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arekings
发表于 2008-6-25 13:32:51
<p>不错,太牛了,发人深省啊。</p><p>看过后,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停下来,想一想,文章中的有些观点很是让我引起共鸣,谢谢提供,应该还有下文吧!!</p>
autoine
发表于 2008-6-25 21:13:37
<br/>与女儿谈商业模式之10:为什么不投资中国? <br/><p>陈志武 /文 <br/>2007年12月8日星期六《财富志》 <br/></p><p>2007年12月7日星期五晚上,在纽约跟邱立平一起吃晚饭,他是我在国防科技大学 <br/>研究生时的同学。这些年,他跟楼云立女士创办经营自己的私人股权投资公司——麦 <br/>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非常成功,现在管理近四亿美元的资本。这次他在纽约,是 <br/>参加华视传媒(VisionChina)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仪式。继分众传媒、常州天和之 <br/>后,华视传媒是他们投资的公司中第三家在美国成功上市的公司。 <br/></p><p>吃完饭当晚回到在New Haven的家里。第二天早晨带陈笛一起去星巴克喝咖啡、吃 <br/>早点。路上,我跟她讲,“陈笛,昨天爸爸了解到一个叫华视传媒的公司,前天该 <br/>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发行的原始股价格为8美元,当天最高涨到9.5美元。到 <br/>昨天,股价跌回8美元,也就是当初的发行价。你觉得该公司股票是否值得投资?” <br/></p><p>陈笛,“华视传媒是做什么的?” <br/></p><p>“华视传媒到2005年4月才成立,总部在深圳。它的主体业务是在公共汽车上装上移 <br/>动电视,播放新闻和娱乐节目,收益来自节目间歇间的广告销售。虽然其历史才两 <br/>年多,公司运营规模快速增长,已在中国组建了覆盖全国的户外数字电视广告联播 <br/>网,覆盖面包括北京、广州、深圳、南京、杭州等城市。由于中国有几亿人坐公共 <br/>汽车,华视传媒的业务扩张范围很大,规模经营的空间几乎无限。随着覆盖面的拓 <br/>广,其广告收入应该会快速增长。今年前9个月,该公司营业收入为1740万美 <br/>元,比去年同期的190万美元增长7倍多。” <br/></p><p>陈笛,“不过,爸爸,我知道你比较关心中国的各种投资机会,华视传媒听起来也 <br/>很有意思。但是,我对投资中国,或者说对中国这个投资概念,不是很看好。所 <br/>以,不管具体的公司好不好,我总体上对投资中国不是太乐观。” <br/></p><p>“为什么呢?” <br/></p><p>陈笛,“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不喜欢中国社会的组成方式,或者说社会结构的构成基 <br/>础。让我最不喜欢的是中国人只认血缘关系,认亲情,不认其他的。比如,像你家 <br/>里和妈妈她家里的人,谁都只认亲戚,除了亲缘之外就不太相信人。我说我不喜欢 <br/>表妹,妈妈就会说,你怎么不喜欢表妹?她是你的亲人,你们身体里流的血都是一 <br/>样的,没有什么比这更亲了,所以,你应该喜欢她。” <br/></p><p>“妈妈说的对,你是应该喜欢她。长大后,你也会发现,最后只有你姐姐、表姐、 <br/>堂兄、堂妹这些亲戚是永久的,你跟他们的关系总是很特殊,而且是怎么也改变不 <br/>了的,因为你们天生就有了这种亲情。” <br/></p><p>陈笛,“问题也恰恰出在这个上面。妈妈强调的是,不管我的堂姐、表妹是好还是 <br/>不好,人有意思还是没有意思,不管跟她们是否谈得来,够不够交朋友,有没有交 <br/>流时的兴趣火花,有没有心灵上的默契,反正我必须喜欢她们,没有选择。为什么 <br/>有了血缘关系,我就必须喜欢她们呢?这跟交朋友不一样,因为交朋友时,我有自 <br/>由选择,喜欢、谈得投机我就交朋友,觉得对方人很好我也可以交,但没有义 <br/>务,是完全自愿的选择。