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懒 发表于 2007-12-14 17:42:45

每月一书之2008年1月推荐书目——《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册) 》

<font face="Tahoma" size="2">&nbsp;</font><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font color="#0000ff"><font color="#000000"><font face="Arial"><span style="COLOR: #0000ff;"><span style="COLOR: #000000;"><span style="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arial;"><span style="COLOR: #0000ff;"><strong><span style="COLOR: #0000ff;"><span style="COLOR: #000000;"><span style="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arial;"><span style="COLOR: #0000ff;"><strong>阿懒写在前面的话:<br/></strong><span style="COLOR: #000000;"><span style="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arial;">各位家人好!<br/>一年又一年,2008年就这样来到了,首先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付出都有回报,实现自己新的目标。<br/></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COLOR: #0000ff;"><span style="COLOR: #000000;"><span style="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arial;"><br/>从alanwoo兄发起倡议, [倡议]大家共同努力,一个月读透一本书如何?(<a class="linkblue" href="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n=151,48872,0,0,0,,0,0"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n=151,48872,0,0,0,,0,0</font></a>)<br/></span></span></span><font color="#0000ff"><font color="#000000"><span style="COLOR: #0000ff;"><span style="COLOR: #000000;"><span style="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arial;">每月一书活动到现在为止已经开办37期,我会将每月的帖子都汇集到这里,方便大家查找。<br/>我们的宗旨是只推荐可以精读、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好书,每月精读一本。每月一书活动期待您的参与,期待您来荐书,期待您来做主持。<br/><strong>每月一书活动帖子汇集,并欢迎大家做主持人<br/></strong></span></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pt; COLOR: #000000; FONT-FAMILY: arial;"><a class="linkblue" href="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n=151,56384,1,0,5,0,0,0"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n=151,56384,1,0,5,0,0,0</font></a></span><br/><br/><span style="FONT-SIZE: 10pt; COLOR: #000000; FONT-FAMILY: arial;">另外,请大家不要跟贴只是使用谢谢之类的字眼,请大家发表一下自己对内容的见解。让我们真正地在家园好好读书,互相探讨,广交朋友,而不只是下载。</span></span></font></font></strong></span></span></span></span></font></font></font></div>&nbsp;<font face="Tahoma" size="2">&nbsp;&nbsp;</font><br/><p><font color="#3809f7"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br/><strong>本书的定位:</strong><font color="#000000"><strong>了解中国企业史和创业史。<br/></strong></font></font><font color="#3809f7" size="4"><br/><strong>阿懒导读:<br/></strong></font><strong>在上海的传递书活动中,抢到了<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jsabby</font>的珍藏书籍。我觉得这是传递书的神奇之处:很多书平时可能根本不会去关注,更不会去看,但在和朋友交流的过程中它会进入到你的视野。