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煲 发表于 2008-5-28 10:11:04

发展海外种植需要国家战略的支持

<p>  全球粮价大涨以及随之而来的粮食危机,也把粮食安全问题再一次现实地带到世界各国的面前。中国政府屡次强调,中国的粮食安全必须立足于自给自足,13亿人的吃饭问题不能依赖他人。然而,在人口数量巨大、城镇化加速<nobr>发展</nobr>、消费结构提升、全球性通胀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完全立足自身来解决粮食安全,也存在一定风险。比如,万一中国发生大灾荒,导致不能自给自足,应该怎么办?因此,<nobr>国际</nobr>市场应该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第二个选择。<br/>  <br/>  国内也并未忽视这种可能性。2003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曾表示,“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开发<nobr>土地</nobr>、林业、渔业等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贸易”。2006年世界粮价全面上涨时,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专家也提出,从资源禀赋来考虑,中国虽然不能进口土地,但是应该大力进口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政策建议方案,今年初已上报国务院。而农业部官员日前透露,正在探讨相关的鼓励政策,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到国外通过买地、租地生产粮食,以保证粮食安全。<br/>  <br/>  发展海外种植业对中国是否可行呢?答案是肯定的。日本在这方面已经有成功的例子。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地理学教授爱德特的研究发现,日本发展海外农业的历史可追溯到1899年,当时一家由日本官方资助的公司向秘鲁派出了农场工人,这是日本有组织地在拉美发展农业的开始。1908年,日本人在巴西展开了类似活动,之后,日本东棉株式会社和巴西殖民合作组织合作在亚马逊河谷和圣保罗建起了农业聚居区。1917年,日本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协调在拉美的相关活动,该机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将目光投向了哥伦比亚和巴拉圭。<br/>  <br/>  《日本农业新闻》不久前报道,日本三井物产在巴西<nobr>投资</nobr>100亿日元,插手巨大农场的经营。该农场面积达10万公顷,除种植玉米和棉花外,仅黄豆的种植面积就有2.7万公顷,而目前日本全国黄豆种植面积只有14万公顷,远不能满足需要。负责这一项目的是三井物产“食料零售本部”。三井物产的工作人员说,他们为决定到巴西投资农场准备了很长时间,对投资结果、风险等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据了解,三井物产通过分别购买外资公司的股份,掌握了在巴西进行粮食种植和贸易的渠道。<br/>  <br/>  国内也有类似的成功经验。据我们掌握的资料,湖北省农垦局在非洲的莫桑比克就建起了示范农场。该农场始于2005年,湖北省领导访问莫桑比克期间,莫方主动提出,赠送1000公顷土地给湖北省开办示范农场,随后经过湖北农垦局反复论证、考察,最终决定注册成立湖北省联丰海外农业开发<nobr>有限公司</nobr>,到莫桑比克<nobr>投资开发</nobr>,目前农场已经种植了大量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总计投资额接近1000万美元。<br/>  <br/>  此外,陕西省农垦局也表示,2007年开始的在喀麦隆的农业<nobr>投资项目</nobr>总投资额高达5亿元人民币,计划种植5000公顷水稻,并且建设年加工3万吨大米和年加工5000吨木薯粉的加工厂各一个,这个项目目前也在争取商务部、农业部的政策支持。<br/>  <br/>  虽然别国和中国都有搞海外种植业的成功先例,但中国企业要大规模发展海外种植业仍存在不少困难。在我们看来,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资本和技术方面,而在于可能面临的政治和外交困难。对中国而言,发展海外种植业的最佳选择是非洲。但中国近年对非洲的多项投资,已被西方国家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指责为在搞“经济殖民”,部分非洲国家也随声附和。农业海外开发因其产业特征更容易被指责为搞殖民。事实上,日本过去在南美洲的海外农业开发,就被指责为搞“殖民地”。<br/>  <br/>  在中国崛起受到世界关注的情况下,面对这些潜在问题,单靠中国企业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从国家层面来加以系统考虑和安排,中国政府应该为此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协助,这样才能把海外农业开发作为粮食安全战略的一部分,妥善地加以实施。</p><p align="right"><font face="楷体_GB2312">来源:中华管理在线</font></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发展海外种植需要国家战略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