我真不认为,我跟表妹、堂姐有血缘关系,就必然意味着 <br/>我跟她们能合得来,能相互有默契。这不一定的,甚至我更觉得自己交的朋友更有 <br/>意思,更近。” <br/></p><p>“你说的有道理,但这的确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是人类自古以来就面临的信赖基 <br/>础的问题,因为短期内你可能觉得自己主动交的朋友很合得来,也更近。可是,时 <br/>间久了之后,也许你会发现朋友间的关系难以有一种长久的约束,也就是说,正因 <br/>为两方都能自由选择交友,也当然能自由选择解散。久而久之,这可能造成某种对 <br/>人际关系的不信任感。相比之下,血缘关系是没有选择的,是生来就有的生理关 <br/>系,抹也抹不掉,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没有选择的关系可能反而使亲戚间的关系更 <br/>可靠,使信任的基础是无条件的、永久的,这就使亲戚间的互相帮助的基础更牢靠 <br/>了。这就是为什么在传统社会里,当解决人际间信用交易的制度架构还没有发展出 <br/>来的时候,人们更多依赖血缘这种天然的东西来强化人际关系的信用基础。所 <br/>以,在中国有了儒家文化,强调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家族结构,并以此来组织整 <br/>个的社会结构。” <br/></p><p>陈笛,“可是,为什么在不以血缘决定一切的美国社会里,整个社会关系不一定由 <br/>血缘决定呢?我不是说血缘关系不重要,但不该是唯一决定人际信用基础的东 <br/>西,变得只相信亲戚,不认别的人。在美国,血缘也重要,但不是决定一切的东 <br/>西,我的经历告诉我,在许多情况下,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可以值得信赖,值得尊 <br/>敬,值得交朋友。换个角度讲,即使有血缘关系的人,不一定必然意味我会喜欢 <br/>她、信任她并跟她很近。” <br/></p><p>“这跟美国社会的法治发展有关,特别是跟基督教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有关。正如 <br/>你知道的,教会里有教友,也有教父母,他们跟你没有血缘关系,但因为都是基督 <br/>教徒,所以在上帝面前属于同一个家,只是那个家是以信仰为基础,而不是以血缘 <br/>为基础。正因为这一点,在美国,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陌生人之间,也照样可 <br/>以有信任,也可以有长久的信任与友情关系,这样,血缘才不一定是一切。我也同 <br/>意,由血缘建立的社会结构不一定是最优的,因为这会太巧了,只是世界上的多数 <br/>社会还难以发展出更好的替代方案。特别是,如果社会中只有亲情才能信任,那 <br/>么,陌生人之间的市场交易就很难进行了。” <br/></p><p>陈笛,“这就是为什么我对投资中国不怎么看好的原因,因为公司做大的过程中必 <br/>然要雇用很多人,彼此间必然有很多的合作,也就需要很多的信任,你把钱投给他 <br/>们用也需要很多信任,而雇用的这些人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是跟自己有血缘的人。 <br/>那么,在这些公司扩张、招人的过程中,如果大家、整个社会的人只习惯相信自己 <br/>的亲戚,他们怎么可能相互间合作得好、信任得好呢?在这样以血缘组建的社会结 <br/>构里,很难发展出真正成功的规模性大公司。” <br/></p><p>“不过,随着中国的法治发展,情况会改变的。” <br/></p><p>陈笛,“另一点让我难以接受的是,中国什么都以年龄决定,所有人的社会地位都 <br/>以年龄而定。我不明白,出生的早晚对决定人的地位和影响力会这么重要?比如 <br/>说,在中国,大人从来就不会把小孩的意见当回事,小孩跟大人讲话时,大人从来 <br/>就不会真正地听,大人完全把小孩排斥在他们的世界之外。