<br/><br/>这本书差不多是一口气看完的,看完了之后我的笔记上留了三行字,主要是感受到一种创业的紧迫感:<br/>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br/>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br/>我们现在看30年前的历史,感到不过如此,感到那个年代有那么多的机会,若是我在当时,成就必不止如此;30年后别人会怎么来看我们这个年代?30年后我们的儿孙辈用同样的问题来问我的时候,我该如何回答?我该如何交自己的答卷。<br/><br/>这本书计划出两本,主要讲1978~2008这30年的的中国企业发展史,现在尚只有上册面世,讲的是1978~1992的这段历史。<br/><br/>政治、政策、经济、企业、开放、外资、突破,这些词这这本书里交相出现,我们目前所熟知的企业家、企业都在此书中有所交代。</strong><br/><br/><strong>成功的方向,失败的路程</strong><br/>中国的经济改革方向是正确无疑的,但是过程却曲折不堪,虽然没有《现代化陷阱》尖刻,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经济曲折背后政策反复的无奈。    <br/>当然,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在中国这样的意识形态背景下,改革必定举步维艰,步履踉跄。不过,改革毕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过程,许多政策的无奈可以理解。 <br/>历史总是一直向前,任何人能做的只不过是加快或减慢步伐,却不可能改变真正的趋势。 <br/>“吴晓波敏锐地发现,过去三十年中国企业的几乎所有重大机遇都只是政治变革的伴生品”《经济观察报》总编辑刘坚的这席话是对这本书最精彩的评价。 <br/>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企业史的书,不是政治史,不是经济史,也不是全方位的历史,所以,读起来象读故事,非常精彩好看。<br/>  <br/>从书中能够看到我们曾经的国家的人们生活的状态是多么可笑可怜而不自知,,一如今日的朝鲜。从书中你也能看到现在驰骋风云,如雷贯耳的人物,二十年前也如你我一般,不过一个碌碌的小人物。从书中,你还能看到,中国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或者那么差。 <br/>当跨入新世纪的我们为周遭的环境所抱怨,声讨企业家原罪的时候,我们似乎忘记了逐渐强大的中国企业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无奈和辛酸,私营企业的原始积累不是发生在血腥的生产制造阶段,靠剥削和压迫;而是发生在黑暗的流通渠道中,靠“倒”和“贩”。中国企业的短命王朝大约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甚至贫富分化和地区不平衡也或多或少由之而生。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1978——1992),大致可以得出以下规律性认识: <br/>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民营企业以十分“意外”的姿态出现在中国经济生活中,而且扮演着低贱的角色,与享受着最高待遇的国有企业和强大的外资企业“抢食”。受到政治气候的变化一直惴惴不安,富浅命薄。 <br/>  二.中国民营企业全都诞生在偏僻的乡镇和农村,,而且被赋予造福当地的责任,限制往城市发展。创立者大多是思想开放、知识水平不高的人,其命运一波三折。创业的目的也就是让生活过得好些。 <br/>  三.民营企业在创立初没有明确的产权关系,发展壮大时和地方政府的矛盾凸显。这也是当时落后的的社会意识形态所决定的。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和扮演角色的重要性,明晰产权、放手发展逐渐在经济生活和法律制度中受到关注、得到解决。 <br/>  四.由于经济制度的不公平和某些领域的空白,民营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呈现灰色,不可言传。来自争议较多的“价格双轨制”让深圳、海南等地成为了洗钱中心和暴富天堂。于是,既得利益者靠这种见不得光的方式完成资本盘剥和积累。 <br/>  五.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造星过程,新闻媒体的狂轰滥炸虽然为民营企业家的政治诉求提供了便利,但也将民营企业家推到了风口浪尖。中国新思维的传播还停留在以往的“大会战”和“树典型”当中,不太注重新的技术方式和管理经验,一旦有新的人物出现,媒体便把他们的成就大肆渲染,其言论也视为金科玉律,很多人也就这样被“捧杀”掉。 <br/>   <br/>而今,国有企业总算是丢掉了很多包袱,“有所为有所不为”,过去其“摇篮到坟墓”、就差火葬场的大家庭式经营模式消磨掉了太多的时间和财力,怒其不争的是在优先划拨资源的条件下竟无任何效率和效益可言。有很多教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br/>  一.1978年~1992年中,国有企业还没有从计划经济的体制的阴影中走出,“铁饭碗”和“顶班制”有如封建世袭制度一般,每个人都没有风险意识,只知道过去如何,现在就如何。没有有效的激励制度和惩罚制度,每个人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br/>  二.国有企业始终处在被保护的状态下,一旦受到竞争的危险,民营企业便只万矢之的。这些国有企业的辉煌通常建立在个人的威信上,根基十分脆弱,一旦换了统帅,便不堪一击、势如山倒。 <br/>  三.严重的产权不明晰和政企不分是国有企业陷入泥潭的罪魁祸首。