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onsh 发表于 2008-8-12 09:11:08

《2008奥运营销报告》:九成赞助商未赛先败

虽然仅为一家之言,但中国品牌研究院8月1日发布的《2008奥运营销报告》还是为奥运营销的参与者们敲响了一记警钟。该报告指出,截至7月21日,在62个北京奥运赞助商中,90%企业的奥运营销未获成功,奥运营销的巨额投入将无法获得足够的回报,唯有10%的企业取得了较好的营销效果。该报告的结论是,唯有强生、伊利、可口可乐、VISA、联想、百威、金龙鱼这7家企业,最终有可能借助北京奥运会赞助商身份获得巨大成功。<p>  据中国品牌研究院院长郑展威介绍,此项研究的依据是该研究院的品牌美誉度评估模型。这个评估模型建立于2005年,并且每年都会对外发布品牌美誉度调查报告,这次他们把这个模型运用到了企业的奥运营销效果上。</p><p>  中国品牌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7月21日,按照奥运营销的投入估算,90%以上北京奥运赞助商的品牌美誉度未能提升到应有的水平。在这项针对全国15个城市3000个消费者所作的调查中,强生、可口可乐和伊利成为最大的赢家,品牌美誉度的增幅超过60%,奥运营销效果远远超过常规营销手段。VISA、联想、金龙鱼、百威等企业的奥运营销,也有出色的表现,品牌美誉度大幅度上升。</p><p>  而长城葡萄酒、UPS、阿迪达斯、松下、通用电气(GE)、麦当劳、中国移动、三星、皇朝家私、海尔、中国网通、亚都、中国银行(601988,股吧)、青岛啤酒(600600,股吧)等14家企业所取得的奥运营销效果,仅仅略好于常规营销手段。</p><p>  思念食品、统一方便面、梦娜、欧米茄、奥康、华帝、士力架巧克力、燕京啤酒(000729,股吧)、立白、柯达、千喜鹤等11家企业的奥运营销效果,只相当于常规效果。其余30家企业的效果,甚至远不如常规营销,多达25家企业的品牌美誉度增幅在5%以下。尤其是国航和恒源祥,品牌美誉度的增幅甚至为负值。</p><p>  品牌美誉度是检测企业营销效果的一种工具。有国外的研究表明,品牌美誉度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将为企业拉动约0.32%的销售量。</p><p>  平时大家习惯引用的一个数据是,同等投入下,奥运营销的效果要超过常规营销的2-4倍,这也是众多企业争夺奥运赞助商资格的原因。但中国品牌研究所认为这种理论并不全面,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第一次系统化地建立赞助商体系以来,直至2004年雅典奥运会所累计的144家奥运会合作伙伴中,只有不到30%的企业是在奥运项目上盈利的。</p><p>  对于这一点,中国品牌研究院在今年2月发布的《2007中外品牌美誉度调查报告》中,也指出了一个反例——没有成为北京奥运赞助商的肯德基,其2007年品牌美誉度的升幅甚至是麦当劳的2倍。</p><p>  如果以联想为例,其每年的广告预算高达10亿元,这些费用即使不用在奥运营销上,投入到其他的广告营销当中,也能帮助提高其品牌美誉度和销售业绩。根据中国品牌研究院提供的数据,在常规年份,联想品牌美誉度的增幅约为20%。而借力北京奥运会展开营销,联想确实获得了较好的回报,2007-2008年间品牌美誉度增幅达到54.79%,成为了少数的几个成功者之一。</p><p>  三星的崛起一直被业界普遍认为是全球奥运营销的典范。30年前,三星只是一家给日本三洋公司做“产品代加工”的作坊式工厂,制造廉价的12英寸黑白电视机。然而从1988年赞助汉城奥运会开始,三星只用了20年时间,便从一家韩国品牌发展成为国际品牌。但是,中国品牌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三星此次在北京奥运会的营销效果,并没有人们预期当中的那样出色,2007-2008年间其品牌美誉度增幅仅为36.15%。</p><p><b>  谨防巨额投入拖累业绩</b></p><p>  中国品牌研究院对赞助商们敲响的另一记警钟是,对于那些奥运营销效果不理想的企业而言,其投入的大量营销费用,很可能会拖累公司业绩。数据显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200多家获得赞助权的企业,大约只有25%有所回报,大部分企业只获得了很少的短期效益。</p><p>  北京奥运会赞助商华帝公司在其上市公司财报中指出,公司2008年一季度销售费用较上年同期增长2379.31万元,增幅高达58.55%,而主要原因就是公司推进奥运品牌战略营销,相应增加了营业费用。但与此同时,其销售收入增幅仅为31.25%,低于销售费用增幅。</p><p>&nbsp;  按照奥运营销的运作规律,越是临近奥运开幕,企业的营销投入比例越大。然而,华帝在耗费了3000多万元奥运营销投入之后,2008年的投入大为削减。中国品牌研究院的监测显示,进入2008年,起码有超过20家奥运赞助商的营销投入在下降之中,在奥运营销冲刺阶段,多数国内品牌疲态尽显,已经没有力气跑好最后一棒。</p><p>  郑展威指出,包括奥运营销在内的体育营销必须长期坚持、长期投入,才能真正取得效果。比如可口可乐对北京奥运会的投入巨大。当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的同时,可口可乐同步推出了2008奥运纪念罐,随后可口可乐着手签约刘翔等奥运明星,进入2008年,更是凭借火炬接力赞助商的身份,在全国各地设立红色激情体验中心,进行营销渗透。</p><p>  联想为获得奥运TOP赞助商的身份就花去6500万美元。从2007年起,联想的一系列奥运营销活动如火炬设计、火炬手选拔、辐射三四级城市的“奥运千县行”,还有帮助签约运动队提高成绩的“全球冠军计划”,同样投入巨大。</p><p>  联想早期的奥运营销是将明星与联想产品挂钩,2006年都灵冬奥会后,联想开始将其品牌理念与奥运进行深度融合,自此奥运营销渐入佳境。联想在4年时间为此付出的代价接近20个亿。</p><p>  郑展威认为,尽管多数企业的奥运营销效果不尽如人意,众多企业交付的学费显得有些昂贵,但不论奥运营销成功与否,对于长期以低成本为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这还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开端——因为那些被消费者们长久记忆的奥运会赞助商品牌,同样曾走过一条并不平坦的体育营销之路。</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p>

