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leslie 发表于 2003-9-8 16:32:00

痛苦的中国百姓[讨论]

在中国一直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领导凡事不管后果先做了再说,有问题不要紧先放下.而且面子大于一切,还要刻意隐瞒,直到火山爆发,全部死光.
所有的一切的根源就是一个字"钱".
房地产涨价,百姓的工资没什么变化,苦的是百姓,富的当官的,批地的.造房的(还要看脸色).
长三角的地产近期变化太大了,会不会步海南的后尘还是未知数!
总之,老百姓又要受苦了.


博鳌茶杯里的中国地产波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3-09-01 16:36:17


  左起:刘晖、刘晓光、任志强、张元端、凌克、刘洲伟

  8月23日晚上9:30-11:30,在本报主办的博鳌房地产论坛2003年会现场,地产精英以及业内专家围绕央行121号文件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房地产开发商尤其是中小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渠道等问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对话。

  嘉宾:刘晓光、任志强、凌克、张元端、冯仑、潘石屹、范伟、包宗华
  主持人:《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 刘洲伟
      《21世纪经济报道》编委 刘 晖 张庭宾 夏 日

  上半场

  “121”情结
  主持人:2003年6月以来,整个中国房地产界都被一个数字所困扰,就像美国人对911的感觉一样,这个数字就是引起了整个房地产轩然大波的央行文件“121”。我想问一问在座的三位业界大佬,你们刚知道这个文件的时候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任总你先说。
  任志强(华远集团总裁):看到这个文件,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房产业差不多了。
  主持人:差不多什么了?
  任志强:差不多没了。另外,我们今天刚听到消息,央行宣布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从6%提高到7%。121文件不仅限制开发贷款,而且限制消费信贷,最终是压信贷规模。央行提高准备金率也是想把过快的信贷增长速度降下来。
  我觉得光提高一个百分点没什么用,一个百分点只能压下1500亿的信贷。
  刘晓光(首创置地董事长):那个时候我正在香港路演。我们第一反应是,121文件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所以就立即开始进行研究。但是分析一下后,觉得
  还是问题不大。今天早上张元端先生对全国房地产市场做了一个比较好的分析,我觉得房地产市场还不至于过热。
  主持人:听说你们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不高,对吗?
  刘晓光:香港的房地产公司,90%的资产负债率都有,还是要看他资产的质量。我个人观点,地产不宜做太大的调整,如果即使要做一些调整,应该更多用宏观的方法和经济的方法,比如按揭的成数等。但我希望地产商自身,还是要去考虑自己的资产负债率,不能说一个亿的负资产,做三个亿的总资产。
  主持人:刘总,听说你对121文件还是持比较肯定的态度?
  刘晓光:我绝对没有说这个文件很好或者是不好。房地产信贷应该有一个规范,不能太急的刹车,同时我提出要保
  护房地产这个形势,不希望因为政策或人为的因素,使房地产价格或者上升太快,或者被砸下来。不要轻易地说房地产热还是不热,还是要看地区的情况。

  大公司与小企业
  主持人:刘总,对于你们这样的“大个”,情况是不是要更好一些?
  刘晓光:对于我们来讲,可能要好一些。
  任志强:潘石屹曾经说过,要把所有小企业都“灭”了,只留下“大个”的。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台下的潘石屹,你说过这样的话吗?
  潘石屹(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我不记得了。
  任志强:我说的都是实话,我什么时候说过他的假话?我们要跟世界500强比,都是小儿科,小得不能再小。美国即便有500强,但是它经济总量中70%也是由中小企业支撑的。如果森林没有那些小树去保护那些大树,台风来了首先摧毁的就是这些大树。
  主持人:让我们听听建设部系统的声音,他们怎么看央行这个文件,张秘书长,听说建设部在文件下发之前不知道这个事情?
  张元端(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我也只是听部(建
  设部)里的人说,他们不知道这个事情,我只是听说是这样啊。房地产对国民经济贡献比较大,去年国民经济增长8个点,其中有将近2个点是由房地产带动的,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房地产影响到国民经济增长,这是一个大事情。
  主持人:好象有一些人的观点跟张秘书长的观点不太一致。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博士说的,原来房地产商都是从银行偷东西,现在央行出了一个文件,不让你们偷了。
  刘晓光:这么说我就觉得很可悲,中国的商人很可怜,中国的企业家很可怜(热烈掌声)。
  凌克(金地集团董事长):我简单说一下,我们不是小偷,我们是银行的衣食父母。有两点要说明,第一,住房按揭贷款现在已经超过开发贷款;第二,银行不贷款给房地产企业,贷款给谁啊,贷给那些小的工业企业,影响更大。
  主持人:看看台下有没有跟我们嘉宾沟通的?
  听众:我是北京筑邦房地产公司的,代表中小企业问在座的各位大腕的一个问题。121文件给了我们中小企业一个致命的打击。我是做市场营销的,每天都要去向业务员了解客户的需求,但我觉得121文件出台前没有进行调查。另外一个可悲现象的是,听不到房地产界的声音,你们这些大腕能不能组织一下,让政府听到房地产的声音,让房地产有自己的地位。
  任志强:我们对121文件的反驳,我写了很多文章,报纸上都登了,我也不想多说了。中国房地产企业的组织,第一个是中国房协,其实我知道他们很快就开了会,并且形成了意见向上面反映。第二
  个是住宅产业商会,第三个是中城房网。
  张元端:还有我们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

