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日历 发表于 2007-12-19 10:05:15

开端:只有劳动,才能成为明星

<P>  知青们最后以近乎大逃亡的形式离开了自己抛洒青春热血的土地,可是有谁会想到,在这件事上,曾经有些人是那么的踊跃积极。</P>
<P>  <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t">开端:只有劳动,才能成为明星</SPAN></STRONG></P>
<P>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一浪漫主义的夸张描写是指的什么地方?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或是对那个时代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这就是后来全国人民人人皆知的北大荒。<BR>  北大荒的垦荒大致是从1955年开始的。当年的9月1日,《中国青年报》上刊登消息说:<BR>  北京青年志愿者垦荒队,8月30日下午6时乘车离开北京,到黑龙江萝北县去迎接新的生活……<BR>  这是一支50多人的队伍,满怀着50年代的单纯和理想,奔赴边疆。<BR>  无独有偶,《中国青年报》于当年12月8日又报道:<BR>  广州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第一队六日出发去海南岛开荒。<BR>  从11月初至今为止,报名青年已有七千多人。海南行政区的琼山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在琼山境内拨出一万多亩土质肥沃的荒地给垦荒队开垦……<BR>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荒凉僻远的地方,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注目。就这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几乎在中国版图的南北两端同时兴起,它的最初色彩带有神秘、传奇的浪漫倾向。其实,如果我们认真梳理一下那段历史会发现,严格地讲,从建国伊始的1950年,这场运动即已萌芽。<B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t">回乡的两个学生</SPAN></STRONG><BR>  吕根泽,邢燕子,这两个名字在今天看来早已黯淡无光,但在1950年代,他们曾经那样耀眼。<BR>  1950年,吕根泽初中毕业后,自愿回乡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东盛人民公社,他扎根农村,安心生产,后来还当上了该公社海兰生产队队长。当时的报纸、杂志和广播电台经常不厌其烦地宣传报道关于他的事迹。他是那个时代的明星。<BR>  相比于吕根泽,邢燕子比他晚八年毕业,而且她读完的仅仅是小学。邢燕子家在城市,父亲当时是天津一家工厂的副厂长,母亲也在天津工作。不过当时已经17岁的邢燕子,仍然以知识青年的身份下了乡,来到河北汉沽市大钟庄人民公社。她做梦也想不到,这一举动后来竟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全国知名人物。<BR>  邢燕子后来接受采访时道出了自己当时的真实想法,“其实一开始我并没有那么高的思想,我从天津回到老家是为了跟爷爷做伴的。”一回村,她就被安排在食堂工作。一天,食堂熬了一大锅粥让她看着,一会儿粥溢出来了,邢燕子不知道该怎么对付,只好大喊:“快来人啊!快来人啊!粥都要跑出去了!”叔叔大爷们呵呵直乐说:“你给它磕头,它就不跑了。”<BR>  就是这样一个小姑娘,适逢农村遭受天灾人祸最困难的年头,当许多下乡知识青年与农民纷纷流入城市躲避饥荒时,她不失时机地被树立成了“发奋图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青年典型。邢燕子出名了,俨然成了巾帼英雄。<B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t">擂台上的男人和女人<BR></SPAN></STRONG>  1960年,党中央向全国发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热情好胜、比他早几年出名的吕根泽立即写信给邢燕子,提出要和这位巾帼英雄展开劳动竞赛。<BR>  吕根泽在信中提出在提高粮食产量、搞农业科技、学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与邢燕子一较高低,信中还不无自负地表示自己和同伴们将在一年内写几本农业科技普及读物。这最后一条对小学毕业的邢燕子来说,是极厉害的一招。不过,这封信在语气上显得极为诚恳,很有分寸,富于人情味,似乎还有一点微妙的试探表示,希望今后多多联系。<BR>  “英雄识英雄”,这封信在当年的《中国青年报》上发表后不久,报上又登出邢燕子迎接挑战的回信。邢燕子毫无惧色地跳上擂台。比起吕根泽来,邢燕子的信写得泼辣、空洞。她对吕根泽希望个人之间增加联系的暗示,对吕根泽提出比试学文化科学知识以及写作农村读物这一招不置一词,只是甩出一些不着边际的空泛政治口号,而这在当时中国,也不失为克敌制胜的法宝。<BR>  就这样,一个火红的男人和一个火红的女人在一个乌托邦的舞台上,进行了一场夸张的表演赛。《中国青年报》成了他们打擂比赛的显示屏幕,不失时机地向全国各地青年报道擂台上的进展情况:今天这个人干了什么什么;明天那个人又取得了什么什么成绩。<BR>  这段时期,他们的照片在报纸上频繁出现:在田间地头劳动,在认真解决生产难题,在苦干……这个时代全民形象是朴素,而他们更是朴素的榜样,要不是靠说明文字的指点,人们几乎无法分辨哪个是农民,哪个是吕根泽或邢燕子。他们同是一个时代的明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而榜样是不会输的。这是意识形态的要求,两个人都是胜利者,他们的胜利奖杯,就是越来越多的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安家落户。<BR>  在邢燕子跳上擂台的时候,第一个为她喝彩的是郭沫若。1960年9月12日夜晚,这位五四时期以《凤凰涅槃》震响诗坛的诗人从床上爬起来,一本正经地写了一首歌颂邢燕子的打油诗:<BR>            《邢燕子歌》<BR>           邢燕子,好榜样,<BR>           全家都在城,自己愿留乡。<BR>           ……<BR>  榜样的力量无穷,到当年10月,全国已有6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P>
<P>&nbs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开端:只有劳动,才能成为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