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奥运冠军背后的职场哲学
<span id="content"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0px;"> <p> 奥运冠军的光环总是特别耀眼夺目的,他们成功的背后能带给我们一些怎样的思考?我们能像奥运冠军那样成功吗?日前,《职业》杂志从中挑选了几位颇有代表性的奥运冠军,并特别邀请到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先生,从冠军们的职场经历、成功与失败、挫折与挑战等方面进行专业解读,希望给大家以启迪和感悟。</p><p> <strong>“承受挫折,坚持下去,一切皆有可能”代表人物:刘璇</strong></p><p> 职场轨迹:8岁进湖南省队,13岁入选国家队,参加了两届奥运会。曾两度申请退役又两度重返赛场,以年龄最大的体操运动员身份拿到奥运冠军。</p><p> 所获荣誉:1998年,第一次获得世界杯赛单项冠军,2000年全国锦标赛平衡木冠军、全能亚军,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平衡木冠军。</p><p> 人物聚焦:中国体坛美女刘璇,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体操女队全盛时期的主力队员之一,她服役时间之长创下中国女子体操队年龄最大纪录。她大器晚成、经历不平凡,曾两度申请退役,又两度重返赛场。她在北大读书时,几乎申请退学,最终还是坚持拿到了学位。她是特别的运动员,她经历了从奥运冠军到北大学生、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歌手、裁判等多重角色的转换。然而,在她心底铭刻着的,仍然是渗透了汗水与泪水、伤痛与微笑、孤独与荣耀的体操岁月。</p><p>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在代表中国队参加体操团体赛时,16岁的她在自己最擅长的动作中失误了,12年的努力换来的是失败的苦涩。回国后,国家队解散了其所在训练组,面对这样的情况,刘璇选择了退役。但她没回老家而是留在国家队。2个月后,国家队决定让她继续参赛。保持了主动心态和稳定技术后,刘璇又陆续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在离2000年悉尼奥运会只剩不到半年时间,为再次证明自己,她作为女子体操队当时年龄最大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选拔大合练。悉尼奥运会上,面对俄罗斯选手洛巴斯纽克的9.787分。刘璇必须拿到9.8分以上的超高分才能获金牌。她最后一个出场。对21岁她来说,这将是她的谢幕之战。“到上场举手时挺紧张的,但是当我的手碰到平衡木那一刹那,我的心一下子放回来了,反而平静了。”最终,刘璇以9.825分摘取女子平衡木金牌。从1983年到2000年,整整17年,刘璇不仅创造了中国女子体操队训练时间最长的记录,同时她也拿到了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块平衡木项目的金牌。</p><p> 在成为北大新闻学院的学生前,她小试牛刀,以艳丽造型为《舞台与人生》杂志封面作秀,之后继续在广告圈内搏杀,上镜率远远高于做运动员时的她。此外,2002年,她在湖南卫视的大型体育文化节目《我的2008》中担任“奥运连线”主持人。今年在雅典奥运会的赛场上,她手执话筒,成了中央电视台的特邀记者。2006年,她终于如愿考取了国际级体操裁判资格证书,2008北京奥运会上,刘璇以TVB特约记者的身份,全程报道奥运会赛事。</p><p> 专家点评:在刘璇身上,我们看到职场人士特别需要的抗挫折能力,也看到她努力之后的柳岸花明,并最终成就一番事业。8岁到21岁,13年的汗水,希望燃起又破灭,如此重复,这是怎样一个艰苦的过程?刘璇却是越挫越勇,最终以21岁的高龄获得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块平衡木项目的金牌。</p><p> 刘璇为我们证明了,摔倒了,可以再爬起来,继续前进。而对于更多的职场人士来说,摔倒了怎么办?是轻风云淡重振旗鼓还是破罐子破摔或一走了之?数据表明,有近20%咨询者跳槽的理由遇到轻微的挫折就直接选择离开,而其中职场80后人群占到90%之多,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为什么他们的抗挫能力如此脆弱?</p><p> 挫商,即承受挫折的能力。承受能力越强, 挫商也就越高。而职业规划是提高职场人士挫商最重要的手段,只有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职场中的失败与挫折才能理智看待,一时的失利并不代表永远的失败。挫商的提高需要接受挫折的考验,而坦然接受考验的前提又必须要有清晰的职业规划,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p><p> 迄今为止,刘璇以一名运动员为起点,经历了多重职业角色的转变,也在各个领域获得了优异成绩,但最终她的主要贡献仍是在体操,不论是对国家还是其个人,都是最具优势,最有价值的。她也创造了中国女子体操队训练时间最长的记录,完美诠释了“一切皆有可能”。</p><p> 刘璇的经历,在运动员群体里是特殊的。从职业生涯管理的视角来看,刘璇是属于多样化型职业定位类型的人。她具备职场典型的多样化特性,有创造力,喜欢有变化的工作,善于转移注意力。这一类型人,具有锁定目标即不放松,有拼劲,敢于以身试险的特点,但往往当任务完成了前期开发或创新趋于维持状态时,多样化职业定位群体的激情马上就会降下来,此时转移注意力是最佳选择,要不企业内部轮岗,要不直接跳槽,寻找下一个的激情点。一般来说,这一类型的大多数人没有什么明确的跳槽动机,也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没劲、无聊、不想浪费青春等可能就是他们跳槽的理由,而这类人群却占据职场跳槽人数的50%.