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兄弟如世仇”?
<p> 论在自然界还是社会领域,都存在一种非常奇特的反常现象:那些最相近的人,一旦成为竞争对手,其惨烈程度往往比那些相对远的更残酷。<br/> <br/> 在社会领域,存在着“兄弟如世仇”的说法,那些不和气的兄弟,他们对于对方的怨恨竟然如世仇,特别是生在帝王家或者富豪家的兄弟,更是如此——<br/> <br/> 在自然界,有一种奇特的同种竞争现象:那些类似的物种如果种在一起,往往只有一种可以成活。而最残忍的例子是,大雕往往孵化出两只小雕,但是最后只能存活一个,强壮的那只小雕,最后就残忍地吃掉自己相对瘦弱的兄弟————<br/> <br/> 在商业领域,有所谓“同行是冤家”的说法,同业的竞争往往最为激烈,而前几天的美的与格兰仕,海尔与海信的同城之争,充分<nobr>展示</nobr>了商业领域的“同种竞争”的惨烈。<br/> <br/> 在宗教领域,同源宗教内部的迫害,往往比对异教徒的迫害更为惨烈————<br/> <br/>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兄弟如世仇”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怪圈?<br/> <br/> 出现这种“同种竞争”、“兄弟如世仇”的现象,主要存在两个根源。<br/> <br/> 其一是根源于垄断竞争<br/> <br/> 不充分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参与竞争的对象少,容易获得垄断,因此,为了获得垄断<nobr>资源</nobr>,处于绝对性的优势,“同种竞争”就比一般竞争更为残酷。<br/> <br/>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古代皇室子弟对于皇位的争夺。谁获得了竞争胜利,谁就拥有全部的资源。所以,夺位之争,宫廷政变往往最为血腥。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把自己的几个优秀的兄弟全部诛杀,清朝时候的雍正皇帝,也把几个有潜在威胁的兄弟杀光关光。帝王之家是个最极端的代表,其实,在一般家庭,为了获得父辈的倾斜性的资源支持,兄弟之间一旦有了矛盾,也往往比旁世外人更难调合。妒忌也好,陷害也好,都是根源于利益的倾斜。如果天下父母都无偏心,如果天下兄弟都无能力高下之分,“兄弟不和”就无存在的基础。<br/> <br/> 在一切非充分竞争的领域,“兄弟如世仇”现象普遍存在的最核心根源,基本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垄断性资源或者压倒性优势。<br/> <br/> 因为母雕获得的食物有限,为了免除失去食物的隐患,强壮的幼雕残忍地吃掉自己的兄弟,既是其残暴天性的展现,也是一种获得垄断资源的一种“竞争策略”。</p><p> 教派之争中,同宗的疯狂仇杀,也是为了获得“正宗”地位,以垄断内部资源。将其它势力完全排除。<br/> <br/> 在非充分竞争的商业格局中,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旦打败竞争对手,就可以获得行业内的绝对性优势。所以,当国内的连锁巨头只剩下国美,苏宁,大中、永乐等几家时,疯狂的行业竞争就不可避免。而当目前的国美和苏宁双雄对峙,更是不可化解。<br/> <br/> 前几年关于美的与格兰仕,海尔与海信的所谓“同城竞争”,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获得绝对性的优势。以空调为主业的美的不希望它身边出现另外一个空调巨头,以免失去其在顺德基地的绝对性优势,同样,格兰仕也不希望美的威胁其绝对性优势。至于海信与海尔之争,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获得压倒性优势,谁胜利了,谁就可以得宠于青岛政府,获得很多政策性扶持。<br/> <br/> 在很多企业中,接班人之争与古代的皇位之争非常类似。胜利者一旦胜利,将获得压倒优势,而失败者往往选择离开。在通用,接班人一旦决定,参与竞争的失败者往往不再呆在通用;在国内,也很多这样的例子。美的当年的方洪波与张勇涛都是干才,一旦方宏波成为统帅人选,张勇涛就只能出走,甚至与曾经的竞争对手格力合作,这中间很难有调和。<br/> <br/> 其二是根源于命运不可分基础上的“基因求同”<br/> <br/> 最丑的人,也觉得自己比最帅的猴子好看。因为自己好歹是人,而猴子,虽然与人相近,但毕竟“不是人”。追求相同的基因,也是广泛领域普遍存在的法则。最典型的是父亲对于子女,如果自己的孩子看起来“不象自己”,恐怕天下做父亲的都要心里发毛。在“兄弟”之间也是如此。<br/> <br/> 因为“兄弟”是天然的关系,无法选择,所以,兄弟之间的相似性,往往决定兄弟关系。<br/> <br/> 如果一个兄弟非常聪明能干,德才出众,他是不希望他的兄弟品行恶劣的,因为,命运的关联性,将使他也受损。当他的兄弟有一天败坏其家族名望或者损害其家族利益时,很多人都会申明“他不是我的兄弟”,正如《东北人都是活雷峰》的歌词一样,“他们那疙不是东北人”,兄弟们也会不承认那个不争气的兄弟为自己人。