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是否会成为第二个中航油?
<p>中国平安创纪录的融资方案最终被通过了。按说,美元贬值的当下,确是大举收购海外资产的良机。但是,平安是否能够就此一跃成为世界级金融综合服务公司,我个人深表疑虑。</p><p>第一,平安的既往海外经历不理想,07年一年便有上亿元的亏损。这一点很难让人相信,平安的未来会转危为安。</p><p>第二,任何一家卓越的公司,都会善待股东。但平安此次融资案却拒绝解释自己的融资用途。虽说彪悍的人生无需解释,但那毕竟仅指个人风格。如果一家公司的高管认为公司就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股东只是其博命的后勤,我很难相信其会对股东的资产负责。这一点让我想起了中航油的陈玖霖。</p><p>下面转引一篇媒体报道,算是参考。</p><p>平安巨额再融资获通过:谁是赢家?</p><p>金融时报 </p><p>中国平安〔股吧 行情〕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A股(约800亿元)和412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再融资方案,未经任何修改和调整,最终在3月5日的股东大会上获得高票通过。</p><p><br/> 一个饱受市场诟病的巨额再融资方案,最终顺利获得通过,究竟谁是这场融资盛宴的赢家? </p><p><br/> 市场显然不是赢家。一方面,中国平安开了一个狮子大开口式的圈钱先例。正如中国平安最大的基金流通股股东诺安基金所说,目前中国平安的资本金比较充足,没有必要再大规模融资,而且融资后投资项目质量如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会给公司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一个中国平安,上市之时刚融资数百亿元,不满一年,又提出如此巨额再融资方案,如此轻松的融资方式,如此奢侈的融资数额,直让嗷嗷待哺需要融资的公司艳羡不已。如果中国资本市场的再融资可以用中国平安的行为来定义,那么,这个市场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会以投资者信心的坍塌来演绎。因为一个只知索取、不谈回报的融资无度的市场,迟早会让市场资金枯竭,让投资者闻之却步,最终市场会因为过度低迷而失去融资功能。另一方面,当一些上市公司奉行融资市场化原则,以至想融多少就融多少时,这一看似交由市场决定的再融资市场化取向,恰恰反映了中国这个“新兴加转轨”的资本市场目前存在着乱象。比如,我们采取的是新股发行审批制,我们用政策调控着市场指数,我们监管着市场的许多融资行为甚至上市公司的重组,但我们却可以在行政调控的市场之外,给了中国平安一个“纯市场化”的再融资空间。指数空间的政策调控与再融资市场化的不对称共存,使得这个市场再次沦为圈钱者的乐土。这不仅给了后续圈钱者一个榜样和示范,也不能不是对投资者信心的一个严重打击。资本市场是直接融资的场所,股市原本就有资源配置的功能,这都没有错。但前提是,我们必须了解融资者的项目和目的,以及我们的市场是怎样的市场。如果资本市场不是一个纯粹的市场化下的市场,那么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就不能采取纯市场化的取向,任其恣意妄为;如果我们承认当前的资本市场是一个需要政策调控的市场,那么,中国平安这种恶意圈钱的行为就必须严格限制,甚至坚决制止。 </p><p><br/> 中国平安的投资者也不是赢家。平安巨额再融资在股东大会上以92%的赞成票获得通过,个中原因是所谓交易型投资人是主要的反对方,而长期投资人更容易理解公司的决策。不过,这些所谓的长期投资人将会继续品尝他们以“市场”投票的方式种下的市场恶果。当中国平安从149.15元跌到2008年2月25日的65.05元时,市场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而且今后的市场还会继续以事实告诉这些投资者的选择,任何决定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因为一个信息并不透明的融资行为,其后的盈亏,上市公司同样可以找到许多搪塞和应付的理由。