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江:亦官亦商的革命“圣人”
<p> 张静江出身豪门,因“深信君(孙中山)必能革命,故愿尽力助君成此大业”,慷慨资助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此后,他还和许崇智、蒋介石义结金兰……</p><p>张静江:革命“圣人”原是商人</p><p> 1877年9月19日,张静江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南浔镇。<br/> 在清末,江南富庶甲天下,而南浔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实业家,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只小金狗”的说法。据《湖州风俗志》载:象、牛、狗其形体大小颇有悬殊。以此比喻各富豪聚财之程度,十分形象。民间传说一般以当时家财达百万两以上者称‘象’,五十万两以上不足百万者称‘牛’;三十万两以上不足五十万两者叫‘狗’。”<br/> 南浔张家正是“四象”之一,拥有价值白银1000万两的家产。同属“四象”的,还有张静江外祖父的庞家。</p><p>义举致残<br/> 张静江的童年生活是幸福的,从小养尊处优,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好骑马,在南浔镇的小街狭巷中,纵马疾驰的张静江也算一景,不过,他在当地并不是恶名远扬的纨绔子弟,由于爱打抱不平,当时被大人们称为“小侠”。<br/> 张静江的快乐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19岁的时候,在一次冲进火海救人时被严重烧伤,虽然大难不死,却髋骨摔折,股骨断裂,得了骨痛症,落下终生残疾,从此成为跛足。<br/> 按照晚清世家子弟的惯常路子,张静江专心举业。20岁的时候,张静江和苏州姚蕙成婚,姚蕙是前清翰林授山东学使姚菊歧之女,热爱文学,与张静江夫唱妇随。<br/> 没想到的是,张静江的厄运没有结束,张静江的眼睛又出现了问题,视力大受影响,并且影响到他以后的整整一生。由于视力问题,张静江只能放弃科举,转而研究书法和绘画,在鉴别古董方面痛下工夫。</p><p>亮相巴黎<br/> 张静江没想到的是,他在生意场上的成功,竟然是在十万八千里之外的巴黎。<br/> 结婚后不久,张静江由岳父介绍,认识了杭州的宦绅孙宝琦。孙宝琦当时是清廷派赴法国的公使,父亲用10万两银为他捐得江苏候补道头衔。后再经岳父推荐,张静江当成了出使使馆随员。<br/> 1902年,张静江在父亲张定浦的鼓励下,以商务参赞身份随钦差大臣孙宝琦到了巴黎。不久,张静江以侨商身份留居巴黎,并与助手周菊人筹办通运公司。父亲张定浦鼎力相助,出资30万元,帮他运销茶丝、绸缎、地毡、漆竹牙器以及名贵古董、字画、玉器、瓷器等。<br/> 凭着自己在古玩字画方面的广博知识,张静江经营古玩古瓷,兼销丝茶绸缎。张静江有一个原则,法国人喜欢什么他就卖什么,什么赚钱就做什么,看到奶涨价,就办了一个价廉物美的豆浆公司。结果,张静江“获利之巨,无法估计”。<br/> 不久张静江在巴黎成立通运总公司,并在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设分公司。<br/> 接下来,张静江在巴黎最繁华的意大利街开设开元茶店,茶店按照中国传统特色布置,带来了浓郁的东方文化,受到法国人的青睐。后来,开元茶店成了当地著名的文化沙龙,聚集着巴黎知识界、中西文化学术界的优秀人士。<br/> 在茶社,张静江还认识了蔡元培,他的思想也渐渐开始转变,投身于“反清”的狂潮。</p><p>革命“圣人”<br/> 张静江的祖父张颂贤是张家发达的重要人物,有过人的胆识和创业精神。张颂贤原本是做丝绸生意的,是浙江赫赫有名的大丝商。太平天国期间,浙江沿海世乱不定,盐官逃跑,张颂贤却看到了十分有利的机会,通过他已于常人的魄力和策略,在浙江做起了盐商。