名的第六位变成第三大经济体。有人问经济学家樊刚:“我国如此高的经济增长还能维持多久?”樊刚回答说:“中国至少还能维持20年的经济高增长。我国是从80年代开始经济增长,到今天已经增长了20年。而韩国、我国台湾省都经历了40年的经济增长,我们有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潜力,我们有理由增长更长的时间。”<br/><br/>可见,保持经济增长对一个国家是多么重要。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说,经济多增长1个百分点,都牵动着数以百万人的生计。中国会在一点一滴的经济增长中进步,会在一点一滴的经济增长中越来越强盛。</p>

会飞的猫 发表于 2008-9-19 08:37:2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21447d" size="6">第六章 市场失灵</font></strong></p><br/><p><strong><font color="#21447d"></font></strong></p><br/><p>普通人通常会感受到经济领域中有两股力量在起作用,一是政府,二是市场。我们接触最多的是市场。<br/><br/>但市场真的是万能的吗?政府真的可以什么都不管了吗?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大规模、长时间的经济萧条,人们才发现原来市场并不是那么完美,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经济大萧条的来临显现了市场之手的无助。人们发现,原来有些事情是市场不能做的,市场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问题。<br/><br/>市场究竟在哪些方面失灵了呢?<br/><br/>比如,我国目前河流的污染情况十分严重,为什么这么多的河流都污染了呢?又如近年来北京发生的沙尘暴,过去的北京空气多么好,哪有沙尘暴啊?现在,距离北京70公里以外,从北京开车不到1个半小时,就到了一个地方叫“天漠”。记者到那儿去采访一看,发现整个村庄都快被沙子埋上了,沙土堆到窗户那么高,都快把窗户堵上了。记者再看,一家一户的院子里、房顶上,都有大堆的灌木丛,大约每家都有2万株之多。这是他们从山上砍来的,这些灌木是农家冬天取暖、夏天做饭的燃料。后来这块地方搞了旅游,人们就给此地起名叫“天漠”,意为天降大漠于此。可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根本就没有沙。<br/><br/>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破坏环境的行为呢?这些现象是怎么产生的?经济学描述这种现象的名词,叫经济中的“外在性”。<br/><br/>什么叫外在性?当人们做了一件事的时候,对发生的后果不负任何责任,即做了坏事不受惩罚、做了好事也得不到补偿的时候,这时经济中就出现了“外在性”。<br/><br/>当外在性存在时,市场解决不了它,价格也解决不了它。我们说,农民可以不上山、可以不去砍那些灌木吗?不可以,因为他们要活下去。河水为什么污染了?许多化工厂、制药厂排出的废水流入河里,导致河水的污染。企业要装一套过滤污水设备,就得花好多钱,不装就可以直接排走污水,企业就可以节约成本。这样一来,我国的河流就全被污染了。上游在排污,下游的人在吃水,这就是经济中负的外在性。因为做出这种行为的人们,其后果与自己无关,他们不需要为此付出代价,这种经济中负的外在性是市场机制所不能解决的。</p><br/><p>说北京的沙尘暴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再往远处追,这沙子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2002年,北京又刮起大的沙尘暴,追根寻底去查,结果发现由于内蒙古的过度放牧,水土不能保持了,草少了,沙就起来了。所以,由于人们的经济行为导致了水土的流失,造成沙化,导致北京一到春天就会黄沙漫漫。<br/><br/>再看1998年我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为什么我们会遇到这么大的洪水?如果说是那一年下的雨太多了,这么多的雨水又怎么都变成了洪水,流进了大海?<br/><br/>在西方国家,人们都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例如,德国人每家住的小楼,楼上都装了排水管。到了下雨或下雪的时候,这些水一直顺管道流进小楼下面的地下室。地下室有两个特别大的水桶,每家浇花种树,用的都是这种天然水。这样,天上下来的雨水或雪水,都不会白白流走,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德国人一般不喝地下水,他们总是尽量利用自然界的地表水。有一天,一个旅游团到阿尔卑斯山一个群山环抱的地方,司机告诉大家,这山里面有一个大水库,水库的水是阿尔卑斯山融化的雪水,这里是全市人民喝水的地方。<br/><br/>我国的长江1998年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次洪峰?不就是上游的过度砍伐造成的吗?上游地区把山上的树木都砍了,它的水土自然保持不住了,泥沙跟着雨水冲刷而下,造成一次次的洪峰。泥沙淤积的河床越来越高,堤坝越垒越高,有人说,长江将会变成又一条悬在中国人头上的河,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这一切,都是经济中负的外在性造成的,如果人们不在上游砍那么多的树,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br/><br/>又如,海上的漏油现象。为什么行驶在大海上的油船总有漏油事故发生呢?船主们宁愿挨罚,也不想去换一条新的油船,因为这样对公司是合算的。在海上行船漏了油、海水污染了、鱼类遭到威胁,谁会对此负责任呢?<br/><br/>经济中负的外在性比比皆是。一些人的行为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他们并不为此付费,所以造成了负的外在性。我国的污染这么严重,如果没有人保护这个环境,也没有人保护地球,这不是人类的一个灾难吗?当经济中存在负的外在性时,这些问题是市场经济解决不了的,“看不见的手”也没有办法。</p><br/><p>经济中还有正的外在性。比如,一项发明问世,发明家用了很长时间,花了很多工夫,甚至是一个团队在做。当他们成功以后,能够获得多少补偿呢?他们对社会做了很大贡献,就像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从此人类的夜晚有了光明,但是他自己又能从中获得多少呢?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创造相对论,他们能获利多少经济补偿与回报呢?能不能与他们对人类做出的贡献相比较呢?还有,我国现在的义务造林,以及许多发明创造,它们都给社会带来正的效益。我们说,当人们做出巨大贡献时,市场并不对他们进行补偿。经济中正的外在性,这也是市场机制所不能解决的。<br/><br/>所以,当外在性存在的时候,无论是增加了外在成本,还是带来了外在效益,市场机制都是无能为力的。负的外在性对社会有害,正的外在性对社会有益。不管怎样,市场机制解决不了这些问题,这是市场机制失灵的一个方面。<br/><br/>在经济生活中,还有一种情形也是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比如,大家都需要的东西却没有人愿意提供。这是什么物品呢?<br/><br/>全社会的资源分为两种:一种是私人物品,一种是公共物品。你身上穿的衣服,手里用的东西都是你自己的,是属于你的私人物品。私人物品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竞争性,二是排他性。所谓竞争性是指你消费的东西,别人就不能消费,你们的消费是处于竞争状态;所谓排他性是指因为你有钱买了这个东西,别人没钱,他就被排斥在外。私人物品是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可以解决的。<br/><br/>但在这个社会中,还有许多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也有两个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比如街上的路灯是公共物品,谁都可以从路灯下走过,谁都不需要交费,没有竞争;谁也不能限制别人从路灯下走过,也不排他。又如,在北京修了一条公路,大家使用的时候不交费,因为这条路是公共物品。还有,我们的国防,是公共物品。国防对一个国家全体国民都提供保护。修好的道路,大家都能走;路灯照着所有走路的人;还有国家的司法、教育、公共卫生、桥梁、灯塔等,这些都是公共物品。<br/><br/>公共物品在消费中不竞争,社会全体成员都能享受它们,多一个人消费并不增加它的成本,但如果想排斥别人的消费,其成本是相当高的。例如,总不能一盏路灯下站一个警察,凡是不交钱的人就不让从这里走,这多困难!再如国防,当导弹打过来时,军队只保护缴过税的人,没缴税的人就不保护,这难不难?还有灯塔,让海上过往船只交费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所以,在公共物品的使用上,排斥别人的费用是极高的,也是非常困难的;但增加一个人消费,却不增加它的成本。</p><br/><p>请问,我国的高速公路是公共物品吗?公共物品有两个特征:不竞争、不排他。那么高速公路虽然不竞争,但却排他。不交费的车,不能上高速公路。但高速公路也不是私人物品,因为它不限制任何车辆,什么车都可以上去,所有人都可以使用。那它是什么物品呢?它是准公共物品,因此,在公共物品中有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br/><br/>纯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征:不竞争和不排他。如国防、义务教育等。准公共物品只具备一个特征:或者不竞争,或者不排他,这样的东西叫准公共物品。例如,收费的高速公路就是准公共物品。因为它不具备竞争性,却具有排他性,不交钱不能上去。<br/><br/>并不是所有的高速公路都是准公共物品,德国的高速公路就是纯公共物品。因为德国的高速公路不收费,谁都可以走。所以你会发现,德国的高速公路上跑着很多外国的汽车。欧洲各国的汽车都愿意从德国走,因为德国高速公路是纯公共物品,不用交通行费。<br/><br/>高速公路不收费是一国经济富裕的表现,同时,德国人也这样想:“我们的高速公路这么多,如果要建关卡收费的话,花钱太多不说,也影响经济的发展。所有的车使用高速公路可以不交费,但是,汽车走几百公里总不能不加一桶油吧!好了,你们只要加一桶油就够了。”因为,德国把一种税加在汽油里了,这就是我们说的燃油税。