有时候,中国的大人装 <br/>着听小孩讲话,但实际上从来不会真听。在美国,就不是这样,小孩的意见经常会 <br/>被接收。在中国,不管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的,都以年龄来定其言论的重要 <br/>性,为什么一个40岁的人必然要听50岁的?为什么小朋友的意见就不能听呢?” <br/></p><p>“在传统社会里,没有大学教育、没有许多书面传授的知识,人们都是靠经验做判 <br/>断,也就是说,一代到一代,基本都要靠每一代的亲身试错来领悟世间的事物;再 <br/>加上那时候的社会和生活状况变化很慢,没有太多新事物、新技术,所以,年纪越 <br/>长的人,经验就越多,就越有智慧,大家多听他们的,这有道理。不过,到今 <br/>天,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延伸,大变化 <br/>的时代中,老年人的确不能像年轻人那么快地追赶时代,对许多新鲜事、新技术老 <br/>年人可能根本无法入门,对异族、对他人社会文化的了解可能也无法跟年轻人 <br/>比,所以,你说的对,在今天的世界上,年龄已经不是能力和知识的标志,两者的 <br/>相关性甚至已经是负的,越老的人可能对现在的世界越不懂了。小朋友对新技术、 <br/>新文化的了解和接受力反而最强。” <br/></p><p>陈笛,“尊老爱幼,有它的道理。但是,不能说为了尊老就可以随意地损幼。妈妈 <br/>说,大人说话时小朋友不可以还嘴,不可以插嘴。但她不会说,小朋友说话时,大 <br/>人也应该听,大人也不能还嘴呢?这应该是一种平等、对等的问题,不是可以随意 <br/>不尊重小朋友。在中国社会,小朋友、甚至年轻人没有发言权,不受到尊重,这使 <br/>得这个社会缺乏活力,不容易有创新,也不能培植全社会的思辨能力。对这样的社 <br/>会里的企业,其长久投资潜力怎么会很高?” <br/></p><p>陈笛,“还有就是,中国社会过于势利。如果一个大人告诉我张三这个人很好,如 <br/>果我问他‘你为什么觉得他很好呢?’,这位大人会说‘因为张三上次帮过我’。也就 <br/>是说,中国人在判断一个人是否好的时候,更多是看这个人有没有给过我好处,而 <br/>不是看这个人本身怎么样。我的感觉是,中国人看到的不是别人这个人,而是利 <br/>益。” <br/></p><p>今天与陈笛的谈话,真的出乎我的预料,我原本以为我们可以讲讲华视传媒的商业 <br/>模式,但她却谈出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看法,以此来表明对投资中国的没信心。关 <br/>于社会文化、社会结构的组建基础的认识,这些对商业模式当然有极重要的决定作 <br/>用,因为现代投资者最喜欢的是业务的可复制性,最好是大规模的可复制性,这样 <br/>公司就有巨大的增长前景。而增长前景是否能实现,又取决于这个社会里的人们是 <br/>否有基本的信任基础,是否在血缘之外仍然存在起码的诚信基础,否则,一个企业 <br/>业务的可复制性潜力再好,也不能够组成相应规模的团队去实现。投资者看重的另 <br/>一方面是创新潜力,而如果一个社会里年轻人、小朋友的地位总是最低,也没有足 <br/>够高的发言地位,那么,年轻人再聪明、再有创造潜力,他们的机会和资源会很有 <br/>限。 <br/></p><p>陈笛出生在美国,也一直在美国上学,但每年在中国有近两个月的时间。没想到她 <br/>对中国社会结构、人际关系还有这样的一些观察。我们当然很习惯以血缘、年龄建 <br/>立的社会秩序,“三纲五常”是大家的行为规范。但是,血缘和年龄都是天生的东 <br/>西,完全由这种被动的、不以人的选择为基础的维度所构建的社会秩序,难道真的 <br/>能“最好”?能有那么巧?时代变了,组建社会秩序的基础似乎也该变了,基于自由 <br/>选择的社会必然是以契约规范的社会,而不是以血缘、年龄规范的传统社会。 </p>
autoine
发表于 2008-6-25 21:15:33
