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日历 发表于 2008-6-10 13:43:31

卢作孚:他的企业曾拯救中国

凭一个公司,卢作孚完成了世界战争中惟一依靠非武装力量完成的军事大撤退<BR>  <BR>  卢作孚:他的企业曾拯救中国<BR>  <BR>  对于卢作孚,现在的中国人可能并不太熟悉,但他对中国的影响,却是无限估量的。有人对他做过这样的评价:他凭一已之力创建一个公司、改造一个城市、挽救一个国家。<BR>  <BR>  1926年6月,一艘名为“民生”轮的商船从上海出发,经长江和川江的航道驶往四川合县。这艘并不起眼的轮船并没有得到长江航运大佬们的任何关注。两岸看热闹的人们也没有想到,这艘由卢作孚购买的轮船,将开启长江航运的新篇章——十年后,“民生”轮所属的民生公司,已经成为中国长江船运行业的龙头老大。<BR>  <BR>  卢作孚热衷社会改造,凭借着自己在四川的影响和财力,他把北碚从一个盗匪横生的地方,变成了一个世外桃源。当日寇的铁蹄临近武汉的时候,凭一个公司的力量,转移了当时举国的辎重,缔造了一个神话。后人把他的这一场“战役”和西欧的敦刻尔克撤退相提并论,因为他拯救了中国的抗战。<BR>  <BR>  小“愤青”的强国梦<BR>  <BR>  1914年夏天,卢作孚从重庆搭乘“蜀通”号轮船去上海。途中,他发现长江上来往的轮船桅杆上,都挂着外国的旗帜,外国轮船俨然成了长江的主人。事实上,当时的长江航运业完全由英商太古、怡和、日商日清等外国轮船公司控制。卢作孚暗暗下定决心,要把外轮赶出长江。<BR>  <BR>  这个在今天看起来有些“愤青”的年轻人,慢慢走上了发展长江航运的道路。此前,他只是四川乡下的一个杂工的孩子。<BR>  <BR>  1893年, 卢作孚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卢作孚的童年生活并不宽裕,从小吃不饱,穿不暖。童年岁月留给他的,只是他勤劳和谦逊的品质,还有好胜的个性。<BR>  <BR>  14岁那年从瑞山学院小学毕业后,卢作孚被迫辍学,再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不过,卢作孚在此后甚至出版过个人文集,这靠的就是他的自学。15岁那年,卢作孚步行到成都的一所补习学校学习数学,在认为老师教学进度太慢后开始自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卢作孚还同时给一些中学生补习数学,并编写了《代数》、《三角》、《解析几何》等给中学生使用的书籍。他甚至还到重庆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担任过国文教员,上课的时候,他从来不用教科书,作文课也从不出题,当时让人感到耳目一新。<BR>  <BR>  走出偏僻小地方的卢作孚眼界开阔了不少,辛亥革命爆发后,卢作孚也迷上了实业救国,相信兴办实业也可以驱逐在中国的殖民势力。<BR>  <BR>  由川入江的“民生”轮<BR>  <BR>  1925年,当卢作孚筹备轮船公司的时候,手头根本没有资本,找到不少熟人和地方贤达后,筹集了5万元,并用 8000元资本购买了一条载重仅70余吨的小客船。就这样,“民生公司”艰难地开张了。<BR>  <BR>  1926年7月23日,对于民生实业公司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民生公司的第一只轮船——“民生”轮顺利到达了合川。从此以后,“民生”轮即每天航行于合川到重庆的航线上,开始了川江航运史上从未有过的定期客运航行。<BR>  <BR>  从卢作孚产生驱逐外国轮船的念头开始算起,到这个时候,已经十年了。当年的小“愤青”,在仔细的调研和分析后,迈出了实业救国的第一步。<BR>  <BR>  那时候,在长江航道上也有中国的轮船公司,但总共也才20艘轮船,并分属20多家公司,全部经营不善。在这种情况下,确实没有什么理由去做轮船生意。但卢作孚的想法不同,他认为还是有机会。在长江上游的支流上,轮船公司之间的竞争并不是太激烈,更重要的是,轮船公司们做的主要是货运,并不重视普通百姓们的日常出行需求,因此,发展长江支流的客运成为他的第一选择。<BR>  <BR>  在川江航道上,人们并不是太喜欢坐船,轮船公司的态度太恶劣,尤其是外资公司,对中国人更有深深的歧视。不过,卢作孚的希望就是改变这一局面。他常常亲自登上“民生”轮体验普通乘客的感受,也告诫水手和厨工,要善待乘客,让“民生”轮上的任何一个职员都变成服务员。周到的服务也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川江航运经营一年后,卢作孚获利20000余元。<BR>  <BR>  “民生”轮开航四个月后进入了冬季,川江进入枯水季节,“民生”轮被迫停航。卢作孚把“民生”从重庆开到涪陵,第一次开进了长江主干航道。