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lldrago 发表于 2007-10-14 20:31:56

[推荐]美国热播电视剧《越狱》启示录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01"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05"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valign="top" align="left"><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01"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valign="bottom" align="center" bgcolor="#f6f6f6" height="37" style="FONT-SIZE: 18px;"><b>美国热播电视剧《越狱》启示录</b><br/></td></tr><tr><td class="font12hui" align="center" bgcolor="#f6f6f6" height="38">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nbsp;&nbsp;作者:冷凇</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td></tr><tr><td bgcolor="#a0a0a0" height="1"></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5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class="font16cuhong" valign="bottom" align="center" height="8"></td></tr><tr><td class="font12hei" align="left" height="38" style="LINE-HEIGHT: 18px;"><p>一越惊起千层浪 </p><p>当看腻了情节拖沓,叙事结构冗长的国产电视剧后,都市"看碟一代"开始逐年通过网络关注美国电视剧,这一群体的数量由小众渠道点对点,一传一的传播速度开始迅速膨胀,在北京,上海,广州等都市青年中粉丝达到海量百万级。 </p><p>从《欲望都市》、《绝望的主妇》等女权主义题材电视剧,《X档案》与《迷失》等科幻题材电视剧,直到警匪题材的《反恐24小时》,历史题材的《罗马》,《都铎王朝》,甚至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实习医生格蕾(医人当自强)》,美剧种类繁多,题材包罗万象,剧情开放紧凑,制作包装精良,日渐成为青年男女们追捧娱乐的对象。 </p><p>去年伊始,一部被媒体评为"让人心脏从喉咙里跳出来"的美剧《越狱》成为一道犀利的闪电横空出世,并通过网络迅速传入国内,近期在星空卫视。这部被誉为"用奥斯卡金奖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刺激1995)的经验,《反恐24小时》的结构,《欲望都市》中的意识形态"所锻造而成的惊世骇俗之作,兼容了警匪,反腐,监狱,伦理,恋情多重题材因素。当美剧《越狱》(Prison Break)播出之后,男主角Michael Scofield的扮演者,一位有着8国血统,被网友评为"穿囚服居然还能这么帅"的温特沃斯.米勒(Wentworth Miller)火爆全球,成为万千男女的偶像。《瞭望东方周刊》等社科类刊物连续多期连载剖析"越狱"所代表的文化符号和创作背景;Google等引擎上近千万的中文网页争相对此剧提供下载基地,剧照,背景介绍,剧情评论,甚至中国的越狱发烧友们竞相建立博客,表达自己对此剧的痴迷。 </p><p>铁墙相隔的距离 </p><p>西方文化浸染的《越狱》却深受中国及亚洲观众喜爱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首先归因于东西方文化间巨大差异所产生的审美距离。监狱题材聚焦案件与犯人,环境严格区别于日常生活环境,已然在观众心里产生巨大的猎奇心里,加上东西方政治制度,法制制度的不同,导致美国监狱中的文化,法制,刑罚囚犯生存状态与国内存在巨大差异,使得非美国地区的观众耳目一新。 </p><p>"距离产生美"是美学界的经久不衰的命题,《越狱》的编剧以"全知性"的视角构筑了一个富有魅力的"牢笼世界",通过监狱社会这一情境营造"新,奇,特"的审美距离。