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地震相关知识大全 在不同环境中怎样避震?
<p><strong> 概述</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地震的产生</strong>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地震现象</strong>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造成人畜的伤亡,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a href="http://weather.qq.com/preend.htm?dc128.htm" target="_blank"><img alt="点击查看唐山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 src="http://img1.qq.com/weather/pics/5619/5619723.gif" border="0"/></a>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见浓尾大地震,旧金山大地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神奈川县发生泥石流,顺山谷下滑,远达5千米。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地震的术语和相关知识</strong>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地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浓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发生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海域的5.8级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也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达水平晃动。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有一样。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地震烈度是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划分烈度有定性和定量标准。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地震起因</strong>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1.构造地震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2.火山地震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3.塌陷地震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4.诱发地震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5.人工地震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全球两大地震带</strong>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像一个巨大的花环,把大陆与海洋分隔开来。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我国地处全球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渤地区,西南—青藏高原、云南和四川西部,西北—新疆和陕甘宁部分地区。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地震的预报</strong>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它来临之前是有前兆的,特别是强烈地震,在孕育过程中总会引起地下和地上各种物理及化学变化,给人们提供信息,只要人们认真观测并掌握地震前兆的规律,地震预报总有一天会实现。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震前的一段时间内,震区附近总会出现一些异常变化。如地下水的变化,突然升、降或变味、发浑、发响、冒泡。气象的变化,如天气骤冷、骤热,出现大旱、大涝,电磁场的变化、临震前动物、植物的异常反应等等。根据这些反应进行综合研究,再加上专业部门从地震机制,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变化、天体影响及气象异常等方面利用仪器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对发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报。如海城1975年的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就是一例。但是,由于地震成因的复杂性和发震的突然性,以及人们现时的科学水平有限,直到目前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世界上尚无一个可靠途径和手段能准确的预报所有破坏性地震。为此各国地震工作者和专家都在努力探索。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但是,地震预报是当代科学难题之一,地震预报远没有过关,还停留在半经验半理论阶段,全球每年在陆地上发生的几次七级以上地震及我国近些年发生的一些中强地震、特别是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都未能作短临预报。这些地震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因此,地震预报需要全世界科学家的共同合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地震工作者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才有可能最终在理论上攻克。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地震震级</strong>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弱 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⒋5级的地震;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中 强 震: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强 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称为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性,称为破坏性地震。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地震自救大全</strong>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对策。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学校人员避震</strong>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地震时,在街上行走避震</strong>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车间工人避震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地震发生时行驶的车辆应急避震</strong>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楼房内人员地震时应急避震</strong>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在商店遇震应急避震</strong>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服务员要组织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 </p><p><strong> 地震时的10条须知</strong>
</p><p style="TEXT-INDENT: 2em;">1. 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2. 摇晃时立即关火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3. 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4. 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5. 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6. 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7. 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8. 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9.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10. 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p><p style="TEXT-INDENT: 2em;"></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