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catv 发表于 2003-8-2 12:15:00

号称中国10大资本运作高手[转帖]

前言

  中国的企业家中,很多人都有李嘉诚情结。他们崇拜李嘉诚,不是因为李嘉诚钱多,而是因为李嘉诚高明的投资眼光和高超的资本运作技巧。对李嘉诚来说,钱多只是果,高明的投资眼光和高超的资本运作技巧才是因。


  中国企业家热衷资本运作的不少。东方集团的张宏伟是其中的一个。张有一句话:“资产经营等于是在做加法,资本经营却在做乘法。如果加法和乘法一同做,企业自然会像滚雪球般做大做强。”此言可为中国企业家的这股资本运作的热潮做一个注脚。关于资本运作,另一位同样可算是中国企业家中顶级人物、位列《福布斯》2001年中国富豪榜第一的刘永好也有相差不多的一句话:“过去,经营产品,我是一分钱一分钱地挣,其后,经营品牌是一毛钱一毛钱地挣,而资本运营呢,新希望要一块钱一块钱地挣。”刘永好与张宏伟可谓是异曲同工,英雄所见略同。

  中国企业家现在有一种神化资本运作的倾向。资本运作这个词,现在在一些中国企业家眼里,就如同和尚嘴里的金刚经,道士手里的鬼画符一样,随便在哪里拿出来念一念,随便往哪里贴一贴,都可以降妖伏魔似的。而事实上,在中国企业家队伍里,不少人这些年做实业未见有什么成就,做资本运作却在短时间里飞黄腾达、大红大紫。但就像硬币有两面,物极必反,一些中国企业家确实通过资本运作、空手套白狼发了大财,但也有一些企业家却因此深陷泥潭,不能自拔。最早的例子是牟其中。作为中国企业家中资本运作的开路先锋和早期实践者,牟曾感叹:“没有人理解我是在运作资本,不是在经营产品。”牟其中在资本运作中走过了头,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率先创造了诸如炸喜马拉雅山引印度洋暖湿气流、引雅鲁藏布江水周济黄河这样的“超级概念”。牟的下场众所周知,以58岁的高龄锒铛入狱。最新一个例子则是宋朝弟,宋用一套初中教学软件折价1亿元,外加3000多万的现金,就买下了中国A股上市公司阿城钢铁的壳,当初以为是拣了一个大便宜,现在才发现上了一个大当。宋反思自己是买错了壳,而有股评人士却尖刻地指出,科利华不是买错了壳,而是根本没有资格买壳。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一些中国企业家对资本运作大声喊出“NO!”,对资本运作敬而远之也就不足为奇了。远大的张跃、张剑两兄弟就明确表示对上市不“感冒”。张跃更指出,热衷于资本经营和多元化,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两大误区。与热衷资本运作的弟弟不同,刘氏四兄弟中的老二刘永行同样毫不掩饰对一些企业家不创造财富只“运作”财富的蔑视与不屑。刘永行称这些人“离骗子只有一步之遥”。

  但不管如何,资本运作作为财富快速增值的一种手段,而且是极有效的一种手段,永远也不会被企业界所抛弃,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刘永行虽然对一些不创造财富只运作财富类乎骗子的企业家公然表示出自己的蔑视与不屑,但刘氏自己其实也在进行着多种形式多个方面的资本运作。东方希望旗下的饲料厂能够在短短数年内,由十几家扩张到几十家,大多均出自资本运作之功。刘与肖建华、仰融等人不同的,只是坚决地与股票二级市场保持距离。刘希望以此方式,捍卫自己资本运作的纯洁性。

  一些人为什么挣钱比别人多,比别人快,是因为他们深知资本运营的秘密——用少量的自有资产来撬动更多的社会资产。资本运作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种以小搏大、以无搏有的技巧和方法而已。

  资本运作概念引入国内企业界也就十来年。一些热衷于搞资本运作的企业家和热衷于鼓吹资本运作的学者连到底什么叫资本运作都不甚了了。记者曾看过一本“专著”,上面列出资本运作方法共有100种,古怪玄奇,无所不包,但其中究竟有多少可供实证,有多少经得起实践检验,令人生疑。中国企业界的资本运作水平就处于如此境界,资本运作“高手”却层出不穷。有时候你很难搞清“高手”和“骗子”之间的区别,要从中甄选出10大高手,还要名符其实就更是难上加难。《科学投资》的标准,一是其人的知名度,至少应该是众所周知;第二是其人资本运作的技巧及方法上的创新,一定是洋洋大观;三是其博取财富的数量,令人叹为观止。除此之外,《科学投资》十分注重案例的借鉴和参考意义,希望《科学投资》的读者能够有所收获。以此标准来衡量,《科学投资》《中国10大资本运作高手》颇值一观。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科学投资》付出巨大努力,但仍难免挂一漏万,如华润宁高宁、新希望刘永好、凯地张海、华立汪力成、中路陈荣等等,都是资本运作高手中之高手,但在本文并无涉及;另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科学投资》《中国10大资本运作高手》,除海航陈峰从一开始便系为股东和国家打工,仰融身份未定外,其余8大高手均是私营企业家,他们都是为个人打工,为自己的企业打工,通过资本运作所带来的巨额财富增值当然也大多归属其个人所有。

  10大高手之唐氏兄弟

  人气指数:★★★★★

  创新指数:★★★★★

  观赏指数:★★★★★

  参考指数:★★★★★

  代表作品:整合新疆屯河

  10大高手之仰融

  人气指数:★★★★★

  创新指数:★★★★★

  观赏指数:★★★★★

  参考指数:★★★☆

  代表作品:运作CBA美国上市

  10大高手之张宏伟

  人气指数:★★★★

  创新指数:★★★★★

  观赏指数:★★★★

  参考指数:★★★★☆

  代表作品:收购锦州港

  10大高手之郭广昌

  人气指数:★★★★

  创新指数:★★★

  观赏指数:★★★★

  参考指数:★★★☆

  代表作品:控股豫园商城

  10大高手之宋如华

  人气指数:★★★☆

  创新指数:★★★

  观赏指数:★★★★★

  参考指数:★★★☆

  代表作品:奇袭金狮股份

  10大高手之肖建华

   人气指数:★★★★

  创新指数:★★

  观赏指数:★★★★★

  参考指数:★★★☆

  代表作品:动作华资实业

  10大高手之严晓群

  人气指数:★★☆

  创新指数:★

  观赏指数:★☆

  参考指数:★★★☆

  代表作品:重组一钢异型

  10大高手之袁宝

  人气指数:★☆

  创新指数:★★

  观赏指数:★★

  参考指数:★★★★☆

  代表作品:生吞海尔生

  10大高手之刘益谦

   人气指数:★

  创新指数:★★★☆

  观赏指数:★☆

  参考指数:★★★☆

  代表作品:转战法人股

  10大高手之陈峰

  人气指数:★★★

  创新指数:★★★★☆

  观赏指数:★★★★☆

  参考指数:★★★☆

  代表作品:海航平地起高楼

《科学投资》杂志

zycatv 发表于 2003-8-2 12:18:00

10大高手之唐氏兄弟

人气指数:★★★★★

  创新指数:★★★★★

  观赏指数:★★★★★


  参考指数:★★★★★

  代表作品:整合新疆屯河

  什么赚钱做什么

  1986年,大学肄业的唐万新与另外6名大学生在时任新疆八一中学化学教师的兄长唐万里帮助下,用仅有的400元钱在乌鲁木齐创办了一家名为“朋友”的公司,公司以彩色相片冲洗扩印为主业。因为穷,买不起冲印设备,在当地接下来的活儿都要拿到广东去解决。唐万新因此有机会频繁往来于乌市与广州之间,开阔了眼界,活络了心思。一段时间稍有积蓄之后,“朋友”买了台别人淘汰的旧机器,由于当时彩色相片冲扩业务在新疆尚属空白,唐万新脑瓜子又灵活,“朋友”价钱比别人便宜一半还多,每天顾客盈门,“朋友”开张第一年就赚了100万元。为赚更多钱,唐以此为本钱,带领“朋友”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服装批发、小挂面厂、小化肥厂都曾是“朋友”的经营项目;1988年唐又承包新疆科委下属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部,从事电脑软件开发,这些项目均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朋友”为此亏损严重。1991年,唐抓住机会攒电脑,不久又把赔的钱赚了回来。做电脑的同时,唐积极投身于中国新生之证券市场,唐曾有一段话描述当时情景:“我记得1993年之前法人股和流通股界限不清,只要是股票大家认为都可以上市,那时候特别傻,我把法人股全部卖了,几个月就赚了几千万。两块钱、三块钱、五块钱,一上市全都变成十块、二十块了,看得我眼睛都花了。当时在二级市场,从我们的投资规模看并没赚到钱,一级、一级半市场的认购我们赚到了钱。比赚钱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资本市场有了切身的体验。”这段话可视为后来唐氏资本运作思想的萌芽。

