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激荡30年》跟这个时代一样,都是不成熟的作品
<font face="宋体">企业家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写或者会被写成什么样。 <br/> <br/> “本书介绍了美国人最擅长的活动——成立和创建新的企业。”泰德罗在《影响历史的商业七巨头》中开篇明义地写道。这是一种多么自信而让人羡慕的描述方式,我也渴望用这样的语气来讲述中国企业家们的传奇。 <br/> 我最喜欢的作家是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影响了我的写作风格——商业到最后是冷血的,最终看到的是人性的挣扎。我别的不懂(在新华社浙江分社做了13年的经济记者),人可能专业一点好,研究一个文人、一个宗教还不如研究一个企业家,类别性比较强。 <br/> 国内财经书可以分成几大类别,一类就是管理,这一类中国没有创造能力,因为没有管理思想;第二类是理财;还有一类是励志,像《谁动了我的奶酪》,我都把它称之为“洗脑”;第四类就是现在我们在做的企业史。十年来我认为有几本书是有标志意义的——《联想为什么》、《海尔中国造》、《联想风云》。 <br/> 从企业家传记来讲,真正未来有价值的应该是自传。过去30年里有影响力的人,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鲁冠球都还没有作品出来。他们是否有被写的需要?我接触帮助过很多企业家出书,我认为他们是不清晰的,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被写或者会被写成什么样,有的是好奇,有的是虚荣,有的则是商业或者个人名利的需要。但像柳传志、鲁冠球,有极少数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会有历史感,他会想自己在历史上是怎样的。 <br/> 商业写作有三种状态:第一种是独立的状态;第二种是定制,用于公司宣传(比如20周年庆典);第三种是扭曲的状态,有人出钱“御用”你。前两部分都可以,第一部分是我们要提倡的,第二部分是被忍受的,第三部分一定是不可触碰的。 <br/> <img hspace="15" src="http://cn.qikan.com/qkimages/zgqy/zgqy200805/zgqy20080534-1-l.jpg" align="right" vspace="5" alt=""/><br/> 蓝狮子已经完成了娃哈哈、万科、科龙、吉利、苏宁等多本公司成长史或断代史创作,到2008年底,我们将达20多本(还会有李宁、深圳、张骞、中国百年商业史等)。再过两年会初见成效,三年到五年后形成规模,之后就会有标榜的意义。我认为我们做的是正确的事情,至于它是否高级或者有价值,那是这群人的能力问题。 <br/> 《大败局》是失败案例、公司通史,《激荡30年》则是编年体、没有主角的草民史,写完以后我怅然若失,序言的那个标题好像一个预言:“对历史的本质我始终迷惑不解”。我只能说,这本书跟这个时代一样,都是一部不成熟的作品——编年体很难控制,你会迷失于细节的丛林,30年30匹马你怎么骑得过来呢?而且越到眼前越看不清楚,历史学家都是远视眼,我对2006年、2007年写得就不是很满意。 <br/> 我们也逐渐归结出一些心得,并将之作为创作和出版准则:一部优秀的公司史必须有自己的坐标系;尽量走进公司的档案室;没有公共研究价值的公司隐私不应该被暴露;不要试图用一本书去“终结”某家公司;要经受时间的考验,大多数的公司史都会速朽,包括我自己的能够超过3年就合格了,超过5年就了不起了。 <br/> 更重要的是,一定需要口述实录!这是件又花钱又花时间的事情,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比如说柳传志的口述谁来跟他访谈?唐德刚式的人太少了(编者注:唐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创口述历史,曾为胡适、李宗仁、顾维钧、张学良做口述历史——这也是企业史很重要的方式)。 <br/> 当代史真的很好玩。奥本海默基金的创始人利维写了一本《华尔街精神》,他说自己是惟一有资格研究华尔街精神状态(贪婪)的人——他在大学期间“变态心理学”得了A+。哈哈!我不认为自己写企业史有资格,我估计会被抛弃,我是学新闻出身的,我之所以做《激荡三十年》,是相信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但再往前拓进的话就不是我的使命,我也做不到,那需要另外一个专业的人来做。 <br/> 我很喜欢的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回忆录《旁观者》中说:“我从来没这么高兴过,我终于发现我不属于那一群人。”我也是。 </font><br/>《中国企业家》2008年第五期 吴晓波 今天刚刚买了少激荡三十年的下册.一本书的好与坏,一方面要看这本书中有什么东西,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看从这本书你可以看到点其他什么的.如果两个都有的话,这本书是非常好的书了,如果两个占有一个,也不错了,两个都没有,就是一般的书了,如果什么都没有,还会给你带来负面的东西,寻就是一本坏书了! 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珍惜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