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舟 发表于 2008-5-18 20:24:52

绵阳:灾时的共产主义

<p>这个城市在灾后的几日里夜不闭户,“小家”的概念被打</p><p>破,人们搬到广场上居住,各式帐篷五颜六色,一些沿着</p><p>河沿大桥排开的尼龙布敞篷、凉席地铺则显得具有四川独</p><p>特的市井气息。<br/>志愿者大量涌入绵阳,在街头,那些三三两两穿着企业自</p><p>制“抗震救灾”T恤的人随处可见。一些人在人行道上集合</p><p>,另一些人在加紧装车,将物资运往北川、安县等地。在</p><p>通往重灾区的路上,志愿队的红旗在路边飘扬。他们大都</p><p>来自外省,灾时的绵阳像一个革命的圣地,吸引着无数热</p><p>血青年和热切人士的到来。<br/>只能用战争和战场这样的字眼来形容绵阳的局势,呼啸而</p><p>过的救护车在夜晚的声音更加清晰,军方继续派遣着他们</p><p>的力量,卡车副座上的士兵,其眼神与坐在他怀里的灾区</p><p>孩子一样稚嫩。<br/>80年代生人成为这场救灾运动中的主角,他们从“宅男宅</p><p>女”的形象中摆脱出来,变身为志愿者的主力军。他们极</p><p>大的刷新了自我的形象,按代际划分的80后不仅是消费主</p><p>义的一代人,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他们可以很快进入状</p><p>态。这也充分说明,将切格瓦拉作为消费符号只是他们的</p><p>次优选择,一旦需要,他们很快会显露出革命的浪漫主义</p><p>。<br/>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恢复到改革开放30年前的状况。出租车</p><p>拉着记者满大街采访,最后分文不收。更多的私人车主和</p><p>出租车司机,一趟趟地捎人去灾区,或从灾区捎人回来。</p><p>只要你招招手,那些在乡村公路上奔跑的车辆就会停下来</p><p>,即便载满了人,也会客气的知会一声再离开。一辆现代</p><p>越野车上能搭载8个去秀水镇的志愿者,而一辆运鸭蛋的中</p><p>巴货车也能发挥其载人的运力。警察对摩托车主说:“小</p><p>兄弟,我去一下就过来。”车主就很爽快地由他征用。在</p><p>虹苑剧场,1000多名灾后的男女中学生睡满了整个大厅,</p><p>他们不用上学、做功课,在等着学校和家人来认领的同时</p><p>,“地震时期的爱情”也在萌芽。<br/>货币在这里并非万能的,汽油等抗灾战略物资优先公用,</p><p>私人车主每次只能加100元的油。现金缺少消费之处,茶馆</p><p>、娱乐场所大都关闭,只有资本主义的企业麦当劳、肯德</p><p>基、屈臣氏等仍在百货公司附近营业。<br/>共产主义提前来到了这里吗?一部分崇尚自由主义的知识分</p><p>子在中心城市里,盯着电视里的绵阳进行思维的转轨,共</p><p>产党所凝聚的力量是有目共睹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p><p>优越性在救灾中得到体现。“你们是人民养的,你们看着</p><p>办吧。”总理温家宝对官僚集团所说的这句话,被媒体放</p><p>大了许多倍,成为一句沟通民众的经典语录。自由主义仍</p><p>是个时髦的词,但它无法去一步到位地解决中国的问题。<br/>多灾多难才是中国的“悠久传统”,厚德载物的四川盆地</p><p>有好些年里没有大规模的战争、瘟疫和灾难,正如单之蔷</p><p>在《新天府评选》中所说:“成都人之所以闲,是因为成</p><p>都平原是中国各种自然灾害的一块飞地。”令人遗憾地是</p><p>,他说:“看一下我国的地震灾害分布图,四川盆地的北</p><p>部、西部、南部都是地震带,它的周围不知发生了多少次</p><p>大地摇动、天崩地裂的惨剧,但是这里却安然无恙。”<br/>假如单之蔷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这场汶川发生出来的大</p><p>地震将会改变这块盆地的群体性格。命运改变性格。<br/>绵阳并没有外界想像得那么恐怖,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及</p><p>来这里的志愿者拥有一种重建家园的豪迈和热情,他们中</p><p>许多人,目光中闪烁的不是劫后余生的幸庆,反而是一种</p><p>劫后余生的勇敢和自信。在这里,志愿者的身份也变得模</p><p>糊,没人在乎你的职位或成就,无差别的身份使得生命个</p><p>体之间更显平等,富人与穷人搭的帐篷都是一样的,身份</p><p>炫耀在这里毫无意义。只要是从重灾区北川县回来,就连</p><p>下馆子,也会受到老板娘的礼遇,仿佛是英雄凯旋。“抗</p><p>震救灾”就是“芝麻开门”的口头粮票,能在碰到衣食住</p><p>行的一切困难时,由民众和政府包办。大部分灾民们目前</p><p>不用工作,他们按点吃饭,按需分配。<br/>灾时的人们重温到了一种乌托邦的国家理想,南河体育中</p><p>心的大门上方,几个大字“灾区人民感谢共产党!”硕大</p><p>而夺目,无家可归的4万灾民在这样一些政府指定的公共空</p><p>间过起了临时生活。<br/>“政府管你们生活,管你们学习”。温总理另外一句话温</p><p>暖人心,在人心所向的政府面前,自由主义的言论变得孱</p><p>弱,自由主义者开始不说话或不反驳了。<br/>绵阳上一次感觉地震的威力,还是在1933年,同样地处汶</p><p>山地带的迭溪(今茂文县)发生过7.5级地震。历史总是重</p><p>复的,以制度先进、科技发达而骄傲的人类并没有逃脱大</p><p>自然的惩戒。人们用“抗震”这样的词语说话,依然是人</p><p>定胜天的思想,灾是救过不少,我们何时能抗得过震呢?<br/>大地仍在轻轻地颤抖、摇晃,余震不断。那些渐渐习惯的</p><p>人们在灾后第3日就陆续搬进室内生活,绵阳城内、城外依</p><p>然是火热的场景。那些不非法的集会、友善的警察、在志</p><p>愿者之间产生的友谊,以及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彼此分</p><p>担的良好感受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绵阳一起,成为</p><p>人们记忆和怀念的一部分。</p><p><br/></p>

tqren 发表于 2008-5-19 14:21:27

四个字:特殊情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绵阳:灾时的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