  1992年,唐与几个朋友注册成立“乌鲁木齐德隆实业公司”,是为今日新疆德隆集团之前身。1995年唐涉足房地产投资,德隆开始了真正的发达历程。后来唐的三个哥哥唐万里、唐万平、唐万川陆续加入弟弟的事业,德隆逐渐从一个朋友公司演变成一个类家族企业。纵观唐氏兄弟发迹史,中国近十几年来所有赚钱机会几乎都让他们赶上了,这大概不能单纯地归结于唐氏兄弟命好。

  单以资本运作水平和产业整合水平而论,在中国民营企业家中大概尚无出唐氏兄弟其右者。中国A股3家上市公司:新疆屯河、合金投资、湘火炬,自唐氏接手之后,股价最高时分别上涨了1100%、1500%、1100%,这样的涨幅只能用“惊人”来形容,而且无论市场怎样波动,股评人士怎样丑诋,“德隆系”3大上市公司迄今保持红旗不倒,与银广厦、蓝田、中科创形成鲜明对比,足证唐氏资本运作功力不凡。

  三步走整合新疆屯河

  纵观唐氏资本运作,在对合金投资、湘火炬、新疆屯河三大上市公司整合上均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相比之下,对新疆屯河的重组整合更能显示唐氏资本运作的功力。以上市顺序而论,新疆屯河(600737)应是德隆系第3家上市公司,但从参股时间上来说,新疆屯河是德隆参股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新疆屯河前身为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头屯河水泥厂,这是一家靠贷款起家的集体所有制小厂,成立于1983年。1993年,经改制,该厂成为新疆首家生产型股份制企业;1996年6月,以“新疆屯河”名称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是新疆地州级企业中第一家上市公司。

  新疆屯河上市当年10月,德隆集团所属新疆德隆国际实业总公司受让新疆屯河股份公司10.185%集体股股权,以第四大股东身份进入该公司;1997年,德隆集团收购屯河工贸公司下属3家小型国有工厂;同年,屯河股份、屯河工贸和屯河农牧业公司联合成立新疆屯河集团;1998年,德隆控股屯河集团。德隆目前是上市公司新疆屯河第四大股东,同时又是屯河母公司屯河集团第一大股东。唐氏兄弟直接和间接持有新疆屯河40%股权。

  唐氏整合新疆屯河的背景是,1998年,新疆有100多家水泥生产企业,水泥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新疆屯河水泥年生产能力约40万吨,在其周围方圆60公里区域内,有4、5家规模不等之水泥生产企业,其中,年产100多万吨的新疆水泥业“老大”新疆水泥厂与新疆屯河相距不到50公里。由于水泥市场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区域性的市场,销售半径只有大约500公里,恶性竞争使每个企业都不得不拼命杀价,企业亏损累累,苦不堪言,地方政府也为此头疼不已。

  对新疆屯河的整合,唐氏设计了一个三步走的方案:第一步,有实力才有发言权,大力提高新疆屯河竞争实力,一方面,通过投资技改、扩大产量提高新疆屯河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周围一些中小水泥厂的兼并重组壮大新疆屯河生产规模,新疆屯河上市后两次配股所募资金基本投资于此。通过唐氏铁腕整合,一年后,新疆屯河即发展为年生产能力超过百万吨的新疆第二大水泥企业。

  1999年,新疆屯河老对手新疆水泥厂改组为天山股份公司,同样在深市顺利实现上市。德隆为天山股份(000877)发起人之一,通过旗下新疆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持有天山股份1.16%法人股,股份虽不大,发言权却不小。上市后的天山股份急需一份好的业绩报告向投资者交待,面对新疆屯河水泥生产能力的急剧壮大和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天山股份如芒刺在背。在此情形下,唐氏利用天山股份发起人的身份,顺理成章地走出了第二步。

  2000年3月,在唐氏撮合下,天山股份和新疆屯河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合资注册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新公司“新疆屯河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3.5亿元,其中天山股份用2000年募集资金购买51%股权,新疆屯河以年产100万吨水泥之生产设备,以实物资产出资占新公司49%股权。随着合资公司的成立,原来的两个冤家对头化干戈为玉帛,握有新公司绝对控股权的天山股份,一跃成为新疆水泥业无可争议之老大,新疆屯河则逐渐从水泥行业淡出。

  1994年,唐氏兄弟成立新疆德隆农业开发公司,开始关注农业。1995年德隆农业开发公司更名为德隆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随着新疆屯河从水泥业的淡出,唐开始谋划对新疆屯河进行资产置换,将红色农业概念注入新疆屯河。唐氏将德隆已开发多年、市场基本培育成熟的番茄等新疆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业务注入新疆屯河,新疆屯河的主营业务由水泥转为农业,唐氏称之为由“灰色产业”转为“红色产业”(所谓“红色产业”,是指以番茄、红花、胡萝卜、枸杞、石榴、红葡萄、大枣等新疆特色果蔬为原料的深加工产业。新疆日照长、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并且没有污染,这里出产的红色果蔬红色素含量高,富含维生素及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健康食品的概念。特别是番茄,新疆是世界上少有的、最适于种植番茄的地区,番茄产量高、质量好。正因为如此,番茄酱及其他番茄制品成了新疆屯河运作得最早、最大、最成熟的“红色产业”项目)。随着新疆屯河主营业务顺利转型,唐氏实现了其整合战略的第三步。

  目前,新疆屯河番茄酱年生产能力已达24万吨,仅比世界上产能最大的美国亨氏(Heinz)集团少2万吨;其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出口额居全国之首,每年创汇4000多万美元。新疆屯河同时正在精耕细作另一个产业—胡萝卜制品。这一项目可以错开番茄酱的加工季节,利用其80%的生产设备,将生产期延长5个月。目前他们正与中科院合作,新建一条年产5000吨胡萝卜功能保健饮料的生产线。红花、枸杞、葡萄等的产业化进程也正在运行当中。2000年底,新疆屯河净资产已达8.36亿元,是1996年的4.3倍;实现净利润9185.8万元,是1996年的3.4倍。与此同时,其股票市值达到78.3亿元,比上市之初增加9倍。

  唐氏对新疆屯河的重组可谓一石多鸟,充分显示了其高超的资本运作技巧:天山股份和新疆屯河不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而成为共同开拓市场的合作伙伴;通过合资成立新公司,天山股份得到的是现成产能、现成市场,股东利益得到了保证;新疆屯河则顺利实现资产变现,为主营业务转型打下了基础;通过将“红色农业”概念注入新疆屯河,德隆早期在农业上的投入得以退出;利用“红色农业”概念,新疆屯河股价大幅飙升,同时有利于实现新疆屯河在股市上的再融资。

  在新疆屯河实现转型后,唐氏在新疆屯河内部进行了进一步整合。整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销售渠道的整合。1999年,新疆屯河通过对具有20多年经营历史的美国番茄酱销售商新瑞公司的收购,顺利打开了国际市场的销售通道;2001年初,新疆屯河又出资5.l亿现金同著名饮料企业汇源果汁合资组建汇源集团,新疆屯河持有该集团51%的股权,利用汇源已在国内建立的强大销售网络和销售终端,新疆屯河又顺利地打开了国内市场的销售通道。另一方面是对加工环节的整合。新疆屯河番茄酱生产能力在短短数年内由不足10万吨提高到20多万吨,大都是通过对其他同类企业的兼并、收购,控股、参股并辅之新建企业、改扩建旧有企业得来的。利用配股募集资金,新疆屯河增资控股了“昌通蕃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7800万元),对公司下属“科林蕃茄制品分公司”(7183万元)进行了技术改造,同时投资新建了“新疆乌苏蕃茄制品厂”(3398万元)。