德国把高速公路变成纯公共物品,却在油里加税。所以我们说,准公共物品只具有一个特征,或者是不竞争,或者是不排他。<br/><br/>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物品在供需方面出现了矛盾。从需求方面看,谁不想有清新的空气?谁不想看到清清的河水?谁不想看到大片的绿地?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到学校读书?谁不想去图书馆免费借书?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愿望。因此,对公共物品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从另一方面看,公共物品的供给为零,没有人愿意提供公共物品。为什么呢?因为提供了公共物品,使用时谁来给这些公共物品交费呢?如果是私人物品就不一样了,它有市场的价格机制,人们要是不出钱,就不能得到这个东西。而公共物品的使用是免费的,大家都知道消费时不花钱,于是所有人都来“搭便车”。<br/><br/>“搭便车”这个词来自欧洲。比如在国外的高速公路上,你把拇指伸出来,有车就会停下来,只要你和开车的人同路,他就会捎你同行。你上车后不需要交钱,因为他愿意让你“搭便车”。<br/><br/>你想,如果所有的人上车都不交钱,也不用买票,还有人愿意开这个车吗?它肯定收不回成本。我们说,私人物品供需是市场价格机制能够解决的,而公共物品是大家都需要、但是没人愿意提供。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想免费搭便车,公共物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链条断了,市场机制不起作用。这是市场失灵的又一个方面。</p><br/><p>社会需要公共物品,又没有人提供。需要有路灯,需要有道路,需要有警察巡逻,需要有公检法维持秩序,需要有军队保卫国家,怎么办呢?政府说了,既然这样,所有人都需要的东西,没有人来提供,只能大家都缴税吧,我来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br/><br/>当然,公共物品的消费还具有强制性。什么叫强制性?最好的例子就是国防。有人这样说:“我住在偏远的山区,我不需要防空系统的保护,因为导弹来了也炸不着我。”但这不行,你不需要,大家需要,国防是强制性的消费。又如,有人在路上开车时说:“我最怕见到警察,一见到他们我就紧张,警察能不能别站在那里?”对不起,警察必须站在那里,因为社会需要他们维持交通秩序。<br/><br/>无论你缴税与否,国防保护这个国家所有的人。使用公共物品时无须交费,因为它是由政府提供的。<br/><br/>在美国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两个人开车时在路上相撞了。事故发生后,这两个司机状告政府,说撞车的责任在政府。理由是:这里的路灯太暗了,因为相互看不到,所以才发生撞车事故。如果不信,政府派人开车到这里试一试,看撞车还是不撞车。”公共物品应该由政府提供,他俩撞车是因为路灯太暗造成的,政府应该提供足够的灯光,不能让市民为此发生交通事故。<br/><br/>所以,政府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一定要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政府靠税收来提供的。如果政府的税收不够,它提供不了这么多的公共物品怎么办?政府不能让人们没路可走,它可以提供准公共物品,还可以让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投资准公共物品。比如说,把某条高速公路包给外国公司来修,把某个港口包给外资公司来做,或者给一个民营公司去做。<br/><br/>如果政府没有经济能力提供纯公共物品,政府就应该尽可能提供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投入是有回报的,所以提供准公共物品又变成了一个机会。<br/><br/>例如,北京市的五环路已经修好了,但是上五环路的汽车要交费,那么,五环路就变成一个准公共物品。而北京的其他环线全都不收费,它们是政府提供的纯公共物品。因为五环路是靠贷款修的,所以收费是为了还贷。当一个公共物品收费的时候,它就变成了准公共物品。</p><br/><p>请问,我国的教育是公共物品吗?就我国的现状看,9年的义务教育是公共物品,这是由国家来提供的。但是,如果年轻人想继续上高中、读大学时,就需要交一些钱。这时候,高校的教育就变成准公共物品了。如果既没有这么多教育的公共物品,又没有这些准公共物品,我们国家的教育水平不就下降了吗?所以,当政府有经济能力的情况下一定要多提供公共物品,当它没有经济能力的情况下也应该多提供准公共物品。<br/><br/>让我们想一下,如果把我国所有的道路都变成准公共物品的话,是不是生活起来很不方便呢?以后我们奔小康生活,都有车了,我们要准备好零钱,到一个地方交一次费,到下一个地方再一次交费,这样生活非常不方便。当政府把这条高速公路的建造费用收回来之后,就可以让这条高速公路还原为纯公共物品。但我国政府现在做不到,因为政府把修这条高速公路的贷款收回来之后,可能会拿这笔钱去修下一条高速公路了。<br/><br/>等一国经济真正发展好了,国家财政很富裕的情况下,许多准公共物品就会变成纯公共物品。当它们真正变成纯公共物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生活的质量好了很多,也许孩子们可以直接上大学,而不需交学费;道路可以随便走,不必准备这么多的“买路钱”。<br/><br/>过去香港只有两条海底隧道,现在又修好两条。90年代车辆排队通过隧道时非常慢,每人必须准备好零钱交费。后来发现,所有汽车停下来交钱等候的时间,一年就损失几十亿港元。经济运转过程中的停顿,会使经济放慢它的速度。所以,政府在有钱的情况下应多提供公共物品,没钱就要先提供准公共物品,到一定时候再把它变成公共物品,这样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br/><br/>市场失灵还表现在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上。<br/><br/>比如,我国银行现在有近10万亿储蓄存款。有人问:为什么不把银行的储蓄拿出来花了呢?又有人说了,怎么花呢?银行储蓄总额中,80%的储蓄是20%的人们存的钱,而80%的人只占其中20%的储蓄。想花钱的人没钱花,有钱的人的不需要花钱。这就涉及一个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我国人口中有些人富,有些人穷,这些问题单靠市场机制解决不了。市场机制只能解决效率问题,让经济快速发展,但不能解决公平问题,这是市场失灵的又一种表现。这些问题只能由政府来解决,政府通过向高收入的人征税,来给低收入的人发放生活救济金,让穷人生存下去。<br/><br/>总结起来,市场失灵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是经济中的外在性,第二是社会需要大量的公共物品,第三是收入分配不公平。这些问题市场解决不了,怎么办?由政府出面解决。那么,政府究竟应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都需要我们接着探讨。</p>

会飞的猫 发表于 2008-9-19 08:37:4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21447d" size="6">第七章 政府扮演的经济角色</font></strong></p><br/><p><strong><font color="#21447d"></font></strong></p><br/><p>  既然市场存在这么多的失灵,应该由政府出面解决经济中的外在性、解决大家需要的公共物品、解决经济生活中不公平这么多的问题。那么,政府究竟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它又是怎样来扮演好这些角色的?<br/><br/>  首先我们说政府究竟应该做什么,什么是它该做的,什么是它不该做的。<br/><br/>  政府的第一作用,稳定经济。这是政府在经济生活中要做的第一件事。我们看俄罗斯,1991年底,苏联分解成了15个独立国家后,俄罗斯这十多年来,政府换了多少任的总理,卢布也是一贬再贬,人民的生活物资一度严重匮乏。当然,由于普京总统的领导,俄罗斯现在开始有了很大起色。再看2002年阿根廷发生金融危机后,几天就换一个政府领导人。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国家的经济搞不下去了,它不换不行,谁上台经济都玩不转。日本也是,首相面临下台尴尬境地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如果把经济搞得一团糟的话,老百姓绝对不会让他们继续呆在台上了,肯定会频繁地更换这些政要们。<br/><br/>  所以,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第一重要的作用,就是稳定经济。你看我们国家这些年的经济,从改革开放的1978年走到今天,很明显,政治上稳定,经济就发展得好。如果经济发展不好,我们的政治能稳定吗?稳定经济,这是政府发挥的第一重要经济职能。<br/><br/>  政府的第二作用,提供公共服务。我们说过,这个社会需要大量的公共物品,需要有干净的河流,有新鲜的空气,有公共的花园,有绿茵芳草,有依依垂柳,我们需要有良好的教育,甚至我们想到哪儿去,我们开上车就可以到那儿去。这些东西都是谁应该提供的呢?是政府,政府应该为社会多提供公共物品。<br/><br/>  我们想一想,那些跨国公司的企业家们,为什么愿意把资金投到中国东部,而不愿意投到西部?为什么他们愿意把这么多的钱投到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和上海的长江三角洲,而不太愿意到中西部来投资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沿海发达城市里的公共物品多:那里的道路已经修好了,桥梁已经建成了,他们投资到那个地方就无需再修路了,就可以解决货品的运输问题,这样就节约了生产成本,就有了规模经济,它的效率就高,利润就大。而且,如果那里的海陆空交通运输都发达的话,这些海外投资企业在那儿生产一个商品,跟在西部生产一个商品也没有太大的区别。</p><br/><p>  所以,开发西部是我国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我们要做下去。但是,在西部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还不太成熟的情况之下,开发西部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我国中西部将来一定会大发展,因为那里劳动力便宜,大量的土地资源也便宜。