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eship 发表于 2007-11-15 23:11:40

[转帖]上下五千年:中国大学生求职史

<font face="黑体" color="#006699">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与重视教育密不可分。培养大学生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大抵从西周就开始了。但这大学生培养出来,总得有个干的,这饭碗怎么找呢?笔者遍览典籍,什么《中国高等教育史》、《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总算是鼓捣出了一个中国大学生的求职史。</font><p>【西周】</p><p>这西周的大学,称“辟雍”,就是现在北京国子监里那座大房子的名字。辟雍由西周的中央政府管理,又称“官学”,相当于公立大学。学校的学生都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要把他们培养成管理国家的政治、军事精英。显赫的出身,明确的目标,使得他们根本就不用考虑学校毕业之后做什么,国家统一给分配了,而且一分配直接就是高级干部。</p><p>代表人物:姬诵(周成王)&nbsp;</p><p>去向:周中央政府,旋任周国国家领导人</p>

easeship 发表于 2007-11-15 23:11:52

<p>【春秋战国】</p><p>在这个诸强杀伐的年代,中央政府形同虚设,公立大学也随之灰飞烟灭了。与此同时,各路私学却是方兴未艾,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民间专业培训班相继开张,平民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其中,孔先生开办的私立曲阜大学堂,招生规模达三千多人,学术新秀七十有二,实力最为雄厚。</p><p>然而,那时候就业压力着实比较大,私学又不管分配,所以他们大都一毕业就失业,不得不周游列国,投奔诸侯,成为“食客”,久而久之,这食客也成了一种混饭的职业。当然,也有自谋出路混的好的,像孔先生的得意门生子贡,不但是鲁、卫两国的高级干部,还自主创业,富得流油。</p><p>代表人物:端木赐(子贡)&nbsp;</p><p>去向:鲁国国务院总理(鲁国相)兼知名民营企业家</p>

easeship 发表于 2007-11-15 23:12:11

<p>【秦】</p><p>秦始皇是个人物,灭六国,大一统千古留名,但对于秦代的大学生来说,却不啻为一次灾难,他们还没毕业,就被统统刨坑埋了。</p><p>代表人物:儒生460名</p><p>去向:咸阳郊外某大坑</p><p>&nbsp;</p><p>【汉】</p><p>虽说秦始皇那时候埋了学生,烧了教材,然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大秦不但没有“三世乃至万世而为君”,反被高祖刘邦绝了后。</p><p>这不读书的老刘创立的大汉,反倒是颇为重视教育,及至汉武帝之时,公羊学专家董仲舒博士力倡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创立了太学。从此汉代的大学教育有了巨大发展,到东汉末年,太学中在读学生已经有3万多人。</p><p>太学生毕业时要参加考试,考试通过,即可毕业并授予官职,相当于参加公务员考试。不过,也有一些才华平庸的倒霉学生,一直考到六十几岁还没有及格,仍然待在学校里当学生,不过他们都由国家供养,衣食无忧,还可以带家眷一同来住,纵然是挂一辈子的科也不用发愁啊。</p><p>代表人物:班固</p><p>去向:大汉国家档案局局长(兰台令史)</p><p>&nbsp;</p><p>【魏晋南北朝】</p><p>这又是一个群雄割据,动荡不安的年代。正规的大学教育也随之凋敝,倒是冒出来不少民间科学家。文化人大都是高干子弟,不务正业,都跑竹林里去大谈玄学,有了名气的七个学术明星便叫作“竹林七贤”,一时引领了社会风潮。</p><p>代表人物:嵇康</p><p>去向:无业</p>