  唐氏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有其特点

  唐氏兄弟在进行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时有两个很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善于利用政府资源,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这一点有心人在德隆对合金投资、湘火炬和新疆屯河的整合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在中国现实的情况下,一般而言能够获得政府的支持和政府资源,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第二个特点,是善于利用所在行业的龙头企业,比如,在对新疆屯河的整合过程中,先后被德隆利用过的国内和国外的行业龙头企业有新疆水泥厂(天山股份,新疆水泥业老大)、汇源公司(国内果汁业老大)、美国新瑞公司(美国蕃茄酱销售商前几名);在对合金投资的整合过程中,先后被德隆利用过的国内和国外的龙头企业有上海星特浩(国内直流电动工具老大)、苏州太湖电动工具集团公司(国内交流电动工具老大)、美国毛瑞公司(全球最大电动工具商);在对湘火炬的整合过程,被德隆利用的则是美藉华人企业家王伟创立的MAT公司(MAT是中国向美国出口刹车系统的最大出口商,也是美国从中国进口刹车系统的最大进口商)。这个特点,用唐万新的话说就是:“要想实现整合的伟大梦想,你必须得具备一些东西,这当中最重要的是模式——管理模式。我们的办法是选择最好的企业和企业家,用他的模式实施管理。比如经营酱油醋,就找全球做得最成功、最大的酱油醋厂,他肯定有他成功的原因。你要投资某个行业,必须收购这个行业最优秀的企业,有这个模式就够了。如果你整合的是第三流的企业,整合起来肯定费劲,几乎等于找死。要经营酱油醋,一定要对比100个酱油醋厂,看看到底谁最好,谁的毛利率最高。”从唐氏的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中,有心人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科学投资》杂志

zycatv 发表于 2003-8-2 12:20:00

10大高手之郭广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8月16日 13:54 新浪财经

  人气指数:★★★★

  创新指数:★★★

  观赏指数:★★★★


  参考指数:★★★☆

  代表作品:控股豫园商城

  和柳传志一样骑自行车创业

  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词来形容郭广昌和他领导的复星所进行的资本运作,我们只能选择“异端”这个词。复星现已拥有5家相互关联的上市公司,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复星系”,但即便是一些股市老炒家,谈起复星系,至今仍会有些惊愕的感觉,“有这样一个系吗?”这是郭的高明之处。郭做资本运作,从来不像唐氏的德隆一样,仰氏的华晨一样,张海们的凯地一样,事情还没做就制造出万般动静,最终因为动静过大,导致万众瞩目,舆论哗然,从而成为监管部门的重要目标。郭广昌,可算是中国资本市场上真正的机会主义者。所谓机会主义者,即潜伏深渊,静待时机者也,要么不出,出则一剑封喉,一刀断魂。

  郭在资本市场上的老练与他的年龄不相称。郭出生于1967年,今年不过34岁,是《科学投资》10大资本运作高手里最年轻的一位。郭出生于浙江东阳农家,后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1992年,毕业留校在复旦做学生工作的郭,因为利用学校的信封寄送其私人搞的市场调查问卷,受到学校批评,郭是否因此一气下海不得而知。郭的第一家公司名叫广信科技咨询公司,是郭与当年同在复旦校团委工作的梁信军合作创办的。广信之名即由郭广昌名字中的“广”、梁信军名字中的“信”联合而成。广信成立时的10万元资本金中,有3.8万据说是郭原来积攒准备用来出国留学的钱,郭为留学将人民币换成美元,为办公司又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倒来倒去中间还小赚了一笔。

  1992年11月,广信科技咨询公司成立,主营业务市场调查和咨询,对此郭可谓是轻车熟路。与如今名满天下的柳传志创业之初骑着自行车满北京城跑项目搞推销一样,郭起初也是整天骑着自行车在上海城找项目。与柳不同的是,郭的工作一开始就卓有成效,太阳神、乐凯胶卷、天使冰王等诸多品牌都曾是郭的客户。广信科技成立仅10个月,就赚到了第一个100万元。

  和唐万里一样,赚到第一个100万元的郭,起初也曾搞过一段时间的多种经营,彩色火焰蜡烛、咕咚健身糖,婴儿尿湿报警器都曾是他们的经营项目,和唐万里一样,这些多种经营项目均不成功。随后郭开始为别人搞房产推销,赚到了第一个1000万元。1993年,广信更名复星,复星“五剑客”中的汪群斌、谈剑、范伟也在这时陆续加入。后来搞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为复星赚到了第一个1亿元,时为1995年。

  不动声色打造复星系

  1998年,改制后的复星实业上市,一次即募集资金3.5亿元。郭由此认识到资本市场魅力无穷,开始思索如何将产业与资本对接。

  郭为复星确定的资本运作方式是以产业来嫁接资本市场。自那时起,复星不断地以参股或控股方式投资于企业这个“产品”,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公告,越来越多的与各地国有企业合作的仪式,都在说明一件事情:以整合者面目出现的复星,开始加速实施其多元化扩张战略。

  收购豫园商城(600655)可以看作是复星借用资本链条进行产业扩张的一个典型。2001年8月,复星集团与豫园商城第一大股东上海豫园旅游服务公司草签股权转让、托管协议,11月22日该协议中止。6天之后,即2001年11月28日,刚刚成立不到一个月的复星投资与豫园商城签署了控股权转让托管,转让价为3.8元/股,转让总金额为2.34亿元,复星投资成为豫园商城新的第一大股东,持有豫园商城6166万股,占总股本的13.25%。豫园商城虽是上海的老商业股,但在两年前已涉足生物医药领域,并拥有上海童涵春制药厂53.33%的股权。通过收购豫园商城,复星投资间接控制了童涵春。总资产6亿元的复星投资似乎是专为此次收购而成立。在复星,这是收购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复星副总梁信军表示,在复星集团,公司往往就是一种手段,是一个项目投资的工具。这样易形成投资的单一化,资产方面比较独立,产权清楚,方便今后进行更大的资本运作。

  郭以几乎如出一辙的手法运作了对友谊股份(600827)的收购:先和友谊股份大股东友谊集团出资4亿元合组上海友谊复星(控股)有限公司,友谊集团占新公司的52%,复星集团占48%,随后,友谊复星与友谊集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受让友谊集团部分股份,占总股本的29.98%,友谊复星成为友谊股份第一大股东。友谊股份持有上海联华超市51%股权,友谊复星也就顺理成章成为联华超市的股东,2001年,复星集团将友谊复星股份转让给复星实业,复星实业遂成为友谊股份第一大股东,对友谊股份运作至此宣告完成。与对豫园商城的运作一样,同样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

  复星产业扩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巧的资本运作。复星做产业扩张有一个特点,即能买的不租,能租的不建。复星现有20多家药厂,只有一家是由复星自己投资建设的,其余均为合资拥有。这样做的好处是,兼并成本不高,却能产生很大的协同作用。复星做产业扩张还有另一个特点,即看上的企业一定要有行业领先的位置,同时有一支合适的管理团队,否则,复星就会坚决退出。复星旗下曾有一家中药厂,注册资本金600万,复星占60%,每年税后利润300多万,连续5年都在分红,但复星还是力图提高它的销售额,5年换了三任总经理,教授、卖药大王、跨国公司的营销总监都有,始终未能奏效,复星就将它卖给了一个做保健品的企业。

  郭用这样的手法做“加法”或“乘法”,使复星的版图越来越大。但看起来郭真正的兴趣其实并不在产业,复星的产业运作是为资本运作服务的,一为资本运作提供概念和载体,二为资本运作提供所需现金流。复星的人有一个说法:一个企业的净资产回报率是很有限的,比如说一个企业100元赚20元,净资产回报率是20%,但如果你每年稀释20%的股份去融资,而市盈率是20倍的话,那么可以融到80元,再加上原来的利润,就是100元。复星有关人士表示,复星旗下企业今后都会争取去上市,已经上市的也要争取配股或发新股。复星目前正在运作上市的有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的复地和以钢铁产业为主营业务的唐山建龙,上市的目标地是香港。还有一些正运作在中国A股或者美国纽约主板上市的企业。复星人的说法:复星向资本市场交答卷,资本市场就应该给复星加分数。

  以李嘉诚为榜样但愿真像李嘉诚

  1992年以10万元起家的广信演变成今天的复星,已经发展成为一只企业恐龙。2001年,复星集团及其资产关联企业总销售额达303亿元,总资产198亿元,净资产87亿元,纳税总额8亿元,已形成以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为主导,房地产业、信息产业共同发展的企业格局,并以战略投资作为多元化产业扩张的主要手段。目前与复星有资产关联的上市公司已经有5家,分别是复星实业、豫园商城、天药股份、羚锐制药和友谊股份。

  郭的偶像是李嘉诚。李创造的财富神话一直在激励着郭。郭认为李嘉诚做企业的模式可供复星学习。“李嘉诚是地产大王、码头大王、信息产业大王,产业做得很成功,而这为他在资本市场建立了很好的声誉。”郭认为60年代的香港造就了李嘉诚,而现在的上海与60年代的香港颇有相似之处。精明的郭,大概是不会错过这个大好时机的。

zycatv 发表于 2003-8-2 12:21:00

10大高手之宋如华

10大高手之宋如华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8月16日 13:59 新浪财经

  人气指数:★★★☆

  创新指数:★★★

  观赏指数:★★★★★


  参考指数:★★★☆

  代表作品:奇袭金狮股份

  穷书生一夜暴富

  “八年回眸,实现梦想,超越自我!”这是2001年宋如华对托普职工做新年献词时用的题目。8年时间,宋实现了什么梦想?是什么事情使得宋在回顾过去8年历史的时候显得如此激动,表现得如此慷慨激昂?