一定程度上,影视作品的魅力高下便是距离感处理的得当与否。与审美对象心里"距离太远",对于艺术作品来讲,就很容易流于空泛、概念化,难以引起主体的共鸣;而与生活贴靠太近,又容易误导观众以生活细节评判艺术的谬误,使得艺术流于媚俗,毕竟艺术又是‘切身的’,表现情感的,所以不能完全和人生绝缘。越狱在剧情构建上很好地处理了拉近心里距离,尽力推远空间距离的双重效应。生活空间中的情境与监狱空间大相径庭,生存状态存在完全不同的规则和法则,而形形色色的监狱人所遇到的心里困境,如命运的起承转合,亲情的粘连,家庭的危机,爱情的萌芽,事业的起伏,却与常人大同小异。 </p><p>"越"向西方时政的天空 </p><p>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新时期美剧创作的成功在于敢于触动高层,影射西方时政腐败,针砭时弊力度不断加大。美国观众何以如此热衷于接受美国政府高级官员成为反派的故事情节?近年来美国在国际社会中频繁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以强权政治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美国化的所谓"民主,自由","公正""公平"。 "911"后美国民众笼罩在危机感的阴霾下,一方面民众对美国现政府执行政策持有高度怀疑态度,同时对总统小布什信任感严重缺失。《越狱》在此时的横空出世,暗含对美国式的"民主自由"政治制度的辛辣讽刺。《反恐24小时》,《越狱》等电视剧政治背景浓重,利益的背后是个人阴谋,党派阴谋,国家阴谋。这些秘密集团控制着美国政界首脑,幕后的黑手触及洲长以上,各公检法部门的最高领导,甚至副总统,总统。这两部摘得美剧收视率桂冠的作品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官场中的腐败现象和官僚制度的缺陷大胆鞭策,对于部分基层单位公职人员的腐朽揭露无余。长久以来美国民众对现任政府领导的怀疑与失信决定了"政治颠覆"式电视剧在美国受众间的土壤。《越狱》对于所谓多元监督体制下的美国"民权"进行了无情的控诉。民众可以在法院,监狱门口随意演讲示威反对死刑,渲染言论自由,但对美国政治高层来说,这些言论自由只是展示政治体制的工具罢,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拥有权利 ,高高在上的公职官员,看起来神圣无私,背地里却做着卑鄙 阴险,不可告人的秘密;监狱是个惩罚罪犯的地方,然而高度戒备,等级森严,却成为滋生"暴力执法"和"滥用职权"的土壤。 </p><p>"越"向西方人性中的本真 </p><p>《越狱》暴露了中西方思维,道德,伦理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越狱》中崇尚一种西方式的理性至上,感性附庸,逻辑第一,情感次之的利己主义意识形态。编剧构建剧本情节主线走的是"理智路线",表面上看《越狱》故事严重偏离日常生活法则,但因其闪烁着理性和逻辑的光辉而令人可信。越狱中的价值观弘扬了畸形的亲情至上原则,同时对友情,爱情真实性与永恒性进行颠覆——《越狱》中,达到自身目的,实现利益索取成为所有角色追求的终极目标——"友情"是打通各种利益的关节,"爱情"则仅仅是成功之路的催化剂。在"沉思与狂欢"两种审美智慧形态中,越狱选择了沉思,通过主人公大胆的假设和冷静的执行将亲情与爱情 ,善良与罪恶 ,以及道德与法制等层面的诸多矛盾深度剖析,揭露了美国社会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和重团队精神的价值观以及互相利用,弱肉强食,成王败寇的美国式竞争社会的"达尔文法则"。 </p><p>故事主线反思人性的阳光与阴霾,善良与丑恶,同时《越狱》把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中的尔虞我诈通过监狱这个微缩环境表现出来:恶贯满盈的囚犯,贪婪暴虐的狱警,滥用职权的特工,阴险毒辣的政治家,一个欲望横流的邪恶图景展现在公众面前。监狱中的各种人物关系就像一张相互利用之网一样张开,权与利达到了一种潜在的动态平衡。 </p><p>《越狱》中暗含了对人类社会群体中"团结"意义的本质挖掘。"我们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这句台词在《越狱》中出现了无数次——积势成就个人,主人公从人见人欺的"菜鸟",坚毅执着,克服挫折,积累人脉,对于一切值得团结的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利,编织成包括室友,狱霸,狱长,狱警,狱医,甚至狱外黑白势力的一张关系网。