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的骨头 发表于 2007-10-13 16:12:55

什么是禅?

<div class="box2"><span class="Tit"></span></div><table class="htb 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div><a href="http://baike.baidu.com/pic/14/1170730198114771.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alt="" hspace="5" src="http://baike.baidu.com/pic/14/1170730198114771_small.jpg" align="right" vspace="5" border="0"/></a> [禅] </div><div></div><div>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4696.htm" target="_blank">佛教</a>的一种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师禅与佛祖禅的区别。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言静虑者是依体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font color="#0000ff">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bing)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br/></font><br/>——转贴自:《智能气功名词释义》<br/><br/>*******************************************************************************************************</div><div><strong>星云法师:<br/></strong><br/><font color="#ff0033">什么是禅?凡是对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个题目严格说来是有问题的,因为禅是不能讲的。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为了把禅的境界介绍给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语来说明。 <br/><br/>现在的社会到处烦乱,物质生活奢侈浮华;但是,有不少人却感到生活空虚,精神焦虑,苦痛倍增。所以,这个能解决生命问题,提高生命境界的禅学,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识份子和社会人士的重视。 <br/><br/>「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能,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禅合乎真善美的条件;虽然不容易谈,可是要知道什么是禅,那我们就不能不尽力弄清楚。现在我分成三个部分来叙述,这三部分是禅的历史、禅的内容与禅的修法。</font><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r/><br/><font color="#0909f7">一.禅的历史</font><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r/><br/>佛陀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瀚无涯,可是,这些无数的文字般若,与禅宗的起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font color="#0000ff">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众,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宗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br/></font><br/><font color="#4444bb">印度禅师代代相传,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到中国来,时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笃信佛法,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众,造桥建庙,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无量。当达摩祖师见梁武帝时,梁武帝问他说:『我所做的这些佛教事业有无功德?』 <br/><br/>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 <br/><br/>梁武帝被泼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劳,怎么会毫无功德?所以,他对达摩祖师的回答,并不满意。 <br/><br/>其实,从深一层面来说,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报,应属福德,并非功德。在禅的立场看,达摩祖师所说,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却不得梁武帝的欣赏,因此,达摩乃转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br/><br/>从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禅的高妙,确实不能以一般的见解去论断的。像梁武帝的这种用心,只求为善得福,并不是禅宗的究竟目标,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报而已,在禅师的眼里,是与开悟的道无关。</font><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r/><br/><font color="#c43ca9">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学,壮年在龙门香山出家,后入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达摩不准许,神光遂在门外伫候。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腰。达摩见他确实真诚求法,允许入内。并问他:『汝究竟来此所求何事?』 <br/><br/>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 <br/><br/>达摩喝道:『将心拿来,吾为汝安!』 <br/><br/>神光愕然地说:『觅心了不可得!』 <br/><br/>达摩这时居然说道:『吾与汝安心竟!』 <br/><br/>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烦恼本空,罪业无体,识心寂灭,无妄想动念处,是即正觉,就是佛道。若能会心,佛性当下开显。 <br/><br/>我们一般称达摩为中国禅宗始祖,而慧可就是二祖。<br/><br/>后来慧可传三租僧璨,僧璨传四祖道信,道信传五祖弘忍。<br/><br/>神秀博通三藏,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讲经说法,教化四方,当时的人,莫不以其为五祖的传人。