  宋的8年是从1992年算起。1992年7月18日,宋和两个青年教师拿着5000元创办了托普公司。他们自喻为三位成熟教授(Three Old Professors),故选用了TOP作为集团英文名称,托普在英文中同时又有顶尖的意思。经过8年运作,2001年7月,托普公司已经发展成托普集团,拥有员工6000名,5000元创业资本变成了59亿总资产,35亿净资产,同时拥有托普软件、炎黄在线、托普科技三家上市公司以及7家核心企业、50余家子公司。宋用8年时间打造了一个“托普经济帝国”,创下了一个惊天神话。宋的成功得益于高超的资本运作,至于其一直用来说事的软件主业,成就却未可深究。

  宋是一个聪明而雄心勃勃的人。宋老家在浙江绍兴,是个著名出人精的地方。宋的年纪并不大,而今也才刚届不惑。宋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并留校任教,1989年获理学硕士学位。由于表现出色,1990年11月,宋被学校破格提升为副教授,1992年6月,宋曾获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荣誉称号。宋于1992年乘邓小平南巡谈话东风下海。宋的资本运作起步于1997年7月向中国A股上市公司川长征借壳,其时宋名下已拥有四川托普软件工业园及西部软件园等产业,托普被成都市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但宋一直觉得托普发展速度太慢。

  川长征牛刀小试

  川长征(000583),原名长征机床厂,成立于1966年。1987年股份制改组,1992年11月更名为长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1月1日在深交所上市交易。上市之初,便经营不景气,效益下滑,面临巨大亏损压力。1997年,被四川省列为国企重组对象,托普相中后,将其作为借壳目标。

  由于当时政策和市场对民营企业收购国企还比较敏感,宋聪明地为借壳行动设计了一个“四步走”计划。

  第一步,由川长征出面收购“托普科技”。1998年1月12日,川长征发布公告,购买托普发展持有之托普科技1200万股中的1050万股股权,购买价格为每股人民币7.42元,全部采用现金方式购买,共计支付人民币7791万元,经此收购,川长征共持有托普科技53.85%的股权,对托普科技绝对控股。

  第二步,由托普发展控股川长征。1998年4月8日,经四川省政府批准,自贡市国有资产管理局与四川托普科技发展公司签订国家股股权转让协议,将所持有之长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股全部转让给托普发展,转让价格为每股人民币2.08元,同时自贡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向托普发展按每股人民币0.5元收取无形资产补偿费,转让股份为4262.43万股,占长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48.37%。托普发展成为川长征第一大股东。

  第三步,托普发展对川长征进行主营业务和产品结构调整,剥离原有资产,将价值7128万元的传统机床制造业资产转让给联营企业长征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将川长征主营业务由机床转为以计算机软件为核心,以计算机硬件、网络技术服务、应用电子、通信和数控系统为主导产品,集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及系统集成、售后咨询与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

  第四步,在一系列铺垫工作完成后,1998年6月6日,四川长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四川托普长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改为“托普软件”,川长征自此消失于中国证券市场。

  表面看起来,宋安排川长征先收购托普发展旗下之托普科技,待川长征对托普科技收购完毕,再由托普发展回过头来收购川长征,是多此一举,其实正反映了宋的老谋深算。经过宋巧妙安排,托普发展收购川长征的财务压力大大减轻。把托普集团收购川长征支出减去向川长征出售托普科技得到之收入,宋如华其实只拿出了区区3000万元,就完成了向“川长征”借壳的行动,实在是太划算,太精明了。

  对川长征的收购,使托普一夜闻名。借壳川长征成功,并更名托普软件后,宋充分发挥了托普软件在股市上的融资功用。托普软件2000年5月通过增发新股,一次即实际募集资金95440万元,是宋借壳支出的30多倍,也就是说,通过借壳川长征,不到两年时间宋即获得超过30倍回报。

  奇袭金狮股份

  成功入主川长征只意味着宋在资本市场上的牛刀小试,更能表现宋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是奇袭金狮股份(000805)。

  江苏常州金狮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3月21日经常州市计委批准成立。公司总股本5721.825万股,公司股份由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两部分组成。其中法人股4280万股,占公司股本总额的74.80%,社会公众股1441.82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5.20%。公司股票于1998年5月2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从上市之日起,金狮股份就一直忙于资产重组。1998年底,刚刚上市半年,公司第一大股东就由发起人股东常州金狮自行车工贸集团公司变更为江苏神鸡集团有限公司。从1999年至2000年9月一年多时间内,金狮股份先后发布董事会和监事会公告多达35次,内容涉及多个股东的多起股权转让、资产置换。公司大股东名单上,多达十余个企业进进出出,热闹非凡。

  2000年9月12日,此前与金狮素无瓜葛的常州东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突然发布公告,称经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已全部冻结江苏神鸡集团有限公司所持有常州金狮股份有限公司法人股1535.33万股中的887.42万股,被裁定给申请执行人中国汽车物资工业总公司所指定之常州东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另外的647.91万股亦被裁定给申请执行人常州市信托投资公司指定之常州东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法院裁定,常州东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举拥有了常州金狮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的26.83%,受让金额为1.067元/股,常州东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常州金狮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大股东。

  两天后,即2000年9月14日,金狮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第二大股东海南银通创业就常州东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受让江苏神鸡在常州金狮股份647.91万股股权依据的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提出异议。银通创业强调,他们坚决反对任何侵犯银通创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并将以合理合法的方式主张和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由于此前银通创业有意控股金狮,并为此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常州中院的裁决,使银通创业的努力前功尽弃。银通创业公告发布之后,市场人士纷纷发表预言,认为一场股权争夺战将不可避免,但2000年9月15日,金狮股份再次发布公告:公司于2000年9月14日接传真函,常州东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由法院裁定受让本公司法人股有关过户手续已于9月12日在深交所办理完毕,常州东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为本公司第一大股东,银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将成为本公司第二大股东。

  同一天,常州东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江苏金苑电脑公司签订法人股股权转让合同。以每股1.067元受让江苏金苑电脑公司拥有之金狮股份法人股计150万股,占常州金狮股份总股本的2.622%,转让价为160.05万元。通过此一转让协议,常州东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持有金狮股份已达总股本的29.45%,成为无可争议的第一大股东。

  银通创业偃旗息鼓,悬念只存在了不到一天。

  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有一个人始终隐身于东普之后,不为人们注意,这个人就是宋如华。宋持有东普科技70%股权,拥有东普科技绝对控股权。东普等于就是另一个托普。宋以东普科技名义“悄悄地进城,开枪的不要”,一举夺得了金狮股份的控制权,随后又以漂亮手段,平息了第二大股东海南银通的怒火。

  2000年10月30日,经原常州金狮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通过,公司更名为江苏炎黄在线股份有限公司,经过一系列资产置换、重组,将原与自行车生产经营有关的资产经评估折合人民币95654733.73元,全部出售给常州拜克自行车有限公司,此项已于2001年3月全部执行完毕,使金狮股份摆脱了一个导致严重亏损的项目,公司主营业务由自行车变更为信息产业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工程、软件。随着金狮股份在股市上正式更名为炎黄在线,借助当时网络概念热潮,金狮股价扶摇直上。

  宋还一度想染指沪市上市公司英雄股份,为取得上海人的好感,宋不惜一掷千金,以1000万美元代价购得上海申花足球队3年副冠名权,数目之巨为有甲A球队冠名权以来第一。宋的慷慨是否能够获得回报,精明的上海人是否会领宋的情,目前尚有待观察。2001年3月30日,宋成功将旗下托普科技在香港创业板运作上市。

  有概念没实际遭人诟病

  通观宋的资本运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先通过买壳或重组获得上市公司资源,然后进行资产剥离,然后造概念,然后坐待股价上冲,然后获得配股权,然后通过配股获得巨额回报。

  托普在资本市场一直拿软件说事,但除东西南北弄了一大堆软件园外,在软件的实际开发应用上一直不见有多大建树,因而备受舆论诟病。或许是为了挽救公众形象,也可能是出于新的资本运作的需要,2002年7月8日,托普通过媒体刊登广告,招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这样的招聘规模应该是世界之最,创造了又一项吉尼斯纪录。看托普的意思,是想将全国的软件工程师一网打尽。宋的魄力总是大得惊人。在一场场“像雨像雾又像风”的概念炒作后,希望宋这回能够来点真格的。果真如此的话,那将是投资者的福份。

zycatv 发表于 2003-8-2 12:22:00

10大高手之肖建华

10大高手之肖建华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8月16日 14:06 《科学投资》杂志

  人气指数:★★★★

  创新指数:★★

  观赏指数:★★★★★


  参考指数:★★★☆

  代表作品:动作华资实业

  资本市场幕后高手

  肖建华被人称为“资本市场幕后高手”。幕后高手的意思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所以他的话我们也只能引用一半,一则,我们确实不知道下面他还要说什么,其次,像肖建华这样的人说出来的话我们常常不能当真,因为他们自己也不当真,第三,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资本运作高手的话,容易产生误解,像肖建华这样的人,嘴上说的常常都不是其真实意思的表达。

