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头涌动中捕捉现代商业的火花
<p style="TEXT-INDENT: 2em;">“透过铁门映入眼帘的是教堂的顶楼,还有那无数挥舞着的手掌、鲜花、雕像,以及挤满人群的走廊,进入大殿后嘹亮的号声,此种感觉实在毕生难忘。我感到无比激动,放眼所见,那美丽的水晶喷泉……是那么神奇、多么浩大、多么辉煌、多么震撼人心。正如我后来多次向人谈到的感受,那天我的心中充满虔诚——很难有其他仪式可以让人有如此的感受。” </p><p style="TEXT-INDENT: 2em;">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世博会在伦敦开幕的当天,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世博:激情澎湃的一场全球盛会</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世博会是全球最高级别的展览会,是全方位展示本国社会、经济、文化成就和发展前景的最好机会,它的举办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除了展示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方面取得成就外,更注重国家之间、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举办世博会,不仅能给参展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举办国的知名度,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p><p style="TEXT-INDENT: 2em;">世博会集人类文明之大成,因而具备了无与伦比的感染力,使人心情激荡。世博会的宗旨是,促进各国人民之间更好地相互了解与沟通。它是一场真正意义上为普通人而设计的国际舞台,具有教育意义和促进和平,给予了世界人民一个极好的机会去了解世界其它国家和人名。 </p><p style="TEXT-INDENT: 2em;">世博会的展示内容围绕主题进行。一般有国家馆、主题馆、国际馆、综合馆等,并以国家馆日<nobr id="key1"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COLOR: #009900; BORDER-BOTTOM: #009900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活动</nobr>、各参展国文艺表演、主题游行等形式。参展国可以依据本国文化背景、对主题的理解与各国科技水平,对展馆进行规划、设计及建造;主题馆和综合馆一般由主办国负责建设。在展期内还举行各国馆日活动,各国首脑将出席本国馆日活动,届时各种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文艺演出和游行表演,将在展览会的各个区域巡回演出。 </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献给世界的一首和谐乐章</strong>
</p><p style="TEXT-INDENT: 2em;">据联合国统计,2007年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将第一次超过全球人口的一半。城市化步伐加快带来的能源、环境、卫生、居住、安全、贫富差距等问题日益凸显。在这一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时刻,新一届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综合类世界博览会,正在中国上海积极筹备。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上海将成为全球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心舞台”,上演长达半年之久、预计有7000万人次参与的和平欢聚。 </p><p style="TEXT-INDENT: 2em;">上海世博会组织者根据主题需要,与国际社会共襄盛举。一个个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未来城市”方案已经揭开了面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nobr id="key2"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COLOR: #009900; BORDER-BOTTOM: #009900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精彩</nobr>绝妙的表现手法、清新灵动的意境空间……令观者无不赞叹、感动。 </p><p style="TEXT-INDENT: 2em;">除了面向主权国家、国际组织以及国内外著名企业招展外,还与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展览局等国际组织和国内主管部门合作,特别规划了一个占地约10-12公顷的“城市最佳实践区”,面向全球有代表性的城市招展。这个最佳实践区将围绕能源、环保、交通、就业、社区建设等“棘手”问题,引进当前已经实施并可对未来城市生活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成功案例,通过在模拟街区中的运转实践,集中展示现代城市发展的最新理念。 </p><p style="TEXT-INDENT: 2em;">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体现了迅速成长的中国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思考,是中国献给世界的一首和谐乐章。 </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世博机遇:科学发展的强力“引擎”</strong>
</p><p style="TEXT-INDENT: 2em;">谈及“世博机遇”,必提“引擎”二字,这也是主办国最大的动力。东道主城市和地区通过承办世博会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自信心、更具影响的国际形象和巨大的物质财富。世博会除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还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对推动国内各个产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世界各国在这里展现各具特色的城市历史、现状和未来;另一方面上海及周边城市群藉此充分显示这个东方大都市圈的独有魅力。 </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上海举办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将使上海作为国际经济、<nobr id="key0"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COLOR: #009900; BORDER-BOTTOM: #009900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金融</nobr>、贸易、航运中心的龙头作用更加明显。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参观人数众多,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受益者将是以旅游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同时将为上海会展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也为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带来了勃勃生机。建筑地产业、运输/通讯/公用事业、建材五金工业、能源交通、家具、餐饮服务业、金融/保险、零售业、宾馆旅店、商业服务、机动车辆维修服务、影像娱乐业,各行各业都将凭借2010年世博会之东风,有一个长足的发展空间。 </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世博会长达半年会期里,将举行2万场左右的文化演艺活动以及各种论坛活动;展会的运行需要十余万名志愿者;预计7000万人次的海内外参观者,将有三分之一顺访上海周边地区的城市和名胜……借助这种种机遇,长三角诸城市将立足于共同策划,整体展示,全力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无疑是长三角城市群提高国际知名度,加快走向世界的难得机遇。最近,沪苏浙的党政领导形成共识,要共同把握世博会的重大机遇,把长三角的“名片”撒向世界。 </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世博解码》:第三只眼睛看世博</strong>
</p><p style="TEXT-INDENT: 2em;">2010上海世博会渐行渐近。“走进世博会”巡展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吸引民众关注世博会、了解世博会,为世博会顺利筹办奠定良好的民众基础。目的是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真正在我们的城市中得到最广泛的铺展,让我们的城市管理、市民素质和城市精神得到最切实的锤炼。由张汉云等人合著、文汇出版社推出的《世博解码》一书,可谓是恰到好处,为民众深入了解世博开启了另一扇窗口。 </p><p style="TEXT-INDENT: 2em;">《世博解码》这本书以一个经营管理者的视角,考察和解读世博会。本书依据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实地图景,给读者展示世博会的举办情况。这是在时空上距2010年上海世博会最近、也是中国获世博会主办权后的首个世博会。作者不只是以一个游客的身份,更多的是以一个经营管理者的角度去考察、去体验世博会。增进读者对世博会的了解,启发商务人员的思考,鼓励从世博会的举办中发掘商机。 </p><p style="TEXT-INDENT: 2em;">《世博解码》一书,抛开宏观的概况描述,希冀借助图文,让更多无法亲临现场的民众,看到“永不落幕”的世博会。作者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娓娓道来的文字解说,以商业经营的独特视角,意在诠释世博会带来的巨大商机。他们以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捕捉爱知世博会现场的商业机会,细腻而实在。这样的眼光看世博会,尽管不够系统,但是颇为独到。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世博<nobr id="key3"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COLOR: #009900; BORDER-BOTTOM: #009900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解码</nobr>》,文汇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张汉云\陈晓东\修学云\李永锋\赵燕合著)</p><p style="TEXT-INDENT: 2em;"> <a href="http://book.sina.com.cn/news/b/2007-10-26/1042222888.shtml">http://book.sina.com.cn/news/b/2007-10-26/1042222888.shtml</a></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