但是,在吸引投资上,西部相对于东部,暂时还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东部地区已经具备了太多的公共物品,这是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条件。由于东部地区的富裕,有良好的公共服务以及大量的公共物品,才使得资金向东部地区转移。<br/><br/>  那么,众多的公共物品是谁提供的?这些道路究竟是谁修的,这些桥梁究竟是谁建的?还有港口码头等一系列东西,这些都是国家提供的,是地方政府承担了提供公共物品的责任。所以,作为一国政府,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提供公共服务,如架桥、修路、教育、环保、国防等等。你是否经常想,如果可以一直读书那该有多好。当人们都这么想的时候,请问,究竟谁来养活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多读书,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读书,但是读书是需要钱、需要支付学费的。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强盛,教育完全由政府投资,这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支出。因为,教师的工资都是国家发的,都是财政的支出。当政府的财政多一些支出给教育,当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了,反过来我们的国力也增强了,我们国民的素质也就提高了,中国的未来会更有希望。<br/><br/>如果说教育是软件,那基础设施建设就是硬件。当我们铺好路以后,我们的经济轮子就转动得快了,外资的投入也就多了。当我们的人民富裕以后,我国的小城镇也就发展起来了,我国的农村人口就能转入到城市来了,于是第三产业、服务业也跟着发展起来了。我国政府靠发行国债铺了很多路,铺路为了什么?都是为了后面的经济发展,只有做好前面的铺垫,飞机才能在快速道上起飞,汽车才能在高速路上奔跑。所以,政府最重要的经济职能之一,是要提供公共服务。<br/><br/>政府的第三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作为政府,应该给所有的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让我们每个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假如,你的能力比我强,我就不需要站在讲台上;如果我办企业能力比你强,我就可以做企业家,凭什么只有你才能去办企业呢?咱们之间可以公平竞争,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项。<br/><br/>你想,在中国,一个外资企业和一个国内企业,能享受同样的待遇吗?一个民营企业和一个国有企业,也享受同等待遇吗?作者在讲课的时候,经常有国有企业的厂长在,也有民营企业家在。每当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学员们就在争吵。国有企业的经理说:“改革的成本都让我们承担了,改革的成果都让你们享受了。”民营企业的人说:“此言差矣!当我们需要贷款时,银行对我们非常苛刻,甚至‘告贷无门’;你们国企说要贷款,银行就给你们了。国家的政策没有向我们倾斜,这对我们是不公平的。”我们说,不管谁有理,谁有委屈,这些问题正是我国未来的改革要去解决的,政府为所有人、所有企业,为他们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这样中国的经济才有希望。<br/><br/>因此,一个政府一定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它要让有才能的人去创造社会财富,让适合办企业的人去做企业家,适合管理的人去做政府官员,适合讲课的人去做教师。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这是政府该做的事情,也是它的经济职能之一。</p><br/><p></p><br/><p>政府的第四个作用,进行收入的再分配。上面我们谈到有些经济问题仅靠市场机制是不能解决的,市场只能用价格机制去解决问题。只要有利润,大家就争着去投资;一旦赚不到钱,他们就会抽走资金、裁员甚至关闭企业。所以,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有些人没有工作能力,他就找不到工作;还有些人下岗了,没有工作了,这些问题该谁负责呢?我们说,有人下岗失业在家,这并不是政府的责任。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有些企业实在无法生存下去了,因为它们没有竞争力,产品卖不出去,生产成本已经高于市场价格它还卖什么?既然无法维持企业这个运转,工人只能下岗回家。这是一种客观现实,下岗的人要面对现实,不应该一味怨天尤人。但是,政府该不该给这些人发生活费,该不该让这些人有饭吃呢?当然应该!解决收入再分配问题是政府要做的重要工作,这是它的经济职能之一。<br/><br/>所以,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有四个方面:第一,稳定经济;第二,提供公共服务;第三,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第四,进行收入再分配。<br/><br/>我们可以看一看德国,作者在慕尼黑的地铁站里等车时看到一则广告:“乘客们,请你们安全乘坐慕尼黑的地铁吧!你们知道吗?这个城市的地铁里面,每天有5000多名便衣警察在保卫你们的安全。”这个城市100多万人口,地铁线路非常多,地下四通八达,有5000多名便衣警察在保卫着乘客的安全,这些警察都是政府出钱养活的。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那么大的财力,没有这么强的经济实力,能有那么多人去从事这项工作吗?所以,公共服务这件事是由政府去做的。<br/><br/>又比如,在德国夜间走路的时候,游客会觉得非常安全。因为在德国谁都别做错事,谁也别做坏事。如果有人愿意,他可以去做,可以去抢东西,做坏事。但是,只要一个人3次犯了类似错误,或有3次不良记录,他失业以后就没有救济金,没有养老金,以后的生活将没有保障。这样一来,还有人敢轻易这样做吗?所以人们走在路上,不必为自己的安全担心,因为做坏事的人才不安全,他抢了你的东西以后,很可能因此失去了所有的保障。所以,国家用一种机制来约束人们,使他们不去做坏事,因为这样做的成本太大,可能到最后什么都失去了。让大家都遵守纪律,这是政府要去做的。</p><br/><p></p><br/><p>关于公平竞争问题,也举一个例子。德国慕尼黑建了一个现代化机场,花了80多亿马克,修得非常好。坐地铁就可以直达机场,下车后,有一个推行李的小车,把行李往上一放,一个人就可以顺着滑道走,就像在时间隧道穿梭一样,感觉特别好。各种指示灯把方位标得清清楚楚,你一看就知道该朝哪里走。只要你认字,可以一直滑到你要去的登机口,抬腿直接上飞机。机场修好后,刚开始运营就出了麻烦,有公司把西门子公司告上了法庭。事情是这样的,因为慕尼黑机场所有工作用的电脑,还有大屏幕控制计算机,全是西门子公司赠送的,其他公司就把西门子公司和慕尼黑机场一起告上法庭,说他们违反了公平竞争法。<br/><br/>你猜猜看,谁赢了官司?告诉你,是原告赢了。因为人们这样问,在慕尼黑这么一个重要的城市,这么大客流量的地方,西门子公司用这么廉价的方式做广告,可以吗?他们把计算机送给机场,等于变相做广告。德国是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如果机场需要计算机,它应该向所有的公司公开招标,来买计算机。如果我公司报价比你高,我甘愿输给你;如果我公司报价比你低,质量比你的好,机场就该买我的。被告之所以输了官司,是因为违反了公平竞争法。但是维护公平竞争就需要政府去制定规则。<br/><br/>同样,在德国你会发现,到晚上6点钟,商店都必须关门除了电影院、酒吧等,所有的商店必须关门,不得营业。如果有人说:“我们老板勤快,我们就想一直干到深夜。”这样不行,这叫违反公平竞争,你们不休息了,难道所有人都可以不休息?如果你6点半关,我就7点半关;你7点半关,我就8点半关;你8点半关,我就9点半关,这还有完吗?这样的事情该由谁来管?必须政府出面解决。<br/><br/>有人说,上面的例子谈的都是西方国家的事情。那么,在我们中国的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呢?<br/><br/>政府该做的事很简单:第一是避免负的外在性。凡是有负的外在性,政府就重重地罚,直罚到他们不敢再干下去为止。这样就保护了我们大家不再受害。第二是提供公共物品。让我们一定要有路走,一定要有书读,一定要有文化,一定要有教育,要有国防,这些都是公共物品,都是政府应该提供的。第三就是收入再分配,解决穷人吃饭的问题。<br/><br/>那么,我们政府不该做什么?2001年,美国的前财政部长鲁宾到清华大学来做讲座时说:政府不该做什么?政府不该进入竞争性的行业,去经商办企业。政府不能做这些本该由市场去完成的事。为什么?政府为什么不该进入竞争性的行业?你想,如果政府要做企业,别人还做不做?如果政府在哪个行业中做,别人还能做吗?</p><br/><p></p><br/><p>2002年底,我国的国际长途电话涨价,这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特别大。凡是境外接入中国的长途电话,中国方面开始提价,很多人都有意见,他们甚至说“我们都不打长途电话了”。但是,事实上怎么可以不打呢?要做生意,没办法还得打。明明世界各国电信业的价格都在向下降,中国电信的价格怎么向上调呢?中国的电信是国家垄断的,这个垄断早晚要打破。在香港特区这么小的地方,有好多家的电信公司都能够生存。中国大陆的电信收费那么高,怎么还不能赚钱呢?这是管理上的问题,是效率上的问题。<br/><br/>我们说了,市场失灵有三个方面,政府应该在市场失灵领域中发挥作用,政府不该投资办竞争性的企业。为什么?我们要打问号。当我们明白了这些,我们就知道今后中国的政府机构应该怎样改革,政府的哪些功能应该加强,哪些功能应该弱化,甚至于逐渐消失。政府为什么不能进入竞争性的行业?如果政府进入竞争性的行业,谁还能去跟它竞争?因为是政府在制定游戏规则。<br/><br/>联邦德国经济部长路德维希?艾哈德?穴Ludwig Erhard?熏1897~1977?雪,创造了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他后来当过联邦总理,并将其理论运用到战后德国的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是他和总理阿登纳两个人把德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渊中拉了出来,使德国成为当时在世界排名第三的经济强国。