这时却从南方来了一个惠能,根性甚利,虽处南蛮犹獦獠之地,求法热忱,并不落人之后。 <br/><br/>当他见到五祖时,五祖曾试探他说:『南方人没有佛性。』 <br/><br/>当时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 <br/><br/>五祖经他这一反驳,知道这人是顿根种姓,非常人所及。为了考验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暂避众人耳目。 <br/><br/>后来,五祖令众人各举一偈,以为传法的依据,若是见性,即得衣钵,成为五祖传人。这时大众都以为衣钵非神秀莫属,所以没有人敢与他竞争。 <br/><br/>当时,神秀日夜思量,终于提出一偈: <br/><br/>「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br/><br/>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br/><br/>这一偈子,五祖认为虽然不错,但却仍未能见性。所以衣钵没有传给他。 <br/><br/>惠能在柴房里得悉此事,心想我也来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语题在墙上。这偈语是这样的: <br/><br/>「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br/><br/>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br/><br/>五祖见了,知道惠能已经见性。为恐其招忌,乃着人将偈拭去。然后到柴房敲门。问道:『米熟了没有?』 <br/><br/>惠能答曰:『早就熟了,只等着筛耳。』 <br/><br/>五祖遂又在门上敲了三下,惠能会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请他开示。 <br/><br/>五祖传授他《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顿然大悟。五祖遂将衣钵传他,并命他南行,以待时机。五祖送到江边说:『我操船送你。』 <br/><br/>惠能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遂自行到南方弘化,终成为震烁古今的六祖。 <br/><br/>从这些历史记载,可知禅的风格确是相当独特的,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实是得其真机。但是由于禅门宗旨,并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曲解。然而禅的机锋教化,都是明心见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而予以揭露。他的原则是建立在「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所以进一步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多少人能把握这一层的意义?梁武帝的希求人天福报,不就是典型的一例吗?至于今天谁才能直探禅门本源?这就要靠众生求法的宏愿和实践了!<br/><br/></font>*******************************************************************************************************<br/><font color="#f70909">中国禅和老庄</font><br/><br/>胡适曾说:“中国禅并不来自于印度的瑜珈或禅那,相反的,却是对瑜珈或禅那的一种革命。”铃木大拙曾说:“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他认为中国人把禅解作顿悟,是一种创见,也足证中国人不愿囫囵吞枣似的吸收印度佛学,他说:“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实践精神的想像力,创造了禅,使他们在宗救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满足。”<br/><br/>禅宗的形成最早是受到大乘佛学的推动,由于大乘佛学的推动使老庄的透彻见解,以禅的方式上获得了复兴和发展。Thomas Merton 曾说:“唐代的禅师才是真正继承了庄子思想影响的人。” 可以说,禅师们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庄的见地一致的,道德经的第一、二两章便说出了禅的形而上基础。至于禅和庄子的关系,铃木大拙分析得非常清楚,他说:“禅师的最明显的特质是在于强调内心的自证。这种自证,和庄子的坐忘,心斋和朝彻是如出一辙的。”<br/><br/>“坐忘”两字的原意,可以说是坐于忘,或沉入于忘的境界。这个忘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忘己和忘物。下面是庄子描写有关坐忘的故事:有一次,颜回告诉孔子说他的功夫大有进步,已忘了仁义,孔子认为他还不够深刻。过了几天,他告诉孔子说他已忘了礼乐,孔子仍然没有加以赞许。再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告诉孔子说他已“坐忘”了。这境界连孔子也有所不知,反问颜回,颜回解释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开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br/><br/>“心斋”见于庄子人间世中孔子和颜回的一段对话,据说颜回有一次要到卫国去游说,孔子浇了他一盆冷水,认为他还没有做到纯一不乱的境界,如果贸然去谏,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于是颜回便向孔子请教方法,孔子告诉他要“心斋”说:“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心。”<br/><br/>“朝彻”是道家修练的一种境界,庄子曾描写过一段有关朝彻的故事。有一次,有人问女偊,为什么他年纪那么大了,但容貌还是嫩得像小孩一样,女偊告诉他这是得了道的功效。那人又问女偊:他是否可以学道呢?女偊坦白的说他不是学道的材料;接着便把自己教学生卜梁倚的经过告诉他说:“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br/><br/>我们不能否认禅师们都是佛家,但他们对于老庄思想的偏爱,却影响了他们在佛学中选取了那些和老庄相似的旨趣,而作特殊的发展。</div></td></tr></tbody></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3 16:13:56编辑过]

小狗的骨头 发表于 2007-10-13 16:41:59

<p>星云法师演讲集下载:&nbsp;《星云法师演讲集》</p><p>星云禅话:<a href="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n=10,51599,0,0,0,0,0,0">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n=10,51599,0,0,0,0,0,0</a><a href="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n=10,51599,0,0,0,0,0,0"></a></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3 17:11:23编辑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什么是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