mls2009 发表于 2008-8-12 10:54:24

真有写夸大其词的感觉.

佛山好人 发表于 2008-8-12 11:46:16

个人认为,这些数据不完全,因为还没有包括网络广告.

lmrichvast 发表于 2008-8-12 14:21:42

<p>统计分析取样不同,结果也是两样的。</p><p>个人结论:夸大其词了!</p><p></p>

光而不耀 发表于 2008-8-12 19:34:18

<p>所谓模型的可信度有没有经过验证?</p>

zycicc 发表于 2008-8-14 10:34:24

<p>数据的可靠性怎么证实?如是真实数据,可以考虑合作。</p><p></p><p></p>

redbar 发表于 2008-8-14 12:10:46

<p>这种文章很有CCAV的软文嫌疑,认为电视广告做少的就开始说后劲不足</p>

derickzhou 发表于 2008-8-16 15:04:23

这是个什么调查公司?莫不是类似与&lt;壹周刊&gt;,反面营销,给自己造曝光度?

小迷糊 发表于 2008-8-19 13:17:19

调查的数据样本和数据源才是大家进行判断的根本,这篇文章在自说自话!

chancelage 发表于 2008-8-19 13:46:15

<p>比较质疑这个模型的使用和正确性!还有所检测的数据的来源,做为一个私营的研究机构没有国家授权,这些企业会给你提供数据!?</p><p>我是服装行业的,我们有四家企业进入奥运会的市场开发计划,可以说取得的效果是以往常规营销的树倍!!!!!</p><p>夸大其词,目的不纯!</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08奥运营销报告》:九成赞助商未赛先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