他把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思想拿了过来,加上一个国家宏观调控理论,由此提出了“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这里的“社会”指的是政府的作用,建立一个有社会保障的市场经济。<br/><br/>艾哈德写了一本《大众的福利》,中文版名称是《来自竞争的繁荣》。在书中他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政府是足球裁判,它负责制定规则,在场上监督;企业是足球运动员,他们上场踢球,犯规罚下。他说,政府是足球裁判,只负责制定规则,让运动员上场踢球的时候,要按规则去踢,规则是:如果有两张黄牌或一张红牌,这个运动员就被罚下。企业是运动员,任务就是上场踢球,看你是否有本事把球踢进球门。踢进去算你赢,踢不进去你就得甘愿认输,按足球规则去做。请问,政府可以上场去踢球吗?它可以既做裁判,又当运动员吗?如果政府有双重身份这意味着什么?想一下,政府上场踢球,自己进球时犯规了,它不吹哨,就算赢球;要是别人进球了,它就吹哨算对方犯规,这样的裁判能够做到公正吗?政府只能做裁判,才能保证比赛正常进行;企业做运动员,按规则踢球,这样的球赛才好看。如果政府也上场踢球,就不能保证比赛的公正进行。所以,理论上政府只能做裁判,它不能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它不能有双重身份。</p><br/><p></p><br/><p>例如,20世纪90年代大家喝饮料的易拉罐是由中国包装总公司垄断生产的。他们公司负责制定生产计划、购进原材料,然后制定出厂价格,之后由它来生产,由它来销售。这样一来,易拉罐生产出现了暴利,中国包装总公司大赚其钱。这时,其他生产厂家有意见了,就问:“为什么他们制定规则的,还让他们生产呢?他们制定价格当然是越高越好,让他们自己赚钱。这种垄断合理吗?”最后政府说,好吧,让所有的厂家都去生产吧。几年之后,易拉罐生产出现了全行业暴跌的情况,因为大家都进来了,产生了无序竞争,这是另外一个极端。要么一管就死,要么一放就乱,说明政府还是没有起到制定游戏规则、维护市场秩序的作用。<br/><br/>政府作为裁判,任务就是制定游戏规则,让所有的人按规则行事,这样的社会才能有序,经济才能有效率,政府才能有精力去做它该做的事情。<br/><br/>我国现在既存在政府“缺位”的问题,又存在政府“越位”的问题。政府的缺位在于,它要制定规则,它要监督,它要提供公共物品,它要重视教育,它要解决社会保障,它要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政府只能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不要自己去解决。而这些正是政府的缺位,政府没有钱搞好这些事情。但是,还有政府越位的问题。比如竞争性的行业需要政府去办吗?市场本身能解决的事情,政府有必要做吗?如果政府去做,这叫越位。<br/><br/>我国政府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政府一时没有钱去做,导致政府职能的缺位;市场可以自己解决的事情,不需要政府介入的事情,政府做的却很多,导致政府职能的越位,出现垄断和不公平。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br/><br/>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了,“入世”时我国政府做出了7项承诺,“入世”的绝大部分文件,其实是对一国政府行为做出的要求,政府的职能要适合市场经济原则,就是政府要从越位的地方退回来,把政府缺位的东西补上,这样我国政府才能做到高效、公正、廉洁,我国经济才能正常发展。<br/><br/>简单总结起来,市场失灵的部分由政府出面解决;市场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要去干预。而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就是一定要做好裁判,制定规则,让大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的经济就会好起来。</p>

会飞的猫 发表于 2008-9-19 08:37:5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color="#21447d" size="5">第八章 财政财政 有财方能行政</font></strong></p><br/><p><strong><font color="#21447d"></font></strong></p><br/><p>我们知道,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基本上都是花钱的角色。政府要履行这些职能,需要有财力的支持。因此,政府主要是靠税收养活的,靠税收来维持运转。有了税收,有了财政收入,政府才有能力去行使它的经济职能。<br/><br/>说到政府用钱,那么,政府的钱从哪里来,又用到哪里去?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财政的收入和财政的支出。我们知道,当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时候,就会出现财政赢余;相反,当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时候,就会出现财政赤字。<br/><br/>当一国经济增长年份好的时候,政府的日子就好过;当一国经济增长缓慢的时候,政府的日子就难过。政府进入经济生活,它一定得有收入。别的先不说,它要养活这么多的政府工作人员,那么它的收入从哪儿来呢?<br/><br/>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四个渠道:<br/><br/>第一是税收收入。这是最大的一块财政收入。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都是从税收中来的。我国现在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已达90%以上。税收的特点是强制性的,而且是无偿的。就是说,当政府收税之后,是不需要返还的。<br/><br/>第二是债务收入。当政府的钱不够花的时候,它可以去借债。债务收入的原则是自愿的,而且要求政府还本付息。<br/><br/>第三是企业收入。国有企业还了银行的利息,缴了国家税款之后,它有利润,应该交给国家的那部分,叫做企业收入,因为国有企业是国家出资办的企业。<br/><br/>第四是其他收入。比如,我国的国有森林、地下资源等,政府会有一些转让使用的收入等等。<br/><br/>所以我们说,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于四块:第一块是税收收入,第二块是债务收入,第三块是企业收入,第四块是其他收入。其中最核心的收入是税收,如企业上缴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我们每人上缴的个人所得税等,还有关税、金融企业所得税等一系列的税收。我国现在税收管理体制分为国家税和地方税两部分,国税归中央政府所有,地税归地方政府所有。</p><br/><p>为什么要征税,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一般人都不喜欢缴税,即使一国总理也不例外。比如赫尔穆特?科尔,他当联邦总理时政绩不错,在东西德统一上做出了贡献。90年代初,他率团到中国访问,随团带来了一百多位企业家,他们此行和中国谈成了很多笔生意。当他们回国时,所有的人都在飞机上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这次跟中国做成了的生意。高兴之余,只见科尔总理在那儿低着头,他正在计算着自己一年来消费所花的钱中,有多少可以退税。因为在德国,每人只要消费超出一定数额后的部分,就可以退税了。他一边计算着,一边在嘴里嘟囔着:“唉!真倒霉,我这一年挣的钱都缴税了!”<br/><br/>你想,他是这个国家的总理,税收政策是他们定的,国家也是他们去管理的,税款更是他们去收的,征来的税还是政府花的,他本人竟然还抱怨税征得太高了。作为一国总理,他的收入高,他要缴的税也就相应地多。所以,政府的税收具有强制性,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p><br/><p>一般人都不喜欢缴税,但是如果没有税收的话,国家怎么运转?也许有人问:“政府为什么拥有收税的权力?”经济学理论到今天都解释不了这个问题。我们只能说这是一种社会的契约,社会全体成员为了获得政府的保护,要让政府站出来,大家选择它站出来。因为我们需要公共服务,需要公平竞争,需要制定规则,需要避免负的外在性,如此等等。公民自愿赋予了政府这种权力,大家缴税,让政府来管理我们这个社会。<br/><br/>税收是一个政府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没有税收收入,政府难以维持运转。所以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如果大家都不纳税的话,政府就无法运行了。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一直在探讨的税收问题。因为政府需要收入,否则它将无法行政。<br/><br/>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取决于GDP的增长,它增长了,税收才能增长;GDP要增长,企业的效益就得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收入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好了,政府的税收自然就会增多了。<br/><br/>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来自四个方面: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企业利润、国有资源收入。那么,政府收入又是怎样支出的呢?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经常性支出,一部分是建设性支出。<br/><br/>比如公立学校的教师,他们的收入从何而来?是从政府的税收而来,是大家缴的税款养活了教师。大家缴税给政府,政府把这笔钱从财政部拨一部分给教育部,教育部拨给全国的学校,学校再给教师们发一部分工资。我们有几百万军队,有国家的公检法机构,有教育部门,有科技部门,还有庞大的公务员队伍,这些都需要国家财政去养活,都是政府发给他们工资。