  “后121”时代
  主持人:121文件出台后到现在,房地产界是一个什么状态?
  任志强: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哪个商业银行真正执行了(121文件)。如果真要执行,最终受害的绝不仅仅是我们地产商,这一点我想会有更多的人体会到。
  我们已经接到通知,高法(最高人民法院)将出台一个有关土地的司法解释,27号我们要去参加关于这个司法解释的座谈会。国务院制定10号文件之前,也召集了我们座谈,这个文件可能9初会出来,我相信新出台的文件(10号文件)和原来的文件比可能相差50%。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对121文件的反对的成果已经取得了一种反馈,就是,在司法解释出台之前,或者说新的文件出台之前,政府制定政策之前,决策人与实施对象之间开始建立一种沟通或者是一种反馈的关系。这样的一种沟通和关系,使政府在出台政策之前,会换一种思路,想一些更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办法,这可以说是开了一个好的先例。
  主持人:你的意思是高法吸取央行的教训,所以变进步了?
  任志强:我只是说我们说的有理,就会有人听。前一段时间,一位青年被收容所殴打致死之后,就造成了一个新的收容(救助)法规的出台。
  听众:请问任总,听说您作为住宅产业商会的轮值主席,曾经代表商会向上面提交了一份报告,这些意见有没有什么答复,还是人家根本就懒得理你?
  任志强:我代表商会写过一个报告,一份通过统战部上报中央,另一份直接转交给总理。我们提出,央行政策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个政策的出台,不要随便改变游戏规则。121文件对消费信贷的限制,可能会对房地产产生巨大的影响。有的地区房地产刚刚开始,有的地区有过剩了,有的地区发展得非常好,政策不能一刀切。9月1号会召开一个全国房地产的会议,可能会强调房地产以发展为主,消费信贷会有更宽广的发展余地。
  主持人:除了银行贷款,上市是一个很重要的融资渠道。刘先生既在国内上市,又在国外上市,你有什么秘诀吗?
  刘晓光:我没什么秘诀,我还觉得冤呢。我们去年就应该上市,一年以后才上成,去年的定价是两块多,今年定价才一块多,少收了几个亿。因为我们的审批时间成本太高。
  主持人:刘总在首创置地有没有股份,拿多少钱?任总的年薪在地产界是比较高,如果你没有股份,你怎么对资产负责,对这些投资者负责?
  主持人:另外一个,你心里有没有不平衡?
  任志强:我现在没有了(高年薪),他(刘晓光)现在年薪比我高。
  刘晓光:我们也设计了一个管理层持股计划,占16%多一点,可是我们的审计已经过期了,来不及了。第二个问题,我们的年薪比较低,只有几十万块钱,海外基金经理好多不理解。我觉得还是得有一种责任感,还得讲激情。
  听众:第一个问题,杭州房地产价格上涨这么厉害,是不是过热,有泡沫?第二个问题,中国的房地产模式,从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世界上其他国家有没有比较相似或者是接近的?
  刘晓光:杭州的问题很奇怪。我远远感觉有股力量,一批投资人在后面,这一点很容易会产生泡沫。我们隐隐约约感觉到很大的资金在后面。
  任志强:杭州的情况我不是很了解,但我觉得长三角的民间资本很雄厚,房地产的需求很大。国土部和建设部都去调查过,说是没有发现泡沫。至于中国房地产的模式,世界上没有相近的。
  凌克:如果杭州的投资客超过50%,就会比较危险。
  主持人:最后我问三位老总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一个终极目标,如果有的话,是什么?
  凌克:我也不算大腕,所以没法和任何大腕去比,只是希望我们企业生存的时间比较长,这就是我的终极目标。
  任志强:我(指华远)的资产只有10亿元的时候,我希望做到20亿,但5年时间我就超过了100亿,有100亿的时候我又希望做到200亿。这个终极目标是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决定的。
  刘晓光:我想做一个国际型的商人,首创置地要发展成亚洲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之一。