或许有人会说,中国平安融资的目的是为了收购海外受次贷危机影响而被低估的保险资产,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一大幸事,是大小股东的双赢之举。且慢,谁能保证中国平安收购的海外保险资产就是最便宜和最划算的,难道全球其他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对如此诱人的投资机会视而不见?何况,中国企业收购海外资产又有多少次捡到了便宜;即便这样的资产真的被收购,谁能保证它能给投资者带来不俗回报。 </p><p><br/> 监管层似乎也不是赢家。马明哲说,如果这次股东大会通过,一定会根据市场的状况,审慎考虑再融资的时机、规模以及市场的承受能力,将以股东的根本利益为首要考虑。中国平安是否真的把股东的利益放在了首位?如果考虑到了股东的利益,中国平安的股价就不可能被股东通过“以脚投票”的方式“腰斩”,市场也不可能对中国平安的再融资行为有如此多的诟病和过激反应。现在,尽管市场不欢迎中国平安的再融资行为,但中国平安并未因此而停下任何脚步。而且,平安已取得了股东大会高票通过的初步胜利,下一步将把再融资能否获得通过的皮球踢向管理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说,“我们不是一概反对再融资,而是反对以圈钱为目的的再融资”;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说,“将会严格审查A股公司的融资方案”。如果我们没有给上市公司再融资立法设规,比如股票上市几年后方可提出再融资、上市公司再融资必须与再融资回报挂钩考虑等等,那么,管理层在审批中国平安再融资申请时,将会陷入两难境地:如果遵循市场化原则,那么只要上市公司股东大会通过了,监管层就没有什么理由否决;如果要考虑市场承受力,对中国平安的再融资项目进行严格审批,那么管理层将依据什么? </p><p><br/> 市场不是赢家,中国平安的投资者也不是赢家,监管层似乎同样也不是赢家。那么,谁是赢家?看看中国平安前十大股东的排名和占比,我们就知道,赢家可能甚至只能是第一大股东汇丰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和第二大股东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因为,他们分别持有中国平安24.19%和23.99%的股份。当中国平安用中国老百姓的钱把自己做大后,能尽情分享最大收益的当然除了汇丰还是汇丰。<br/> </p><p>该贴来自群组:《家书》交流<br/></p> 当中国平安用中国老百姓的钱把自己做大后,能尽情分享最大收益的当然除了汇丰还是汇丰。<br/> 据说马明哲的年薪是一千三百万! 最近见了一位保险精英,打听到她的工资1万每月,才做了两年! <p>再现李鸿章式的领导人呀!</p><p>股市都存在十几年了,居然还没有一个关于再融资的规矩.就算是SB,什么也不会,学学外国,把国外的那一套学过来也行呀.</p> <p>最近平安的传言很多呀,都不知真假,一些论坛有传,但百度却搜不到相关...</p><p>所以,......弱弱关注下最近平安事件,,,,</p> <h2>水皮:揭开马明哲和平安公司的丑陋画皮!</h2><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645056">平安保险董事长马明哲伸手狂吼:喂,快掏钱来!<br/>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拍案怒责:呸,谁叫你炒股来着?!<br/><br/>一南一北,一官一商,一个市场监管者和股民服务者,一个市场被监管者和被股民监督者,在西元2008年的中国上演了一出世界资本市场上空前的荒唐闹剧!) Z6 6一直以来,平安保险被公信力极其微弱的中国媒体塑造成成功企业的形象,而自称”二十年来一直为平安竭诚服务”的马明哲被塑造成一个高瞻远瞩的伟大企业家,可惜,随着平安融资风暴的掀起,这一层层画皮被难以禁锢控制的互联网血淋淋地撕开:<br/>个平安从哪里来?<br/>平安的崛起是源于优秀的管理团队超人的智慧和高强的辛劳吗?非也!看看平保的历史就知道了!<br/>平安是中国第二家被批准设立的保险公司,在其设立的1988年,有国家匪夷所思的投资管制,即使在自己家楼下开一个小卖部,也要准备好重礼联络好关系,然后工商税务等大大小小的衙门去签字盖章,稍有差池,就未必能成,更不用说金融企业了,我想当时即使中国有个别勇于拼搏敢于投资的企业家,他们可能会想到月球上面开一个高尔夫球场,但是绝对不敢想像在中国能被批准开一家银行或者保险公司。