<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br/><big><strong>与女儿谈商业模式—之11:跨国经营个性化服装?</strong></big></td></tr></tbody></table></p><p>陈笛,“爸爸,今天学校老师谈到全球化,说当今世界各国都进入了经济一体化的贸易体系,让各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展。但,我还是不明白全球化的意思到底指的是什么?”</p><p> “这个可以这样理解,你爸爸出生在中国的湖南茶陵县,小时候说的是茶陵话,1979年到长沙上大学,开始改说长沙话。1986年来美国读书,又必须改说英语。来美国生活的这22年里,我们不仅在三个不同的州生活过,而且还去过二、三十个国家,也经常来回于美国和中国之间。也就是说,今天的世界让我们真幸运,你在哪里出生、小时候说什么语言,并不决定你长大后说什么语言、在哪里生活,你可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居住、工作。这就是全球化,不仅人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流动,而且各种物质商品和服务也能在全球内流动。所以,有的人说,全球化的意思是,到成本最低的资本市场去融资、到效率最高的地方去生产制造、到利润最高的地方去销售。在全球各国加入一体化的市场之后,国界的意义变得越来越弱了。”</p><p> 陈笛,“你的意思是说,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那是世界上的生产制造基地?前一段听你讲,你的学生刘向在做一家个性化男装公司,要在美国吸收客户、量体等等,然后在中国制作衣服,再寄到美国。那么,他的公司是否就是全球化的具体实例?”</p><p> “是的。以男士正装衬衣为例,按客户体型、布料、式样做成的个性化衬衣,在中国的出厂成本大约是15美元。而在美国,同样的个性化衬衣零售价在70美元以上,高的可以到120美元、甚至150美元一件。在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这种价格差别,当然为有能力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创业机会。刘向在做的是,到全球范围内找成本最低、质量可靠的地方——中国生产,然后,在利润最高的美国销售。”</p><p> 陈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价格差别?我知道美国人的收入高,所以物价比中国高,但这还不能完全解释中美之间的这种价格差。”</p><p> “背后的原因的确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由于自1970年代开始,中国大量的服装等纺织品出口到美国。由于中国的人口众多、劳动力又便宜,很快地美国商店里的衣服基本都来自中国,尽管这些男士衬衣、西服都是按照几个固定的尺寸做成,也不一定对每个人都合身,但是,由于这些从中国进口的成衣太便宜了,所以,到今天,绝大多数美国人都去商店买成衣,这些成衣不怎么合身但因价格便宜,大家也就凑合了。就这样,美国过去量身定做的裁缝店一家家相继关门了,因为他们在价格上无法跟来自中国的成衣竞争。这就使美国今天没剩几家裁缝店,量身制做的服务供应大大减少之后,个性化服装的价格自然会很高,否则裁缝店自身也难以维持下去,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美国裁缝店量身制做的衬衣会高到120美元、150美元一件。”</p><p> 陈笛,“既然中美间个性化衣服的差价这么大,为什么以前没人看到这种创业机会?为什么刘向就可以成功呢?”</p><p> “个性化的服装制做跟标准化成衣不一样,一方面,它更需要跨国运输速度和运输成本方面的支持,因为每个客户的尺寸不同、式样与布料偏好也不同,如果运输速度太慢,比如,要一、两个月才能寄到,客户会等不了;如果运输成本太高,从中国运过来一件衣服要40美元,那么,经营方就没法赚钱了。另一方面,在中美之间的通信速度和成本也必须跟上,否则,美国方面的客户要求就很难准确有效地传递到在中国的裁缝。这两方面的条件要同时成熟了,才能做跨国个性化服装制做和销售,要不然,两国间的差价再大也难以成功。”