国有企业对上级管理部门爱恨交织,讳莫如深,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开,“管钱的要管事,管事的要管钱。”国有企业很难按照市场原则独立经营。 <br/>  四.没有职业经理人的意识,由此留下很多悬案。那些含辛茹苦,把企业带出困境的企业老总拿着普通工资,到退休后一无所有。这就难免让很多人心里不平衡,做出有损名誉的事来。 <br/>   <br/>《激荡三十年》是一本好书,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颇为大气而又不失细致的写作手法,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填补了一段文字上的空白,开创了一种新的记录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为我们展示了更多活生生的可能。那么多的人,无论现在他们那么的成功或者又那么的平庸,倒退30年回去看,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年纪轻轻的,20岁出头的小人物,他们的事业何以成功?为何失败?他们身上有什么我们不具有的品质?他们身上又有什么样的弱点,最终让他们无法超越自身和制度的束缚,最终一事无成,遭受牢狱之苦?太多太多活生生的例子,不仅仅是我们的谈资,而是可以在不断的回顾中,不断的思考和前行中,从他们身上获取力量。 <br/>   <br/>从这个角度来说,《激荡三十年》是一本好书,更是一本适合年轻人读的好书。<br/><br/>&nbsp;<br/><strong><font color="#3809f7" size="4">相关书籍下载地址:</font></strong><br/><font color="#3809f7" size="4"><font color="#000000">down8.asp?ID=96240<br/></font><strong>这个只是作者在FT中文网<a href="http://www.ftchinese.com/">www.ftchinese.com</a>连载的部分,还没找到比较全的,建议还是买本来看。<br/></strong></font><font size="4"><strong><font color="#3809f7"><br/>作者简介:<br/></font></strong></font><font size="3"><font color="#000000"><em><span>吴晓波,</span><span lang="EN-US">1968</span><span>年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现任职《东方早报》社。出版作品:《大败局》(</span><span lang="EN-US">2001</span><span>年)、《穿越玉米地》(</span><span lang="EN-US">2002</span><span>年)、《非常营销》(</span><span lang="EN-US">2003</span><span>年)、《被夸大的使命》(</span><span lang="EN-US">2004</span><span>年)等。其《大败局》被评为</span><span lang="EN-US">“</span><span>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span><span lang="EN-US">”</span><span>之一。吴晓波同时是哈佛大学访问学者,</span><span lang="EN-US">“</span><span>蓝狮子</span><span lang="EN-US">”</span><span>财经图书出版人。联系方式:</span><span lang="EN-US"><a href="mailto:wxb680909@vip.sina.com"><span>wxb680909@vip.sina.com</span></a></span></em></font><font color="#000000">。<br/><br/></font></font><font color="#3408e7" size="3"><strong>目录:</strong><font color="#000000" size="2"><br/><font color="#3408e7" size="3"><font color="#000000" size="2">前言<br/>第一部 1978~1983 没有规则的骚动<br/>1978 中国,回来了<br/>1979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br/>企业史人物 “傻子”年广久<br/>企业史人物 “老板”袁庚<br/>1980 告别浪漫的年代<br/>企业史人物 川人春先<br/>1981 笼子与鸟<br/>企业史人物 难忘“任项”<br/>1982 春天并不浪漫<br/>企业史人物 “大王”如蚁<br/>1983 步鑫生年<br/>企业史人物 裁缝神话<br/>第二部 1984~1992 被释放的精灵<br/>1984 公司元年<br/>1985 无度的狂欢<br/>企业史人物 两面雷宇<br/>1986 一无所有的力量<br/>企业史人物 郑氏之死<br/>企业史人物 仁宝当家<br/>1987 企业家年代<br/>企业史人物 “承包典范”马胜利<br/>1988 资本的苏醒<br/>企业史人物 廿人沉浮<br/>1989 “倒春寒”<br/>1990 乍热骤冷<br/>1991 沧海一声笑<br/>企业史人物 牟氏幻觉<br/>1992 春天的故事<br/>企业史人物 黄家“天使”<br/>致谢<br/>企业史人物索引<br/></font></font></font></font></p><br/><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 10:23:22编辑过]

