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灾后企业文化重建——失去咸鱼,能否收之熊掌?
<p>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都在哭泣、哀悼。在泪光里,我却突然发现了上帝的微笑,颔首微笑。打烂一个逐末的物质世界,再生一个根本的精神家园,这才是真正的重建。<br/> <br/> 爱尔<nobr>维修</nobr>说,精神的前提是感官。<br/> <br/> 这是一句话大白话,却也是破解企业核心竞争力困惑的线索。<br/> <br/> 何谓核心竞争力的一个话题,可以引起无数争论。暂且不表。<br/> <br/> 企业文化常常被界定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者组成部分。这个观点没错,但是仔细看来,里面少不了一些“母因子荣”的成分。企业文化中,闪烁着<nobr>钻石</nobr>般璀璨光芒的是居于核心位置的企业精神。<br/> <br/> 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企业精神?<br/> <br/> 企业精神何以形成?<br/> <br/> 何谓企业精神?<br/> <br/> 这些纯粹形而上学的问题困惑了很多人。也当然包括亚里士多德以及前文中所言的爱尔维修先生。<br/> <br/> 有些人会说,这些空对空的话题有何什么用?讲课中也总有人温和地抗议。<br/> <br/> 思辨不是只有思辨的价值,关键是实践的起点。这句话是我说的,但是实质性的含义却在马克思那里。<br/> <br/> 精神形成的前提是意志,意志离不开艰难困苦的恶劣。这样的原理,在孟夫子那里就转化成千百年传颂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论,翻译成爱尔维修的观点即是精神是抗越“苦、劳、饿”感官的结果,逻辑关系再清楚不过了。<br/> <br/> 一个不过十年的企业,高谈企业精神,免不了给人有“纸上得来”的感觉;<br/> <br/> 一个<nobr>温室</nobr>里长大的企业,头头是道地总结“企业精神”,还是有“<nobr>贴金</nobr>”的嫌疑。<br/> <br/> 离开艰难困苦,精神也就不成为精神。推之到我党,一路驰奔高速路上,何来“长征精神”。<br/> <br/> 如此说来,艰难困苦自然是精神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的,谈精神,要先看他/她的经历。<br/> <br/> 但是,过着好好的日子盼着什么艰难困苦?岂不是疯子?<br/> <br/> 这就是不能被人理解的“尼采之道”,自然也是释迦摩尼之道。<br/> <br/> 我们是常人,不必如此高调。但是,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譬如这次汶川大地震。<br/> <br/> 我们不会主动渴求艰难困苦,但是却不得不常常被动地面对它。<br/> <br/> 面对、承受、接受、超越,这个炼狱的过程,也是精神升华的过程。<br/> <br/> 领导人的舍身忘我、一马当先,加上群体的放大效应,一个为组织所普遍接受的精神即会慢慢升温、继而骤然腾空,光耀苍穹。反映在这次民族精神熔炼的案例中,温总理和媒体,以震灾为背景,<nobr>清晰</nobr>地构成了点面结合的民族精神大熔炉。<br/> <br/> 企业常常为缺乏凝聚力而悲叹,尤其是失去了报国精神、深处川西北的国有老企业,人员如同泥沙,在市场经济的冲刷下不断流失。这几年,多有机会奔赴深山,深知他们企业文化的无奈,当然,这样的苦处天下企业都有,好在上帝送来的灾难也送来了礼物。<br/> <br/>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都在哭泣、哀悼。在泪光见,我却突然发现了上帝的微笑,颔首微笑。打烂一个逐末的物质世界,再生一个根本的精神家园,这才是真正的重建。真心地希望灾区的企业都能抓住这次天赐的“特礼”。</p><p align="right"><font face="楷体_GB2312">来源:中华管理在线</font><br/></p><p></p> <p>免谈,哭 。先把老百姓的生活解决了再说吧</p><p>现在可能还有人饿肚子呢!</p><p>特别是我们山区农民的日子。</p> 解决好的话,应该说熊掌还是可以期待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