这些情节,在很多电视剧中都很容易看到。<br/> <br/> 而在封建社会,株连九族的制度,更使一些人对于有异心或者德行异常的人怀有排斥心理,<br/> <br/> 笔者所见,很多兄弟多的家族,兄弟之间要不‘臭味相投“,既是兄弟又是死党,要不就是互不卖帐,一辈子看不顺眼。<br/> <br/> 在宗教领域,也是一样,一旦同宗出现异端,就必然被讨伐,以保持宗教的纯洁性。<br/> <br/> 在商业领域,也存在由于基因求同基础上的兄弟如仇家。前几年,金华两家火腿被查出使用敌敌畏驱蚊,弄的很多人从此对火腿进而远之,整个行业很多企业大批大批倒闭。估计这样的“兄弟”,一定被人给恨死。我们都老老实实,你却搞东搞西,害大家受连累。</p><p> 来时前路,就是去时归途。<br/> <br/> 走出“兄弟如世仇”的怪圈,也在于打破其存在的根基。<br/> <br/> 一,从封闭竞争走向开放竞争<br/> <br/> 创造一个开放的平台,把一次性垄断的博弈变成动态的均衡博弈,往往是突破“世仇”的关键。<br/> <br/> 皇室兄弟的残杀根源,在于皇帝地位的权力垄断和失败者的失势恐惧。所以,皇帝的儿子为了获得继承权,往往不择手段。而在现代民主社会,在原则上谁都可以做总统的可能,而当上了总统也不代表能为所欲为,失败者也并不代表失去一切,依然照样能发挥反对者的作用对总统进行制衡。而且总统也有任期,失败者还有希望卷土重来,不必非要斗得你死我活。但历史上的皇帝却是一个人统治到死,失败者丝毫没有翻盘的希望,所以只有在没有结果前,从精神到肉体完全消灭对方,否则永无翻身之日。所以,在一个平等制约和有更替的政治制度往往比在独裁的情况下,争权者对权力的争夺更具平和与理性。<br/> <br/> 家族也如此,几个兄弟在一个家族中竞争,也往往是打得不可开交,最后怎么办?理性的方式是,一部分留在家族中镇守祖业,其他的人获得家族的资源支持独自创业。你厉害,那你就去大千世界混江湖,跟更多的人竞争,只要你有本事,你就可以白手起家。这样,就变不充分竞争为充分竞争。很多家族分家后反而开枝散叶,遍地开花,越来越繁盛<br/> <br/> 打破束缚竞争的体制,开放竞争,往往是很多行业兴盛的前提。<br/> <br/> 垄断的结果,一是有限竞争的几方不择手段,如同仇家,另外一个就是造成普遍的“不成器”。因为只要获得垄断,就可以高枕无忧,所以大家的精力都放在如何获得垄断性地位上,不关心产品,不关系服务,也不管消费者的要求,偏离了商业社会的本质,形成虚假的繁荣。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是势大力大,但是中国人享受到的服务比起国外差的出奇,而比起一些市场化的电信巨头,移动和联通则远远落后。只能在国内威风。<br/> <br/> 而开放竞争则不同,因为参与游戏的竞争者多,而每一方都有可能崛起,所以,逼迫企业时刻都不放松,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使企业的主要精力放在外部竞争中,从而使所以企业获得整体性发展。最后形成这个行业的繁荣兴盛。家电行业无疑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br/> <br/> 一个兴盛的行业,往往是均衡而动态的,有几个行业巨头,左右行业格局,同时,还有几个强势的第二梯队,再往后才是一般企业,这样,处于领导地位的几个企业无法同时消灭另外几个竞争对手而独大,也由于第二梯队的存在,无法联合几个巨头一起垄断市场,整个行业处于动态的良性竞争中。</p><p align="right"><font face="楷体_GB2312">来源:中华管理在线</font></p> <p> 而汽车行业无法达到家电行业的发达程度,很多程度在于它虽然打破了移动与联通那样的完全垄断竞争,但是无第二梯队,无强大的民营汽车群的兴起,无法达成竞争的动态,属于半垄断半开放竞争——国营企业对于汽车行业的垄断。<br/> <br/> 二基因变异或曰创新商业模式。<br/> <br/> 在宗教领域,存在一个有趣现象。很多同源宗教兴起时候,刚开始仇杀很厉害,而当过段时间,新起势力彻底独立成新宗教时,仇恨反变淡。岁月推移,差异越来越大,仇恨反越来越少。穆罕默德早期游历中东时,从基督——犹太教系中获得灵感,结合阿拉伯人的现实需求,创立了伊斯兰教,刚开始穆斯林对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疯狂屠杀,后来的十字军东征也基本上属于宗教战争,千年以后,两个教系基本上可以共处了;而宗教改革初期,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之间的互相仇杀,曾经使中世纪的法国差点解体。而现在,天主教徒与新教基本也可以相安无事。<br/> <br/> 在家族中也是如此,很多人兄弟不和,第一代如同仇人,第二代仇恨淡化,到了好几代后,仇恨就被渐忘记。因为几代的传承后,当初的差异,已经变成为了明显的基因变异。————互相独立使当初的内部威胁不复存在,命运的关联性也大大减少。就是在古代的十恶不赦之罪,也是株连九族,本人,上五代,下五代,五代之后的亲族就不用株连。<br/> <br/> 在商业领域,也是如此,当同行业之中出现商业上的创新时,往往会弱化直接竞争,同时也减少关联。形成新的行业,成就更多的伟大商业帝国。