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略钧策 发表于 2008-9-8 10:28:11

[原创][知识风暴第69期]国内外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发展

  <br/> <em> 撰文: 王海文<br/></em>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阶段, 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 2003)。20 世纪90 年代以后,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 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 产业边界日益模糊, 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 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 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许多战略管理学家在思考, 从而促使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br/> <strong>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回顾<br/></strong>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早期战略思想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传统战略理论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竞争战略理论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动态战略理论阶段。<br/>  (一)早期战略思想阶段<br/>  主要是指三种战略观点:(1)20世纪初,法约尔提出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中计划职能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即为最早的战略思想;(2)1938 年,美国经济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首次将组织理论从管理理论和战略理论中分离出来。认为管理和战略主要是与领导人有关的工作。(3)19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的安德鲁斯对战略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界定,将战略划分为四个构成要素,即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br/>  (二)在传统战略理论阶段,出现了多种理论学派<br/>  1、设计学派。这一学派是以安德鲁斯教授及其同仁们为代表。设计学派认为,企业战略的形成必须由企业高层经理负责,而且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过程,它既不是一个直觉思维的过程,也不是一个规范分析的过程;战略应当清晰、简明,易于理解和贯彻。<br/>  2、 计划学派。计划学派是以安索夫为杰出代表。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规范化的过程。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br/>  3、定位学派。其杰出代表人物是迈克尔·波特。定位学派认为企业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企业所处行业的结构分析;二是企业在行业内的相对竞争地位分析。<br/>  4、创意学派。创意学派认为战略形成过程是一个直觉思维、寻找灵感的过程。<br/>  5、认知学派。认知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是基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和建立概念的认知过程--其中后者是战略产生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而在哪一阶段取得进展并不重要。<br/>  6、学习学派。学习学派与以往学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认为战略是通过渐进学习、自然选择形成的,可以在组织上下出现,并且战略的形成与贯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br/>  7、权力学派。权力学派认为,战略制定不仅要注意行业环境、竞争力量等经济因素,而且要注意利益团体、权力分享等政治因素。<br/>  8、文化学派。文化学派认为,企业战略根植于企业文化及其背后的社会价值观念,其形成过程是一个将企业组织中各种有益的因素进行整合以发挥作用的过程。<br/>  9、环境学派。环境学派强调的是企业组织在其所处的环境里如何获得生存和发展,其所起的作用不过起到了一种让人们关注环境因素。<br/>  10、 结构学派。结构学派把企业组织看成是一种结构--由一系列行为和特征组成的有机体;把战略制定看成是一种整合--由其它各种学派的观点综合而成的体系。<br/>  (三)竞争战略理论阶段<br/>  位势学派--竞争优势外生论<br/>  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Michael Porter将产业经济学中的贝恩范式引入到战略管理中,提出了著名的位势理论,至今仍是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学派。<br/>  a) 主要观点<br/>  Porter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而影响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所处产业的盈利能力,即产业的吸引力;二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竞争地位。