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人生规划:三岔路口的抉择
<p><strong>人生规划:三岔路口的抉择</strong></p><p><font size="3">要想走更远的路,既要马不停蹄地赶路,还要尽量不走弯路。不走弯路就是捷径。为了不走弯路,一开始就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矢志不渝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没有目标注定要兜圈子,目标不能恒久也照样可能南辕北辙。不思进取自甘堕落的人我们或许会“怒其不争”,而自强不息勤奋刻苦的人如果因为走了太多的弯路而最终一无所获,我们更加会“哀其不幸”。 </font></p><p><font size="3"> 我曾接触过的一个人可谓是鲜明的</font><font size="3">例子。他曾经一心想着考研究生,准备读完博士找所大学教书,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为此,他每天都背</font><font size="3">着厚厚的考研辅导资料去图书馆自习。大四的时候,他突然觉得考公务员更有意思,于是转而考公务员</font><font size="3">去了。在政府机关工作一年以后,他发现自己确实不适合在官场发展,便辞职来了深圳。此后他又陆续</font><font size="3">换了几份工作,至今仍然一事无成。 </font></p><p><font size="3"> 为了少走弯路,人生规划便成为了每一个大学生至关重要的事情。</font></p><p><font size="3"> 大致说来,每个人大学毕业以后有三条可供选择的路:仕途,商界,学术。在此专题中,我主要从这三</font><font size="3">个方面来谈谈人生规划的问题。至于其余角度的人生规划,我将在后面的专题中分别予以阐述。 </font></p><p><font size="3"> “入仕</font><font size="3">为官”指进入党政军和其他一切“吃皇粮”的事业单位。“经商”指的是加入或创建以营利为目标的市</font><font size="3">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而学术之路主要是指获得一定学位、在某个学术领域有一定造诣之后,在大学</font><font size="3">或者其他学术研究机构专门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一些企业的技术研究人员似乎也可以归入到学术的行</font><font size="3">列。 当然,上面这种分类在逻辑学上未必会很周延。有一些职业,譬如医生,似乎被归入以上三个阵营</font><font size="3">的任何一个都有点儿牵强。还有一些职业则似乎可以归入不止一个阵营,比如党校的老师、国企的高管</font><font size="3">等等。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将这种分类方法作为人生规划的逻辑起点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font></p><p><font size="3"> 廓清了以上三条职业道路之后,需要考虑的问题便摆到面前了:在这人生的三岔路口,你将何去何从?</font></p><p><font size="3"> 只有先决定做商人,才能考虑在哪一个行业做生意,也只有决定了做学术,也才能更好地考虑自己究竟</font><font size="3">在哪一个专业领域继续发展。 朱元璋最初只是想当一个节度使,可是最后他却阴差阳错地当上了明朝的</font><font size="3">一把手。假如他最初的目标只是拥有一间作坊,或许他最终顶多只能成为一个豪商巨贾而已。甚至他可</font><font size="3">能一事无成,因为适合当皇帝的人未必适合做商人。 </font></p><p><font size="3"> 上文关于人生方向的分类方法跟大学生基于专业分</font><font size="3">类而形成的思维方法大相径庭。任何一个专业的人都可能走上这三条道路中的任何一条。一个中文系的</font><font size="3">学生可能毕业以后进入政府机关做秘书,若干年后谋了个一官半职;也可能进入各行各业的公司,进电</font><font size="3">视台或报社,时机成熟了就自己开个公司当老板;还可能读了硕士接着读博士,最后留在大学当了一名</font><font size="3">老师,若干年以后成为了国内先秦文学或者《红楼梦》研究的泰斗。 </font></p><p><font size="3"> 我大学时班上32个人学的都是思想</font><font size="3">政治教育专业,可是毕业两年之后,我们这些人早已遍布各行各业。有些人进了党政机关或者军队;有</font><font size="3">些人已经读了博士,毕业以后很可能留校任教;还有一些人,包括我在内,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公司</font><font size="3">里忙碌着,在大大小小的商务区和写字楼之间穿梭着,奔波着。 仕途:风光无限,如履薄冰 官本位意</font><font size="3"> 中国几千年的官本位意识仍然根深蒂固,很多父母总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了大学就去做官,而如果进</font><font size="3">了什么公司打工,那简直就是一件耻辱的事情。</font></p><p><font size="3"> 我一个老乡曾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的时候去北京</font><font size="3">某区的一个劳教所当了公务员。消息在家乡很快便传开了,方圆数公里的人都知道某村某人的孩子去中</font><font size="3">央当官了。家长还因此大摆酒席,四面八方沾亲带故的人似乎等了八辈子才终于等到有个亲戚“一人得</font><font size="3">道”,为了不让自己错过“鸡犬升天”的大好良机,纷纷前来祝贺,据说酒席就有几十桌。</font></p><p><font size="3"> 无独有偶,</font><font size="3">我一位朋友毕业的时候报考了湖南省政协的公务员,因为笔试和面试都是第一,家里认为肯定已经毫无</font><font size="3">悬念,所以关于我这位朋友在省里当官了的消息很快就不胫而走,不少平时不甚往来的人如果在路上跟</font><font size="3">他父母碰见了,远远地便会满脸堆笑跑过来献殷勤。后来我这位可怜的朋友在最后的体检一关被淘汰,</font><font size="3">据说他老家那些邻居和族人很快又冷漠起来,偶尔还会夹杂一些幸灾乐祸的嘲讽。</font></p><p><font size="3"> 农村的那些农民会有</font><font size="3">如此浓厚的官本位意识,而大学生当中渴望有朝一日权倾一时威震一方的似乎也不在少数。</font></p><p><font size="3"> 大学时我接</font><font size="3">触到的同学当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把“学而优则仕”奉为圭臬,或者是把仕途经济作为毕业以后最佳的</font><font size="3">选择。这些人在学校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譬如积极入党、担任各种职务等等。到</font><font size="3">了毕业求职的时候,如果有党政军之类的单位前来招聘,那场面简直直逼春运时的火车站。</font></p><p><font size="3"> 在我毕业前</font><font size="3">夕,某省曾有一次公务员招考,据说当时我们学校很多宿舍连续多个晚上没有开灯,因为里面的人全部</font><font size="3">去该省考试了。 成都市青羊北路街道办事处曾公开招聘社区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前往报名的人</font><font size="3">当中大学生占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一。</font></p><p><font size="3"> 2003年9月,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的陈香从众多应聘者当中脱颖而</font><font size="3">出正式当选为长沙市白沙古井社区的居委会副主任。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有不少名牌大学的博士前</font><font size="3">应聘居委会的职位。 从媒体的反应来看,人们对于这种现象基本上持褒扬的态度,觉得当今的大学生</font><font size="3">在就业观念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font></p><p><font size="3"> 可是,为什么不从官本位意识的角度来解释呢?如果这些人放弃进入公</font><font size="3">安厅、海关等单位的机会而就职于居委会,那确实是就业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如果是他们原本</font><font size="3">可以进入企业获得高薪的职位却偏要削尖脑袋挤进公务员的队伍呢?会不会是因为一时进入不了省委或</font><font size="3">者海关所以退而求其次呢?这也能说是就业观念的转变吗?如果是,那也只不过是转变得越来越官本位</font><font size="3">了。</font></p><p><font size="3"> </font><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font><font size="3"></font> <font size="3">摘选于《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十二</font></p> <p>hao!</p><p></p> <p>也许有比较现实来形容人们的这种思想</p> 说的很在理。不错。顶一下<br/><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