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文------"再融资门"向民意和监管发出挑衅
<p> <font face="" size="2">3月5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平安2008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在深圳举行,1200亿元的再融资方案获得通过。这一数字虽然比起1600亿元有出入,却是中国平安市值缩水的结果。也就是说,中国平安并未作出大的让步。 <br/><clk></clk> 而在2月25日,中国平安新闻发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表示:“<nobr id="key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公司</nobr>注意到了中国证监会发言人的谈话,公司再融资方案是按照法律规定在履行内部法定程序阶段,公司会根据市场的情况,慎重考虑筹资时机、规模及资本市场的承受能力……” <clk></clk><br/> 中国平安的固执和对民意的漠视,通过再融资方案表露得淋漓尽致。 <br/><clk></clk> <nobr id="key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上市</nobr>公司再融资本身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是,这种市场行为如果忽略时机、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就可能演变成为恶意圈钱行为,给投资者造成伤害。 <clk></clk><br/> 事实上,纵观最近沸沸扬扬的再融资潮,受损最大的就是散户投资者。这不得不令我们拷问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 <br/> <b>一、谁为投资者的损失承担责任</b><br/><clk></clk> 1月21日,平安发布公告,该公司董事会已全票通过增发意向,决定配售不<nobr id="key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超过</nobr>12亿股A股,并发行不超过412亿元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用于补充资本金和对外投资。以公告发布前1月18日平安A股的收市价格98.21元计算,中国平安再融资的规模达到1600亿元。 <clk></clk><br/> 此公告一出,中国平安的股价暴跌,其3月4日的收盘价是67.1元,与1月18日的股价相比,投资者每股损失31.11元。而由于中国平安再融资引发的沪深股市暴跌,数万亿元市值灰飞烟灭,投资者的损失惨不忍睹。 <br/><clk></clk> 但是,这丝毫未引发上市公司的恻隐之心。问题正在这里。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投资者的利益没有同向性联系,上市公司不必为股价的下跌承担责任,所以,他们可以听任自己的股价缩水而无动于衷;同时,上市公司也不必为由于自己的不当行为导致的整个<nobr id="key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大盘</nobr>下跌承担责任,所以,他们同样可以无动于衷。 <clk></clk><br/> 这种离奇的现象,在国际资本市场还能找出第二个吗? <br/><clk></clk> 股权分置改革意在把大股东与投资者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它最多只是把大股东与机构投资者的利益联系在了一起。散户投资者其实在被边缘化。此前,有报道称,由马明哲等中国平安高管组成的团队,集中拜访了上海、北京多家<nobr id="key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基金</nobr>公司相关负责人。那么,有谁真正关注散户投资者的感受? <clk></clk><br/> 在3月5日的投票会上,散户投资者“情绪较为激动……现场投资者的提问火药味严重,提问涉及到平安增发是不是为了圈钱,是不是为了救汇丰,是不是造成平安股价甚至是整个A股市场股价的下跌等方方面面”,但是,中国平安依然可以忽略这种声音,因为他们掌控的票已经足够了。投票结果在未投票前其实就已成定局。散户投资者真的很可怜! <br/> 某网站的调查显示,超过92%的股民反对中国平安再融资。这是一种民意。然而,这种民意相对于机构,太容易被上市公司忽略了。在利益面前,上市公司不惜对民意发出挑衅与示威。 <br/> 许多上市公司喜欢大谈社会责任,如果一个公司置投资者的利益于不顾,置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于不顾,那么,这样的上市公司所说的社会责任在哪里呢?当他们以近乎挑衅的行为完成对民意的示威,他们还有资格谈论社会责任吗? <br/> <b>二、假如再融资成为做空股市的利器</b>
<br/><clk></clk> 从固有功能来看,再融资其实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当它作为一种工具被人使用或利用的时候,就有可能成为破坏资本市场<nobr id="key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健康</nobr>发展的一种利器。 <clk></clk><br/> 庞大的再融资计划对股市的杀伤力已经在这波股市大跌中充分展现出来。 <br/> 可怕之处在于,假如一个公司并不是真的指望再融资获得最终批准,而仅仅是通过再融资制造出来的强大利空因素做空股市,以便为一些利益集团低价建仓提供便利,那么,对于这种行为有制约吗? <br/> 至少,从目前来看还没有。无论再融资计划最终是否获得通过,上市公司都是赢家。倘若再融资计划不能通过,结果如上;倘若再融资计划获得批准,由于增发价格要参考前20个交易日的均价,股价下跌就能使一些人获利。在这种情况下,散户投资者几乎是唯一的受损者。 <br/> 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结局。 <br/> 如果一个上市公司可以随意狮子大张口,肆意利用离谱的再融资计划做空股市,与某些利益集团里应外合,达到低价建仓的目的,势必会让一部分投资者尤其散户投资者成为牺牲品,甚至可能让整个资本市场成为牺牲品。 <br/> 再融资的危害与可怕之处正在这里。 <br/><clk></clk> 在我们的金融日益走开开放,我们的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这一漏洞是可怕的。如果没有制约利用再融资做空股市的制度<nobr id="key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设计</nobr>,中国的投资者和中国资本市场,必将付出更沉痛的代价。 <clk></clk><br/> <b>三,谁在拿股民的血汗钱去豪赌</b>