</p><p> 职业规划专家认为,清晰的职业定位是个人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职场中多样型的人士往往都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具备多项能力,但方向不确定,一生想从事多种不同的职业,变换不定。在企业中,很容易充当救火员的角色,哪个部门有急事,哪个项目缺人手,最先想到的都是他们。作为领导如何把他们安排在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将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p><p>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成功需要努力、勤奋、不惧怕失败。但成功更多地取决于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定位,对所从事职业的价值认同感,愿意接受挑战。一个人只有真正认同自己的价值观,相信自己的选择,即使遭遇多重打击也不会轻易放弃对目标的执着。</p><p> <strong>“因为喜欢,才会愿意付出”代表人物:郭晶晶</strong></p><p> 职场轨迹:5岁练跳水,15岁首次参加奥运会。所获荣誉: 2004雅典奥运会以中国女子跳水队头号选手身份出征的郭晶晶终于在三米板个人赛和双人赛中折桂。2008年8月10日,北京奥动会水立方场馆里,郭晶晶/吴敏霞以343.50的总分毫无悬念的摘得冠军,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中获得第四枚金牌。</p><p> 人物聚焦:2000年悉尼奥运会是郭晶晶首次参加奥运会,在三米板项目中无法撼动当时的师姐伏明霞在该项目的统治地位而取得一枚银牌,而在和伏明霞合作的奥运会新项目双人三米板中却最终不敌俄罗斯组合尤里娅。帕卡琳娜/维拉。伊莲娜屈居第二,使得自己的首次奥运之旅于金牌擦肩而过。郭晶晶的技术特点是起跳有力、动作协调性好,动作难度大。尽管如此,郭晶晶的跳水生涯却充满坎坷。15岁她首次参加奥运会,连续经历了两届奥运会的失败,骨折,改变技术,视网膜脱落,感情出现问题……苦苦等了11年,直到2004年雅典,郭晶晶才最终修成正果。她是历经坎坷走向成熟。作为国内现役运动员的代表,如今她是跳水“梦之队”的领军人物,是中国无人不知的体育明星,她的参赛成绩中有着数不清的世界冠军,然而她仍在默默坚持。对于2008北京奥运会,她认为,作为老队员,自己并没什么优势可言,因为不管资历多老,如果不去拼就会落后。关于未来,郭晶晶保持着一贯的沉稳和平静:“我想去学法律,我知道这个学科挺难学的,也很辛苦。但是有了练跳水的经历,任何辛苦对我来说都不算什么!”</p><p> 专家点评:郭晶晶在跳板上的成功,是职业与兴趣结合的最佳体现。她喜欢跳水这项运动,为了实现那完美一跳而不停的去修正肢体、动作,不断地在重复练习中改进不足,缔造完美。用她的话说,“正因为喜欢,才会投入、才会愿意付出。”她具备跳水运动员的先天素质,又有国家队软硬件的优势,在这片成长的沃土,对于郭晶晶来说,只要发挥的好,出成绩是迟早的事。</p><p> 由此可见,兴趣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是职业是否能走向真正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因为对职业的兴趣,在工作过程中,很容易投入,并享受过程,容易出成绩,即使遇到不如意或挫败时也能坚持下去,并快速调整心态。</p><p> 但并不是所有人自身的职业兴趣与他所具备的职业能力是相同的。有些人喜欢将自己的兴趣认为是自己的职业能力,要知道对某一特定职业有兴趣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干好这个职业,只有在对某一职业感兴趣并达到该职业所要求的技能时,才能做好工作取得成功。职场上真正能像郭晶晶那样将职业与兴趣两者兼顾的并不多,绝大部分人可能因为职业需要,相当长时间内从事与自己兴趣完全相悖的工作,这时我们需要从两方面考虑,一、目前的工作对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且个人能力也能得到同步提升,选择跳槽了得不到当前的优越待遇;二、这份工作已经无法忍受,没有工作激情,缺乏工作效率,无法获得提升,等同于浪费时间。如果是前者,请珍惜岗位,继续加油工作,从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如果是后者,建议尽快为自己做一个职业规划,找出自己的优势、特长、兴趣所在,为自己设定一个职业目标,获得职业发展新突破。</p><p>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选择,职业兴趣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对自己能力、需要和价值观更深入的认识过程。兴趣是成功的奠基石,对职业的兴趣能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不计较得失,更能忍受成功前的寂寞,加快职业生涯发展的步伐。</p><p> 专家认为,对于运动员这种特殊职业而言,不管从事的是哪一项体育项目,都有面临转型的时候。不管你已是奥运冠军,或是在为奥运冠军梦想而默默努力着的运动员,都应提前打算,抓住机会,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早做准备。