这些支出,叫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就是每个月都要支出的。例如,这月发给全国公务员的工资,下月还得支付,一直支付下去,绝不能停发。否则,将没有人给政府干活,政府机构将无法运转。<br/><br/>所以,财政的经常性支出,是政府每年每月都必须向外支出的,而且是无法收回的。经济学理论讲,工资具有刚性。什么叫刚性?就是说工资只能长不能降,除非出现了万不得已的情况。你看西方国家的公务员或者政府雇员,一听说要给他们降工资时,就要上街游行,谁都不愿意接受降工资的事实。经常性支出是政府财政支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国政府每一年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都用作经常性的支出,拿去给公务员发了工资。</p><br/><p>经常性支出以外还有一块支出,叫做建设性支出。比如,我国很多大的项目投资,如修了京九铁路、修了三峡工程等。仅三峡工程的预算就有2000多亿人民币,当然这些项目有的时候是靠发债进行的。但是,这毕竟属于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属于建设性的支出。政府建设性支出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投资关系全局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投资大中型企业的建设。<br/><br/>常有人说中国的财政是“吃饭财政”。财政是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是先让大家吃上饭,然后再拿钱去搞建设。所以,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这两块一定要分清楚。经常性支出就是每个月都必须支付的钱,如果财政没有钱,那么政府机构就无法运转。财政余下的钱才用来搞建设,如果钱不够,政府就通过发国债的方式搞建设。<br/><br/>那么,政府在财政支出上有什么原则呢?不同的国家财政支出的原则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有两种原则:一是效用原则,二是效率原则。<br/><br/>所谓效用原则,就是看把这些钱使到哪儿的效用最大。如果政府现在有一笔钱,它是给公务员长工资,还是给贫困人口发放救济金,这就要看哪个效应最大,这是政府的一种选择,也叫效用原则,就是看哪个效用最大。<br/><br/>另一个是效率原则,是指究竟把这笔钱投到教育上产出最大呢,还是投到国家一个基建工程上产出最大?这就需要比较它们之间的效率问题。因此前者叫做效用原则,它使社会效应达到最大化;后者叫做效率原则,它使投入产出的利润收益达到最大化。这两种原则在不同的国家都有使用,而且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侧重。<br/><br/>我国的财政支出采用的是“基数原则”,就是按照商定的基数去分配的。打个比方,过去历年上海财政预算是100亿元,那么现在财政给你拨100亿。如果你今年够了,就这100亿;如果你今年还不够,说缺口是多少,再给你补上,明年在这个基础上增减。所以,这就造成一个现象,如果当初核定的基数不合理,就会延续下去,导致所有地方政府都“跑部向前”,即跑到财政部去要钱,每个省都说自己的财政不够花。说我们这个地区教师已经半年领不到工资了,你看我们的教育还能维持吗?你看我们的公务员已经很久没发工资了,中央财政该给我们增加一点吧!这样一来,大家都去争。财政部长曾这样说过:“让我们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我国财政多收的那一年,就是我们财政不够支出的那一年呢?”</p><br/><p>我国的财政支出采用的是基数原则,而财政支出分配涉及的是一个利益问题,是多给你一点利益和少给他一点利益的问题。政府想怎样把它分得合理,是很难的一件事,这一碗水很难端得平。所以,财政支出上的问题,是政府在划分利益、在分切蛋糕,任何一项改革财政支出的措施出台,都涉及把利益让给谁的问题,因此政府是很难处理的。<br/><br/>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过程。年龄大一点的人都记得,1949年以后我国财政采取的是“统收统支”,即国有企业赚了多少钱全交上去,所有的支出再由政府拨下来。统收统支,即中央政府统一收入统一支出。但是到了80年代以后,我国的财税制度进行了三步改革:</p><br/><p></p><br/><p>第一步是“利改税”,即所有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改成税收。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一律要缴税,外资企业也不例外;第二步是“拨改贷”,就是以前给国有企业的拨款都改成银行贷款;第三步是“统改包”,即过去的统收统支,最后改成了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之间的包干制。地方政府收上税来之后,定好一个给中央政府的基数,余下的由地方政府自己支配。这就造成地方政府的财政是多收就多支,少收就少支,不收就别支,是中央让地方这样做的。这样,富裕地区企业多,政府的税收也多;贫困地区政府想多收,能收得上来吗?这样的地区企业不多,老百姓本身生活还困难呢,哪还有钱缴税?这就出现了中央政府的财政不平衡问题,一些地区的经济在良性循环,另一些地区的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出现了富裕地区的政府非常有钱,而贫困地区连公职人员工资都发不出去的现象。这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初期出现的问题。<br/><br/>由于中国地区间不平衡的问题存在,因此,政府应该逐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就是将富裕地区收上来的税款,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到贫困地区,平衡我国经济的发展。当然,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也应当遵循既不伤害富裕地区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又不保护落后地区的惰性为适度的原则。<br/><br/>在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还差一步没改,那就是“费改税”。即把所有该收的费都转变为税。一个企业现在最怕的是收费,企业一开门几件事,都是来企业收费的,都是来企业要钱的,这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农村乱收费现象也很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我国怎么能把这种收费变成税收,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议,到现在还在争论当中。有些人担心,说如果真的把收费改成收税的话,我们费没人收了,税收也不会增加,因为没人再去收了。当我国每项改革措施出台的时候,要考虑些什么呢?有统计资料表明,如果我们把路上收费撕小票的人都赶回家,收费变成收税了以后,就有上百万人没了工作。所以,作为一国宏观经济,政府出台任何一项政策的时候,它一定要想到,如果让这一百万人回家,政府应该怎么养活他们呢?例如,我国农村的教育很大一部分是靠收费在维持,如果一概取消农村的收费,那贫困地区农村的教育怎么办?这些都是政府面临的难题。<br/><br/>1994年,我国进行了一场大的财税体制改革。这场改革非常不容易,因为财税体制改革涉及到利益的划分。改革对贫困地区来说当然是好事,可是富裕的地区怎么想呢?他们说,我们刚有点钱,地方政府手头刚刚宽裕一点,就想给我们收走吗?我们说,如果富裕地区不愿意把钱交到中央,贫困地区有困难需要找中央政府解决的时候,中央政府又哪里来钱呢?这样就会出问题。一般来讲,任何一个国家中央的财政收入一定要占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60%以上,中央政府才能有宏观调控能力。否则,中央政府没钱,政府这嘴张开,说不出话,还怎么行政呢?</p><br/><p></p><br/><p>所以,1994年我国进行了财税体制改革。这次改革我们只改了如何增加财政收入的问题,没有改革财政怎样支出问题。比如我们建立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的税收等等,而且我们实行了分税制,就是把税收的权限分开了。改革之后,我国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收入都在增长,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增强了。<br/><br/>什么叫分税制呢?所谓分税制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开征税,一个是中央税,一个是地方税,还有一个是共享税。税收的人事权也分开了,国税局替中央政府收税,地税局替地方政府收税,形成两套税收班子。<br/><br/>此外,我们财政采取的是“复式”预算、分级管理的方法。什么叫复式预算?就是说,我们把经常性项目和建设性项目分开列预算。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政府的财政赤字究竟是来源于经常性支出还是来源于建设性支出。如果赤字来源于经常性支出,这样绝不可以,因为这笔钱是要经常向外支出的,而且是无法收回的,如果出现支出缺口,是没有办法偿还的。采取这样的预算方式,就是为了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管理。<br/><br/>这次改革明确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出原则:中央政府承担全国性的支出,地方政府承担本地区的发展。以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件事来看,应该由哪级财政来支出呢?我们说,中小学教育是由地方财政支出的。当地方财政钱不够的时候,中央财政再来补助。所以,富裕地区因为政府有钱,它们那里的办学条件就会好一些;贫困地区由于政府钱不够,他们那里就会有失学儿童,有失学儿童的时候,中央政府就得管。<br/><br/>再有,我们在采取分税制的时候,也界定了中央税和地方税的范围。当时的设想是,中央政府就收那些好收的税,地方政府就收那些难收的税。中央政府收的那些税由国税局完成,同时成立了地税局来收地方税。原则是这样的,比较大的税种由国家来收。什么是大税呢?