同时,也开始着手购买吃水浅的轮船维持川江航线。这两条航线,后来是国民党迁都重庆后,抗战期间的主要运输动脉。<BR>  <BR>  卢作孚也走上层路线,和四川的军阀刘湘等维持了不错的私交,因此能够吸纳到一定的贷款,逐渐合并其它公司。到抗战时,民生公司的船只最多时达到137只,排水量超过3 6000吨,拥有职工7000余人,卢作孚的航运公司也成了战时最大的航运企业后。<BR>  <BR>  办企业的政治理想<BR>  <BR>  1938年秋,日军铁蹄就要踏入武汉三镇。当时,民国政府的主要抗日物资齐聚于宜昌,当决定迁都重庆后,只有40天的时间运往后方。这个时候,卢作孚挺身而出,缔造了一个民间力量完成军事大转移的神话。<BR>  <BR>  民生轮船公司用22艘轮船和征用的860只木船,冒着日机轰炸,用40天时间,赶在枯水期前,将堆积在宜昌的9万吨工业物资和3万人员抢运入川。亲历这一壮举的着名学者晏阳初称,“这是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而敦刻尔克撤退,是英法两国的力量和军事单位努力的结果。<BR>  <BR>  《东方时空》曾这样评论:“那些抢运入川的物资……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正是这些撤退运输到大后方的工矿企业成为抗战的坚强后盾,生产了大批枪炮,为前线的将士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杀敌武器,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宜昌大撤退。”<BR>  <BR>  在办企业的过程中,卢作孚不仅仅把民生公司当企业,还当成一项富国强民的政治活动。在员工培训中,卢作孚总是强调,要用政治家的理想来办企业。他要求民生公司的每个员工都要做民族的精英。<BR>  <BR>  创办重庆第一个商船学校时,在开学典礼的讲话中,卢作孚开篇就带有浓郁的政治味道:“光绪年间,德国人的瑞生轮船第—次冒险进川,走到半途船就被撞破了。川江航行的成功,是中国人求得的!”他希望可以激发学生们的自信心,对国家的责任感。<BR>  <BR>  正是怀着这种责任感,即使损毁十几艘轮船,他也要抢救抗战的命脉。1949年后,卢作孚更是率先把公司无偿交给国家,并义务打理公司。<BR>  <BR>  花园里搭茅屋<BR>  <BR>  1952年,“三反五反”正在进行,主要是反对贪污浪费、投机倒把等活动。担任民生公司总经理的卢作孚也没能幸免。有人说他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所腐蚀,民生公司的另一名干部还披露,到北京出差时,曾和卢作孚一起吃饭、洗澡、看戏……<BR>  <BR>  当卢作孚在“五反”动员大会看到“欢迎卢总经理老实交待”的条幅,并受到一部分人的质疑后,卢作孚选择了自杀。<BR>  <BR>  据卢作孚的孙子卢铿回忆:“(祖父的去世)在我的所有的记忆当中只有一样东西,就是我祖父的一份遗物,上面写道:‘愿人人皆为园艺家,把世界建成花园一样’,其他的,我没看到半个铜板。”<BR>  <BR>  在生前,卢作孚还多次提到,“不愿在猪圈里盖起个人的华堂”,“(如果社会变成了花园)我满足于在花园里搭建个人的茅屋。”所以,当他的企业有所成就的时候,他还是期望在以后花园般的环境中去盖茅屋,而不愿意独善其身“在猪圈里盖华堂”。<BR>  <BR>  卢作孚自杀后不久,毛泽东在回顾民族工业发展时,提到了四个“不能忘记”的人:“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BR>  <BR>  编后:<BR>  <BR>  梁漱溟在评价卢作孚的时候,说他“公而忘私,为而不有。”什么是“为而不有”? 是说他辛辛苦苦地经营起一个庞大的公司,却并没有想着占有它,而是当成改良社会、挽救社会危亡的工具。<BR>  <BR>  卢作孚的企业,是标准的企业公民。<BR>  <BR>  在现代企业公关和企业管理中,“企业公民”是一个很热门的词汇。依照美国波士顿学院的说法,“一个企业公民认为公司的成功与社会的健康、福利密切相关,因此,它会全面考虑公司对所有利益相关人的影响,包括雇员、客户、社区、供应商和自然环境。”<BR>  <BR>  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企业公民,应该关注一切的利益相关者,国家、社会、社区,等等。当企业和他的社会融为一体的时候,他的生命力就是长久的,他的形象也是美好的。或许正因为此,卢作孚才有“现代圣人”的说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卢作孚:他的企业曾拯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