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anyuanlanfei 发表于 2008-5-25 18:39:04

[推荐]绿色食品行业研究

<p align="left">  在新农村建设政策影响下,绿色食品行业显示出了新的特点。<br/>  一是发展速度全面加快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企业和产品退出了绿色食品市场。<br/>  二是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中心工作结合更加 紧密的同时,产业的特色优势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br/>  三是整体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的同时,绿色食品的市场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br/>  四是在工作体系建设、标准体系建设、规范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同时,产业的整体推进还需全面加强。<br/>  虽然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快速发展,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  <br/>  市场集中度仍然偏低 企业规模偏小<br/>  我国绿色食品无论是基地还是生产加工企业都存在着企业规模过小的问题。世界很多大型的食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都在100亿美元以上,其中食品加工企业50强里最小的一家食品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也达38亿美元,相当于我国300亿元人民币。全国近1600家乳品加工企业中,只有8-10家日加工能力达到300吨,其中年产销额达到50亿元的也只有几家。这种情况不适应市场国际化的要求。<br/>  绿色食品开发结构雷同,产品特色不强<br/>  东中西部地区开发的绿色食品结构基本雷同,生产企业大部分基本都定位在农产品的加工领域、农产品类和饮料类产品的开发,而畜禽产品类、水产品类、林产品类及饲料产品类仍是较为薄弱的领域,是绿色食品开发的冷门。<br/>  绿色食品营销渠道不畅<br/>  绿色食品作为一种特殊的食品,决定了其营销不同于普通食品,必须采取专门的营销网络,且其市场流通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现代专门化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但目前,全国除北京、深圳、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建立绿色食品专卖店外,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专业化的营销网络体系。大多数绿色食品只能通过普通流通渠道进入市场,不能充分体现其与普通食品的差异,影响绿色食品价值的顺利实现,进而削弱生产开发者的积极性,且在各大城市超市、商场,绿色食品的上架率不足10%,不能形成市场聚集效应,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最终不利于绿色食品的市场开拓,阻碍绿色食品的持续供给。总之,绿色食品营销网络的缺乏与流通渠道的不通畅,影响了消费者购买的便利性,不利于绿色食品消费的增长,同时挫伤生产主体的生产经营积极性,造成绿色食品的供需脱节。<br/>  驰名品牌少和品牌杂乱同时并存<br/>  以黑龙江省为例,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有两三百家,总数占全国第一位,但形成规模的屈指可数。在全国驰名品牌中,吉林省3个,内蒙古自治区4个,辽宁省有6个,而黑龙江省目前仅有“完达山”与“北大荒”,排在最后。从品牌上看,绿色产品的品牌繁多,杂而乱。仅水稻就有51个品牌;大豆有29个品牌:玉米有12个品牌;小麦有13个品种;黑木耳有9个品牌;蘑菇有5个品牌;野菜有5个品牌。不仅作为独立的企业形象没有在公众心目中认可,而且作为全省的绿色食品营销活动给消费者的印象往往是无所适从。<br/>  法规体系不健全是绿色食品经济发展缓慢的制度根源。从广义上讲,法规是指法律、条例、规则、政策等的总称。<br/>  目前,政府(主要指中央政府)对绿色食品经济发展的配套扶持政策极度缺乏,是导致绿色食品经济发展缓慢的体制上的根源。政府对绿色食品经济发展重视不够,处于“只管不扶”的状况,尽管对其发展持鼓励提倡的积极态度,但仅限于口号而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扶持政策措施上。截至目前,政府没有相应的扶持绿色食品经济发展的政策优惠,<br/>  绿色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未能享受到应有之优惠,故不能起到引导绿色食品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为绿色食品开发、生产与销售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更是无从谈起。