</p><p> 陈笛,“你的意思是,以前这些条件不成熟,而现在成熟了?”</p><p> “是的。首先,我们看看运输速度和成本的变化,这历来是决定全球化的可行性的核心要素。比如,第一个来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容闳,他1854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当年11月从纽约上船,穿越大西洋,历经欧洲、非洲和印度洋,花了整整154天才到达中国,那时没有飞机,在海上颠簸154天是唯一的回中国的途径。在那种运输速度下,刘向的商业模式当然无法做。19世纪末期,横跨美国东西部的铁路网建成,这大大缩短美国东部跟中国间的运行时间,因为中国货物可以先经太平洋船运到美国西部,然后由火车陆运到东部。但,这还是要三、四个月的时间,太慢。对刘向的商业模式帮助最大的是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到1958年波音公司成功推出波音707喷气式飞机,终于将长距离跨国空运变成现实。今天,从纽约到北京的直飞时间只有13个半小时,相对于容闳的154天,这种运输速度是革命性的突进。在成本上,从容闳时期的1854年到1910年,跨国运输成本平均下降70%,今天的运输成本大约是1854年时的三十分之一不到。对刘向而言,今天从上海寄衬衣到纽约,快的空运可以两天到,如果是按一星期寄到,平均每件衬衣的快寄成本是8美元。”</p><p> 陈笛,“这样的话,衣服出厂价15美元,快寄费8美元,共23美元成本。”</p><p> “但是,美国对衬衣进口有20%的关税,这又是3美元,再加每件衣服要支付1美元买进口配额。另外,在中国也要雇人负责协调和邮寄,每件要付5美元的费用。所有这些成本加在一起,一共是32美元。除了这些运输和关税成本外,刘向跟在中国的制衣厂裁缝的沟通速度也很关键,个性化服装必然意味着许多个人化的要求,这就要求刘向总能跟裁缝交流客户的信息和偏好。到今天有互联网、email、手机电话等通信工具,这些越洋通信不仅速度极快,只是几秒钟的事,而且成本几乎可以忽略,这为刘向的商业模式奠定根本性的基础。可是,以前的人没有这么幸运。在容闳的时代,从纽约往上海传递信息的最快方式是通过海船,也就是要154天才能送到。1866年,纽约和伦敦之间开通电报线路,而中国跟伦敦的电报线路于1871年接通,随即,上海跟纽约间的信息传递速度从原来的154天降到4天左右。1901年电话开始进入中国,但直到1950年中国才有第一条国际电话线路。虽然那时候或说到1990年左右中国的国际长途电话和电报服务都有,信息传递速度跟上了,但电话费太高,即使到十年前,从美国打电话到中国,每分钟还要近三美元,为了说明一个顾客的特殊衬衣要求,你可能要在电话上说10分钟,那等于是30美元的电话费。在那种通信成本下,靠横跨中美来经营个性化服装制做业务,那不太可能,难以成功。好就好在今天的越洋电话费只有3美分一分钟,而email的费用基本为零,这样,在美国这边客户的量身信息和个人偏好,不到一秒钟即可免费地送到在上海的裁缝那里,如果有疑问或出现差错,又可很便宜地打越洋电话沟通。因此,在信息沟通上,刘向的商业模式的基础也完全具备,这就是为什么我极力鼓励刘向创办他的公司,我们也有参股。”</p><p> 陈笛,“如果说每件衬衣的到岸价是32美元,刘向的出售价是多少?”</p><p> “初步定在50到55美元。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决策。刚才讲到,现在美国定身制作的衬衣价格在70美元以上,但这个市场很小,只有那些相当有钱的人才买得起。我跟刘向说,如果他要成功,他必须把价格压下来,否则难以开拓市场规模。他的核心目标是要让美国中等收入的人也能买得起定身制作的衣服,而不是只有高收入的人才买得起。因此,刘向根据自己读MBA时学到的市场调查技巧,做了很多市场问卷,他发现多数中年人觉得55美元可以承受,但更高就显贵了。”</p><p> 陈笛,“这很有意思,原来产品定价还有科学基础的。不过,这听起来似乎太容易了,我还是有些怀疑,为什么这个事其他人不做?”</p><p> “说的对,裁缝、服装是一个很老的行业。