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棒花一世 发表于 2008-7-1 12:40:45

转帖 《功夫熊猫》为何不是“中国造”

6月20日,梦工厂制作的动画片《功夫熊猫》在中国首映,尽管此时国内出现了“好莱坞滚出中国!《功夫熊猫》滚出中国!”的反对声音,但才3天时间,票房进账就达到了3800万元,创造了动画<nobr><b class="kgb" style="BORDER-RIGH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 0px; PADDING-LEFT: 0px; FONT-WEIGHT: normal;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BORDER-LEFT: 0px; CURSOR: hand; COLOR: #0080ff; PADDING-TOP: 0px; BORDER-BOTTOM: 0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电影</b></nobr>在中国的最好成绩!很显然,面对别人做出的优秀产品,抵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我们更应该深刻反思:中国的“功夫”,中国的“熊猫”,为什么偏偏不是“<nobr><b class="kgb" style="BORDER-RIGH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 0px; PADDING-LEFT: 0px; FONT-WEIGHT: normal;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BORDER-LEFT: 0px; CURSOR: hand; COLOR: #0080ff; PADDING-TOP: 0px; BORDER-BOTTOM: 0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中国制造</b></nobr>”?<br/><br/><br/>●功夫篇<br/><br/>充满中国味,连哲学观念都完全是中国式的<br/><br/>《功夫熊猫》在国内上映后,很多看过的人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一个词:中国味。天涯知名网友五岳散人感慨道:“这片子很中国,没有一个地方不是中国的,连贯穿在片子中的那种哲学观念都完全是中国式的”。<br/><br/>把功夫片里的神髓都用得像模像样<br/><br/>而在这些中国元素中,争论最激烈的还是其中的“功夫”。<nobr><b class="kgb" style="BORDER-RIGH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 0px; PADDING-LEFT: 0px; FONT-WEIGHT: normal;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BORDER-LEFT: 0px; CURSOR: hand; COLOR: #0080ff; PADDING-TOP: 0px; BORDER-BOTTOM: 0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新浪网</b></nobr>友“舞当派”和“竹聿名将”逐一为《功夫熊猫》里的动作元素(抢碗、筷子功、不倒翁、李小龙、掌劲灭烛、铁齿狼头桩、夜幕飞檐)、人物元素(虎、鹤、猴、蛇、螳螂),以及情节元素寻找原型,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功夫熊猫》用了众多中国元素,在制作前,甚至集体翻看了大量七八十年代香港功夫武侠片,不但糅合了众多动作技巧,更是把功夫片里的神髓都用得像模像样。”<br/><br/>谈不上有多中国,好莱坞特产而已<br/><br/>天涯网友“吃完就睡”则认为,这片子谈不上有多中国,“太郎的心理活动比较受日本动漫影响。极宫的比武大会很有七龙珠的<nobr><b class="kgb" style="BORDER-RIGH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 0px; PADDING-LEFT: 0px; FONT-WEIGHT: normal;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BORDER-LEFT: 0px; CURSOR: hand; COLOR: #0080ff; PADDING-TOP: 0px; BORDER-BOTTOM: 0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效果</b></nobr>,显然导演很用力地在片子中纳入了很多中国元素而且其中夹杂了非常多的东瀛风格,当然还有梦工厂一贯的美国式EG,最后肥波赶去救师傅的时候那个亮场动作十分像《黑客帝国》里面的尼奥”,这种东西是好莱坞特产。<br/><br/>不要摆自己家文化的乌龙<br/><br/>新浪网友“黎叔”认为,《功夫熊猫》里“肥波”的“左手为拳,右手为掌”抱拳姿势是错的,正确的姿势应该“左手为掌,右手为拳”。另一位叫“龙五”的网友马上反驳说:“中国抱拳之礼有两种,一种是左手为掌,右手为拳;一种是左手为拳,右手为掌。前者表礼让谦逊,先礼后兵,是防守之礼。后者表进攻提醒,拳脚无眼,是进攻之礼。海报熊猫的这种礼是进攻之礼,意思就是说,兄弟,我要出手了,别说我没打招呼。