比如关税就是大税,还有金融企业所得税,这些都属于中央税。地方税包括哪些呢?比如,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将越来越成为一个大税种。这一点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明,那些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比重很大。<br/><br/>因此,如果一个地区富裕的话,他们个人所得税缴得多,这个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就会多一点。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广东等地方,算是比较富裕的地区,如果大家收入高,地方财政收入多一点,地方政府日子就好过一点。</p><br/><p></p><br/><p>还有一种税叫做共享税,比如,企业的增值税就是共享税。企业增值税先全部上缴国税局,全都交给中央政府,中央财政留下75%,然后再返还给地方财政25%。还有证券交易印花税也属于共享税,原来中央财政与上海和深圳政府各占50%,到后来改成了80%和20%,最后大家还认为不合理。他们说,为什么只能在上海和深圳开证券交易所,别的地方就不行呢?为什么只让上海和深圳赚那么多的钱呢?最后变成了中央财政分别拿88%,这两个地方的财政各拿12%。<br/><br/>以上大致反映了我们的税款是怎么收上来的,也大致反映了中央和地方在税收利益格局上的安排和原因。那么现在我们财政上还存在着什么问题呢?中央财政现在每年都把六七百亿拨给贫困地区,支援他们的发展。尽管如此,这些地区还是很困难,他们没有钱去发展,特别是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财政收入水平上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那些地区因为财政收入少,到了要支出的时候,才发现财政捉襟见肘。<br/><br/>所以说,我国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改得不错,但是当时只在怎么把钱收上来做文章,没有在怎么把钱支出去搞改革。这是因为,财政支出上的改革涉及到的各方利益太大了,它是地方政府跟中央政府之间利益划分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去年还给我这个地方100亿,今年就只给我95亿了呢?我当然希望争取到110亿呀。中央政府怎么去平衡呢?我国现在的财税体制改革,很快就要走到这一步,就是要改革财政的支出,让我国财政支出变得更合理、更符合各方的利益、更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br/><br/>虽然我国财政收入这几年增幅很高,政府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但是,我国中央财政的支出每年都在涨,几乎每三年半就翻一番,支出远远大于收入,政府财政上的困难也非常多。当政府的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时候,财政就会出现赤字。财政出现赤字后怎么办?政府又将用什么样的办法去解决呢?这正是下一章我们要讲的问题。</p>

会飞的猫 发表于 2008-9-19 08:38:0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21447d" size="6">第九章 财政赤字和国债</font></strong></p><br/><p><strong><font color="#21447d"></font></strong></p><br/><p>一国政府的钱由谁来掌管?是财政部。政府要花钱从哪里支出?从财政部。如果一个国家很强大,一个国家很富裕,它的政府、它的财政部也一定很富有?一国政府有没有缺钱花的时候?它的财政部有没有缺钱花的时候?政府缺钱花的时候怎么办?它会不会开动印钞机印钞票呢?我们现在来谈一下,当政府缺钱花的时候,也就是当政府出现财政赤字时怎么办,它究竟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呢?<br/><br/>当政府财政收入少而支出多的时候,就会出现财政赤字。就是说政府的支出大于收入,形成一个差额。相反,如果政府财政收入多而支出少,也会出现一个差额,那叫财政盈余。但是,在当今世界各国,财政盈余的很少,绝大多数国家政府出现的都是财政赤字。<br/><br/>财政赤字怎么计算?用财政收入减去财政支出,如果是负数,就是财政赤字。国际上衡量财政赤字有两条警戒线标准:第一条警戒线是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一旦超过,就会出现财政风险。例如,我国GDP总量在2001年时是10万亿人民币,10万亿的3%是多少?就是3000亿。如果我国的赤字要大于3000亿,它就超出了警戒线。我国2002年财政赤字是3098亿,只超出一点点。如果一个国家,比如说它有10万亿的GDP总量,但财政赤字达到5000亿,那么它超出了警戒线很多,就比较危险了。后面我们会讲到,如果超出这条警戒线将意味着什么。<br/><br/>还有一条警戒线:政府的财政赤字不能超出财政总支出的15%。我们说了,政府的钱不够花,可以去借债;钱再不够花,还可以去借债。但不能借债太多,一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不能超出这个百分比。如果赤字超出财政总支出的15%,说明赤字太大了。<br/><br/>这两条警戒线都是国际上通行的标准,第一条警戒线,就是我们要看一下,一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总量是多少。当我们看到美国的财政赤字很大的时候,同时要想到它的经济总量GDP有多大。我们要想到的是一个相对数,它只要不超过GDP的3%,问题就不大。<br/><br/>我们再看欧盟国家。欧盟有12个国家进入了欧洲货币联盟,使用欧元,现在又有15个国家准备加入。在这15个国家加入时,人们就担心,说这些国家的财政赤字不能太大了。如果财政赤字太大的话,说明这个国家财政上有问题,那它的经济就不稳定,这样就有可能拖累整个欧盟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加入欧盟的国家,有很多经济指标的要求,而财政赤字的警戒线,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它要求一国的经济状况起码是安全的。</p><br/><p>那么,当政府出现了财政赤字,怎么来弥补呢?我们知道,一国政府在每年年初,比如我国的“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期间,政府要做一个预算报告,计划这一年财政收入多少,财政支出多少。如果计划财政收入少、财政支出多的时候,就会出现赤字,这在政府的预算中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比如,我国2002年的财政赤字是3098亿人民币,这就是我国政府的财政赤字。那么,政府公布了这个赤字后,它怎么办呢?一般来讲,当一国财政出现赤字的时候,有两种解决的办法:第一种是透支,第二种是发行国债。<br/><br/>让我们先看第一种弥补赤字的方式“透支”。什么叫透支?就是财政部在银行里有一个账户,就像我们每一个人在银行都有账户一样,你只能取你存进银行的钱,你如果取完自己的存款还不够,还想让银行借给你钱,就等于在你的账户上要出“红字”即负数,这叫透支。那么,一国财政上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例如,一国今年财政赤字3000亿,政府的钱远远不够花的,怎么办呢?政府可以直接让银行往它开的那个账户上划款进来,因为财政需要支出。政府让银行直接给财政部在银行开的账户上划款,让它去花,这种情形就叫财政的透支行为。政府为什么这样做呢?它是不得已的,因为它需要给公务员发工资,它需要支出所有应该支付的费用。没办法,它只能到银行去取钱,这叫财政的透支。<br/><br/>但是,用透支的方式解决财政赤字是不可以轻易使用的。因为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会出现问题了。银行有钱吗?银行如果把钱给政府花的话,那银行里的钱又是谁的呢?银行是动用储户的钱先给政府去花,如果储户去取钱的时候银行没钱给他们行吗?银行不能随便把存款拿出去,因为储户和银行之间有一个契约,储户随时可以取出自己的钱,如果都被财政拿走了,储户提不出钱,那么银行是要对这件事负法律责任的。<br/><br/>当政府的钱不够花的时候,财政去找银行透支,那么银行把钱借给了政府,政府就等于把储户的钱拿走花了。实际上,储户的钱还在自己的账户上记着。如果是这样的话,大家想没关系了,让政府先借着花吧。但是,政府花了这笔钱以后用什么来还呢?它拿什么来堵上这个窟窿呢?政府可以寅吃卯粮吗?到最后,政府不得不开动印钞机,通过印钞票来堵上这个洞。<br/><br/>这样,透支行为就意味着将来迟早要增印钞票,而绝对不会动储户的存款。我们所有的储户,每一个人存在银行里的钱还都在自己的名下。尽管在微观上这些储户的钱没有被拿走,但是在宏观上却捅了一个洞,如果财政每一年出现赤字都要到银行去透支,最后就会形成一个无底洞,到时政府没办法还钱了,只能印钞票。这意味着一国开始通货膨胀了。</p><br/><p></p><br/><p>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了。虽然财政没直接从大家的账户上提钱。但是政府为了堵住这个洞开动印钞机之后,货币的供应就平白多出来了。再讲简单一点,比如,原来全社会有1万元的货币,就有1万元的商品。这1万元的货币,就能买到1万元的商品。但是现在政府为了堵上它当初借款的漏洞,不得不多印出来1万元。可是,商品的总量没有变,还是那么多。因此,加印钞票以后,商品总量还是原来1万元的量,但货币的总量变成2万元了。这意味着现在2万元只能买到原来1万元的货了;或者说原来1万元的货现在能卖到2万元了,这就表现为商品价格的上升。实际就是人们现在手中的钱不如以前值钱了。<br/><br/>那么对于储户来讲,他们的劳动没有少付出,他们存的钱是多年节省下来的,等他们取出钱的时候已经买不到原来那么多的商品了。那储户愿意吗?老百姓愿意吗?肯定不愿意!所以,政府不能轻易从银行透支,因为迟早要面临印钞票补漏洞的问题。如果这样做的话,通货膨胀就会悄悄产生。因此,当一国财政有困难的时候去找银行透支,如果银行同意政府这样做的话,实际上就是变相把老百姓手中的钱悄悄塞进政府的口袋里,使得人们手中的钱不值钱了,货币贬值了。</p><br/><p></p><br/><p>既然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弊端,对一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如此不利,那么,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财政赤字问题?