当刘向告诉他在香港的爷爷,说自己要放弃华尔街公司的聘书去自己创业做个性化服装公司时,他的爷爷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爷爷也做了一辈子的服装业务,而如今刘向拿了耶鲁的MBA,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到最后还是要加入没怎么读过书的爷爷的老行业。这的确让他爷爷直摇头,不知道他这个孙子是怎么落到这个地步的。但是,我跟刘向说,判断你的创业成功与否的标准跟以往的企业不同,就像咖啡店业务很老了但照样可以出星巴克这样的现代成功企业一样,关键在于赚钱模式;如果你只是通过今天卖一件一件衣服来赚钱,那的确跟传统裁缝店没区别,就是一种失败;如果你把你的跨国个性化服装制做业务的流程都能标准化,使其可复制性很好,也就是使生产规模能像星巴克那样不断地扩张,那么,即使近些年公司会亏损,但你的公司照样会值很多钱。换句话说,你赚钱的方式不在服装本身,而在于使你的公司股权很值钱,靠最后卖掉你的公司赚钱。”</p><p> 全球化给中国、美国以及其它国家都带来机会,也给刘向这样的年轻人提供新的创业模式。但是,让陈笛没想到的是全球化是建立在这么多技术发明的基础之上,原先以为只要各国打开国门、自由贸易即是全球化了。实际上,运输网络与运输成本,通信网络与通信成本,还有有利于贸易自由流通的制度架构,这些加在一起构成了全球化的基础。<br/></p>
autoine
发表于 2008-6-25 21:17:11
<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big><strong>与女儿谈商业模式之12:全球化下的创业机会</strong></big>
</td></tr><tr><td height="5"> </td></tr></tbody></table></p><p>谈完刘向的跨国个性化服装制做商业模式,陈笛对中国的兴趣又多了些。原来,她的中文知识,还有每年去中国过暑假的经历,或许今后让她也能办自己的公司在中美之间经营。她1994年出生在美国的威斯康星州,从小在美国长大、受教育,所以,她作为美国人的定位历来很明确,以至于在她妈妈一提到中国就说中国多么、多么好的时候,陈笛会本能地要跟妈妈争论。这种争论慢慢地让陈笛对中国有一种很复杂的感觉,比如,我们全家每年暑假去中国,去多了,她就反问:“为什么我每年必须去中国?我是美国人,在学校的白人同学不用去中国度暑假,而就因为我是华裔美国人,所以就必须每年把暑假花在中国?为什么我就不能选择不去呢?”</p><p> 这几年,围绕每年暑假去中国两个月的争论一直在升温,陈笛跟她姐姐一边,我跟她们的妈妈一边。随着她们越来越在意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圈,这种争论不会越来越淡,肯定会越来越尖锐。</p><p> 不过,看到跨国商业机会、特别是在中国和美国间存在的商品价格差别之后,陈笛对学中文的兴趣增加不少。</p><p> 陈笛,“全球化很有意思,看来,只要同样东西的价格在中美或者任何两个国家之间差别足够大,那么,在国家之间做贸易一定能赚钱,比如,在中国制造运到美国卖,或者,在美国制造到中国卖。这些创业机会都存在。”</p><p> “正是这样,今天全球化提供的机会与以前很不同。特别是产品市场规模被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前我们谈过沃尔玛公司,原来它只是在美国各地开分店,把多数夫妻杂货店都挤掉。沃尔玛之所以能把这些小规模杂货店挤掉,是因为它的规模很大、客户数量太大,所以它能够要求供货商砍价,使沃尔玛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把其它规模小的店子挤掉。2006年时,在美国,沃尔玛每周有一亿多客户来购物,但在美国之外的14个国家,有近3000家分店,也有一亿多客户。国内、国际销售网加在一起,使沃尔玛一年的销售额超过3500亿美元,这种全球化了的规模使沃尔玛能胜过任何竞争者,比任何竞争对手更有要求供货商砍价的能力,对供货制造商来说,谁能给沃尔玛供货,谁的产品销路就能立即遍及15个国家,两亿多顾客。