因此,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是选择有吸引力的产业;二是在产业中进行恰当的定位,通过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获取企业的利润与竞争优势。<br/>  在Porter看来,决定企业赢利能力的首要和根本的因素是产业吸引力。在产业结构稳定的前提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在Porter看来,竞争优势是指企业为客户(消费者)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而超额价值产生于低于对手的价格提供同等的效益,或者所提供的独特的效益补偿高价而有余。<br/>  b) 分析工具<br/>  为了有效地识别竞争优势来源从而获取竞争优势,Porter提出了价值链这一有力的分析工具。在价值链分析基础上,Porter提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三个主要来源:1. 价值活动本身;2. 价值链的内部联系;3. 价值链的外部联系.<br/>  c) 对位势学派的评价<br/>  1. 位势学派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意义在于,在制定战略时给出了分析的一种优先顺序,使企业可以在行业的范围内系统考察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合理选择适用的战略;<br/>  2. 位势学派的基本假设:产业内的企业是同质的, 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优势不具有长久稳定性,其他企业通过模仿或购买,同样可以获得,企业的内部资源和能力须服从于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而进行调整;企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行业和竞争环境)最终决定企业能否赢得高额利润,外部环境是企业成功地制定战略的决定性因素。<br/>  3. 位势学派依赖于稳定环境,认为环境是可预测的或基本可预测的。战略制定是内容导向的,企业的战略选择取决于企业与外部力量的外部位势,未来企业的内部成长和自身力量的变化并不是企业制定战略所考虑的问题;<br/>  4. 位势学派很容易诱使企业进入一些与自身资源(能力)优势无关的高成长或潜在高成长的产业,陷入“多元化陷阱”和“低利润”之中。在这种战略观指导下企业参与竞争更注重模仿而不是创新,企业常跟随领先者的成功之道快速复制,创造一系列暂时的、小范围内的比较优势;企业更多的是应对式地展开经营,这是竞争的本质使然;对新出现的市场和顾客需求把握不够,最终产业内的企业只能获得行业的一般平均利润水平。<br/>  资源(能力)基础论--竞争优势内生论<br/>  资源基础论的兴起,是因为有人发现“产业内绩效的差异要大于产业间绩效的差异”这一无法用结构学派(即位势学派)解释的事实。1982年Rumelt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产业内部比产业之间企业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并指出,企业超额利润的来源最主要的不是外在的市场结构特征,而是企业内部资源禀赋的差异。<br/>  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的绩效并非单纯凭其竞争策略就能获得,更重要的是企业应审慎评估本身的资源与能力是否足以支持其竞争策略。那些能够在长期市场竞争与发展中发挥作用,建立起竞争优势的资源必须是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战略资源。<br/>  1、资源基础观<br/>  1) 主要观点<br/>  1984年Wernerfelt在《企业资源学说(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一文中正式提出,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数量、质量和使用效率,而不在于外部的环境因素。<br/>  在资源基础观看来,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选择性资源的积累和配置以及要素市场的不完善。如果企业先于竞争对手实施基于战略资源的竞争战略,就称该企业拥有竞争优势。<br/>  2) 对资源基础观的评价<br/>  资源基础观将企业所能掌握和利用的战略资源视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本质上讲,这是一种从企业出发的战略观点,由内而外来考虑企业战略的制定,战略分析的基本单位是“资源”,资源代表了存量分析,战略代表了流量分析;资源(能力)具有路径依赖性:人们过去的资源选择决定着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而现有的资源优势所带来的报酬决定了资源积累的方向,在战略制定时必须考虑到资源(能力)的这种约束力或惯性作用;资源代表了企业已有竞争力的基础,但仅靠资源并不足以确保企业获得或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如何通过能力充分发挥资源的杠杆效应;资源观由于过分依赖均衡分析,有强烈的静态分析倾向,缺乏对资源产生过程的分析。忽视了资源转换的作用,这一转换过程是企业的一种核心能力;随着环境变化的加速,静态的资源价值判断标准已不能适应企业动态竞争的需要;同时,资源学派没有分析在不同市场、行业竞争的背景下,不同类型的资源、能力的适用性和重要性的问题。<br/>  2、能力理论<br/>  90年代以CK.Prahalad &amp; Gary Hamel发表《公司的核心能力》为标志,能力理论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当今战略管理研究的显学之一。