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盘点:2007年的十大管理话题
<p> 2007年,对于管理学界来说,似乎是平静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没有诞生“蓝海战略”、“世界是平的”这样振聋发聩的管理学说;WEB2.0没有在一年之间带给互联网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社会责任已经被很多组织或主动或被动地纳入其使命;“中国制造”就像套在中国经济上的金圈,好看,但总有应付不完的“紧箍咒”。<br/><br/><br/> 但整理过去一年的报道,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很多跟企业发展战略休戚相关的管理关键词,它们或者预示着新的企业战略、或者已经成为一种企业管理的最佳实践、甚至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br/><br/> 一、管理文明<br/><br/>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排污、耗能国;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后,企业纷纷裁员;中国玩具企业在2007年遭受的重创等经济事件说明,中国的企业管理水平的发展远远与经济实力及全球责任不匹配。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企业从对管理的无知到认识,再到深刻反省,接下来是否能在经济领域承担建立起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任呢?<br/><br/> “管理文明”,意味着不再满足于单一某方面的增长与成长,而是企业管理全面、体系性的提高,同时意味着企业基于自身战略,将对社会进步承担更多责任,贡献更多价值。<br/><br/> 中国企业家正在受到管理文明整体贫弱的困扰,这导致高效率却疏于责任,高成长却倍受质疑。“三十而立”,中国企业应在文明与成熟中,为持续健康成长,赢得市场、利润,同时赢得尊重而努力。<br/><br/> 二、“国学”式管理<br/><br/> 国学热是个社会话题,更是个管理话题。在过去的几年中,不断有学者或企业家不遗余力地将中国的古代经典跟现代管理结合起来。古典小说成为管理案例;诸子学说成为管理理论。2007年,由于“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的推动,“国学”热更是到达了一个新的沸点。企业培训中“国学”更成为热门的课程。<br/><br/> 但“国学”到底是什么?好像还没有什么定论。企业家到底从“国学”中学什么?恐怕多数人还感到茫然。但有一点共识是,“国学”论“道”,这对于浮躁的管理学界,对于过于追求“技术”取胜的管理理论来说,是值得企业管理者们认真思考的。<br/><br/> 三、后奥运战略<br/><br/> 在11月5日结束的第16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后奥运战略”,这个年会主题之一,成为与会者热烈讨论的话题。<br/><br/> 2008年,对中国,远不只是时间概念,或体育概念,更是一个经济概念,所有与“奥运会”相关的事物都成为了各商家眼里最热的卖点。但随着奥运会的日益趋近,人们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企业如何面对一个投资及消费热潮的突然消退呢?国家经济的趋势将怎样发展?下一个值得关注的营销机会将在哪里、何时出现呢?这些恐怕都是企业管理者们应该提早思考的问题。<br/><br/> 四、绿色经营<br/><br/> 在全球关注“环保”的国际环境下,众多企业也都给自己贴上“绿色”的标签,尤其是各大涉及能源、化工的企业,都把节能当成第一要义,生怕自己“绿”得不够。中国政府更是将“环保”提到了最优先级考虑的大事一级,不仅要承办一次“绿色奥运”,还提出了“节能型”社会的目标。特别在今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绿色”已首次成为中国都市大众和主流舆论共同关注的焦点。<br/><br/>而在企业层面,与以往不同的是,过去很多高能耗企业把“环保”看作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刃,但在今天,很多领先的国际企业已经发现了“节能减排”这个趋势的无限商机。GE就不遗余力地推广其“绿色创想”战略,并且已经成功地创造了高额利润。<br/><br/>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环保”将成为企业最好的产品附加值,也将成为其良好声誉的标签。 <br/><br/> 五、“可视力”管理<br/><br/> “可视力”与日本精细化管理方式同系,它所强调的是,管理在信息化之后依然离不开人。自2006年企业家们有机会进入丰田、宝马等公司,现场考察这些企业的先进经验。现场学习确实发现了“现场”——“可视力”。