不久就成为了浙江盐业的巨头、大盐商。<br/> 张静江继承了祖父锐意进取的精神,多少有些“豪侠”风范。1905年,从法国回国的轮船上,张静江遇到了孙中山,并一见如故。上岸后,张静江给孙中山留下了地址,对孙中山说,今后若有困难就给我电报,并约定A为法郎1万元,B为2万元,C为3万元,D为4万元,E为5万元。对此,孙中山只能半信半疑,因为他见过不少口惠而实不至的“支持者”。<br/> 1907年冬,孙中山领导的西南四次起义相继失败,经济拮据。孙中山无可奈何地给张静江在巴黎古玩店拍去电报,代号为C。没有几天,张静江如数汇来3万法郎,革命党人奔走相告,认为这是“天佑”。1908年3月,孙中山为策划钦州起义,又给张静江拍去“A”字电,张随即汇出1万法郎。1个月后,孙中山为筹备云南河口起义,又向巴黎拍去“E”字电,张静江毫不犹豫地寄上5万法朗。<br/>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尊称张静江为“革命圣人”。<br/> 张静江对孙中山的投资超越了普通商人的眼光,也为他赢得了无上的地位和荣光。在孙中山之后,他又看上了蒋介石。<br/> 1912年,张静江在沪军都督、老乡陈其美处邂逅了蒋介石。四年后,蒋介石的上司陈其美因鼓动“倒袁”被暗杀于寓所。张静江邀蒋介石到他在上海开设的恒泰交易所任职。蒋介石由军旅生涯转向证券市场。没想到蒋介石屡战屡败,最后竟分文皆无,只好向张静江借钱糊口。据说,蒋介石开给张静江的借条有一寸多厚!</p><p>亦官亦商<br/> 1916年,经张静江提议,张静江、许崇智、蒋介石在上海焚香换帖,义结金兰。由于这一层关系,蒋介石成为黄埔军校校长后,张静江很快成了右派的核心人物之一,担任了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代理国民政府主席等职。不过,在1927年蒋介石的反共活动中,张静江和蒋介石有分歧,被轰出国民党中央,贬为浙江省主席。<br/> 到浙江后,张静江首先把莫干山的主权从洋人手里要回来,利用这些田地进行基础建设,说:“总理(指孙中山)提过的,革命就要建设,不建设,革命就要失败。因此,我党政军都可不管,惟有建设,我是一定要干的。”此后,张静江又接办了长兴煤矿和馒头山煤矿,创办了江南汽车公司、淮南铁路公司等。<br/> 尽管担任的是民国的官员,张静江却显露了他商人的本质,短短几年之内,他就通过矿山以及各种公司迅速地积累了财富,堪称奇迹。担任省主席期间,张静江只领十万余元的工资,却为浙江创造了高达5000万余元的财产。 <br/> 1930年,张静江与国民党新贵的矛盾日益加深,而蒋介石又有了宋、孔家族的后援,心灰意冷的张静江于1930年退出政界,客居美国纽约,在寂寞中笃信佛教。1950年,张静江在纽约逝世。</p><p><br/>编后:<br/> 在管理学上,“不值得”定律似乎一条最直白的提示——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br/> 反问一下,哪些事值得做呢?这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二是符合个性和气质,三是和现实的处境相适应。<br/> 张静江的一生看似顺风顺水,实则不是运气问题,而是和他的决策息息相关,他能够把自己的价值观、个性特征以及当下的条件综合起来,选择亦官亦商的道路。<br/> 张静江不满清朝的统治,又有任侠的个性,而当时内部动荡、外部受到列强挤压的工商业也很难有大的空间,张静江就放弃了“不值得”的祖业,投身宦海,最终名利双收。<br/> 可以说,在没有机会的时代,张静江硬是创造出了全新的机会,这背后依靠的,就是对事业“值不值得做”这样一个最简单的判断。<br/></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1 16:44:26编辑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