共同的利益组成团结的基础,而一旦这个潜在的利益受到破坏,团结就会受到威胁,当团结在一起的集体中缺乏自己的利益份额的时候,对团结的"背叛"便会随之出现。 </p><p>"越狱"在人情人性上刻画的成功还在于对演员表演和人物细节描述上精益求精的态度。由于《越狱》的主人公关系是一对孪生兄弟,因此基于艺术真实,导演与编剧对物色外表匹配及具有角色感的演员十分谨慎。精挑细选使得这对完美"兄弟"搭档无论在外形和气质上都极为相似,却又保持彼此独立的个性。34岁的米勒扮演的麦克外表俊朗中透着无辜亲和,内心却坚毅执着。米勒这种其内在气质来源于父母英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家庭环境以及米勒普林斯顿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的高素质学历背景。尼尔森的收视率统计显示,这样一部带有暴力和罪恶成分,绝对偏男性化题材的剧集,居然吸引了超过52%的女性观众,不得不说是和男性角色的成功选择有关。尽管情节过于戏剧化,但《越狱》的制片人仍抱定决心在情境气氛上将其拍成一部尽可能可信的电视剧,例如《越狱》第一季便是专门选在朱利叶管教中心拍摄完成的,这里是伊利诺斯州的一座真实监狱,同时为给演员营造一种紧张神秘的氛围,"越狱"的主要场所选择在杀死3名男童的杀人狂魔韦恩格西的前单间牢房里拍摄。 </p><p>与以往突出主体,舍弃次要的扁形人物刻画方式不同。越狱对于配角的描述清晰,深刻,尽力展现人物的两面性甚至多面性,显现各自独有的特点。越狱群体中的8个人均为性格复杂,身份多重,背景独立的典型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美国各个阶层,各个种族民族,及各种不同类型人格中的圆形人物。随着剧情的推动,除被诬陷的兄弟主角外,越狱群体中配角T—BAG(背包)的扮演者演技脱颖而出,将这个"性变态,心狠手辣而又聪敏过人"的社会渣滓塑造得出神入化。除此之外还有惦记妻儿的含冤士兵,有为了见临终女儿而奋不顾身的老人,有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痴情黑人,有不忘亲情的黑恶势力大佬,有因小罪获大刑的少年扒手,甚至有神经病。由于监狱内的行为受限,角色性格刻画多通过语言交流的形式完成,《越狱》中语言对白高度类型化、个性化,与人物定位极为妥帖。这好似中国古典美学中对《水浒》刻画众多梁山好汉的评价:一百单八将各有其性格,各有其出身,不必观其形,但闻其言其事便可辨认。剧情中的对话时而凝聚中产阶级的睿智深邃,冷嘲热讽,时而饱含社会底层玩世不恭,俏皮闲散,阴险狡诈的味道,还不时出现一语双关和胁迫利诱,各角色语言个性鲜活清晰,编织了一个微缩现实社会的关系网。 </p><p>《越狱》的另一可贵之处是没有刻意对暴露出来的人性弱点进行过多蔑视,而是弘扬"生存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人与坏人"的生存意识。越狱的剧情中,坏人也有脆弱值得人同情的一面,也同样期待未来的美好 ;而好人在命运的作弄下,也会做出恶人的勾当:贪污的副监狱长只想拥有一套湖泊边的房子后退休养老,杀人如麻的特工也想供出真相后到西部过平静的生活,性变态的人也会真心的爱上别人。宏观上看,《越狱》还成功刻画了"多颜色的"集团利益群体:以麦克为首的越狱8人组合,以监狱长为首的监狱管理人员阵营,有女副总统,秘密特工为首的阴谋集团组合,以哥哥律师女友为首的狱外追求正义的群体等。利益集团怀抱各自的目的频频过招,形成明暗博弈的复杂局面,为《越狱》开放性、散射状的故事发展提供依据。 </p><p>全球化背景下电视剧的"牢狱之灾" </p><p>潜入西方电视剧发展的历史长河,《越狱》在类型上的独创为美剧在全球电视剧市场的竞争打了翻身仗。近年来,韩剧由于文化传统与中国相似而被大量引进。温文尔雅的韩剧仿佛一本本儒家经典的青年读物,用当代光鲜靓丽的商业包装做外壳,其中闪烁着纲常伦理的光辉。然而火热并且延续了将近10年左右的韩剧热在《越狱》为首的网络美剧冲击下目前正悄然衰败。韩剧的主题不离"温馨、搞笑、凄美",题材无外乎"爱情、家庭、励志",节奏缓慢且剧情、演员存在较大的重复性,成为致命弱点。虽然同为工业流程制作,但美剧和韩剧在价值观理念上迥然不同。韩剧中所表现的"一家的N胞兄弟"似的家庭背景琐事现在正被激烈的、神秘的、与国家安全相关的美剧所代替。剧情发展上美剧以逻辑思维为主,而韩剧则总是在感情线中迂回。与韩剧的温柔,拖沓,冗长对比,《越狱》中洋溢着刚性的"男人味",并继承了传统美剧结构开放,节奏紧凑等特点。《越狱》任何一集中均充满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看点,从"迷宫纹身","断趾结友",直至"暴动脱险","凿墙逃生",等情节环环相扣,充满了戏剧冲突与张力。