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哪家公司不能在国际市场上做跨国销售,或者不能在全球范围内找最便宜的地方生产制造自己的产品,那家公司就会被竞争对手挤掉。”</p><p> 陈笛,“行业内的竞争不是历来就有吗?”</p><p> “是的,不过,原来规模的因素没有这么强过。还是以刘向的跨国个性化服装公司为例,上次我们谈到,刘向以55美元左右的价格向美国中产阶层提供量身定做、个性化的衬衣,以外包到中国制造、以规模化经营为其商业模式。他这样做,就立即对美国现有的男士正装专店够成威胁。男士正装行业历来当然有竞争,但以往的竞争都是在美国各地方本地人之间的竞争,那些男士衣服在本地制作,又只在本地的小社区里销售,也没有连锁,所以,在成本和规模上都处于劣势。最近,刘向在跟哈特福特(Hartford)上的一家男士正装店在谈,希望由刘向给他们提供定身制造的衬衣。但问题是,这家店子现在连先做好的成衣衬衣也卖120美元一件,那他们怎么愿意帮助刘向销售量身定做而价格才55美元的衬衣呢?如果他们愿意帮刘向做销售,这等于是把现在的成衣销售义务给毁了;而如果他们不与刘向合作、坚持以120美元的价格销售现有的成衣,那么,来自刘向的价格更低而又是定身制作的正装会把他们慢慢挤垮。”</p><p> 陈笛,“那最后刘向跟他们如何谈呢?”</p><p> “最后,他们找到一个折中点,让这些男士正装店以80美元一件卖刘向的个性化衬衣,其中40美元给这些零售店。这样,他们当然要牺牲掉原来120美元一件成衣的业务,但好处是,由于这些价贵的成衣原来销售本来就很少,所以牺牲不是太大,现在是量身定做而且还便宜,销售量肯定要大增。这样,刘向希望找许多家男士正装店帮他代销,以此拓广销售渠道。这种安排让刘向在每件衣服的利润上做出不少牺牲,暂时赚不了什么钱,但是,这让他在市场规模上能很快打开局面,等有了规模和品牌后,他可以提价,也可以减少运输等方面的成本,并跟那些代销正装店重新谈判。”</p><p> 陈笛,“在学校,我们老师讨论到全球化跨国贸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些外贸,特别是把衣服制作、商品制造都外包到中国、印度后,使美国相应的行业失去许多工作机会,比如,你刚才讲到的这些制衣店、成衣店的工作机会。所以,他们认为这种全球化对美国不一定有好处。”</p><p> “从表面看,好像美国的制造业的确在失去许多就业机会。比如,我们以前住过四年的哦亥哦州,那里曾经是美国汽车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基地之一,几乎所有的大小城市都有一些制造厂。可是,在过去十几年,这些制造业工厂相继关门,都往中国的东北、浙江、江苏迁移。结果,哦亥哦州许多工人失业了,到今年总统选举,哪个候选人反对全球化国际贸易,那个候选人在哦亥哦州就能赢,这涉及到许多哦亥哦州人的饭碗问题。原来那些制造业企业的老板,现在基本都转变成了机械制造品的国际贸易商。比如,现在每次我从中国返回美国的飞机上,经常能碰到从中国回哦亥哦州的汽车配件贸易商,他们会告诉我,过去他在哦亥哦州有汽车配件厂,但现在都搬到了中国,在中国东北生产同样的汽车配件,运输到北美,再卖给通用、福特或者那些汽车修理厂。这样,他们就成了中间贸易商。这种安排其实很有道理,因为这些哦亥哦州的中间商一方面熟悉这些汽车制造公司、汽车修理行,有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他们有过自己的汽车配件厂,熟悉这些技术,所以,两边都合适。这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专业分工不是很好吗?”</p><p> 陈笛,“其实,我觉得这种跨国贸易安排对美国社会非常有好处。对哦亥哦州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失去了工作,这是不利的一面,但是,更多的美国人可以买到更便宜的汽车、汽车配件。比如,像刘向的个性化衬衣只要55美元到80美元,而有的不是量身定做的成衣还要120美元一件,所以,有了刘向的公司以后,更多美国人不是可以付更少的价格,但能买到更合身、式样更有个性的衬衣了吗?这些节省下来的钱不是让美国人用同样的收入买到更多的消费吗?