“可视力”重视人的管理,认为现场仍应放在管理中的第一位,而在现场最根本的就是要发现问题,所以要看得见,要“可视”。如果管理者根本不能发现问题,或者不愿意看见问题,也就谈不上解决问题了。<br/></p><p>六、契约精神<br/><br/> 2007年最热门的经济新闻之一无非就是娃哈哈和达能的纠纷。继而,众多合资企业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已经打下一片江山的民族品牌,争相与外商合资以获得竞争优势,然而他们的命运并不像想像的那样。多数企业的品牌没有得到预期的发展,有些甚至销声匿迹。<br/><br/> 但娃哈哈与达能之争,最让公众关注的,是舆论围绕“契约精神”,对“商业信用”、“资本强权”、“民族品牌”、“商业陷阱”、“国际化需求”等相关问题的热烈争论。而这些,也正是中国企业在选择外资合作伙伴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他们中的多数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娃哈哈与达能的官司还在审理之中,即便这场纠纷以娃哈哈全胜而告终,也难免在很多层面上伤痕累累。<br/><br/> 七、商业模式升级<br/><br/> “中国制造”在2007年遇到前所未有的打击。<br/><br/> “世界工厂”这个名头如果最初还让我们有些沾沾自喜,现在听起来已经充满了嘲讽的意味。而今天“中国制造”要面临的挑战,除了要应付各种“标准”之外,还有更复杂的国际环境:周边亚洲国家更低廉的劳动成本、西方厂商对环保和用工条件更苛刻的要求,甚至对反中国制造的国际情绪。<br/><br/> 摆脱过去埋头制造、对上下游毫无话语权的商业模式,恐怕是“中国制造”最急需的出路。<br/><br/> 八、社会责任创新<br/><br/> 社会责任的确成为2007年非常热门的话题,各种评选、报告、甚至威胁“中国制造”的各种标准,让众多企业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在国际合作伙伴越来越将“社会责任”当作合作前提,而公众也将其视做一种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的时候,如何将“社会责任”价值最大化,成为各企业关注的问题。<br/><br/> 2007年5月,提出了“社会责任创新”的观点。我们发现:越是那些在承担社会责任上勇于探索的企业,越是那些能将社会责任与自身战略相融合的企业,越能收到更高的经济回报,同时其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可持续。<br/><br/>九、西点领导力<br/><br/> 领导力是企业管理中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话题,2007年的流行热点是“跟西点军校学习领导力培养”。人们发现:那些从西点毕业的军官们,在离开部队步入商界之后,竟然纷纷成为商业巨子。他们在商场上挥洒自如的领导才能简直让人怀疑,西点是所军事院校还是所商学院。<br/><br/> 6月间,北大国际MBA甚至从西点请来两位军官,为商界学子们亲身传授领导力培训的秘笈。事实上,早也有人提倡“向解放军学管理”,依据是中国第一代真正的企业家中,不乏军人出身。不过,如何将军校的培训方法,应用到企业的培训或者商学院的理论学习中,似乎还是个期待继续探索的话题。<br/><br/> 十、雇主品牌<br/><br/> “最佳雇主”评选在2007年,开始真正受到中国企业的重视了。这意味着企业的管理者们开始重新认识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开始真正意识到“雇主品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形象至关重要的作用。<br/><br/> 2007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劳动合同法》,并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法”中最令人关注的是:雇员被视作“弱势群体”得到了更多的利益保护。这意味着那种一味压低用工成本、忽视员工权益、感受的粗暴管理必然遭到法律的惩罚。<br/><br/> 而“最佳雇主品牌”的建立,则可以视为企业重新架构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战略。</p>管理仿生学:狼道之终极杀阵