  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我们再来看待如肖一类的资本运作高手及其实际运作,就比较容易理解到位。从我们所得到的资料看,肖建华,1986年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曾任北京大学团委干部、北京牡丹电视机厂车间书记、河北石家庄陆军学院教师。1993年,肖开始进入资本市场,依托北大和高科技概念在证券市场上广泛出击,造成了一股“明天旋风”。1998年,肖27岁,已是上市公司华资实业总经理。3年时间,肖领导“明天系”先后入主了6家上市公司,并控制了其中的两家。

  肖的“明天系”和“北大”扯上关系,是因为其控制性公司和自然人,与北大资源集团合资成立了一个“北京北大明天资源科技有限公司”,虽然北大资源集团仅持有这家公司20%股权,但却使肖在资本运作中拥有了“北大概念”和“高科技概念”,别小看这点,这可是肖氏驰骋资本市场的杀手锏。

  肖在北京拥有四家关联公司,分别为北京海峡恒业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惠德天地科贸有限公司、北京新天地互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北大明天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其后又利用控制关系,分别在内蒙古包头成立了包头明天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包头市创业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和包头市北普实业有限公司等三家关联公司。其中在包头成立的两家公司,其注册资本比母公司多出20至30倍。

  操盘华资实业

  1998年到1999年,肖领导他的“明天系”开始进入上市公司,“黄河化工(600091,后更名为明天科技)”和“华资实业(600191)”,是肖这一时期运作的主要对象。肖的运作一般从上市公司源头开始,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都做,但在二级市场的动作更为引人瞩目。有业内人士总结肖二级市场运作手法,一不张扬,二是涨幅惊人,而且时间短,庄家陷得不深,基本上都能胜利大逃亡。做短庄是肖的特长,相对来讲,肖对华资实业的操作更具代表性,从建仓到出货,肖前后大约只用了8个月,累计升幅却超过200%。

  肖对华资实业的操作是这样的。1997年12月,肖控制的包头市创业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出资7600余万,受让包头草原糖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属包头糖厂和包头市电子仪器厂部分经营性资产。1998年7月,华资实业组建,包头创业以收购之包头糖厂和包头市电子仪器厂的净资产出资,评估值7600余万,折股5501万股。同时,肖控制的另一家公司包头北普实业有限公司出资2300万元,折股1661万股。肖前后出资近1亿元,拥有华资实业7162万股。包头创业和包头北普实业分别成为华资实业第二和第三大股东,肖当选为华资实业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1998年12月10日,华资实业上市,每股发行价4.5元,共募集资金2.89亿,发行后总股本为2.4亿股,每股净资产为2.23元。肖所控股份净资产为1.61亿元,4个月资本增值达0.61亿元,增值幅度逾60%。

  净资产的增加,并非肖的目的所在。肖的目标是二级市场。由于华资实业所属制糖业概念一般,上市当日并未引起市场过多关注。华资实业上市当日股价高开低走,换手率60%,但这正是肖所盼望的,体现了肖的高明。华资实业股价的低迷,大大减少了肖二级市场的建仓成本,减轻了肖的建仓压力。如果一开始就给华资实业贴上北大和高科技标签,肖以后的运作就不会如此顺利,既没有了运作概念,也没有了运作的空间。

  华资实业上市第二日开始,5个交易日总成交8340万股,换手率达149%。这个阶段,主力的建仓成本估计在每股8元左右。

  从1999年2月8日开始,华资实业走出一波小幅上扬行情。至4月10日,股价达到新高12.98元,之后随大盘回调。至5月17日,探至调整的最低点8.61元附近。至此主力建仓任务完成。

  1999年5月19日,股市发生井喷行情,华资实业坐顺风船股价大幅上扬,至6月30日达到15.5元之新高,累计升幅76%,同期大盘上涨65%。华资实业走势比大盘略强。5.19行情被诸多庄家利用,大肆拉抬,肖却隐而不发,充分利用大盘涨升跟风上扬,节省了拉升成本,同时为大盘调整时发力做好了准备。从1999年7月23日开始,华资实业连拉6阳,并突破5.19行情的高点15.5元,强势凸现。同期,大盘与5.19行情高点相比,下跌8.8%。

  8月2日,庄家开始发力,华资实业股价开盘即封在涨停位17.47元。8月3日开盘后,股价以19.22元继续封在涨停板。8月4日,该股跳空高开,放出2547万的交易巨量,换手率达36%,主力出货迹象明显。最后股价收在21.08元,接近涨停。8月5日,股价再次封在涨停,达23.19元。以7月23日主力拉升股价开始计算,短短的10日之内,股价累计升幅已经超过90%。

  8月6日,华资股价最高冲至23.98元,以1998年12月10日上市首日计算,8个月之内,股价累计升幅216%,如果以5.19行情开盘价8.9元计算,升幅达169%。之后,华资实业股价开始滑落,23.98元成为华资实业的历史天价。

  8月25日,华资实业正式公告,“北京北大明天资源”宣布受让“北京惠德天地”持有华资实业第二大股东包头创业51%的股权,转让价格8417万元。此前市场即有消息流传,华资系北大概念。这个公告,在股民心目中进一步强化了华资实业“北大”和“高科技”的概念。

  肖就是利用这种虚虚实实的手段,打心理战,利用股民的猜测和好奇,刺激股价,使华资实业股价一飞冲天,而一旦人们真正接受了华资实业是一只“北大概念”股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肖在二级市场上的运作即将完毕。华资实业股价从此踏上漫漫熊途。

  估算一下肖的获利数额,主力建仓成本在每股8元,按拉升成本平均估算,每股成本达到11元至12元,出货价位至少18元之上,以流通盘50%的保守估计,肖的这次操作获利至少在2亿元以上。

  终极武器两大概念

  肖对黄河化工也如出一辙。

  1998年6月,黄河化工无偿接收1996年破产的包头市新环碳素厂净资产688万元,投入150万元,持有84.7%的股权,随后黄河化工将包头市新环碳素厂改组为黄河化工碳素有限公司。

  1998年7月,由包头北普实业出资800万元,包头市创业经济技术公司出资200万元,成立包头北普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1998年12月23日,黄河化工公告,向“包头创业”转让“黄河碳素”84.7%的股权,共获得价款2094万元,转让获利1256万元。当年黄河化工利润总额6312万元,转让所带来利润占当年利润总额的31%。1998年黄河化工净资产收益率为14%,这笔转让收益保证了“黄河化工”达到配股资格(第二年黄河化工改为“明天科技”,于年底配股,募集资金3.33亿元)。

  1999年4月至8月,黄河化工陆续出资受让“包头北普信息”全部股权,“包头北普信息”成为黄河化工全资子公司,黄河化工因而具有了高科技的概念,不再是一个传统的化工企业了。一年前,“包头北普实业”和“包头创业”投入1000万元成立“包头北普信息”,一年后通过向黄河化工转让“包头北普信息”,即获现金收益3300万元,增值2300万元。这笔钱与“包头创业”受让“黄河碳素”价格相当。两下相减,肖没有亏钱,黄河化工却获得了转让收益,保住了配股资格,同时获得了高科技概念。1998年7月6日到1999年4月6日,黄河化工累计涨幅为83.4%,累积超额收益率达74.44%。

  1999年7月29日,“北京北大明天资源”受让黄河化工母公司包头化工集团总公司47%的股权,包头化工集团总公司更名为包头北大明天资源科技有限公司。从此黄河化工又拥有了“北大”概念。消息公布之前半年间,“黄河化工”的股价涨幅为128.33%,累积超额收益率为54.88%。

  通过不断地成立子公司、孙公司,与上市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公司与公司之间不断地进行股权的受让、转让,以此产生收益,同时制造概念,拉抬股价,这是肖氏资本运作中的一个显著特点。肖氏的运作看起来很复杂,其实说白了也挺简单。肖终极武器永远只有两个,即一北大,二高科技,中间无论经过多么复杂的运作,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将这两个概念贴到上市公司上面,而且经常是在这两个概念贴到上市公司之前,肖氏的运作即已宣告完成。对总是喜欢打听小道消息和总是喜欢一厢情愿的中国股民来说,肖的这套办法倒的确是对症下药的良方。

zycatv 发表于 2003-8-2 12:23:00

10大高手之严晓群

10大高手之严晓群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8月16日 14:09 《科学投资》杂志

  人气指数:★★☆

  创新指数:★

  观赏指数:★☆


  参考指数:★★★☆

  代表作品:重组一钢异型

  中国股市八大神秘操盘机构

  作为“中国股市八大神秘操盘机构”之一南京斯威特的领军人物,严晓群不做二级市场,那么他想做什么呢?