<br/><br/>我们说,有,就是发国债。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都这么做,举债是一种通行的办法。发国债,就是当一国财政有赤字的情况下,政府不去找银行透支,而是公开发行国债,让人们自愿来买。政府从公众手上通过国债形式借到资金以后,去搞基础建设,去投资大型国企的技术改造,提升整体经济竞争能力,从而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br/><br/>比如说,我国政府今年有财政赤字,准备发行国债,它就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政府要发行多少国债,期限有多长,利息是多少,由每人自己决定买不买和买多少。用这种方式解决财政赤字就比透支要好。为什么好呢?大家去买国债的时候,用的是自己没有花的钱。国债是政府借你的钱先去花,反正你现在也不用这笔钱,就拿出来买国债吧,而且国债利息比银行存款利息高。换句话说,政府借大家的钱花,并不会因此增加货币总量。也就是说,全社会货币的存量没有增加,还是原来那么多。政府出售债券获得资金,用于基建投资,通过加大政府支出来拉动经济增长,再从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税收,用来赎回当初的国债,还上向大家借的钱。这样,政府就不用去多印钞票,也就不会造成通货膨胀。<br/><br/>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如果政府出现了财政赤字找银行去透支的话,银行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在我国还是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但是银行里的每一笔钱都是有数的,都是储户的存款。如果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给储户,政府就只能去印钞票了;如果政府去发国债的话,就不会增加货币供应总量,政府把大家的钱先借来花,通过发国债的形式承诺,将来政府还给大家的钱比人们把钱存在银行还要多一点。所以,现在全世界各国政府,一般都采取后一种的方式,即发国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br/><br/>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是什么呢?凯恩斯曾经这样说,一国政府出现赤字,可以通过发债来拉动经济。这样做对经济有没有拉动?应该承认,它对经济增长确实有拉动作用。但是,作为一国政府,是否可以总靠发债来拉动经济增长?政府可以这么做的前提,是政府用国债投资的项目赚回的钱将来能够把这些债还上。因为国债作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是要还本付息的。如果政府还不上这些债务,雪球就会越滚越大,最后靠什么来还呢?如果是举债的方式,利息由谁来承担?政府要还上这些债务,说到底最后还是要由纳税人来负担,这一代人的税收不够还,下一代人还要接着去还。因为这是政府欠的内债,只能靠我们去增加生产、去增加GDP、增加财政收入来还上这笔钱。所以政府发的国债,实际上是把将来的钱拿到今天来花。</p><br/><p></p><br/><p>尽管如此,政府调控经济仍是一手用财政政策,一手用货币政策。如果现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在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还不顺畅的情况下,政府就要在财政上多动脑筋。要实行比较宽松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要么减税,要么增加政府支出。在减税难度很大的情况下,靠发国债来增加财政可支配资金,从而加大财政支出,便成为政府一个无可奈何的选择。就算政府知道发债是在花将来的钱,但是基于国家经济良好的发展前景,政府有信心通过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最后能在合适的期限内安全地把这些债务还上。<br/><br/>那么,政府财政究竟为什么会产生赤字呢?怎么收上这么多的税还不够花,还要发债呢?我们知道,政府的收入来自于税收,税收来源于企业的效益好,缴纳企业所得税;来源于我们每个人的收入高,缴个人所得税等等。如果企业的效益不好,他们就缴不上税来;如果每个人收入都不高,他们就缴不了个人所得税。如果政府收上来的钱不多,可是政府支出的方面又太多,政府财政负担很重,比如它要管军队、教育、国有企业,还要管国有银行,要养活公务员,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就很困难。<br/><br/>不要说别的,光政府机构养活的公务员就有4000万人左右。如果按每人每年5000元的收入计算,4000万人加起来就是2000亿。我们财政每年收上来的钱,光是发这些人的工资,都已经很困难了。政府还要办基础教育,还有警察,还有军队,还有公检法等等一系列政府机关。政府需要支出地方太多了,它的负担太重。因为它收入的少,支出的多,当然会产生财政赤字,政府也没办法。面对这种情况,政府要设法获得更多的资金,只能用发国债的方式解决赤字问题。<br/><br/>说到国债,什么叫国债?政府发的债券就叫国债。在西方国家,企业也可以发债,那叫企业债券。我国现在卖的债券绝大多数都是国债。国债是政府的债务,由政府负责偿还。政府的债券又包括内债和外债。我国政府现在更多地借的是内债,而外债很少,所以我国政府的债务风险不大。政府只不过是把国内老百姓暂时不用的钱先借来花。先把经济发展起来,然后政府再还钱给大家。假如我们借了很多外债的话,就有可能产生更多的问题。就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很多国家因为还不起外债,实际上政府已经被逼到要破产的境地。再有,我国政府即使借用外债,大部分都是长期的,要好多年之后才偿还的,到那时候我们的经济就发展起来了。</p><br/><p></p><br/><p>所以国债有内债和外债,还分为短期的、中期的和长期的国债。我国政府在外债上发行是的长期国债,在内债上发行的是短期、中期和长期国债。但是,也不能不看到我国债务上存在的问题。我国在80年代初的时候,每年发国债的规模是50亿元人民币。20多年过去了,现在每年发债规模已经上升到3000亿~4000亿元人民币,而且继续呈上升的趋势。为什么呢?以前政府发的20年或30年的长期国债,现在已经逐渐进入还债期了。政府现在发的国债不仅要弥补当年财政的赤字部分,还要加上到期国债还本付息的部分。我国的国债也开始滚雪球了,就是借新债还旧债。<br/><br/>财政出现了赤字,发国债在所难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发了如此多的国债,我国政府还是可以挺着胸脯向全世界说:中国政府做了这样一件事,就是当财政有赤字的时候,我们采取了发债的方式,而没有采取透支的方式。如果政府要悄悄地用透支的方式弥补赤字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中国政府并没有那样做,它公开地告诉大家:“我有多少赤字,我现在准备发多少国债,我准备向你们借钱,而且告诉你们国债是5年期、10年期还是30年期,到时我会还给你们。债息高于银行利率,你们可以去买,也可以不买,我不强制你们买。”<br/><br/>所以说,我国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在这件事上它是非常负责任的,它通过发债的方式来解决缺钱的问题。这就没有让我们手中的票子贬值,我们手中的人民币仍是足值的。尽管我国的经济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政府做的非常好。近年来,一些国家政府在本国出现金融动荡、出现经济危机、出现债务危机的情况下,没有办法就悄悄发票子,悄悄地透支,甚至造成恶性通货膨胀,把老百姓手中的钱悄悄装进政府的口袋。<br/><br/>所以,当有人质疑政府为什么搞出这么多赤字,发了这么多国债时,我国政府的领导人说:“政府是发了很多国债,但是我们给后任政府留下了25000亿的优质资产。”这话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说,我们发的这些国债,不都是搞了基础设施建设吗?不都是铺了高速公路吗?政府不是提供了很多公共物品吗?政府还提供了许多准公共物品,这些都为后来的经济发展铺了路,为中国经济起飞建好了快车道。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外商愿意到我们这儿来投资,因为中国政府给它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还有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这些都构成了今后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而这些优质资产正是政府发国债的产物。<br/><br/>以上我们讲的是政府钱不够花时就会出现财政赤字,出现财政赤字怎么办?我国政府采取了发国债的方式来解决。</p>