  下半场

  上市
  主持人:我们知道,台上这三位地产嘉宾,都是民营企业的老板,都在准备上市。像潘石屹,他们的公司也在谋划上市,请潘先生先说吧?
  潘石屹(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去年年初我们准备在美国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我们的承
  销商是高盛。所有工作做完以后,高盛问我一个问题,你是个小公司,你到香港上市,又到美国上市,要多两套报表,花两副钱,每半年还要跑美国一次,很麻烦,为什么呢?我到美国的股票交易所里面看了一下,当天有谁上市的话,谁就去敲钟,我就很想敲这个钟。当然这不会是一个理由,最后他还是说服我了。
  香港上市特别曲折,先是碰到中国电信要到美国上市,认购率只有50%多一点,中国电信的承销商也是我们的第二承销商,所以就把我们先放在一边。接着又是伊拉克战争,打完场以后又遇上非典,所以拖到现在。
  范伟(上海复地集团总经理):我们准备上市的时候,美国正要发动对伊战争,世界各地举行反战大游行。投资者对我们的反应是说,很喜欢这个公司,觉得这个管理团队非常不错,但是东西是好东西,可市道不是很好,能不能便宜卖。我们是一个能够赚钱的公司,所以我觉得应该有相应的价值,我们也不想这个时候贱卖出去。
  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也有很大的收获,目前也在跟其中的好多家投资经理有密切的联系,有失有得吧。
  主持人:冯仑先生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冯仑(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我们虽然不是上市公司,但一直是按上市公司的标准在做,这几年运转得也还比较正常。最近我们正在做私募的事情,从8亿增加到10亿,估计在今年底可以完成,安永在帮我们做。这两三年过程中,我们在调整公司的管理战略和发展模式,从香港模式转到美国模式。这样做完之后,有一个直接的结果,与外国的资金,包括我们的银行,建立起了一个持续性的关系,一种良好的投资者关系。
  今天大家在谈到121文件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去上市?许多人说自己没有钱,但其实主要是因为欲望太多。空间总是有限的,情况不好的时候,如果缩起来,减少欲望,也是增加钱的一个办法。
  民营企业主要是欲望太多。
  主持人:如果既想做大,同时又没有这么多钱怎么办?
  冯仑:不要着急。刘总(指刘晓光)那么高,也不是一天站起来就长成一米八,象任总的华远,还有红豆集团,他也是经过20年,才发展起来的。对于大企业来说,20年还是很短。

  地产商与银行
  主持人:潘总,听说你们现在正考虑跟外资银行做贷款,而且是比国有商业银行还要低的贷款,港元是2.7%,美元是3.0%?
  潘石屹:我们下个周末要签一个协议,是跟香港的东亚银行和永亨银行,不是贷给我们,是贷给我们的客户。我觉得中国房地产企业可能还是不要做太多的开发贷款比较好一点。
  主持人:现在房地产企业向银行的贷款是不是都很高?
  包宗华(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不能简单地说,银行
  把钱借给房地产企业就不好。中国现在的存款是9万亿,你存了那么多钱,不把它贷出去,大批资金放在那里死了有什么好处?我们中国房地产贷款的情况还是非常好的,比许多工业企业的贷款质量好得多。真的出毛病的地方,是那些贪官和有些人勾结,这是因为你银行方面审查不严,不好多说什么。
  范伟:银行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定出这么一个文件,我们房地产商站在银行的角度考虑也能理解。其实银行贷款,也是一种生意,贷款的条件变了,他不想按以前的规矩和你签合同做生意,也是没有错的。银行不想和你签协议你也没办法,我们房地产企业要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融资渠道。121文件,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已经签好了合同也付了部分钱的项目,资金链可能会有问题。
  潘石屹:银行和房地产发展商之间是一种商业关系,买卖关系,但中国的商业银行和企业不是一般的买卖关系,其他买卖这里不行,你可以从别的地方去建立买卖关系。
  但中国的银行是一种垄断,你觉得生意不好做,让给外资银行做行不行?可是我们很多地方不允许外资银行进入,不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就像中国电信,你觉得打电话太贵,就不打电话了,改为写信了,行不行?房地产商觉得银行利息太高,贷款期限太短,你和他讨价还价行不行?
  主持人:前两天,我们想请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戴根有过来,跟我们谈一谈最近的房地产金融形势,他回答说,这个问题太敏感了,一连用了三个太敏感了。我最近刚好看到冯仑先生在杂志上写的一篇文章,你是不是觉得希望加强地产商与银行业内的沟通了解?
  冯仑:经过改革开放以后,已经形成了不同行业的利益集团,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动力。这次121文件出来后,很多媒体找政府、找开发商,特别主动,为什么?他们也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通过利益团体依法跟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建立这样一个机制,可以促进行业和政府共同创造理性的市场。
  听众:我们公司是121文件的受害者,121文件对我们有巨大的威胁,
  感觉就像1993年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企业的打击一样。以前,我们公司要贷款,都是银行来请我们吃饭,有时副行长请还不行,还要行长请。现在呢,我们请行长吃饭都不行,原来银行按揭说是七成,过了几天就变成五成,我们都已经向客户承诺是七成了,怎么办?难受得很。