一些地方政府对于绿色食品的扶持,往往仅限于对申请“绿标”的企业进行费用补贴等较为狭小的扶持范围和手段,也未制订制度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区域产业政策,对绿色食品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十分有限。<br/>  目前,绿色食品的管理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监管不力、打击不严”的状态,即绿色食品质量保证监管体系不健全是绿色食品经济发展缓慢的另一体制原因。不健全的质量保证和市场监管体系,使不法商贩有了假冒绿色食品的可乘之机,真正的绿色食品企业也缺乏提高质量和加强管理的制度激励与约束,因此,整个绿色食品市场良荞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无论是消费者权益还是绿色食品生产厂商的利益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极大制约了绿色食品经济的健康发展。<br/>  认证认可程度不高。我国绿色食品标准的制定、检查、认证和管理由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及其委托的代理机构独家执行,与国外相比,约束机制相对较弱。即使按国际要求推出的AA级绿色食品,由于整体生态农业的不确定性和不彻底性,也很难真正与国际接轨。我国的“绿色食品”连“绿色”二字都尚须推敲。另外由于我国绿色食品(包括A级和AA级)管理规程不严格,运作秩序不完善,难以得到对口国际机构的认可。自1998年开始,OCIA另行设立分支机构,成立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中国分会,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归口管理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因此,尽快建立被国际所认可的管理与技术、标准体系对于中国绿色食品产业走向国际市场至关重要。<br/>  &nbsp;绿色食品需求不旺是绿色食品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由于受收入水平、消费意识等因素影响,我国居民对绿色食品消费冷漠,致使绿色食品需求增长乏力。<br/>  现阶段,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大部分消费者的即期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低收入人群与中等收入人群占绝大多数,高收入阶层所占比例较小。不仅如此,人们的预期收入稳定性缺失,预期开支大,决定了居民总体消费水平还处于温饱型及小康型阶段,可算得上消费能力很强的富裕家庭仅占城镇居民家庭的10%左右。对于绿色食品来说,高出普通食品20%以上的高价位特征决定了较高的消费能力是其消费的前提与基础,高收入是其消费的经济支撑。居民总体收入水平的低下,导致绿色食品消费的积极性不高,使之仍停留在贵族式消费和奢侈性消费的阶段,大众普及率不高。随着我国人均GDP的不断增长,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扩大。<br/>  顾客对绿色食品还缺乏了解,或者不全面了解,甚至存在认识上的误解。<br/>  如有的顾客以为绿色食品就是绿叶蔬菜;有的只知道绿色食品是无污染食品,而不太了解这些食品中蛋白质、各种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元素的含量一般均高于非绿色食品,有些是低胆固醇、低脂肪、高纤维素的食品,有些含有抗癌及降血脂、降血清胆固醇、降血压的成分,并对现代社会的两大顽症——癌及心血管疾病都具有明显的食疗作用。一项利用万户居民调查网络随机抽取7000户居民家庭的调查报告表明,“绿色食品”虽然叫得很响,但真正尝试过购买的人不足半数。调查发现,市民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度较高,有78.5%的市民对这一名词“听说过”。但相当多的市民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认识。在表示听说过“绿色食品”的5495位被访者中,有24.1%的人对“绿色食品有识别标志”表示“闻所未闻”,而具备识别其标志能力的人仅占21.9。落实到行动上,则仅有42.5%的人曾经购买过。即使是在听说过“绿色食品”的人群中,买过的人也只有54.2。这表明,“绿色食品”还未成为一种普遍的消费潮流。<br/></p>

xuanyuanlanfei 发表于 2008-5-25 18:39:17

好啊 呵呵~

mls2009 发表于 2008-5-27 16:54:03

行业还需要加大对消费者的消费导向和教育,培育成熟的市场环境.

xuanyuanlanfei 发表于 2008-5-28 17:53:10

楼上说得好!!!引导消费在新兴的营销管理上已经成为了主流!

qqmt 发表于 2009-4-17 10:08:16

我正在研究这个行业,多谢楼主泼的冷水。我需要在综合考量一下<br/>

xhyy1008 发表于 2010-8-13 14:51:31

我司正进入这个行业的终端销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推荐]绿色食品行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