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马明哲和他的平安保险粉墨登场了。当时的竞争对手中国人保依然是一个衙门式的企业,和当时的银行职员一样,人寿的职员连自己是企业职员还是事业单位官员都分不清楚,赚钱并非光荣的使命和必须的职责,而诞生于当时改革开放前线深圳的平安却拥有当时被视为犯法的手段(比如高额回扣)和经过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洗礼的员工,于是,在广袤的中国领土上,一个被捆住了手脚、蒙住了眼睛、昏睡着的老人和另外一个手脚灵活、目光清晰、头脑清醒的年青人展开了竞争,虽然未能将老人消灭,却占夺了老人家的田地,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空间。所以平安是畸形的中国行政垄断制度的奶水养大的。时至今日,平安依然玄妙地享受着行政垄断拉偏架式的照料:比如成立于1949年、市场规模和资产规模都大于平安的老国企中国人寿没有获得银行业务、证券业务的许可,而平安证券啊,平安银行啊,却紧锣密鼓地在各地挂牌开张了!<br/><br/>平安其实是一个空壳企业<br/>平安是一个优质的企业吗?非也!看看平安的财务报表就知道了!<br/>马明哲不止一次地宣称:平安总资产6000多亿元,其实是一种利用中国大多数百姓没有财务专业知识而进行的有意的误导:根据平安去年9月30日的财报,平安总资产6237亿,而负债高达5187亿,净资产1000亿出头,在这1000亿中,不要忘记,发行H股拿回来132亿,发行A股又拿来400亿,而在去年那个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中炒股票等投资收益又有461亿元,加一加是多少?再加上卖给其他莫名其妙的股东的拿回来的股本大概有几十亿元,也就是说,此前属于平安积累起来的真正的净资产居然是0!作为一个垄断形式存在20年、号称三大主业九大公司的全国性的金融企业,近二十年积累居然没有积累一点净资产,这能算是优质公司吗?!<br/>平安融资是恶性骗钱<br/>首先,仅仅有1000亿净资产的平安,跟全世界任何一家银行独立贷款1600亿,有一家银行会贷给他吗?答案是不可能的。银行有稳定的收益不挣,中国老百姓却愿意进行没有承诺保证的冒险吗?!其次,如果平安投资的项目收益丰厚,要么向大股东定向增发,肥水不流外人田嘛,要么发债不发股,因为发股会摊薄股东的权益,而发债只要支付4%左右的利息,如果平安筹集的资金收益能超过4%,发股票是划不来的,也就是说,平安投资的项目连4%以上的收益心中都没有把握,却大咧咧地手一伸:“拿1600亿来”,这不是拿老百姓血汗去赌博又是什么?股再次,不要说西方证券市场上的公司经营者对大众投资者谦卑讨好,就是在中国找人借钱也要笑脸相迎吧?可是马明哲找人投资(拿去就不还了)却是连个笑脸都没有:当市场闻之变色飞流直下的初期,全国亿万百姓每天在媒体的字里行间用放大镜苦苦寻找,希望平安因为良心和愧疚而出来圆个场,说句软和话,比如象浦发一样说些规模啊、时机啊、可能啊的场面话,让大家喘口气,可是平安根本就不拿一亿股民的捶胸顿足当回事,先摆出一副“你们全死关我屁事”的姿态,置之不理,过两天了记者小心翼翼地问平安“市场上骂声一片了,你们……”,平安发言人斩钉截铁地回答,“没有变化!”最后开股东大会表决了,马明哲总该拿出点像样的东西来告诉股民“我为什么要增发”了吧?1600亿啊,建设三峡、京沪高铁或者任何一个百亿以上规模的投资,什么可行性报告啊,什么认证啊,什么图纸啊,至少要有装几大卡车的资料吧,而马明哲的1600亿却什么也没有,理由就一个:“增发要比不增发好!”,穷尽世界投资史,有谁见过一个公司用这个理由向投资者筹资的?!更何况是1600亿啊!你去跟人家借钱,理由说“你借我要比不借好”,你去向姑娘求爱,理由说“你嫁我要比不嫁好”,除了被人家轰出来或者打跑,还有其他可能吗?</div> <p>上面的贴是网上流转的,也不知真假,还有其它一些,偶就不贴了,只是弱弱的关注下...</p><p></p><p></p> <p>水皮说的一针见血,只是股民也只是不理性的跟着庄家喝汤,要是被庄家抛弃就大哭,这有什么用?</p><p>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股票市场的钱被外国资本家拿走了原因</p> 我看够呛,,中国的企业,,在这种体制和人文的环境下,很难突破瓶颈,长足发展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