<p><strong>管理仿生学:狼道之终极杀阵<br/><!--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br/></strong><font size="2">在孤胆英雄遭受失败的地方,团队、富于效率的合作方能够取胜,这就是“狼道”。 <br/> 在北美草原上,北美野牛是北美洲最为凶悍的动物,体重达1000公斤,头顶锋利双角,即使面对最富攻击性的捕食动物,也毫不退缩。但今天,它遇到了一群狼。 <br/><br/> 狼群杀阵 <br/><br/> 狼在牛群四周游荡,并非漫无目的,而是盯住猎物。北美野牛觉察到危险,增强了戒备。但狼的体重只有40公斤,和家犬的体重相同。这些凶悍的北美野牛为什么还要担忧呢? <br/><br/> 为获取成功,狼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协作狩猎和选择合适的猎物。如果在选择目标时发生失误,最终会葬送自己的生命。所以,狼必须寻找老弱病残的猎物。 <br/><br/> 整个牛群休憩时,体弱的成员混杂在强壮的野牛里难以分辨,狼只得耐心等候。此时,继续靠近牛群将遭到攻击。狼群必须把体弱的野牛隔离出来,渐渐地,它们包围了野牛。 <br/><br/> 空气异常紧张。强壮的野牛并不担心,它们没有受到威胁。但体弱的野牛无法抗衡,终于,在奔跑中,一头野牛被狼群捕获。 <br/><br/> 科学研究证实,狼群善于捉弄比自己虚弱的动物,而很少攻击强壮的猎物。独自狩猎时,狼会遭到大型猎物的反击。这就是狼群采取全方位进攻的原因。这个原则也适用于集体防御,微小的生物只要团结起来,就能够击败入侵者。 <br/><br/> 狼是最善交际的食肉动物之一。它们并不仅仅依赖某种单一的交流方式,而是随意使用各种方法。它们嚎叫、用鼻尖相互挨擦、用舌头舔,使用包括唇、眼、面部表情以及尾巴位置在内的复杂精细的身体语言或利用气味来传递信息。 <br/><br/> 在冬天,一群狼踏着积雪寻找猎物。它们最常用的一种行进方法是单列行进,一匹挨一匹。领头狼的体力消耗最大。作为开路先锋,他在松软的雪地上率先冲开一条小路,以便让后边的狼保存体力。领头狼累了时,便会让到一边,让紧跟在身后的那匹狼接替它的位置。这样整个狼群都可以保持昂扬的斗志。 <br/><br/> 面对狼群,最为凶猛的猎豹也会退避三舍,这就是狼群杀阵的威力。 <br/><br/> 公司团队的致命所在 <br/><br/> 现在,一本名为《狼道》的畅销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它的主题就是探索狼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智慧。 <br/><br/> 经理人关注狼道,事实上也反映了一个现实——高层管理人员、股东和董事会已经对英雄式的领导提出了质疑。 <br/><br/> 但不管如何质疑,大多数中国公司仍是一个重英雄而轻团队的组织。锡恩公司总经理姜汝祥也曾认为,中国绝大部分公司都没有基于管理流程的战略模型,中国企业的战略是“总裁战略”——总裁的话就是战略,中国企业的管理是“总裁管理”——总裁的命令就是管理。 <br/><br/>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周伟焜曾有一个颇有趣的论断:小企业看老板,中企业看管理,大企业看文化。对不少中国公司而言,团队合作不畅至少跟公司文化有直接关系。 <br/><br/> 麦肯锡曾把团队合作不畅的问题所在归结为三个层面: <br/><br/> 首先是方向不明。这种方向不明又有几个现实因素,比如缺乏协调、缺乏深入理解、缺乏战略重点。CEO们提出一个设想时,经理们可能点头附和,但团队常常缺乏如何实施的共同看法。 <br/><br/> 其次是无效交流。有不少管理团队在交流的重要性方面光说不练,形成了一种妨碍真诚的沟通与合作的工作方式。比如,和任何人际交往一样,高层团队中也经常出现破坏性的行为,如公开羞辱团队成员。这类行为显然会导致恐惧和防范,从而严重影响团队活力。 <br/><br/> 第三,无力进行自我更新。由于惯性思维、封闭隔绝以及个人技能的不足等原因,高层团队很少对公司或产业以外的信息给予足够关注,同时,高层团队很少花时间去思考他们所获得的信息,从而不能确定真正的战略重点。 <br/><br/> 相比之下,身处动物世界的狼群却具备一个优秀团队的所有特征,他们方向明确,特别是在捕猎时,狼也被公认为是群居动物中最有秩序、纪律的族群,他们善于交流,最关键的是,狼拥有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 <br/><br/> 事实上,狼群中也不乏英雄。但如何看待在团队里的个人英雄? <br/><br/> 惠普中国区副总裁兼惠普商学院院长纪治兴最近曾对此问题发表看法,纪认为“要看对公司有没有好处。一个人的能力、作为都是和企业挂钩的。所以,个人英雄对企业有很多好处,尤其在企业起飞阶段。当企业形象建立后,就要通过雇人来表现”。 <br/><br/> 要英雄?还是要团队?这是一个难题,但狼群之道却给出了一个另类的答案。</font><br/><br/> From:世界经理人</p> <p>看完漂过...</p> <p>To: <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jeki</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新年好!</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共同学习</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一起进步!</font></strong></p> <p>思考中</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