easeship 发表于 2007-11-15 23:12:27

<p>【唐】</p><p>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的年代,发达的政治经济也带来了高质量的大学教育。那时候,大唐教育部——国子监直属的高校就有六所,分别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前三所相当于本科,学生大都为官宦子弟;后三所则为专科,主要为官府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一般人也可以读。</p><p>此外,还有隶属其他各部委的学校若干,如直属门下省的弘文馆、直属祠部的崇玄学、直属太医署的医学等等。</p><p>然而,那时的学校,除了专科之外,都以培养当官的为目的,而唐代要当官又以科举为唯一路径,所以广大毕业生还得参加这个始创于隋代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上大学相当于上了个考试加强班。白居易、王维等人都是这么当上了国家干部。</p><p>而这一选拔官员的办法,一直持续到了清末,历代(除了元代)大学本科毕业生无不如此,一考便考了1300年。</p><p>代表人物:王维</p><p>去向:大唐国务院副总理(尚书右丞)兼自由撰稿人</p><p>&nbsp;</p><p>【宋】</p><p>宋代大学大抵依袭唐制,毕业生找工作唯科举一途。专科方面又新加入了武学和画学,相当于军校和美术学院,军校毕业生一律定向分配基层部队。</p><p>代表人物:张择端</p><p>去向:大宋中央美术学院(国子监画学)留校任教</p><p>&nbsp;</p><p>【元】</p><p>元朝的统治者最初不重视知识分子,有“九儒十丐”之说,大学毕业生一下子变成了“臭老九”。后来中央开始重视教育,但是隶属中央的大学也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之分,广大汉族学生一下子成了“中央民族大学”的毕业生。</p><p>虽说元代大学毕业生包分配,但在当时民族不平等的政策下,汉族学生分配的还是要比蒙古族学生差不少,同等情况下,蒙古族学生是六品,汉族学生就只有从七品了。</p><p>代表人物:不忽木(回族)</p><p>去向:元帝国监察部副部长(御史中丞)</p><p>&nbsp;</p><p>【明】</p><p>明代在专科教育方面又有了新举措,创立外国语大学——四夷馆,专门培养翻译人才。当时国家缺少外语人才,所以毕业生根本不用发愁找工作,很多人都成了郑和的翻译,随同他代表大明出访国外。</p><p>此外,中央还设立了阴阳学,相当于天文学校,专门培养天文、气象、编印历书的人才,这样的毕业生同样是好女不愁嫁。</p><p>代表人物:海瑞</p><p>去向:大明帝国监察部部长助理(右佥都御史)</p><p>&nbsp;</p><p>【清】</p><p>清代的大部分时间,大学教育与明代大体无异,但外国语大学又新设了俄语专业,天朝外交需要嘛。</p><p>而等到洋人打进来之后,中国大学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从以京师同文馆为代表的语言学堂开始,到以福建船政学堂为代表的技术学堂,再到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学堂,如天津水师学堂,这一类官办学堂,为中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喝洋墨水的人才,而他们也全部由政府分配到各个职能部门,不愁就业。而与此同时,官派的留学教育也开始了,这些人,更是天之骄子,大都奋战在大清国的洋务战线上,詹天佑、唐绍仪等人均是如此。</p><p>到了戊戌变法之时,京师大学堂成立,这里毕业的学生都给进士出身,也算是中国特色了。</p><p>代表人物:</p><p>前期:范进&nbsp;</p><p>去向:大清国广东省政府公务员</p><p>后期:邓世昌&nbsp;</p><p>去向:大清国北洋舰队</p><p>&nbsp;</p><p>【民国】</p><p>辛亥年革了皇帝老儿的命,大学摇身一变成了现代大学,这时候的大学生,虽没了贵族背景,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前途。那时候三千人里才有一个大学生,都抢着要呢!抗战之前,像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政府有规定,起薪得80块大洋,少了不行!要知道,当时一个黄包车夫一个月挣两三块大洋,就够养活全家了。</p><p>不过,时事动荡,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饱经磨难,大学生亦是如此,接连不断的战争,也断送了他们的职业前程。</p><p>&nbsp;</p><p>从西周一直说到民国,在绝大多数时候,大学生似乎都是稀缺的资源,都是不愁前途的香饽饽,甚至在十几年前,找工作对大学生都不是问题,反正国家给分配,去哪做什么由不得我,索性也就不想了。</p><p>而到了如今,是因为扩招也好、因为经济发展也好,毕业分配制度早已不再,我们自己掌握了自己的未来,而未来是什么样的,同样靠我们自己。哥们儿们,加油吧!</p><div class="invisible" id="reference">文章引用自:<a href="http://www.21manager.com/" target="_blank"></a>
        </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上下五千年:中国大学生求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