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中的裸露就是艺术
打开“心灵的窗户”<BR> <BR> 2006年6月,着名导演李安开始在台湾为他的新片《色·戒》选角,这个动作在当时引起的轰动不小,毕竟《断背山》大获成功的余波还在。李安大概没有想到,在电影上映后,在中国国内竟然那样的疯狂。其实,早在20多年前,一部电影也曾让国人一时疯狂,这就是那部第一次把“吻”公开在银幕的《庐山恋》。<BR> <BR> “庐山”之吻<BR> <BR> 1980年7月,电影《庐山恋》在庐山东谷电影院举行了首映式,在电影中,人们看到了的一个“吻”,正是这个吻,轰动了春潮初泛的中国。<BR> <BR> 青年演员张瑜在同样是青年演员、同样没有过恋爱经验的郭凯敏脸上轻轻一啄,完成了新中国电影第一吻,让无数年轻男女沉寂多年的心里古井扬波。<BR> <BR> 说改革开放,《庐山恋》是一个难以逃避的时代符号。<BR> <BR> 《庐山恋》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从没有一部电影像它一样,对人们的生活有那么大的改变,从服装到生活方式,把人们的陈旧思想翻了个底朝天。<BR> <BR> 今天,这部电影还在庐山那个电影院里放映,只不过因为《庐山恋》的大火,这家电影院改名为“庐山恋电影院”。因为一部电影而改变了电影院的名字,这样的情况实属罕见。<BR> <BR> 《庐山恋》也是近30年来,这家电影院惟一播放的影片。2002年,庐山恋电影院为此还获得一项吉尼斯英国总部授予的世界纪录——“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现在到庐山看《庐山恋》,成了游庐山的一个必要的旅游项目,一部电影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就是这样深远。<BR> <BR> 当时,《庐山恋》遭到的批评不少,总的来说就是一条“宣扬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女主人公竟然在短短一个半小时里换了32套衣服(也有的说是换了43套),报纸上说这部电影“行头翻得肉麻”。<BR> <BR> 更重要的是,电影中竟然出现了“吻戏”,观众看到这里都懵了。争议接踵而来,大多的人都认为,这是宣扬“资产阶级情调”。这并不奇怪,在1979年,《大众电影》杂志只是刊登了一张英国电影《水晶鞋与玫瑰花》的接吻剧照,就引发了一场万人讨论的风波,其影响波及整个中国电影界。有读者严厉质问:“社会主义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是拥抱和接吻吗?”<BR> <BR> 通过这部电影,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爱情。<BR> <BR> 在“文革”以及“文革”后的十来年时间里,中国人不敢谈恋爱,年轻人公开约会都被视为是可耻和堕落。恋爱就像上世纪30年代的我党做地下工作一样,谈恋爱的内容就是谈工作。情书的开头一定是称呼某某同志,结尾也一定是致以革命的敬礼,表面上看不出任何异样。<BR> <BR> 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没有人能够免俗,包括演员在内。<BR> <BR> 郭凯敏和张瑜参与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一个20岁,一个21岁,他们都是那个年代长大的人,接吻对他们来说同样形同雷区。<BR> <BR> 在拍吻戏之前,导演对郭凯敏根本没有露一点口风,突然,他说要补拍这个镜头。张瑜吻过郭凯敏后,郭凯敏的脸都红了。“拍完了。我感觉自己懵了,一个劲地问自己为什么会做这么傻、这么失控的事情。好一阵子都在那里发呆。”张瑜也左右不是滋味。假的的确容易被人识破,在美国放映的时候,美国年轻人对此就很怀疑:他怎么能沉得住气,让一个女孩先吻他,这绝对不是真的!<BR> <BR> 但就是从这样一部未必真实的《庐山恋》开始,人和感情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阶级感情不再是情感的惟一归属,爱情开始逐步归位,恋人们开始手拉着手逛公园、轧马路,学着电影中的浪漫,开始接吻。也有反对,也有谩骂,但宽容与推崇的声音最终压倒了反对的意见。中国人又一次纠正了情感的航向,不同的是,这一回,是因为一部电影,是因为自己的眼睛。<BR> <BR> 裸体的冲击<BR> <BR> 人的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而守旧思想的制约也永远存在。<BR> <BR> 1979年,就在《大众电影》的接吻剧照被观众特别“关照”后不久,又一场关于眼球刺激的争议事件发生了。<BR> <BR> 首都国际机场1979年9月落成,同时,候机楼的7幅大型壁画向社会开放,而引来非议的正是其中的一幅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BR> <BR> 画中是傣族人过传统节日泼水节的情形,在壁画中的沐浴部分,创作者袁运生大胆绘入了3个裸体的女子。<BR> <BR> 海外媒体称:“中国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出现了女人体,预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壁画展出后,人们蜂拥而至,纷纷到壁画前,迫不及待地一睹究竟。<BR> <BR> 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连恋爱都不公开谈论的年代里,这样的作品显然是冒险的,即便这是经过邓小平首肯展出的作品。<BR> <BR> 随即,很多人对这幅作品的不满就浮现了出来。