<br/>  1) 主要观点<br/>  能力理论认为,最终产品的竞争是表象,现代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企业核心能力之争;就本质而言,企业永远是一个能力体系或能力的集合;能力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和边界,也决定了企业多元化战略和跨国经营战略的广度和深度;保持和运用核心能力开拓产品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企业能力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营绩效,积累、开发和运用能力以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决定了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企业战略的核心不在于产品、市场的结构,而在于行动反应能力。企业能力理论强调以企业生产经营、经营能力和过程所特有的能力为出发点来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其战略分析范式可表述为:内部环境分析--了解能力结构--制定竞争战略--实施战略--建立和保持核心能力--赢得竞争优势--获得业绩。<br/>  2) 对能力理论的评价<br/>  能力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出,企业无需建立起结构性竞争优势,仅在少数专业知识或关键技能领域取得领先地位也能获取竞争优势,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是要实现具有自身特性的资源和能力的持续积累;<br/>  能力理论隐含这样的假设:在理性决策下,企业的资源、能力会完全按市场的需要而积累和发展,企业能力可以完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获得持续的、动态的企业竞争优势;<br/>  企业能力理论强调以企业生产经营、经营能力和过程所特有的能力为出发点来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即能力决定战略,但实证却发现,一些企业能力有限,却受到意图的驱动,充分发挥杠杆作用最终也完成了战略目标。战略是可以超越能力的,企业可以杠杆利用资源与能力,从而达到动态的战略适应。<br/>  <strong>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br/></strong>  当今社会,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战略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br/>  1、动态能力论。该理论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的认识:过去的战略理论是由从企业战略的层次上对企业如何保持竞争优势的分析构成的,而对企业怎样和为什么要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建立竞争优势却论述不多。动态能力论则主要是针对基于创新的竞争、价格/ 行为竞争、增加回报以及打破现有的竞争格局等领域的竞争进行的。它强调了在过去的战略理论中未能受到重视的两个方面: 第一, “动态”的概念是指企业重塑竞争力以使其与变化的经营环境保持一致的能力,当市场的时间效应和速度成为关键、技术变化的速度加快、未来竞争和市场的实质难以确定时,就需要企业有特定的、对创新的反应。第二, “能力”这一概念强调的是战略管理在适当地使用、整合和再造企业内外部的资源和能力以满足环境变化需要。<br/>  2、 竞争动力学方法。竞争动力学方法是在竞争力模式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资源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内、外部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因素--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竞争的企业质量、企业的竞争速度和灵活性分析,来回答在动态的竞争环境条件下,企业应怎样制定和实施战略管理决策,才能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和维持的竞争优势。<br/>  近年来,竞争动力学的研究和分析在国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被普遍地应用在战略管理的实践中。首先,它研究处于竞争状态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作用,这种竞争作用产生的原因,以及竞争作用发生的可能性;第二,它研究和分析影响企业竞争或对竞争进行反应的能力要素;第三,它还对不同条件下的竞争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br/>  3、动态竞争的主要特点。动态竞争的主要特点是:1. 动态竞争是高强度和高速度的竞争,每个竞争对手都在不断地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削弱对手的竞争优势, 竞争对手之间的战略互动(Strategic Interactions) 明显加快。2. 任何一个抢先战略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的反击行动所击败。3.任何竞争优势都是暂时的,而不是长期可以保持的。4. 竞争战略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时间领先,更主要的是及时地建立新优势。5. 在静态竞争条件下竞争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保持和发挥竞争优势,主要对成本与质量、时间和专有技术、建立进入障碍、规模优势等四个领域的竞争有直接贡献,但在动态竞争条件下,上述四个领域所建立起来的优势都是可以被打破的。<br/>  以上战略理论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 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中期, 在新的环境下, 企业逐渐认识到, 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 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在此背景下, 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 De-Bono, 1996) 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围绕这个新焦点, 又出现了一些新理论。