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erwater 发表于 2008-1-9 11:07:57

关于文学

<DIV><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e8cf">自从结婚之后,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茫茫然之间,想起了朱自清对于时间流逝的名篇《匆匆》:</SPAN>“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DIV>
<DIV>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虽然是作者20余岁时的感怀制作,但今天读来,依然更给读者以启迪,由此引发联想与思考。细细数来,那个年代竟然是中国近代史上真正的百花竞放的年代。鲁迅,胡适,巴金,老舍,郭沫若,老舍,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钱钟书几乎都在那个时期奠定了自己在文坛上的地位。很多的经典作品今天读来仍然难以释卷。而我们看一看进30年来的文坛,很少有传世之作,很少有警世之作,很少有直动人心之作。我们有了美女作家,有了号称用身体来写作的人物。但很少对于自身文化的反思,缺少了对于历史更深层面的解读,罕见对于世界更宽广的探寻。我们的作家群创造了大量的快餐读物,用他们来填补日渐空虚的心灵,结果只能是愈发的空虚与飘渺。</DIV>
<DIV>为什么会这样?政府倡导的百花齐放变成了杂草丛生,很多人对于自身语言的掌控能力下降的很快。作文写成了新闻联播,感悟变成了八股。观点被阉割,针砭被视为不和谐。反观海峡对岸,电视语言多彩,文字作品多样。虽然也不见得能称得上传世之作,文字的应用平均水品显然要平均与我们之上。不习惯于思考,不能通畅表达的民族,即使富起来,又能怎样?</DIV>

慕龙 发表于 2009-2-16 12:20:49

<p>好声音还是有的,但是好声音能不能传播出来就是另外一回事!</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