  2000年5月11日,斯威特以4个亿的代价,从上海第一钢铁集团手里拿到了3500万股,以占总股本25.45%的份额成为一钢异型(600608,后更名上海科技)第一大股东。在此前后,斯科特曾是上市公司广济药业(000952)第四大股东,南京中商(600280)第二大股东。同时,另一上市公司重庆实业(000736)出资3600万元,拥有斯威特电力设备公司80%股权。

  斯威特领军人物也是斯威特的灵魂人物名叫严晓群。严现任斯威特集团董事长。斯威特集团前身为南京SVT新技术创业公司,成立于1992年8月,由中科院南方信息产业集团兴办。后中科院于1993年退出,STV公司由7个创始人收购,性质变为民营。

  严的第一桶金是与金融系统合作,做点钞机赚了几十万。1994年,斯威特开始介入通信产业,以点对点无线接入微波通信设备赚了几千万。1995年斯威特开始做光纤接入设备,1998年—1999年做ISDN,2000年做ADSL宽带接入设备,同时发展与机械、化工及其相关行业技术和设备的研制与开发、生产及销售,公司利用新技术获得惊人发展,但与通信业同时学艺的同门师兄弟巨龙、大唐、中兴、华为(“巨大中华”)比起来,2000年斯威特销售额只有区区数亿元,与四大公司动辄百亿的销售额不可同日而语。

  资本运作出师不利

  严为此寝食不安。严希望通过资本运作使斯威特在发展道路上获得更大加速度,为此严曾经想到过将斯威特上市。经过攻关,1999年斯威特新技术创业公司获江苏省政府上市推荐函,有关项目同时通过中科院和科技部“双高认证”,但由于种种原因,斯威特新技术创业公司至今上市未果。

  严不得不绕路而行,希望通过对上市公司买壳、参股、兼并、重组等各种方法,一方面使斯威特资产通过评估得以溢价升值,另一方面使斯威特的部分资产通过资本市场得以部分变现。

  1999年10月,斯威特新技术创业有限责任公司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作价4000万元(其中无形资产3580万元,无形资产占整个系统估价的近90%),以2.50元/股的价格,受让1600万股南京中商股权,成为南京中商第二大股东。与此同时,重庆实业出资3600万元收购南京斯威特电力设备有限公司80%股权;2000年又利用配股资金增加了与斯威特在电力微机故障录波测距仪、电力配电自动化系统等项目的合作。2000年8月,斯威特集团又以江苏斯威特高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的名义收购广济药业(000952)第一大股江苏东武穴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持有广济药业8808.2344万股国家股中的900万股。但是这些操作并未给严带来理想中的收益。倒是合作方和被收购方从中得到了不少好处。南京中商自斯威特成为为其第二大股东后,传统商业概念涂上了高科技色彩,得以高价发行新股;“重庆实业”自与斯威特合作,借助电力高科技概念,得以配股融资,而此后双方并没有更进一步的合作。

  “一钢异型”一举成名

  真正让斯威特在证券市场上一举成名的是一钢异型(600608)。一钢异型,原名异型钢管,由具有40年历史的上海异型钢管厂改制而来,是沪市早期公司之一。1992年5月21日,沪市放开涨跌停板,异型钢管当日飞涨10倍,由此名声大振。1998年,异型钢管与上海第一钢铁集团重组,公司名称变更为上海一钢异型钢管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号也变为一钢异型。2000年初,上海市为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强调一定要使传统企业向高新技术方向转化,一钢异型开始寻找新的重组伙伴。严听到消息,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为尽管一钢异型近几年股价一直不尽如人意,且公司已于1999年12月实施过配股,但经了解,严发现该公司总股本偏小,且一直保持着配股资格,未来尚有一定股本扩张能力。最重要的是,严通过谈判,取得了一钢异型的控股权,这意味着斯威特终于拿到了通向资本市场的通行证,打开了通过上市公司进行低成本融资的渠道。

  由于上海方面亦看好斯威特的高科技概念,双方谈判异常顺利。2000年5月13日,一钢异型公告,公司第一大股东上海第一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于2000年5月11日与南京斯威特集团有限公司草签协议,转让其持有公司部分国有法人股股权,转让数量3500万股,占总股本的25.45%,转让价格为每股人民币2.87元,转让总金额10045万元。转让后,南京斯威特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同时,公司出售热轧钢管分公司的全部资产给第二大股东上海第一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此后不到两个月,一钢异型宣布收购南京斯威特数据图文有限公司99%股权,并将公司更名为上海图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斯威特数据图文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3亿元人民币,一钢异型为此向股权出让方南京斯威特新技术创业公司和南京苏厦科技有限公司支付股权款1.287亿元人民币。

  2000年12月1日,上海一钢异型钢管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海宽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科技”。对一钢异型的重组,使斯威特以1亿元的代价控制了一钢异型近13亿元的流通市值,同时,借助高科技利好概念,一钢异型的股价从2000年初的每股8元左右飓升到年底的每股近19元,升值近150%。

  操守尚需时间检验

  2001年4月,“上海科技”以复权后涨幅居A股第8位入选中央电视台为纪念中国股市诞生十周年而举办的“十年陈股香”之“十大牛股”。严有话说:“没跟我们接触的人都认为我们是资本运作的高手,跟我们接触的人都认为我们是产业运作的高手。我们真正的长处是产业运作,动员我们做二级市场的包括机构,包括其他太多太多了,人家拎着汇票,带着钱来,都是几个亿的现金,有人说:‘你做五千万,我给你一个亿’。我们都不做。‘上海科技’我们要跟人家合作的话,二级市场现在才15块钱,根本不现实,如果要有炒家炒的话,早都到了30元了,这个肯定赚钱。”

  严表示自己给斯威特的定位就是发展高科技,介入资本市场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斯威特的高科技产业。“斯威特不是炒家,斯威特不会介入任何二级市场”。从目前情况看,严是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一个异类,但从长远看,斯威特究竟会不会介入二级市场的炒作,严讲话到底是真情还是假意,严和斯威特的操守如何,尚需时间检验。

zycatv 发表于 2003-8-2 12:23:00

10大高手之袁宝

10大高手之袁宝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8月16日 14:14 新浪财经

  人气指数:★☆

  创新指数:★★

  观赏指数:★★


  参考指数:★★★★☆

  代表作品:生吞海尔生

  人送绰号“北京李嘉诚”

  关于袁宝的发迹史或曰创业史,《科学投资》2002年第4期《中国富豪第一桶金》中已有介绍,在此我们不再赘述。袁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曾在中国建设银行证券部短暂工作,曾从事过中国最早的股票天桥股份等的交易买卖,这些经历使袁对中国资本市场和资本运作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为其日后进行资本运作打下了基础。袁通过科研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对接拼缝挖到第一桶金。后来又通过种植“小黑麦”赚得了数百万元。这数百万元就是袁进行资本运作的初始本钱。1992年,袁创办建昊实业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公司资产以几何级数递增,至1996年建昊集团组建时,建昊的企业资产已由创立之初的20几万元上涨到数十亿元,拥有全资、控股、参股企业数十家,业务覆盖电子、金融、生物、房地产等众多领域,袁因此被一些人称为“并购之王”,还有人说他是“北京李嘉诚”。

  袁资本运作的绝招之一就是对看中的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参股,有能力的进行控股。在袁看来,参股是一种“借船出海”的好办法。建昊先后参股过的企业有三九胃泰、四川蜀都大厦等数十家。1996年,通过上市公司年报,人们发现有近30家上市公司位居前十位的大股东名单里有建昊的名字,其中有两家——北京比特和丽珠制药的控股股东是建昊。袁参股的这些企业,有的起初并不被人们看好,但袁看准后大量买入。不久,这些企业相继改制成功,股票纷纷上市,随后大幅度升值。袁看好时机,抛出股票,抽身而退,袁用这种办法赚了个盆满钵满,积累了大量财富。

  巧用财务杠杆使财富滚雪球

  在有了一定量的资金之后,袁开始改变运作思路,由原来的主要参股企业,变成抓住机会控股企业。

  1994年,国家开始宏观调控,银根紧缩,企业经营困难,一大批企业面临倒闭,同时有关部门开始探索产权改革,对严重亏损、经营不好的企业进行改组、兼并、收购、拍卖。敏感的袁又一次嗅到了机会的气息。经过调查,他发现其中有不少本质好、市场潜力大、人才资源丰富的困难企业,只要在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上进行根本改革,再注入必要的流动资金,对没有好产品的企业,注入好的项目,它们就会产生巨大的财富,变得价值千金。

  “我知道这里有机会,因为在资金和项目上,我们有优势,我必须抓住它,否则,它就会溜走。”袁迄今回想起来仍激动不已。1994年,建昊在其公司注册地北京怀柔一口气收购了13家这种类型的企业,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产品结构实现了多样化,拥有了一批优良的企业资源。

  通过在怀柔的操作,袁开始改变思路,认为用参股、控股、收购的方式来发展企业,是一条多快好省的道路,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抓住机会,还能平稳地将建昊从农业向其他产业转移。