《越狱》的现世使吃腻了"糖果"的观众猛然品尝到了浓香的"烈酒"。 </p><p>《越狱》的诞生独创了"反腐悬疑警匪剧" 的新剧种,也代表了西方美剧题材自身局限性的突破。《越狱》的定位颠覆了《欲望都市》、《绝望主妇》以及《老友记》等肥皂剧以都市青年或都市女性为核心人物的理念。《越狱》中没有风花雪月的爱情,背景是腐败强权的国家阴谋,角色是身为阶下囚的重囚徒,在铁栏林立色调空洞的囚室里弥漫着恐惧阴森的味道。《越狱》的情节主线本不足为奇——无非是"受侮辱与损害者愤起复仇、向施暴者连本带利索还"的故事。而"拯救"与"复仇"的概念可以突破任何本土的文化壁垒而被各个民族所喜爱。《越狱》中的"哥哥"巴罗斯,自幼丧失父母,靠借债供养弟弟,被阴谋集团陷害指控而蒙受旷世奇冤,之后挚爱的女友分手而去,并被判处死刑——这些压迫性的甚至令人窒息的"背景"使得《越狱》充满了欲扬先抑的看点。 </p><p>当千万《越狱》迷们沉醉于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多元冲突中时,也给引发了电视"内容为王"时代"快餐化"与"精品化"之间关系的思考。《越狱》故事的魅力归功于美国编剧权利的最大化。比起国内的情况,美式编剧更是身兼制片人或监制等要职。即使在韩国,导演选演员改台词也都要与编剧们商榷。《越狱》的宏篇巨制是由编剧团队完成的,不同的编剧各司其职,分别负责各自的情节线索以及高潮部分的设置,然后再把每集的故事内容紧密地编织起来,让观众毫无喘息的机会。与大多数美国系列剧一样,《越狱》是边修改、边制作、边播放,由观众的口味和反应来决定电视剧该往什么方向拍,这也是美剧高产又高质的重要保证。团队编剧、即播即拍,保持观众互动的这些"快餐化"套路也成为精品制作的一种有力保障。可见艺术品与快餐文化并非完全背道而驰,文化产业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和成熟套路中,"快餐"也可以是精品。 </p><p>《越狱》标志着"悬念化"生存成为电视剧跨国战略的最有力武器。悬念在《电影艺术词典》中的定义为:处理情节结构的手法之一,是利用观众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期待心理,在剧情中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其作用是能够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观众进入剧情发展,从而达到饱和状态的欣赏效果。它的叙事功能是使观众对情节的未来发展如骤变,突转等可能性产生极大关心,从而引导吸引观众积极,紧张,激动地参与到故事中来。如今,悬念意识已经成为美剧开放性故事建构的良好保障。无论是《欲望都市》,《绝望的主妇》等女性肥皂剧,还是《反恐24》《越狱》等男性题材,悬念的设置无所不在。《越狱》中的悬念有行为上的,心里上的,有集内解决的浅悬念,也有埋下伏笔待后文揭露实情的深悬念,它们彼此交错,既推动剧情,又成为收视率的保障。 </p><p>超乎寻常的火热网络美剧敲响了中国电视剧本土化创作的警钟。美剧对中国电视的启示是否仅仅是商业化流程引进、播出?美剧的编辑技巧、悬念设置、创意理念、播出模式都是否应成为国内电视剧创作机构借鉴的对象?曾几何时,我们的古装戏、历史戏在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广为流行,掀起了令国人自豪的"中国热",如《三国演义》的热播改变了台湾地区的收视率格局,《还珠格格》的风行引起了韩国电视业界的恐慌。但如今巨额的商业投资和摄制技术革新与电视剧创作理念的严重滞后已经形成鲜明对比。"高清","名角","大资金","热炒作"无法改变剧情的跟风,题材重复和表演的低俗。即使有了优秀的原创剧本,由于缺乏科学的市场评价体系和对编剧应有的尊重与重视,投资者们也会对原创剧本持怀疑或观望态度,缺乏创新的批量生产造成本土电视艺术文化领域水土的沙化流失。&nbsp;</p></td></tr></tbody></table>

powerspark 发表于 2007-10-16 14:21:54

有点道理,支持。美剧还就是好看

葡萄8585 发表于 2007-11-3 03:18:55

美剧比大部分国产剧好多了

葡萄8585 发表于 2007-11-3 03:19:36

美剧比大部分国产剧好多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推荐]美国热播电视剧《越狱》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