当然对于像刘璇那样已为转型做了很多准备的运动员来说,这个问题根本不用担心;但对于中国更多的运动员而言,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p><p> 不论是运动员还是广大的职场朋友,不管自己目前扮演的是什么职场角色,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有足够面对挫折的勇气,有战胜困难的信心,锁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和目标,为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做出科学的规划,就能像奥运冠军那样成功,在职场中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p><p align="right"><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99">出处:中国职业规划网</font></strong></p></span> 奥运职场英雄不少。这次羽毛球女单的张宁、举重的刘春红都相当不错。还在痛苦中挣扎的还有刘翔。<br/>[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1 17:28:20编辑过] 一切皆有可能 值得借鉴。 佩服啊!运动员的精神 <p>还在痛苦中挣扎的还有刘翔。<br/><img title="dvubb"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bbs.21manager.com/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br/><a href="http://bbs.21manager.com/UploadFile/2008-8/200882117281878893.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dvubb"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bbs.21manager.com/UploadFile/2008-8/200882117281878893.jpg" border="0"/></a></p><p></p><p>对他有点无语了。。。 <br/></p> <p>别把外国人的表扬太当真</p><p>北京举办奥运会,数以万计外国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官员、新闻记者和游客来到中国,中国和北京前所未有地以最全面、最深刻的姿态,向外国人敞开了怀抱。外国人的所看所想,自然也就形成了他们对奥运会、对中国的看法和评价。<br/><br/>于是,近段时间,人们经常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读到听到各种“外国人看中国”,其中就包括一些让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洋表扬”。<br/><br/>气势恢宏、技艺精湛、充满中华民族特有的浪漫之美的奥运会开幕式,首先受到了大规模、高规格的“洋表扬”。许多外国朋友原本就对中国怀有好感,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充满积极期待,他们在观看开幕式后发出由衷的赞叹,应该说是很自然的事。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一些原本对中国怀有偏见的外国人,也情不自禁为开幕式高声叫好——据说,一家外国电视台的体育解说员,在开幕式前一直喋喋不休地指责中国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却在开幕式结束后的一段解说中仰天感叹:“没有人、没有人再会对这次开幕式的成功存在争议;这是一场令人目瞪口呆、目瞪口呆的完美表演!”<br/><br/>以前,我们不太习惯于外国人的批评,那是因为心里多少有些不自信;如今,经不经得起高调的“洋表扬”,也考验我们的心态。被几句赞扬声弄昏了头,自尊自大得意起来,还是小家子气,没见过大世面。<br/><br/>要知道外国人在称赞别人时,向来是不吝惜词语的。说一个人好,可以一口气就用上good (好)、great (优秀)、excellent (杰出)、magnificent(宏伟、壮丽)4个形容词,了解了外国人说话的这个特点,就需要对他们的言论多一分清醒和冷静,不要被他们热情似火的“洋表扬”冲昏了头脑。在一些体育比赛中,为消解个别裁判评分畸高或畸低的倾向,最后综合评分时,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仿照这个做法,面对许多外国朋友给奥运会和中国打出的“高分”,我们一方面应当表示诚挚的感谢,另一方面,也应当去掉其中的“最高分”,以使自己保持必要的理性,至少不要被高调激昂的“洋表扬”震撼得“目瞪口呆”。<br/><br/>当然,从公正对等的角度,在面对另一些外国人打出的“低分”时,我们也应当去掉其中的“最低分”。假如有外国人认为,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高度封闭、守旧、毫无希望的国家,明眼人都很清楚,这完全是违背基本事实的偏见。即便中国人自己不去掉这个“最低分”,它也不会有什么说服力,因此也不会对中国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br/><br/>随着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我们将越来越多地听到外国人对中国的评价。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需要认真考量。一个是,外国人为何作出某种评价?是他们自己独立客观判断的结果,还是有人对其施加了影响?第二,外国人的评价背后的真实意思是什么?他们一个劲儿地说中国好,就一定是对中国好?他们毫不留情地批评中国,就一定是仇视中国吗?<br/><br/>听得了批评,经得起表扬,对待外国人的评价,我们也应有此平常心。</p> <p>站在每个事业的巅峰背后都有艰辛的一个过程。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