  建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控股企业是海尔生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时间为1995年。海尔生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评估资产为1000多万元,建昊集团花了500万元,买下了海尔生的部分资产。在对海尔生进行规范化股份制改造,将海尔生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改造成海尔生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后,建昊拥有的这部分资产折合成股本约占海尔生总股本的51%,由此实现了对海尔生的控股,海尔生的经营、生产、企业产权均由建昊一手把握。

  控股海尔生之后,袁又看上了全国中药行业排名第二的浙江温阳制药厂。温阳制药厂的资产额1900万元,买下它的控股权,即51%的股权,需要1000多万元。袁当时没有这么多钱,但袁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巧妙地利用财务杠杆。建昊以海尔生做抵押,向银行贷款,买下了温阳制药厂的控股权。在控股温阳制药厂后,袁又以温阳制药厂做抵押,向银行借款,还掉了原来银行的贷款。

  其后,袁通过对温阳制药厂的改组,完善其内部经营管理,再投进去一部分资金,启动企业正常生产。利用企业自身盈利归还银行借款。进一步,在条件许可后,袁会将控股企业另49%的股权也买下来,变成袁自己的独资企业。海尔生物有限公司、温阳制药厂,如今均已成为建昊名下的独资企业。通过如此这般的运作,袁旗下优质企业越来越多,财富也如滚雪球般迅速壮大。袁的说法:“我们一直强调不要建企业,要控股企业。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存量资本已经积累的太多,我们采取这种办法,既能激活存量资本,又能实现快速成长,于国、于民、于己都有利。”

  在商言商无关世态炎凉

  在买卖企业时,袁表现得完全像一个商人,对已无利可图的企业袁决不恋旧,或砍掉,或卖给别人。袁不会让这样的企业成为自己的负累。用袁的话说就是:“我象买卖青菜萝卜一样买卖企业,股权成了我手中一条财富的彩带。”袁名下企业最多时有60多家,经过袁的一番削砍,现在则仅有15家左右。

zycatv 发表于 2003-8-2 12:24:00

10大高手之刘益谦

10大高手之刘益谦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8月16日 14:15 新浪财经

  人气指数:★

  创新指数:★★★☆

  观赏指数:★☆


  参考指数:★★★☆

  代表作品:转战法人股

  5次暴利机会一次未失

  从90年代至今,我国证券市场上至少有过5次暴利机会:认股权证给投资者带来了第一桶金;转配股上市流通又给投资者带来滚滚财源;基金的上市使“乌鸦”变成了“凤凰”;B股对国内投资者开放使胆大精明者猛赚了一把,现在该轮到法人股投资了。有人甚至发出预言,法人股投资将是中国证券市场最后一座金矿,而刘益谦就是这样一位法人股投资的急先锋。

  关于刘益谦我们能得到的信息很少。2002年3月,因为举牌爱使,上海新理益惹出了一场风波,新理益及其掌舵人刘益谦才开始引起市场注意。刘益谦的大号不为人所知,但“毛毛”证券市场的老人却多有耳闻,“毛毛”就是刘益谦的小名。

  瞄准法人股寓意长线投资

  新理益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办公场地及其周边环境都十分朴素,若不是其工商登记执照上3.3亿元的注册资本金,可能没有人会想到这是一家如此有实力的大机构。新理益的投资手法十分凶悍,近两年,新理益已经至少出现在8家上市公司的前10大股东名单里,动作之勇猛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极为少见。

  新理益一般通过竞拍、协议转让、战略投资等方式,参与法人股投资。如北大科技、河北华玉、琼能源、威达医械等上市公司的法人股,新理益即是通过拍卖获得,而百科药业、安琪酵母、上风高科等则是通过协议转让获得,还有一部分上市公司法人股,新理益是通过对战略投资者的配售获得的,如晨鸣纸业、振华港机等。新理益迄今参与的法人股投资达到十几家,有些只是因为没有达到5%的公告线或者没有进入前10大股东名单没有公告而不为人所知罢了。新理益以战略投资者身份获配售的晨鸣纸业(000488)目前已基本抛售完毕。

  除法人股投资外,新理益还参与一级市场申购、B股投资、转配股投资、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资以及二级市场投资,几乎囊括了中国证券市场上一切可以投资的品种,利用了一切可以合法利用的手段。

  新理益的投资往往都是大手笔,总资金额远远超过其公布的总资产规模。2000年新理益盈利很少,净利润额仅有区区的188万元,但新理益却似乎毫不在乎,继续乐此不疲地做着他们的“亏本生意”。有人分析,新理益是在“放长线钓大鱼”,因为法人股投资是一种长线投资;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新理益应是以一种投资思路参与法人股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新理益迄今未有参与上市公司管理之举或有此意图表示。市场人士分析,新理益参与法人股待价而沽的想法可能要更多一些。

  刘益谦在解释新理益的投资动作时表示,股市发展至今,已经不能再用老眼光衡量。必须要有新的投资理念,才能获得收益,这也是刘为公司取名“新理益”的原因之所在。关于新理益投资理念,有分析指出,新理益根据客观环境评估投资品种价值,如果认为价值被低估,就大胆地买进,直到价值被市场认可再高价抛出。从决定买进之时起,新理益不会因为市场暂时波动而轻易改变自身判断,也不会在乎持有时间之长短。刘认为,法人股投资只要投资品种选择正确,确有投资价值,基本不会有下跌空间,而向上空间则大得令人难以想象。

  刘之所以敢于带领新理益如此大胆地投资法人股,是因为刘认为,法人股的流通问题迟早要解决,到时新理益手中持有的这些法人股带给他们的投资收益可能就会像当年转配股带给他们的投资收益一样丰厚。刘虽看好法人股投资,但对前一段时间一些公司纷纷从拍卖市场上高价买进法人股的行为却并不赞同,刘认为这样做代价太高。新理益买进的法人股价格一向很低,一般都是在净资产附近买入。刘表示,这样新理益可以将股票放在手中进退自如,进可以长期捂在那里等待上市;退可以坐享公司分红,有的股票光是拿红利一年都有10%的收益率,最不济也可以转让出去,“因为我买得早,数量又大,因此价格很低,随时转让都有利润。”

  从记录看,新理益所购法人股交易价格均相当实惠,北大科技1.35元、河北华玉1.87元、百科药业2元、威达医械1.9元,几乎都是当时的“地板价”。由于看好法人股的前途,刘准备将法人股投资当成长期业务做下去,也因如此,对于法人股拍卖市场的冷冷热热,潮起潮落,刘并不十分在意。

  另一方面,新理益参与的许多股票都价格坚挺,属于长期攀升之大牛股。如新理益投资最大的百科药业,该股从1999年5月份启动,自9元附近一路飙升至25元,后历经10转增8、10转增2、10送1.9298、10配1.39、10转增5等大幅送配,股价依然稳定在14元左右,如按复权计算,其股价最高达50多元,即使后来的大盘大幅调整中,该股仍然走势顽强。因此,市场曾经一度传言,新理益是“庄”,凡新理益参与之股票,都具备“大牛股”潜质。

  刘对“庄”的说法表示否定。刘表示凡新理益参与的股票,其在二级市场上一股都没有买卖过。刘认为坐庄并不是获取收益的好途径,撇开法律、政策风险不讲,现在的股价也不比以前那么好操纵,坐庄风险很大,一旦深陷其中将欲逃无门;其次,新理益不需要用坐庄方式赚钱,刘认为新理益现在的投资方式比坐庄安全得多,收益也更高。

  知所长短明白进退

  新理益公司注册资金之变动曾引起过很多人的关注和猜测,刘解释这都是为了投资法人股。新理益刚成立时,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人民币,但随着投资行为的迅速展开,1000万元注册资本相对于新理益庞大的投资额很快就显得太小了,于是新理益将注册资金增加到8000万元,2001年上半年,新理益准备以1亿元价格收购百科药业5000万国有法人股,又再次将注册资金增加到3.3亿元。刘表示,自己原先并不愿意成立公司,相反,更愿意以个人身份进行投资,因为这样比较方便灵活一些。成立新理益公司最大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法人资格,投资法人股,而公司两度更改注册资本金的原因也在于此。

  虽然新理益出现在多家上市公司10大股东名单中,但新理益迄今还没做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而且上市公司董事会名单中,也很少出现新理益的人员,仅琼能源董事会名单上出现过刘益谦。刘表示自己不喜欢在公司管理上牵涉太深,因为他的本行是投资,企业管理非其所长。

  刘是一位具有十几年股市搏杀经验的老股民,80年代股市还没开设的时候,刘已经开始做股票。中国证券市场发仞之初,刘就在其间摸爬滚打。《科学投资》前述中国证券市场几次大的机会,从认股权证、一级半市场、老八股、转配股、B股一直到法人股,几乎每一次都让刘抓住了,刘的资产也在十几年间以几何级数飞速增长。新理益80%以上资产属刘个人所有,以此计算,刘的个人资产已远超《福布斯》2001年中国富豪榜上的一些富豪。刘显然是一位福布斯的漏网富豪。

zycatv 发表于 2003-8-2 12:24:00

10大高手之陈峰

10大高手之陈峰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8月16日 14:18 《科学投资》杂志