阿懒 发表于 2007-12-31 23:00:04

<p><strong>《激荡三十年》序</strong><br/> &nbsp; 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p><p>  —2006年1月29日,中国春节。写于38000英尺高空,自华盛顿返回上海。</p><p>  说来新鲜,我苦于没有英雄可写,</p><p>  尽管当今之世,英雄是迭出不穷,</p><p>  年年有,月月有,报刊上连篇累牍,</p><p>  而后才又发现,他算不得真英雄。</p><p>  —拜伦:《唐璜》,第一章第一节</p><p><strong>  一</strong></p><p>  1867年9月27日,列夫·托尔斯泰在给妻子的信中这样写道:“上帝赐予了我健康和宁静,我将以前人从没采用过的方式来描写博罗季诺会战。”当时他正在从事《伟大的劳动》一书的写作,这本书后来更名为传世不朽的《战争与和平》。2004年7月的某日晚上,我也是在一次与妻子邵冰冰的MSN对话中提出写作1978年到2008年中国企业史的想法的,当时我正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做短期访问学者。</p><p>  那个白天的下午。我与哈佛商学院和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一些教授、学生在景致优雅的查尔斯河畔有一场座谈,主题是中国公司的成长之路。由于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学术背景,我们的讨论以中国公司为主题,却又不时地穿梭在美国、日本乃至欧洲和印度等不同的国家和制度空间里,在对比中互为参照,在论证中相与辩驳。而在这样的沟通中,我深感中国企业研究的薄弱,我们不但缺乏完整的案例库和可采信的数据系统,而且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历史沿革描述,关于中国公司的所有判断与结论往往建立在一些感性的、个人观察的,甚至是灵感性的基础之上,这已经成为国际沟通最巨大的障碍。于是,如何为零碎的中国当代企业史留下一些东西,成为了一个忽然凸现出来的课题。</p><p>  当这个念头突然萌生出来的时候,我连自己都被吓了一跳。在当时,摆在我面前的工作选择已有很多项,这无疑是最为艰巨而庞杂的。对于我个人的能力而言,这其实又是一项勉为其难的工程,我没有经受过历史学专业的训练,也不是经济学科班出身,虽然多年从事传媒工作的经历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事实,并在某些时刻亲历现场,虽然我也曾出版过将近10本财经类书著,可是,要完成一次跨度长达30年的宏大叙事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的学术基础、掌握历史的经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论,甚至是我的时间和体力等等,都面临空前的考验。</p><p>  但是,毕竟要有人去完成这一项工作。在哈佛大学查尔斯河畔的那个阳光熙和的午后,它如同一个巨大而沉默的使命凌空而降,庞然无声地站立在我的面前,俯看着我。在那场夹杂着英语与汉语的讨论中,我知道自己已无处可逃,未来四年的劳累似乎是命中注定。“我认为现在是开始为这项工作做准备的时候了。”我在MSN上热切地这样写道,在这个时刻,我突然能十分真切地感受到100多年前托尔斯泰写信时的那份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另辟蹊径的自信和即将开始一段充实工作的满足。</p><p><strong>  二</strong></p><p>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p><p>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世景变迁的幅度之大往往让人恍若隔世。有很多事实在今天看来竟是如此的荒谬和不可思议,在1983年之前,政府明令不允许私人买汽车跑运输,一个今天已经消失的经济犯罪名词—“投机倒把”在当时是一个很严重的罪名。在江浙一带,你如果骑着自行车从这个村到另外一个村,而后座的筐里装了3只以上的鸡鸭,如被发现的话,就算是投机倒把,要被抓去批斗,甚至坐牢。在温州地区,我们还找到了一份这样的材料,一位妇人因为投机倒把而被判处死刑。到20世纪80年代末,买空卖空还是一个恶劣名词,茅盾在小说《子夜》里生动描写过的那些商人给人们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印象。到1992年前后,商业银行对私营企业的贷款还规定不得超过5万元,否则就算是“违纪”。</p><p>  整个20世纪80年代,在很多城市,到民营工厂上班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而自己开一个小铺子做一点小生意,就会被蔑称为“个体户”,也就是一个“没有组织的人”,一个不受保护的体制外的流浪汉。这个社会印象一直要到“万元户”这个名词出现之后,由蔑视到暗暗的羡慕,再到全社会的无度的称颂。20年前的国营和集体企业都是一些可怕的庞然大物,很多大型国有工厂几乎具备一切的社会功能,“除了火葬场,什么都有”。一个工作岗位是很珍贵的,是可以“世袭”的,父亲在退休之后可以马上指定一个自己的子女顶替,企业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重要得像“一个更大的家庭”。现在已经是富豪的宗庆后当年就是在乡下“插队落户”,为了回到城里,他恳请在一间区校办工厂上班的母亲提前退休,她把这个岗位让给了儿子,后者骑着三轮车到各个学校的门口卖练习簿和铅笔,筹足了一点钱后他创办了娃哈哈儿童保健品厂,现在它已是中国最大的饮料公司。</p><p>  在刚才,我提到了“一群小人物”,也许没有别的称谓更适合这一群改造历史的人们。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将在历史上扮演一个如此重要的角色。