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管理之“道”---评
<p><font size="3"> </font></p><p><font size="3"> <font face="宋体">管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从简单的木桶原理到复杂的长尾理论,从常见的马太效应到常用的鲶鱼效应……管理学始终显现出双重化的“性格”:一面是思想深邃方法精妙效果完美的经典管理学理论;一面则是通俗简单如影随形般伴随你我的管理学“身影”。尽管以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为标志的系统、科学的管理学理论诞生至今不过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可是管理的诸多原则、理念、方法、技巧、手段等几千年来却不可否认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种生活之中。生活中普遍蕴涵着管理之“道”,虽不系统,但也凑效;虽非十分科学,但也八分没错。苦心钻研高深的管理学理论自是并非人人力所能及,也自是不大必要;然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中的管理元素、用管理的眼光看待生活却大有裨益,显得尤为实用。诚如《身边的管理学》编者所荐——没有大师的时代,我们从生活中学管理。<br/> 《身边的管理学》做出了一次勇敢且极具代表性的尝试。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高深的管理理论自是难以企及,通俗易懂的生活管理常识更易通达悟晓。作者用“不要和姚明比身高”、“如果不想听,就不要问”、“如果要找珍珠,就不要到沙漠”等大量而鲜活的生活实例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点滴体验,构成了管理理论的基础,也开启了管理智慧的源泉。本书从调整心态、有效沟通、行为控制、统筹协调四个纬度侃侃而谈,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引申,将管理的细节简明入理地娓娓道来,让读者听来倍感亲切,忽觉管理就在身边。譬如“人随鱼走”一节,作者从钓鱼高手善于分析鱼的生活习惯并据以确定鱼窝的经验谈起,继而引申出管理者也应让员工能够按照组织的意愿进行行为选择,既所谓的员工行为管理。这与成君忆在其《渔夫与管理学》一书中所提出的“渔夫式”管理如出一辙。又如管理学常用的矩阵分析法,就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将事情依据重要性和紧迫性分为四类:重要而紧迫、重要但不紧迫、不重要但紧迫、不重要且不紧迫,以此构成了我们处理事务的合理顺序,亦即所谓的“凡事有轻、重、缓、急,应酌情处之”的道理。可见,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蕴涵着丰富的管理哲理,管理学的理论也能很好的融入社会生活之中,只要你是一个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笔者曾经是一名管理学专业的学生,记得大学教授这样说过:“繁如国家大事、简若生活琐事,都需要管理,管理就是让事情变得有序、容易。”而今翻阅《身边的管理学》,再次深觉教授之语精辟。管理,其精髓是“理”而不是“管”。“管”不是目的,“理”顺事物、使人和事条分缕析才是追求。“管”与“理”是辩证的统一,“管”不仅要服务于“理”,还要“服从”于理。<br/> 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所谓指导实践其实质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管理作为一门理论,自然也不例外。体察生活中的管理现象,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技巧等,这是本书想要告诉给读者的,更是作者抛砖引玉之笔并衷心希望读者能够切实做到的。 <br/> 通过介绍一些管理学的常识,普及人们管理身边事务的意识,让高雅的学术走近生活,让高深的理论体现在浅显的生活常识中,这才是管理学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必然,也是各类学科不断发展的宗旨和应有之义。具有高深的管理学理论却缺乏管理常识,这类人的个人生活势必一团糟,也难以成为管理学的大家、大师,正如时下学科教授多如牛毛而大师却日益稀缺,究其原因,他们大都饱学理论而缺乏活学活用,故而大多是灌输理论的熟练“工匠”而难以成为有所造诣的“艺术家”;反之,虽不懂高深的理论,却能从生活中总结、归纳、品味出一个个有用的管理常识,可谓深得管理之“道”。<br/> 然而管理常识往往相对较为零碎、松散,不及管理理论系统化、体系化,这是本书或此类普及性读物面临的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处理不好,往往使成书缺乏系统性和逻辑完整性。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缺憾,诚如本书序言提到的“只是笔者对管理的一些个人认识”,尽管这点缺失并没有影响到该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但也足为今后效仿者加以重视和注意。由此可见,作为著书者,若想写出一本既系统完整而又通俗易懂的读物,一方面应当十分精通所阐释的理论,此为“深入”;另则又应具备活学活用的思维,此为“浅出”;“深入”而“浅出”,才有如易中天之品三国、于丹说论语,。至于,学术观点的正与误,时间和实践是检验的标准。</font></font></p><img src="http://images.dangdang.com/images/9255708.jpg" align="absBottom" border="0" alt=""/>[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17 16:55:23编辑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