争论双方相持不下,最后采取了折中的办法,一块布帘蒙在了三个裸体上面,随后,又在前面用三合板钉了一面假墙,将这幅画彻底封死,直到1990年,那三个少女的身体才重见天日。<BR> <BR> 现在,来往于机场餐厅的旅客对这幅曾经的争议作品视而不见。<BR> <BR> 其实,早在1978年,中宣部就转发了13年前毛泽东的最高指示:“男女老少裸体模特,是绘画和雕塑的基本功,不要不行。”<BR> <BR> “文革”流毒太深,一句指示就要斩草除根显然勉为其难。<BR> <BR> 在1979年还有一件引起广泛争议的裸体艺术品,就是广州的唐大禧创作的雕塑《猛士》。《猛士》其实是一名裸体女子,她骑在疾驰的马背上,张弓引箭,旨在表现“文革”中被残酷迫害的女英烈张志新。<BR> <BR> 虽然这件作品在广东省获得了一个优秀奖,但观众并不买账。相当多的人认为它“下流”、“出格”、“不合国情”。当时,一位文化厅副厅长在报纸撰文称,“猛士”不合国情,有伤大雅,会引起治安混乱,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BR> <BR> 争论在报纸上你来我往,但与首都机场壁画被封杀的结果不同,后来在省委领导的干预下,《猛士》被认可了。<BR> <BR> 今天,《猛士》是广东美术馆的标志性雕塑之一,人们在公共场所看到裸体的女子雕塑也不会少见多怪了。<BR> <BR> 2007年有关王小波裸体雕塑的报道,又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这件作品最终没能展出,据说,是因为小波的母亲和姐姐持反对意见。<BR> <BR>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裸体早已不再是罕见的怪物,但谁裸?怎样裸?谁看?怎样看?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色情?遇到具体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也难免引起争议。但无论如何,2008的春天,你会有一种感受: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进步,大家正在变得越来越宽容。<BR> <BR> 《色·戒》是底线吗<BR> <BR> 演员张瑜的“蜻蜓点水”之吻没有被审片官员剪去,虽然很多人还无法承受这种“破戒”带来的心理震动,但最终大家还是认同了艺术中的亲密。<BR> <BR> 《庐山恋》放映5年后,又有一个吻出现在银幕上,对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新的挑战。1986年,谢晋导演的《芙蓉镇》出世,这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作品,被誉为谢晋导演的扛鼎之作,更为大众所熟知的是那创纪录的4分23秒——演员刘晓庆与姜文的嘴对嘴激情戏,现在再看《芙蓉镇》,这个镜头稀松平常,但当时也有人提出异议,还曾引发轩然大波。<BR> <BR> 此后,还有《老井》、《寡妇村》、《画魂》等“***”影片一步步地逼进人们的承受底线。<BR> <BR> 《色·戒》放映后,裸体加激情大有成为一部影片争取卖座的噱头。<BR> <BR> 《色·戒》被美国电影协会定为NC-17级,即17岁以下观众禁止观看。而国内没有电影分级制度,有过于暴露的激情戏是不会被允许公映的,所以在国内上映前,李安亲自重新进行剪辑,有7分钟的激情戏被剪掉了。<BR> <BR> 删节版在国内上映后,问题出现了。对裸露,人们不再像30年前那么羞答答了,有人就为此要求国家广电总局赔偿他没看到这段戏份的损失。<BR> <BR> 这位轰动一时的人物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董彦斌,他表示:“看完后大失所望,与张爱玲的原着相比,公演的《色戒》结构不完整、女主角的心理刻画情节缺失,令观众难以理解这部电影的真正艺术魅力。”<BR> <BR> 当然,反对激情戏的人也不在少数。《联合早报》上有刘浩平的文章就质问这位法学博士“懂法吗”,他坚决支持删节版的原因有一条就是,那些删去的情节“不符合本国国情”。这,是不是和上世纪80年代人们反对“接吻”的理由似曾相识呢?<BR> <BR> 删节后的版本也不能令所有人满意,河北有两位律师就状告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停止放映《色·戒》,理由很多,有一点是《色·戒》是“一场色情的盛宴”。删节后依然色情,这样的质疑,大概李安始料未及。<BR> <BR> 前些日子, “艳照门”事件又把“眼睛权利”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有人谴责陈冠希的无聊下作,也有人声讨传输者的动机不纯。香港政府则把“艳照”定性为“淫秽”,传播即违法。如果不是传播,仅仅下载、浏览照片,则没有法律上的风险。但内地情况却略有不同,除了道德层面的谴责外,还有民警提醒网民,那些艳照不要看,“只要认定是淫秽色情图片,尽量不要动,浏览、复制、粘贴、下载、传播等行为都是违法的”。当然,此话不是空穴来风,根据1997年公安部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淫秽信息。用眼睛浏览就是“查阅”,浏览淫秽信息也会受到处罚。<BR> <BR> 能说在法制的香港,规定更合乎情理,但不能说在走向法制的中国,这种法不必执行。我们只是想说,眼睛更渴盼自由,法律应尊重人性。<BR> <BR> 当然,道德的约束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在自由与人性的旗帜下,并非没有道德的领地。<BR> <BR> 眼睛是我们观察世界、表达自己的“心灵窗户”,给它充分自由,它才能成为完善人格、完美人性的助手。眼睛需要睁开,也须管好,别让污浊的东西通过它侵染心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