一位温州小官吏曾慨然地对我说,“很多时候,改革是从违规开始的。”谁都听得出他这句话中所挥散着的清醒、无奈和绝然,你可以反驳他,打击他,蔑视他,但你却无法让他停止,因为,他几乎是在代替历史一字一句地讲出上述这句话。</p><p>  从一开始,我就决定不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我不想用冰冷的数字或模型淹没了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其实,历史本来就应该是对人自身的描述,司马迁的《史记》在这方面是最好的借鉴,它应该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p><p>  我想多写一点人的命运。我真的找到了一些很有趣的例子。</p><p>  1978年,高考恢复,上百万青年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刚刚打开大门的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无线电专业便招进了几十个年龄相差超过20岁以上的学生,其中3位是李东生、陈伟荣、黄宏生。十多年后,他们三人分别创办了TCL、康佳和创维,极盛之时这三家公司的彩电产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40%。</p><p>  也是1978年前后,从湖南和四川的监狱里先后走出了两个当地口音很重的男人,他们一个叫杨曦光,一个叫牟其中,他们入狱是因为他们分别写了一个同题的万言书《中国往何处去》而被打成反革命。在向来崇尚忧国论道的湖南和四川,他们是公认的“地下青年思想家”,是时刻准备用热血去唤醒迷乱中的祖国的大好男儿。这是两个如此相似的男子。杨曦光出狱后就参加了全国高考并一举登榜,3年后他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再两年考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他后来改名杨小凯,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代表人物,他用模型、数据和十分尖利的思想在理性层面上一次又一次地拷问年轻时提出过的那个问题,在2004年,皈依基督教的他离开人世。而牟其中则走上了另外一条更惊心动魄的道路,他出狱后当即借了300元,创办了一家小小的贸易公司,随后的10年里他通过“罐头换飞机”等手法迅速暴富,竟成为最早的 “中国首富”之一,他的政治热情从来没有丧失过,反而在首富的光环下越来越浓烈,终而他在年过50之际再度入狱,至今还在武汉的监狱中日日读报,有时还写出一两封让人感慨万千的信件来。</p><p>  这样的关于命运的故事将贯穿在整部企业史中。在我看来,企业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企业家创造历史的过程。只有通过细节式的历史素描,才可能让时空还原到它应有的错综复杂和莫测之中,让人的智慧光芒和魅力,以及他的自私、愚昧和错误,被日后的人们认真地记录和阅读。在1978年到2008年的中国商业圈出没着这样的一个族群: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他们的浅薄使得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够用最简捷的办法直指核心,他们的冷酷使得他们能够拨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而回到利益关系的基本面,他们的不畏天命使得他们能够百无禁忌地去冲破一切的规则与准绳,他们的贪婪使得他们敢于采用一切的手法和编造最美丽的谎言。</p><p>  他们其实并不陌生。在任何一个商业国家的财富积累初期都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人群,而且必然会出现这些人。我相信,财富会改造一个人,如同繁荣会改变一个民族一样。在书稿整理的某一个夜晚我甚至突然生出过一个很怪异的感慨:我很庆幸能生活在这个充满了变化和激情的大时代,但是说实话,我希望它快点过去。</p><p><strong>  三</strong></p><p>  过去20多年里,中国市场上存在着三股力量:国营公司、民营公司、外资公司。在我看来,一部中国企业历史,基本上是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博弈的过程,它们的利益切割以及所形成的产业、资本格局,最终构成了中国经济成长的所有表象。</p><p>  在很大程度上,民营经济的萌芽是一场意外,或者说是预料中的意外事件。当市场的大闸被小心翼翼地打开的时候,自由的水流就开始渗透了进来,一切都变得无法逆转,那些自由的水流是那么的弱小,却又是那么的肆意,它随风而行,遇石则弯,集涓为流,轰然成势,它是善于妥协的力量,但任何妥协都必须依照它浩荡前行的规律,它是建设和破坏者的集大成者,当一切旧秩序被溃然推倒的时候,新的天地却也呈现出混乱无度的面貌。20多年来,中国公司一直是在非规范化的市场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数以百万计的民营企业在体制外壮大,在资源、市场、人才、政策、资金甚至地理区位都毫无优势的前提下实现了高速的成长,这种成长特征,决定了中国企业的草莽性和灰色性。</p><p>  我将用相当多的篇幅记录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成长轨迹,它们是一股根本不可能被绕过的势力,在某种程度上,自它们进入中国市场的那一天起,它们便已经是中国企业,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这些外国公司在中国的起伏得失本身又是一部很有借鉴价值的教案。在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进入中国的是以松下、索尼、东芝为代表的日本集团,松下幸之助是第一个访问中国的国际级企业家,而东芝在中央电视台的“TOSHIBA TOSHIBA,大家的东芝”让人至今难忘,这与当时日本公司在全球的强势是密不可分的。