所以,国际贸易好不好,要看对美国社会总体的影响如何,不能只根据对部分群体的影响下结论。”</p><p> “当然,问题还不只是在美国。在中国方面,也有很多人抱怨、反对全球化。好像参与全球贸易的各国都在说自己从国际贸易中吃亏了,世界上的事有时真好玩,好像谁都吃亏了。中国方面的抱怨是,卖出去的东西太便宜了。比如说,一件衬衣在美国可以卖55美元,而中国的制衣厂才拿15美元,所以他们觉得这是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剥削。特别是,有人计算了一下,要8亿件衬衣的利润才能够买一架波音飞机。”</p><p> 陈笛,“这种指责站不住脚,如果说美国方面抱怨这种贸易是因为美国丢掉了工作机会,那么,中国社会不是得到这些就业机会吗?这种贸易给中国带来许多就业机会。其实,我觉得,不能以这些衬衣在美国能卖多少钱来看中国制衣厂得到的收入,是多还是少,而是应该以在中国当地同样的衣服能卖多少钱为标准,也就是以中国本地的劳动力成本和其它成本为参照标准,因为如果没有跨国贸易,中国的制衣厂本来也无法得到美国的价格,所以,不能以美国方面的价格来判断中国制衣厂得到的是太多还是太少。”</p><p> “这当然是一个很经典的问题。以前,我们中国人从来就不觉得商人创造价值,因为很多人总认为只有创造东西的活动才是在创造价值。那么,如果国际贸易商只是把东西从中国运到美国,这中间又没有多生产出任何衣服或者机械品,如果这些商人公司也赚钱,那不是在不劳而获、在剥削吗?他们创造价值吗?”</p><p> 陈笛,“我认为他们也在创造价值,甚至是很高的价值。比如,刘向的公司实际上为中国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为中国增加就业,也直接让中国工人和工厂的收入更高些。在美国这边,美国人为同样或者更好、更合身的衬衣,只需要付出更低的价格,这实际上给美国家庭带来更高的真实收入。所以,中美两方的老百姓都受益,而这些受益即为刘向所创造的价值。结果是,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刘向的公司三方面都赢。”</p><p> 中国有句俗话,“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全球化在中国、美国和其他国家得到的名声似乎就是如此,大家总体上都从中得到好处,但谁都要骂娘。实际上,在今天的国际秩序下,任何国家如果不愿意参与全球贸易、要退出,都能自由选择退出。既然在不是强迫的情况下还愿意留在其中,那自然说明是对自己有好处的。好在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p><p> 这次跟陈笛的对话,更多是我问、她回答。让我吃惊的是,在没有受过经济学训练的情况下,她对国际贸易、对市场交易的理解还这么到位,看来市场经济的原理真是天然的,只要有一些悟性,就能领会到。陈笛说,她的天生兴趣就是要赚钱。看来,只要具备这个兴趣,对市场、对商业的理解就顺理成章了,而全球化又让她感受到她们这代人的无限商机。 <br/></p>
xujk
发表于 2008-6-26 10:24:26
楼主,继续呀,不错
lifobird
发表于 2008-6-26 13:39:43
<p>有些对国内的认识很片面,讨论也很牵强,论中国的劣根性你不如去读柏杨。儒家的文化基础不同于美国,不能说孰优孰劣,美国资本主义的优势在于创新和自由,但短视和浮躁也是其短处。西方哲学代表了一种思路,而不是取代东方文明。</p><p>那个女儿很天真,她老爸也这么天真就可怕了</p>
shihua1999
发表于 2008-6-26 23:18:54
<p>好帖,涵盖面很广泛,杂志也是好杂志。</p>
智者赢天下
发表于 2008-6-27 17:52:34
<p>原来陈志武跟我还是一个地方的人,</p><p></p>
ganbill
发表于 2008-6-28 14:38:39
学习,真的很8错
aminwong
发表于 2008-6-29 11:11:37
<p>不错,象讲故事一样把原本生涩的道理娓娓道来,听者于轻松的气氛中取得一份收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