  泡沫
  听众:我也是做房地产的,我个人认为房地产这个行业的利润比较高,也可以说是有暴利。我有一个感觉,中国的房地产会像股市一样,可能会有下跌的一天。香港的房地产和日本房地产也都有一个下降的时期。
  我想问的问题是,中国的房地产到底有没有泡沫?这个泡沫什么时候会出现?
  冯仑:泡沫这个问题说了很久。
  我们现在最大的泡沫是爱情市场的泡沫,谈恋爱的人总要说许多不着边际的好话,这就是泡沫。但如果他有一个真实的目的,有需求在后面支撑,就不是泡沫。电视里的爱情泡沫这么多,有人觉得这样的电视剧没人看,电视要砸掉了,还有人觉得报纸这么多,谁会看?但是,有爱情泡沫的电视剧还是有人看,报纸也一天一天的在赚钱,我们生活得很忙碌。从中国房地产整体来看,我并不认为有泡沫,因为有需求支撑着。
  除非永远不生孩子,这才叫泡沫。
  潘石屹:中国房地产的泡沫有没有,有多大,什么时候会爆发,市场的走势很难去预测。如果想把所有的问题都算清楚,那是计划经济。121号文件的一个出发点是要把过高的房价压下去。但我们公司当时感觉,央行把各种各样的管道都堵死,房地产价格一定会上去。结果央行这个文件一发出,很多项目房价都在上涨,我们建外SOHO这两个月就涨了三次价,以前还是1%、1%地涨,这几次我们是3%、4%地涨。虽然有非典的影响,有121文件的影响,今年我们还是可以达到30亿的销售目标。
  包宗华:中国把“泡沫”扩大化,什么都讲泡沫。泡沫就是没有了,我们的房地产积压了就说是泡沫,但积压之后,房子还在那儿,怎么是泡沫呢?说中国房地产是泡沫,把中国的房地产形势说得一团糟,这个不对。

zhaoleslie 发表于 2003-9-8 16:38:00

当初海南的房地产市场何等的火爆,好象没人说有泡沫.
现在还有那么多空房子,在海边,便宜啊!   烂尾楼也不少.
不过还好! 按照领导的说法,只要房子在那里, 不管怎么样,有没有人要. 都不是泡沫.
都是实在的. 滑天下之大稽!!!

hollings 发表于 2003-9-8 22:51:00

算算我们的收入~~
算算房子的价格??
一个月的工资可以买几个m??
。。。

毫克 发表于 2003-9-8 23:27:00

sigh, 还几个m。。。。一个月剩收入有一个m就不错啦。可怜我没得剩。。。。。。

zhaoleslie 发表于 2003-9-9 10:03:00

最可怕的就是有话还不能说.
可是,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但又不能尽吐,怕吃官司.
可悲啊!
一个月收入能买一个平方公的房子确实不错了.现在的房子价格,飞啊!
普通的百姓,恐怕在我这里要三个月才能买到一个平方的普通房子,在普通的地段.

独孤飘飘 发表于 2003-9-9 13:32:00

在北京不要谈房子!
因为那是一个遥远的未来!
要么你去抢!
要么你去买彩票!
别的,就不要考虑了!
房价在飞速的上涨!
政府在会议上说要控制!
可是就一条轻轨,却可以让房价上涨1000元;
人们能没有抱怨么?

所以我说,
政府既然说了,开发商的利润不能超过3%;
那么就应该更严厉的控制!

zhaoleslie 发表于 2003-9-9 13:50:00

这年代,父母说的能当会事,中国   的话是 P 话.
现在能靠父母靠父母,实在没人靠,还是得靠自己.
不过北京的房价还不算最高啦, 上海更高罗.
只是北京这破地方,环境也不怎么样,好象不大值得哦!

海之蓝 发表于 2003-9-10 13:35:00

应从宏观调控来看待7%,而不仅仅是房产,不过,作为首要,冲击难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痛苦的中国百姓[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