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三国演义》纠“误”
多数中国人对赤壁之战的了解,还是来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很多《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流传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典故,还成了成语,其深入人心的程度,可见一斑。<BR> <BR> 但是,备受百姓欢迎的《三国演义》,却遭到了史学家的质疑。他们认为,至少在赤壁之战这个问题上,《三国演义》是七分虚,三分实。因为牵涉其中的很多历史典故,要么是子虚乌有,要么是张冠李戴。<BR> <BR> 《三国演义》虽然与史实有一定距离,但它毕竟是小说,在主体脉络清晰合理的情况下,适当做一些艺术加工和创造,无可厚非。只是,今天的我们在熟悉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也应该能与真正的历史对号入座。<BR> <BR> 苦肉计多为臆造<BR> <BR> 在《三国演义》中,为了迷惑曹操,罗贯中特意加上了“苦肉计”的内容。当时,已投降曹操的荆州将领蔡和、蔡中两兄弟,来到周瑜大营诈降,周瑜将计就计,与黄盖上演了一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苦肉计。为了表演真实,黄盖挨了50棍脊杖,被打得皮开肉绽,多次昏死过去。<BR> <BR> 黄盖被打后,其他将领前来探望,但他始终守口如瓶。当他的好友阚泽来看望他的时候,黄盖这才道出了实情,他请阚泽替他前往曹营代献诈降书信,以迷惑曹操。阚泽答应了。对于黄盖的诈降信,曹操半信半疑。恰在此时,混入周瑜帐下的蔡中、蔡和两兄弟也派人向曹操带来了周瑜怒杖黄盖的密报,曹操这才深信不疑。<BR> <BR> 事实上,关于“苦肉计”这段历史,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裴松之的《三国志·周瑜传》只是记载了黄盖派人给曹操送密信,表示要临阵投降的事。曹操警惕性很高,他在秘密接见前来送信的人时说:“我就怕你们耍诈。如果黄盖所言属实,我一定好好封赏他。”至于周瑜和黄盖之间到底有没有上演“苦肉计”,并没有史料佐证。可能是为了故事的可信度,罗贯中特意增加了这一段内容。<BR> <BR> 舌战群儒子虚乌有<BR> <BR>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到,为了联孙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前往东吴,对东吴的群臣进行游说。 当时,刘备在当阳大败,退守夏口,曹操决定顺江东下,消灭刘备,威逼东吴。大军押境,东吴的文臣武将十分恐惧,以张昭为主的大部分人都主张投降,只有以鲁肃为首的少数人主张抗曹,诸葛亮做游说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面对东吴群臣的质疑,诸葛亮以其滔滔辩才,让主降派通通成了他的“口”下败将。<BR> <BR> 因为诸葛亮的口才,孙权认识到,联合刘备对抗曹操是他惟一能走的路,于是下定决心联刘抗曹。但是,“舌战群儒”这个典故也是罗贯中凭空增加的,在历史的记载中,这个故事同样不存在。<BR> <BR> 智激周瑜纯属杜撰<BR> <BR>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东吴“舌战群儒”的时候,周瑜因为任务在身,正在去鄱阳的路上,孙权听从鲁肃的建议,迅速把周瑜召了回来。但在《三国演义》中,提出召回周瑜的不是鲁肃,而是孙坚母亲吴夫人的妹妹吴国太。但是在史书上,根本就没有吴国太这个人。<BR> <BR>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也不是孙权召回来的,他是听到曹军顺江东下的消息自己着急回来的。他回来后,也没有马上去见孙权,而是首先会见了文臣武将。在听取了主降和主战的两派意见后,周瑜没有立即发表意见,随后,他去见了诸葛亮。在与诸葛亮的谈话中,周瑜表现出了主降的倾向。正是在这种铺垫下,才有了“智激周瑜”的好戏。<BR> <BR> 对于周瑜的投降论调,诸葛亮采用了激将法儿。他对周瑜说:其实只要准备一条船,在这条船上放上大乔、小乔两个人,这一仗就会不战而胜。周瑜听后勃然大怒,气愤之下说出了“我与老贼势不两立”的狠话。<BR> <BR> 这出戏表明,周瑜从主降派转为主战派,是诸葛亮智激的结果。事实上,“智激周瑜”的故事,史书里也没有记载。据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品三国》中所讲,真实的周瑜并不像《三国演义》里的周瑜那样是个心胸狭窄的主降派,实际上,他是东吴的“铁杆鹰派”。<BR> <BR>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周瑜从鄱阳回来后,在孙权召开的军事会议上,态度明朗地表达了自己的主战立场:“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言外之意,曹操自己来送死,哪有投降的道理?更何况,在周瑜看来,曹操并不是战无不胜的。