至今,在各项利益密集的领域,外资的力量以及其经理人群体的智慧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及政策的走向。</p><p>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的商业变革是一场由国家亲自下场参与的公司博弈,在规律上存在着它的必然性与先天的不公平性。也许只有进行了全景式的解读后,我们才可能透过奇迹般的光芒,发现历史深处存在着的那些迷雾,譬如,国家在这次企业崛起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为什么伟大的经济奇迹没有催生伟大的公司?中国企业的超越模式与其他超越型国家的差异在哪里?我们才可能在为经济增长率欣喜的同时,观察到另外一些同等重要却每每被忽视的命题,如社会公平的问题,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人的普遍尊重的问题。</p><p>  在这种框架性结构之外,我还尝试论证,在商业史上,并不是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必然的。如果当年联想的倪光南和柳传志没有反目成仇,联想有没有可能就走上另一条更具技术色彩的道路?如果张瑞敏和他的团队早早地成为了海尔集团的资产控制者,也许他就不会让海尔的资本结构如此繁杂,海尔的成长轨迹或许会更透明和清晰一些?如果没有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突然出现,中国政府很可能着力去培育日韩式的财团型大公司,那么,中国公司的成长版图会不会全然改变?</p><p>  如果你认为这些设问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你可能就无法体味到历史的内在戏剧性。</p><p>  我还将在日后的写作中证明,在这个至今充满神怪气质的地方,以下描述已经被一再地证实:任何被视为奇迹的事物,往往都很难延续,因为它来自一个超越了常规的历程,处身其中的人们,因此而获得巨大利益的人们,每每不可能摆脱那些让他们终身难忘的际遇,他们相信那就是命运,他们总希望每次都能红运高照,每次都能侥幸胜出,最后,所有的光荣往往枯萎在自己的光环中。</p><p>  任何貌似理所当然的神话,往往都是不可信的,越是无懈可击,往往越值得怀疑。我们从来相信,事物的发展是粗劣的,是有锋芒和缺陷的。当一个商业故事以无比圆滑和生动的姿态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首先必须怀疑,而所有的怀疑,最终都会被证明是正确的,或者至少是值得的。</p><p>  中国企业界是一个迷信奇迹的商业圈,但是30年的时间已经足以让这个圈子里的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超常规所带来的各种效应。真相如水底之漂,迟早会浮出水面。我甚至相信,在企业界是存在“报应”的。</p><p><strong>  四</strong></p><p>  企业史写作使我开始整体地思考中国企业的成长历程。这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这过去的30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几乎是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当我感觉疲惫的时候,我常常用沃尔特·李普曼的一段话来勉励自己,这位美国传媒史上最伟大的记者在他的70岁生日宴会上说:“我们以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探求为己任,我们去推敲、去归纳、去想象和推测内部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它的昨天意味着什么,明天又可能意味着什么。在这里,我们所做的只是每个主权公民应该做的事情,只不过其他人没有时间和兴趣来做罢了。这就是我们的职业,一个不简单的职业。我们有权为之感到自豪,我们有权为之感到高兴,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p><p>  李普曼说得多好—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p><p>  我想我是快乐的。自从2004年的夏天决定这次写作后,我便一直沉浸在调查、整理和创作的忙碌中,它耗去了我生命中精力最旺盛、思维最活跃的一大块时间。一个人要让自己快乐其实是一件不难的事,你只要给自己一个较长时间的目标,然后按部就班地去接近它,实现它。结果如何,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非常的单纯和满足。</p><p>  每当月夜,我便孤身闯入历史的迷雾。我的书屋正对着京杭大运河,河水从我窗下流过,向西三公里拐过一个弯,就是运河的起点处—拱宸桥。这一线河水向北蜿蜒,在日升月落间横贯整个华北平原,最后进入北京城,到积水潭、鼓楼一带戛然而至,710年来,世事苍茫,却从来没能阻挡过它的无言流淌。20多年前,杭州段运河清澈可见游鱼,20多年来,楼宇日见林立,水体终而浑浊,现在,当地的政府突然又回过头来搞运河的治理,想要把它开发成夜游江南的一个景点去处。此刻,我正在写作这篇文字的时候,窗下正有拉物品的夜航船隆隆地驶过。据说过了今年,这些水泥船因为噪声太大影响两岸居民而不能在运河里夜行了。</p><p>  我的思绪便常常在这种貌似相关实则相去万千的时空中游荡,法国人罗兰·巴特曾经说过一句很妙的话,“我对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以及历史的本质始终迷惑不解。”写作当代史的快感和诡异,便全部在这里了。<br/>&nbsp;&nbsp;&nbsp;&nbsp; </p>