  人气指数:★★★

  创新指数:★★★★☆

  观赏指数:★★★★☆


  参考指数:★★★☆

  代表作品:海航平地起高楼

  无我真爱创造人间奇迹

  在《科学投资》中国资本运作10大高手中,陈峰几乎是惟一一个从一开始就为股东打江山,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为国家江山打拼的人。以陈峰个人的身家而论,离《科学投资》前述9大资本运作高手差得大概不止十万八千里。在陈峰的努力下,经过短短十几年,海南航空已由一个名不见经传,一无资金、二无地位的地方小航空公司发展为中国的第4大航空集团公司,成为中国航空业一支令人生畏的新生力量,令国航、东航、南航等中国航空业巨头寝食不安,如芒在背。

  海航从1989年由海南地方政府拨款1000万元资本金起步,经过10余年发展,迄今总资产规模已达100多亿元,运营性资产170多个亿。海航的成功,应该基本得益于陈峰高明的企业管理艺术和资本运作技巧。

  1989年,海南建省,为解决岛内日益紧张的交通运输瓶颈问题,海南省决定筹办自己的航空公司。创业重任落在时年仅37岁的海航总裁陈峰肩上。当时,陈所拥有的全部开办费就是海南省政府从紧张的地方财政资金中拨出的1000万元人民币。1000万元办航空公司,人所未闻,这点儿钱连半截飞机翅膀都买不到,更别说办航空公司了。

  陈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股份制,利用当时国家对海南的优惠政策和当时全国性的股票热,1992年下半年到1993年初,海航发起成立定向募集公司,向社会定向募集资金,3个月募集资金2.5亿元。以此2.5亿元为信用担保,又向银行贷款6亿元,买下2架波音737,然后以2架波音737为担保,再向美国方面定购2架飞机。如此循环,巧妙利用财务杠杆,越来越多的飞机飞到了海航的停机坪上。

  将索罗斯绑上海航战车

  1993年6月,海航法人股在STAQ系统上市。1995年7月,海航个人股上市交易。通过国内资本市场,海航筹到了大量资金,但仍显不够。陈于是想到了国际资本市场。从1994年至1995年,陈10下华尔街,经过华尔街严格的考评和考察,其艰苦历程被陈形容为“痛苦不堪”的谈判,1995年9月,美国航空投资有限公司以每股0.2449美元的价格,认购海航10004.32万股外资股,占当时海航总股本的25%。需要说明的是,美国航空投资有限公司为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拥有。为了得到美国方面的这笔投资,陈曾在索罗斯的基金办公室,回答了索罗斯的200多个问题。

  在海航的投资使素有金融大鳄之称的索罗斯收益匪浅,6年里索罗斯从海航共获得约266万美元的分红和800万股的红股。据粗略计算,索罗斯对海航的2500万美元投资6年共计获得4408万美元的收益,平均年收益率为29.38%。

  由于美国人对当时的中国政策把握不准,认为风险太大,同时由于陈峰的个人魅力在美国人的投资决策中起到的重大作用,美国人认为其投资命运系于陈峰一身,在决定给海航投资2500万美元以后,又坚持给陈峰买了3000万美元的保险。这样,被华尔街融大玩家认为是“金融大玩家”的陈峰,成了“中国最昂贵的人”。

  25%的股份是中国政府规定外资进入民航业的最大限度。索罗斯的投资造就了中国第一家带有中外合资性质的航空公司。成功引入索罗斯的投资,意义不仅在使海航募集到了2500万美元急需资金,更重要的是为海航接上了来自美国资本市场的“输血管道”,使海航得以通过资本扩张方式和企业兼并技巧超速扩张公司规模。同时,海航借索罗斯投资在美国资本市场上获得的信誉和声誉,不断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向美国波音民用飞机集团、美国租赁财务公司不断租入新型客机,为海航腾飞创造了条件。

  周旋左右万千宠爱集于一身

  在引进海外资本的同时,陈峰在国内也展开了进一步的资本运作。1997年6月,海南航空获有关部门批准面向海外公开发行7100万股B股(代码900945),随着海航B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共筹集资金2.63亿元;1998年2月,海航获中国银行65亿元授信额度,同年7月,海航在美国纽约成功发行1.56亿美元债券;1999年12月,海南航空(600221)获A股上市资格,公开发行20500万股A股,共筹得资金92850万元,随后,通过发行债券方式融得海外资金5亿美元;2001年3月,海航再次获得中国银行80亿元人民币意向性融资额度,其中包括18.8亿元流动资金贷款额度,中国农业银行同时向海航提供贷款11亿元人民币,以支持海航购进10架多尼尔飞机支线飞机,海航由此实现组建由19架多尼尔飞机构成的国内目前最大支线客机机队的目标。

  2001年3月,海航股东大会同意申请将原定向募集的10804.32万股外资法人股转为B股在上交所上市流通。在获得证监会批准后,海航B股流通盘将扩大130%,索罗斯将成为中国B股最大的外资庄家。以索罗斯一向做事的风格及其丰富的金融经验,索罗斯会在中国B股市场有怎样的举动,成为一个令人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

  2001年6月,海航与合作银行JP MOrsan Chase因融资8000万美元购买2架B737—800飞机之业绩,获美国《飞机融资》杂志2000年度“亚洲最佳交易奖”和“融资创新奖”。在此次融资过程中,海航在为其购机计划向美国进出口银行进行的融资项目中采用了全新型融资结构设计,通过采取灵活的续短为长的融资手法,使美国进出口银行部分的LIBOR利率(伦敦金融市场同业拆借利率)比业界平均水平降低了约八分之一个百分点。海航因此大幅节省融资利息支出。

  2001年7月,海航宣布将进行A股和B股增发,共增发不超过15000万股的A股和不超过12000万股的B股,海航通过此次增发募集资金25亿人民币。同年10月30日,海航与美国摩根大通银行在美国纽约签订融资购机协议,美国摩根大通银行承诺向海航提供总金额为2.5亿美元的融资,这是自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以来,中国企业在海外筹得的最大一笔融资。该融资项目由中国建设银行和美国摩根大通银行担任全球组织人,美国进出口银行担任担保人,中国建设银行担任反担保人。海航计划用这笔融资购买5架波音737—800型客机。对海南航空来说,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已经成为弥补企业资金不足和扩展业务规模的重要方式。

  陈峰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融资高手。仅从1997年海航B股上市以来,海航在海内外成功募集资金额度已超过50亿元人民币。陈曾专门成立过两家公司,陈交给这两家公司的主要任务就是打着海南省政府的旗号到外面为海航融资。在海航A股上市时,这两家公司都曾为其主要大股东。目前,陈又在运作其旗下美兰机场到香港上市,如成功,海南航空将在A股、B股、H股全面开花。

  蚕食鲸吞不肯偏安一隅

  目前,海航总资产规模已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运营资金170多亿元人民币。陈峰不仅是一位融资高手,同时也是一位企业兼并、收购、重组之高手。为打破海南岛地域局限,将海航由一家地方性航空公司发展为全国性、国际性的航空公司,2001年,陈利用融资所募资金,顺利实现了对国内3家地方性航空公司的兼并重组,通过对包括长安航空、新华航空和山西航空在内的地方性航空公司的兼并重组,海航获得了宝贵的航线资源。海航现已在全国建立6个中心站,包括北京、西安和兰州在内,已拥有超过300条不同航线组成的网络,坐稳中国第四大航空公司位置。在海航航班中,有60%完全与海南不沾边。

  海航现拥有各型飞机共68架,计划在2002年底增加至90架。海航目前经营着两条定期国际航班,即从南方旅游胜地三亚到汉城和澳门,以及每周4次飞吉隆坡的特许航班。海航还开通有飞柬埔寨的航线。陈的下一步设想是开辟飞日本和新加坡的航线。

  此外,海航还在北京经营着一家拥有6架飞机的子公司“金鹿公务机有限公司”,为顾客提供公务包机服务。陈还计划在2002年年底以前,新增3架Gulfstream新式喷气机和2架新直升机。同时,2001年12月,海南航空还从其子公司中拿出10架飞机脱离客运服务,组成扬子江快运公司,成了中国第二大航空货运公司。

  由于一系列大规模的融资活动,海航公司债务目前已占其全部运营资金的75%,但陈表示不必为此忧虑。陈表示在中国业界这是个很低的数字,也好于各外国航空公司近年来的平均数值。有外国评论家认为海南航空是中国航空业中风险最小的公司。

  10年时间,由1000万到100多个亿,海航的胜利,是陈峰的胜利,更是资本运作的胜利。海航的经验告诉人们,有钱当然可以干大事,没钱也一样可以干大事,关键是你要掌握没钱办大事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还需要有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号称中国10大资本运作高手[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