<br/> <br/> 早几年长虹与创维,TCL等混战一团,后来,长虹投资背投,创立开发等离子,而TCL则专注于液晶,开始形成差异化,最后,几个企业都各自成为新领域的巨头,原来你死我活的竞争被弱化。<br/> <br/> 而商业模式的创新,则更是可以有效避免‘兄弟成仇“的局面。<br/> <br/> 在美国,据统计新兴的公司有70%是从原公司辞职的员工的创办的,他们之所以生存下来,在于他们都不与原公司展开全面正面的冲突,尽管在争夺生存资源上也有相同之处,但是尽量的不同才是能生存的理由。这就犹如动植物的分化,距离原物种越远,生存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分化并不等于引入新的物种,这就像从高科技企业分化出来的小企业不会做和原来完全无关的行业一样。<br/> <br/> 所以,对于很多公司来说,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商业模式非常重要。无论波特所提倡的差异化竞争,还是后来大热的蓝海战略,其实都涉及到商业模式创新。<br/> <br/> 而商业模式的创新,在新兴行业表现得最充分。互联网行业就是最典型的代表。</p><p> 搜狐,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雄霸天下,基本上封死了再出现强势门户网站的可能,等很多搞门户人前浪推后浪,一批批死在沙滩上的时候,马云搞了个B2B,结果阿里巴巴赚大钱了;等大家都去做<nobr>电子商务</nobr>的时候,没有想到出来个陈天桥,人家搞游戏就发财了。<br/> <br/> 商业模式的创新对小公司尤其重要,很多小公司为了防止被大公司吃掉,往往要冒险,剑走偏锋,一个新的市场、新的技术往往是小公司率先发掘的,事实上,新的商业模式也往往是小公司和新公司创造的,这也是商业社会的<nobr>魅力</nobr>所在,不断有新的势力崛起,在盛衰更替中推动整个商业时代的<nobr>发展</nobr>,使满天星空变得更为璀璨。<br/> <br/> 三,建立利益关联之上的共生关系<br/> <br/>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有的纷争都缘于对利益的绝对垄断,但事实上,在商业世界有太多的事情无法达到这一目的。于是为了共同的利益,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应该是更高<nobr>层次</nobr>的境界。<br/> <br/> 有句古话叫“兄弟阋墙,而共御外侮”。就是说兄弟之间在家里打架,但是碰到别人欺负这个家的时候,就需要团结起来,否则,迎接这个家族的,就是整体的灭亡。<br/> <br/> 当外部竞争的力量大到足以使“兄弟”整体面临灭亡的命运时,“兄弟”之间就在事实上形成了利益关联基础上的共生关系。第二次国内战争的时候,国共势同水火,但是,当日本发生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时,国共都面临彻底灭亡的危险,这个时候,国共合作就成为双方最明智的选择。<br/> <br/> 蒙牛在刚开始<nobr>创业</nobr>的时候,声称要与其它草原乳品企业一起打造“内蒙古”草原<nobr>品牌</nobr>,避免了“兄弟相残”的局面,为蒙牛的初期成长赢得了时机,同时,整个内蒙古的乳业也确实兴盛了起来。<br/> <br/> 纵使国美与苏宁这样的‘死对头“,也存在共生。国美与苏宁很多店都是对门开,既是竞争,也是共生,为什么说是共生呢?因为在很多地段,没有足够的店铺,还真形成不了好的卖场,无法积累人气。肯德基与麦当劳也是这样,开在一起,消费者的选择更多了,来的人也更多。<br/> <br/> 在这点上,日本商社的相互持股制值得借鉴。很多人以为日本企业能团结一致对外是由于其民族精神,但事实上,日本企业的内部竞争照样非常激烈,比如在高清DVD领域,以东芝为首的HD-DVD标准和以索尼为首的蓝光DVD标准就僵持不下。那么为什么日本企业对外时能表现出进退一致呢?重点就在于他们很多同行大企业之间相互持股,建立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关系。<br/> <br/> 而中国最近针对印度铁矿石提高税收的联合抵制能产生<nobr>效果</nobr>,就在于进口协会和主要钢铁企业能在联盟的机制上逐渐成熟。而家电企业在液晶面板上的联合投资和EVD产业联盟的建立都代表着这样一种苗头——合适的利益协调机制往往比你死我活的拼杀更符合双方的目标需要。</p> 相互帮助 <p>深奥呀!</p> <p>小弟不才概括成二句话 1.做同样东西的要见得别人好 2.想发展要创业新,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p> <p>楼主眼光独到,赞一个。</p> <p>我只能说,幸亏我是独生子女...不过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独占欲太强,也是不成熟的表现</p> 这就是所谓爱之深,恨之切了. 同意楼主的观点,比较贴切。 <p>和则两利。</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