<br/> 提出庞大再融资计划的上市公司,大都有外资背景。这种巧合或值得思考。 <br/>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br/><clk></clk> 其一,倘若果如此前媒体<nobr id="key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报道</nobr>所言,再融资是为了救外资大股东,那么,对于这种投资如何监管?如果这其中隐含着猫腻,将对投资者带来损害,该如何避免? <clk></clk><br/><clk></clk> 其二,截至目前,我国公司在海外的大手笔投资有赚钱的吗?中国资本市场的良好成长性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是最为国际市场所羡慕的,然而,我们却舍近求远,拿纳税人或投资者大把大把的血汗钱去豪赌。比如,中投公司在还没有成立的时候,就将30亿美元投向<nobr id="key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美国</nobr>私募基金黑石集团。然而,黑石上市后股价持续下跌,截至目前中投账面亏损已高达45.1%,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黑石基金看好中国市场,要向中国投资。中国人的钱转一圈又回来了,只不过仅回来一半多点;中国平安2007年11月投资18.1亿欧元购买的9501万股富通股票,平均每股19.05欧元,而截至1月24日,富通收报14.62欧元,这意味着中国平安投资的18.1亿欧元已出现约4.2亿欧元(约44亿元人民币)的浮亏。 <clk></clk><br/> 笔者并非认为国际市场不可投,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勇敢地走出去。问题在于,走出去的目的是为了获益而非赌博。以这种屡投屡亏的近乎弱智的扔钱行为,如何让人相信其投资能力?如果一个公司在不需要证明自己业绩的情况下,就可以疯狂地融资四处挥霍,这对投资者是否公平? <br/> 投资者的钱是血汗钱,不是谁都可以随意挥霍和浪费的。 <br/> 上市公司想拿股民的血汗钱去豪赌,至少要证明他有能力,至少要证明他没有智障缺陷,至少要证明他虽然有智障缺陷但最起码运气还够好。如果一个公司一出手就亏损,既不够聪明运气也不够好,它有什么资格融资到海外豪赌? <br/> 我们看到,在中国,所谓的战略投资,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弱智者豪赌的代名词,或欺骗的代名词。 <br/> <b>四,再融资应该立规矩</b>
<br/> 眼下的再融资几乎快赶上“随地大小便”的野狗了,只要它有需要,翘翘腿即可。 <br/> 再融资不是这样的吗?想再融资就融资,想融多少就融多少。完全处于不设防状态。也正因此,每当市场上有关于再融资的传闻,投资者都会相信,并疯狂抛售。投资者脆弱的心态正是再融资的无序与混乱导致的。 <br/> 虽然“年报准则”规定:“公司应当披露为实现未来发展战略所需的资金需求及使用计划,以及资金来源情况,说明维持公司当前业务并完成在建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未来重大的资本支出计划等,包括未来已知的资本支出承诺、合同安排、时间安排等。同时,对公司资金来源的安排、资金成本及使用情况进行说明。公司应当区分债务融资、表外融资、股权融资、衍生产品融资等项目对公司未来资金来源进行披露”。但是迄今为止,有哪个上市公司真正执行了? <br/> 即便是中国平安高达1200亿元的再融资,其用途不也是众所纷纭吗?如此庞大的再融资,竟然成了猜谜游戏。我们这个市场的制度缺失已经到了近乎搞笑的地步! <br/> 事实上,无论是中国平安还是浦发银行,他们的再融资都显得过于“紧锣密鼓”。中国平安去年3月份才完成A股首次公开募股(即IPO),在上市不到一年,就推出1200亿元的再融资计划。而浦发银行60亿元债券的再融资刚刚发行完毕。而这些公司并一定真的缺钱。据wind统计,仅2007年7月至9月,中国平安就动用2458亿元参与新股配售,这说明,它并不真的缺钱。 <br/> 倘若不给再融资立下规矩,中国平安再融资1200亿元,比中国平安更牛的中国人寿就可以再融资2000亿元,比中国人寿更牛的工商银行就可以再融资3000、4000亿元……疯狂圈钱的结果必然是资本市场彻底玩完! <br/> 中国平安顺利通过再融资计划,把皮球彻底踢给了监管部门,何去何从,只能由监管层来决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中国平安的再融资计划最终获得通过,将是一场噩梦的开始。而在监管层审核这些再融资计划的时候,切莫忘记严格调查借助再融资计划幌子进行的各种内幕交易行为。我坚决响应并支持对那些挑衅民意的上市公司产品进行抵制的正义做法——做人不能没有骨气! <br/> 于2008年3月6日凌晨</font></p><p><font face="" size="2">[<font color="#000000">读了时寒冰的文章,深感当下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及其管理者,已经充分代表了一部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全然不顾中小投资者的命运.在资本决定意志的市场中,中小投资者的弱势地位十分明显,而这篇文章之振聋发聩,使中小投资者应该用脚投票,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大股东及其管理层无视中小投资者的现实,又必须去抗争.我支持该文章的观点</font>.]</font></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