曹操在本土未安的情况下贸然南下,还放弃了自己的优势——骑兵和步兵,使用舰艇,这是舍长就短,再加上出战的时间天寒地冻,给养不足,劳师远征,水土不服,这些都是兵家的大忌,曹操都占全了。因此周瑜对孙权请战说:只要有三万精兵,他就能大破曹军。<BR> <BR> 正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分析,粉碎了曹操不可战胜的神话。孙权心里有底,正式表态:“孤与老贼,势不两立。”然后拔出剑来,砍掉了桌子的案角,以示与曹操决一死战的决心。<BR> <BR> 借东风也是演义<BR> <BR> 给陈寿《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认为,曹操兵败赤壁,主要因为疾疫和(东)南风。在《三国志·贾诩传》里,裴松之评论说:“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风,凯风自南,用成焚如织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意思是说,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失败,都是老天惹的祸。<BR> <BR> 《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的。沿着裴松之的思路,罗贯中就把这个绝好的露脸机会留给了诸葛亮。在小说中,周瑜完成赤壁之战的部署后登上了船楼,当他遥望北江的时候,突然口吐鲜血,倒地而不醒人事。诸葛亮前去探望,并为周瑜开出了16字的“良药”,治好了他的心病。这16个字就是: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BR> <BR> 这就是“借东风”的由来。<BR> <BR>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说只欠东风呢?因为周瑜和刘备的军队驻扎在长江南岸,当时正值冬天,刮的是西北风,如果用火攻,烧的就是自己。正是因为诸葛亮帮周瑜借到了三天三夜的东南风,才有了后来的火烧赤壁。<BR> <BR> 但是,有关“借东风”的史料,《三国志》中一样没有记载,它仍然是小说的演义。<BR> <BR> 蒋干中计有影无实<BR> <BR> 在《三国演义》中,并不是所有典故都是子虚乌有的,有些还是有点儿影的,比如蒋干中计。<BR> <BR> 蒋干在史书上确有其人,他也确实做过说客。但是蒋干并不是曹操的手下,而是一个民间人士。蒋干也不是脸上长着白鼻子的小丑,史书上说他有“仪容”,用易中天的话说,他是个一表人才的帅哥。<BR> <BR> 蒋干也的确到过周瑜的军营,但是时间是在赤壁之战之后一年。原因是曹操发现周瑜是个不世出的天才,想把他挖过来。由于蒋干和周瑜都属于扬州,两人算是老乡,所以曹操派蒋干前往周营作说客。裴注《江表传》在描述这件事时,特意写了周瑜招待蒋干的时候,借口有密事,让蒋干等了三天,才又见面。至于这三天两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为什么要三天之后再见?没有答案。惟一有答案的是,蒋干看周瑜对曹操不可能动心,笑了一笑就走了。走之前没有盗书,也就自然没有中计一说了。<BR> <BR> 草船借箭的是孙权<BR> <BR> 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里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的人,无不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草船借箭虽然不是罗贯中的凭空捏造,但它并不是发生在诸葛亮身上,而是发生在孙权身上,而且它的时间也比赤壁之战要晚。<BR> <BR> 赤壁之战后的第五年,孙权和曹操之间爆发了濡须之战。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对垒。初次交战,曹军失败,曹操命令士兵坚守不出。为了刺探军情,孙权趁一天水面有薄雾,亲自乘船前往曹营前沿,观察曹军部署。曹操发现后,命令士兵射箭攻击。箭射到了孙权的船上,因为中箭太多,孙权的船开始慢慢倾斜。看着即将翻的船,孙权急中生智,命令手下调转船头,让船身的另一侧再受箭。曹操又射箭,等两边箭射得差不多时,船身平了过来,孙权就把船开走了。<BR> <BR> 这就是“草船借箭”的原型。其实这也不算是借箭,而且有人专门算过一笔账,说“草船借箭”在技术上根本不可能。 <p>没什么可非议的</p><p>它只是《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p><p>再者《三国志》也未必都是真实的纪录吧?即使《三国志》加上那个时代的所有传记也不能把那个时代</p><p>的事情都纪录全吧?</p><p>甚至很多专家对那个时代的纪录都有很多怀疑,并一直争论不休,所以即使完全按照那个时代的记载去</p><p>拍三国,谁又敢说没有与真实的历史相悖?<br/></p><p>我们看的时候只当是娱乐</p><p>如歌中所唱的那样“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p><p></p><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