这正体现了与中华文化中谦逊礼让截然相反的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进攻和充满侵略性的性格特征,可以说恰到好处,楼主可不要摆自己家文化的乌龙。”<br/><br/>●熊猫篇<br/><br/>“暴力熊猫”损害了国宝憨态可掬的<nobr><b class="kgb" style="BORDER-RIGH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 0px; PADDING-LEFT: 0px; FONT-WEIGHT: normal;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BORDER-LEFT: 0px; CURSOR: hand; COLOR: #0080ff; PADDING-TOP: 0px; BORDER-BOTTOM: 0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形象</b></nobr><br/><br/>《功夫熊猫》上映后,也有人表示反对,某网易网友说:“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是我国对外交往和平友好的象征和礼物,而美国以我国宝大熊猫为外形制造的这个‘暴力熊猫’,已严重损害了我国宝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形象”。<br/><br/>这是张艺谋、陈凯歌一直努力做的事情<br/><br/>国际在线网友“三刀柔情”对这些抵制的声音很愤懑,他说“《功夫熊猫》从正面宣传了‘大熊猫’和中国文化,而这正是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一直努力去做的事情”,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还有人抵制。<br/><br/>《功夫熊猫》就是许三多<br/><br/>腾讯网友“策马入林”则比较平和,“依俺看,大可不必如此敏感。不必意识形态化,不必上纲上线,捧腹连连,一笑置之”,“如果说最深切的印象,从励志角度讲,就是这部《功夫熊猫》便是‘士兵突击’,这位‘功夫熊猫’活脱脱就是许三多。它憨厚、宽和、执着、真诚,不抛弃、不放弃,不屈不挠、见义勇为、勇往直前,都是‘许三多精神’的卡通版。”<br/><br/>好莱坞是对中国人形象认知的大变脸<br/><br/>博客中国网友“老海”分析说,“这些年从好莱坞作品上看到的中国人,不是黑社会就是贫民窟,不是老妓女就是小情人,不是黑帮的打手就是罪恶的黑手,不是跑龙套的就是跑过场的……就是难得见到一个健康美好的屏幕形象。这部《功夫熊猫》算是一次彻底的大变脸,是好莱坞对中国人形象认知的一次大变脸。”<br/><br/>●反思篇<br/><br/>动画片不宜说教性太强<br/><br/>看过《功夫熊猫》的网友,大多会有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功夫”,中国的“熊猫”,为什么偏偏不是中国制造?“电影风向标”网友郑艺华认为,中国动画采用的中国元素也很多,但却达不到轰动的效果,原因是说教性太强了,艺术性太弱。他举了镜头感为例,“中国的动画片在银幕上只是<nobr><b class="kgb" style="BORDER-RIGHT: 0px;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 0px; PADDING-LEFT: 0px; FONT-WEIGHT: normal;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BORDER-LEFT: 0px; CURSOR: hand; COLOR: #0080ff; PADDING-TOP: 0px; BORDER-BOTTOM: 0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画面</b></nobr>设计,而没有镜头设计。只是用很单薄的画面讲述着一个故事,一个情节,一个动作。而国外动画片的镜头画面设计给中国带来的是一种观念,是一种动画电影性的观念。”<br/><br/>要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br/><br/>TOM网友杜仲华则从理念上进行了反思,“习惯性思维往往会把我们围在程式化的怪圈中,熊猫既然是我们的‘国宝’,形象就必须正直、善良、可爱,不能歪曲丑化,于是像《功夫熊猫》中阿宝偷吃食物的情节便成了问题,许多笑料也就无从产生了”,“《功夫熊猫》给中国人的启示就是:我们熟悉的文化不再是一种束缚创作的沉重包袱,而应成为一种鲜活有力的滋养。”<br/><br/>放宽对创意产业的种种限制和检查<br/><br/>新浪网友蓝维维的反思尤见眼力和功力。他认为,是创意让美国假熊猫比中国真熊猫更值钱,而要激发中国人的创意,还要重视制度环境,“从一个想法到一部电影的正式上市,美国有一整套完整的运作套路,市场的估价功能,市场的深度开发,市场的成功实现,都建立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鼓励与尊重的社会背景下。他们不必担心会受到舆论导向等不可预测的人为风险影响,一切的考量交由市场判断”,因此,“与其羡慕人家能创造出《功夫熊猫》这样简直可以进‘五个一工程’的电影获得巨额的市场效益,还不如放宽对创意产业的种种限制和检查。”<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 《功夫熊猫》为何不是“中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