<br/>  4、顾客价值中心理论。菲利普·科特勒(1999) 把顾客价值(CV) 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 Demisable Value)。彼得·杜拉克在40年前就观察到, 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博诺(E. de - Bono, 1996) 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 - zero),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战略逻辑扩展和超越了传统战略理论的内容,这时顾客价值就成了企业间的竞争规则, 制定规则者比遵守规则者知道的信息和拥有的相关资源要多得多, 战略逻辑起点决定了胜负。企业可从培育产业先见、转移战略的核心(顾客)、超越资产和能力进行战略决策、为顾客打破惯例等方面围绕顾客价值重组自己的战略逻辑框架(石军伟,2002)。<br/>  但这种顾客导向的战略理论主要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之中, 要准确、全面了解顾客需求并非易事, 顾客导向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追赶、防御策略, 所以要想取得未来产业的领先地位, 企业就必须超越顾客导向, 而非仅把目光聚焦于顾客需求, 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孙晓岭, 2004)。<br/>  5、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美国学者穆尔(James F. Moore) 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标志着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作者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 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 后者认为, 在市场经济中,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似乎仅仅表现为最合适的公司或产品才能生存, 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驱逐弱者。<br/>  穆尔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 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 力求“共同进化”。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 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商业生态系统在作者理论中的组成部分是非常丰富的, 他建议高层经理人员经常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风险承担者、政府与社会等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系统内的公司通过竞争可以将毫不相关的贡献者联系起来,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作者认为制定战略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财富, 即以发展新的循环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战略设计(汪涛、万健坚, 2002)。<br/>  6、应用组织生态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企业战略的理论。当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与思路被引入到组织演进与进化的研究中时, 组织生态学(Organizational Econogy) 便产生了,其代表人物是Hannan和Freeman , 主要研究组织进化过程、组织种群的变化与环境选择的结果。Nelson和Winter主要是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对组织的演进进行分析。随着近年来理论界对组织成长的特别关注, 在战略管理领域应用组织生态学展开研究将成为一个日益成长的方向。<br/>  与社会学相交融的研究思路带动了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分析方法的兴起。这派研究认为组织镶嵌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 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企业的内部结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 企业集团以及其他一些被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是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网络形式。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是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 目前有两种研究思路, 分别是以Coleman为代表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理论和以Burt为代表的社会空洞(structural hole) 理论。社会资本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社会关系数, 而结构空洞则代表了网络内社会关系密集与稀疏地带之间的需要开发的区域。简单说,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地拓展与积累其社会资本, 而结构空洞理论则认为企业发展倚赖于对其所处网络中的社会关系空白地带的开发(姚小涛, 2003) 。