非命也 发表于 2008-1-1 07:43:32

<p>08年推荐的书07年就出炉了,我还以为今天才能看到呢,阿懒真超前阿。</p><p>搬个马扎,做着慢慢看</p>

秋天的河 发表于 2008-1-1 18:06:05

可惜,我这里没有卖的,先找个电子版看看吧。

非命也 发表于 2008-1-1 19:38:17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秋天的河</i>在2008-1-1 18:06:05的发言:</b><br/>可惜,我这里没有卖的,先找个电子版看看吧。</div><p>卓越网和当当网上都有,楼上在哪儿?</p>

king0851 发表于 2008-1-2 11:35:56

<p>不知下册何时提供?</p><p>谢谢!</p>

豆角 发表于 2008-1-2 13:15:21

<p>好好学习一下!</p>

zjer 发表于 2008-1-2 15:44:43

<p>貌似去年(07)过年时,我就看鸟。书确实不错,值得推荐!</p>

seeyou 发表于 2008-1-2 15:50:36

买了一本,看了.还是不错的,起码对咱们的企业发展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

阿懒 发表于 2008-1-2 16:05:1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king0851</i>在2008-1-2 11:35:56的发言:</b><br/><p>不知下册何时提供?</p><p>谢谢!</p></div><p><br/>不知道,尚未看到时间表。</p>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每月一书之2008年1月推荐书目——《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