会飞的猫 发表于 2008-9-19 08:38:2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color="#21447d" size="5">第十章 银行是如何创造货币供给的</font></strong></p><br/><p><strong><font color="#21447d"></font></strong></p><br/><p>现在,我们每个人对银行已经太习惯、太熟悉了:你取工资要去银行,你存钱要去银行,你急需钱要去银行,你做生意贷款要去银行,你企业有大笔资金往来更需要银行帮你运作。今天谁还能离得开银行?<br/><br/>作为个人,你也许会认为,没有银行对我来说没有关系,大不了找个箱子把钱藏在床下面;作为企业家,你可能会想,要离开银行来办企业可就难点了。即使企业不向银行借款,但大量资金往来怎么办?但好像也不是离了它就完全不行。人们有这些想法其实都没有错。我们这是从微观角度来思考问题,如果我们从宏观角度多了解一点银行,了解银行的产生过程,知道现代社会的银行是如何创造货币的,就会知道今天的经济运转是一环扣一环,就会知道如果我们都把钱藏到床下面去将意味着什么,就会知道现代社会一旦离开银行已经无法运转了,它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我们的毛细血管中,左右着我们的生活。银行已经成为一国经济生活的神经中枢,它已经构成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br/><br/>银行是怎么产生的?银行是在货币的基础上产生的。那货币又是怎么产生的?货币是人们因为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像人民币、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都是货币。货币,也就是我们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钱。但从经济学的定义上搞清楚究竟什么是货币,货币有什么用处,对我们理财能力的提高仍然是有帮助的。<br/><br/>货币的第一个职能是一种交换的媒介。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要带些钱,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货币就是交换的媒介,没有它,这些交换是无法完成的。<br/><br/>货币的第二个职能是价值储藏的手段。也就是说,作为一种货币,在一定时间内必须保值。否则人们将不要这种货币,宁愿把它换成商品或其他国家的足值货币。如果你有钱,你就会想到让它以什么方式存在才能让你的钱保值或增值。你是保留人民币呢,还是保留黄金或者古董什么的?如果货币可以自由兑换,你是愿意要人民币,还是愿意换成美元,或者换成欧元放着?你会考虑拿着那种货币更保险、更足值。因此,作为货币它具有价值储藏的职能。<br/><br/>货币的第三个职能是作为一种计量单位。你到商场买东西,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价格,相同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价格也不同。例如,一台笔记本电脑如果在专卖店卖,价格可能会贵一些;如果在大型超级市场里卖,价格可能就会便宜一点。我们用什么来表现这不同的价格呢?用货币。就是说,货币是一种计量的单位,如果没有货币,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就没有办法相比较。</p><br/><p></p><br/><p>货币的第四个职能是作为一种延期支付的手段。比如你是一个生产厂家,原材料厂商向你供货,但现在的经济环境已经是一个买方市场,向你供货的厂家太多,选择的主动权在你手上。这时候你告诉供应商:“你先把东西放下,两个月后我再付钱给你”。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你的产品送到商场,它要把你的东西卖出去,才给你钱,你才能把欠原材料厂商的钱还上。这是一种赊欠行为,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比比皆是。之所以能够相互赊欠,是因为货币具有延期支付的职能。<br/><br/>我们说什么叫货币?货币就是同时具有这四种职能:第一,交换媒介;第二,价值储藏;第三,计量单位;第四,延期支付。只有同时具有这四种职能的物品才叫货币,缺一种职能它都不叫货币。表面看,这是一些理论知识,但只要你理清思路,仔细想想,其实货币的每一种功能都在告诉你一个理财的思路,怎么样使你手中的钱保值,变得更值钱、更能用于赚钱,这可是一门不小的学问。<br/><br/>由于货币具有的延期支付的职能,人们之间产生了信用,出现了相互的赊欠行为。随着信用行为的增多,在大量信用的基础之上,出现了一个中介机构来从事货币的存贷业务,让人们都遵守资金信用,这个中介机构就是银行。银行的出现,在更大的基础上创造了信用,使人类社会加快了发展的脚步。<br/><br/>银行是人们理财的一个中介机构,储户把钱存入银行,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那么银行凭什么给储户利息呢?为什么储户取出钱的时候比原来存的要多一点呢?因为储户把钱存入银行以后,银行用更高的利息把钱贷出去了,让那些借款人去赚钱了。当他们把钱还回来时付给银行的利息高于存款利息。银行就是靠高贷低收,从中赚取差价生存的。当然,现代银行已经有了更多的金融服务功能、更多的收入渠道。<br/><br/>但我们抓住最根本的东西:在现代社会,货币供给是由银行创造的。这一点大家很难理解,所有人都知道,我们手中的货币是由印钞厂印制出来的。人们不理解,银行怎么能创造货币供给呢?现在就让我们来看银行究竟是怎样创造货币供给的。</p><br/><p></p><br/><p>当储户把钱放进银行的时候,银行不可以把这些钱全部贷出去。因为如果银行要把全部存款贷出去,当储户取钱的时候,银行就没钱支付了。银行当然希望把钱贷出去越多越好,因为贷出得多,收回的贷款利息就多,银行的盈利就高。可是当大家都去取款的时候,银行没有钱意味着什么?所有的储户都会恐慌,他们跑到银行去取钱,就会发生挤兑现象。因此,各国中央银行都规定了一个法定准备金率,即商业银行不能把储户的存款都贷出去,它必须留下一部分准备金,以防万一储户来提款,银行要有钱付给他。<br/><br/>那么,银行到底应该留多少准备金呢?它只能准备一部分,不可能把存款全部作为准备金,否则银行怎么赚钱呢?银行是靠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利息差来生存的。不同国家的央行法定准备金率的规定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规定也是不同的。比如,中央银行规定法定准备金率是10%,就是说储户存了100元,必须把其中10元缴存到中央银行;如果准备金率是20%,商业银行就必须把20元缴存到中央银行去,这就是法定准备金。<br/><br/>我国的商业银行也要交法定准备金,当储户到某个银行去取钱时,银行一定得有钱,银行要是没有钱,它就得去中央银行借,或者找其他银行拆借,也得把储户的钱还上,这是银行的信誉。银行为什么能找中央银行去借呢?因为它在中央银行存放了法定准备金。<br/><br/>好了,现在我们来看银行是怎样把钱创造出来的。例如,我国的法定准备金率是20%,一个储户有1000元存入中国工商银行,工商银行必须把200元留下交给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它只能贷出800元。有一个人正好去中国工商银行借800元,他要买一个录音机,到了商场,他把这800元交给柜台,这家商场又把这800元存入它的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当农业银行收到这笔钱的时候,这800元钱不能都贷出去,必须把其中160元上交人民银行,它只能贷出640元。这时正好有一个人想买一个复读机,去农业银行借钱,当他借到640元后,到一家超市买复读机时把640元钱交给超市柜台,这家超市又把这640元存入开户的中国建设银行。建设银行接到这笔钱后,还要把20%的法定准备金交到人民银行,它只能贷出512元。如此下去,储户的1000元存款通过银行系统不断的存贷过程,最后变成了多少钱呢?银行新增存款是5000元,新增贷款是4000元,货币总量增加了5000元,法定准备金是1000元。通过这个例子你就可以知道钱是怎么从银行创造出来的。中国人民银行并没有多印钞票,钱怎么就多出来这么些呢?这就是银行通过信用活动创造出来的。所以,商业银行具有创造货币供给的功能。</p><br/><p></p><br/><p>最初的1000元是储户存进去的。然后每发生一次贷款行为,银行都要把法定准备金交给中央银行,如此下去。初始的1000元放进银行并没有增加货币总量,只是该储户的现金变成了活期存款形式。但是后来银行存款的总量陆续增加到5000元。而储户原始的1000元到哪儿去了?都进中央银行了,成为法定准备金。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这个过程创造出多少货币?货币供给增加4000元,货币总量是原始资金量的5倍,这个例子假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20%。如果法定准备金率是10%呢,就是10倍,初始的1000元就变成了1万元;要是5%呢?就是20倍。这时候我们就看清楚了,钱究竟是谁创造出来的。现代社会流动的资金是在银行创造的,银行通过什么来创造货币呢?它通过信用在创造货币供给,这叫做信用货币。人们日常用的钞票确实是印钞厂印出来的,但是作为社会的货币供给,却是银行通过信用创造出来的。<br/><br/>只有通过银行的信贷活动所创造的新存款,才是现有货币量的增加。所以,当大家把钱存进银行的时候,经济就开始加速了。因为你把钱放进银行,银行把它贷给别人,别人再放进银行,银行接着再贷出去。就这样,一笔钱一直这样存贷下去,货币供给量可能是成倍地增加,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就可能成倍地放大。<br/><br/>这些听起来好像是个数字游戏。但是仔细想一下,当我们每个人真去银行取钱的时候,银行应该有钱,我们应该能取得出来。是的,因为这并非纯粹是数字的虚增,而是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新的财富创造出来。到银行存钱的人,他为什么有这笔钱呢?因为他销售了产品,为别人提供了服务,获得了劳动报酬;而那些从银行借钱去经营的人,他最终也要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才能再把这笔钱还给银行。所以,这里每一个环节都在创造着财富,都在增加着财富。那么银行通过信用机制创造货币供给,也是实实在在的。<br/><br/>因此,银行的信誉越好,它创造货币供给的能力就越大;一国的法定准备金率越低,银行创造的货币供给就越多。这就好比一个货币的水龙头,当法定准备金率降低时,水就会流出来;当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时,资金之水就会被抽走。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就可以具有很强的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可以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时还能明白,现代社会的经济是一环一环扣在银行身上而加速运行的。当有一天大家都不到银行存钱,或都把钱从银行取出来放到自己床下藏起来的时候,整个经济的链条就断掉了。<br/><br/>我们看,在微观上行得通的事情,在宏观上就会产生一场灾难,最后的结果则很可能连藏在床下的钱也不值钱了。因为那时的经济可能早就瘫痪了,物价已经飞涨了。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经济与银行之间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我们经济生活中的货币供应,是在银行循环往复的存贷过程中创造出来的。</p>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推开宏观之窗(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