正略钧策 发表于 2008-9-8 10:28:50

  <strong>三、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br/></strong>  从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 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遵循着如下的规律: 从战略理论的关注点来看, 存在如此的发展轨迹, 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的分析相结合)--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 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从竞争的性质来看, 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 直至对抗, 然后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从竞争的持续性来看, 从追求有形(产品)、外在、短期的竞争优势逐渐朝着对无形(未来)、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 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br/>  由此, 我们可以大致把握在企业面临新的经营环境的条件下, 战略管理理论将会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br/>  1. 制定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从无边界的范围内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 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br/>  2. 企业战略具有高度的柔性。战略柔性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 员工的知识结构及其组合的方式和机制是战略柔性的核心部分。因其具有难以模仿性, 战略柔性一旦建立, 就确立了企业的战略优势。<br/>  3. 不过多考虑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企业不能简单地平均分配资源, 而是要创造性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整合资源, 通过与知识的组合来克服资源的限制, 从而为顾客多创造价值。<br/>  4. 由企业或企业联盟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参与竞争的主要形式。未来的竞争是不同商业群落之间的竞争。对于一个单独的企业个体来讲, 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 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 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br/>  5. 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在整个网络系统中都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节点, 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 普通员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 他们具有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br/>  6. 战略的制定从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 演变为在此基础上的标准与规则的竞争。企业会有意识地制造变革、与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对手或企业联盟共同合作, 创造和制定指导行业的技术标准或者是竞争规则。以此来获取高额利润,确定优势地位。<br/>  7. 战略理论研究的视角趋于多元化。由于战略管理中的复杂性, 使得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去研究战略管理理论。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 寻找一种普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 系统思考是应对复杂性和变化的最有效的手段( Iackson ,2002) 。<br/>  <strong>四、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br/></strong>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战略管理的。国内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从理论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 企业多元化、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知识理论、高度重视环境因素、战略柔性、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关系网络系统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等开始受到高度的重视。<br/>  朱江(1999)、尹义省(1998) 等人对我国企业的多元化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实证研究; 王毅(2002)、陈劲、许庆瑞(1999)、刘冀生(2002) 等人对于目前企业战略发展所强调的归核化(Refocusing)问题展开了一定研究, 例如将核心能力具体化, 设计了相应的测量指标, 并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实证分析, 虽然这种研究指标以及样品的选取还有待于进一步精确, 但已开辟了国内相关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法;由于数据易获取、资料较齐全, 上市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战略管理实证研究的重要对象;徐二明、许可(2002) 、王开明、万君康(2001) 、陈劲(1999) 等研究了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顾乃康(1997) 等对战略理论中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研究;边燕杰、丘海雄(2002)、姚小涛、席酉民(2003)等人从社会网络这一新视角对社会网络与企业发展、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沈艺峰(2003)、贾生华(2003)、王凌云(2003) 等人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成功的影响;简汗权、李恒(1998)、单汨源(2000)、徐飞、徐立敏(2003)等对战略联盟理论进行了研究;史占中(2001)、董川远(2003)、王光庆(2003) 等对虚拟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黄江圳, 谭力文(2002) 等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席酉民1989 年提出了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和谐管理理论, 在其后的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中, 他及其带领的研究群体形成了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理论, 该理论下的战略分析框架即和谐机制的要义是:“和则”用于在不确定环境下的人的不确定性的削减,“谐则”用于确定性环境下物化要素的优化;赵国杰、于海洋、冯石岗(2000~2002) 等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该理论认为, 企业发展战略是由企业的整体进步和企业中人的全面发展体系构成;姜振寰、刘艳梅(2002)、徐全军(2003)、刘洪(2003)、蓝海林(2001)、宋学锋(2000)等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 从系统论角度研究企业战略管理。<br/>  总体上看, 目前国内在理论上基本朝着跟踪国际研究前沿问题、与国际研究接轨的方向发展, 在研究方法上已开始注重一定的规范性, 从理论推导、命题建立、方法选择、数据分析以及命题验证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技术路线。<br/>  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领域, 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端于西方尤其是美国, 而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与背景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使得问题的选择与研究结果的解释方面不完全类同于西方。不存在所谓的普适通用理论, 因此在战略实践中必须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钟映弘、杨建梅,2003)。展望国内战略管理研究未来的趋势, 应是在借鉴国际上规范的研究方法基础上, 突出战略管理的环境依赖与问题导向性, 在测量变量尤其是控制变量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 即战略研究在中国环境背景(Chinese Context) 下如何较好地实现本土化。可以强调背景与问题的中国特色, 但不能强调研究方法的中国特色。<br/>  在重视战略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的同时, 还要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王益民、刘鸿渭, 2003)。只有这样, 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国内具体的企业战略问题, 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br/>  <strong>总结:</strong><br/>  在40年来战略管理的实践基础上,战略管理的理论逐步由静态转为动态;由战略制定与实施相分离转为相结合;由单一转向综合,面对技术创新加剧、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多样化、网络对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商业活动的巨大冲击,我们可以预言,战略管理理论必将面临新的挑战。

bzgzw 发表于 2008-10-25 22:41:56

学习

dd.ada 发表于 2008-11-3 23:13:47

学习了,谢谢

liu_chq 发表于 2009-1-6 14:17:55

<p><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404040;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ahoma; mso-hansi-font-family: Tahoma; mso-bidi-font-family: Tahoma; mso-font-kerning: 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404040;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ahoma; mso-hansi-font-family: Tahoma; mso-bidi-font-family: Tahoma; mso-font-kerning: 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黄娟幼妇</span></strong></span></p>

thomasfang 发表于 2009-8-8 23:43:42

good

shinejazz 发表于 2009-10-8 21:24:40

真是好东东。太好了。

ling05wu 发表于 2010-10-22 15:33:49

<p>无意中来到本家园,看了两贴,感觉太帅了</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知识风暴第69期]国内外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