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首位“资本魔手”赴港上市
21世纪经济报道谁是首位赴港上市内地富豪的“资本魔手”?
只读过四年半书的蒋泉龙几乎不可能具有开创性驾驭中国稀土登陆港股的资本财技,那么香港证监会追究中国稀土前世今生与其老板蒋泉龙,蒋背后的资本魔手有着怎样暧昧而清晰的关系?
谁是首位赴港上市内地富豪的“资本魔手”
本报记者 汪恭彬 朱平豆
江苏宜兴报道
“黑云压城城欲摧”来形容目前的中国稀土(0769.HK)可能是比较恰当的。处于“风口浪尖”的中国稀土董事局主席蒋泉龙———2001年度福布斯上榜富豪和中国内地第一家赴港上市民企的主要控制人———正被卷入香港证监会发起的一场调查事件之中。
7月8日晚,刚从西安回到宜兴的蒋泉龙夫妇以直接得令人惊讶的态度,决定接受本报采访并“愿意回答一切可以回答的问题”。
调查日
“中国稀土是真实的,我们是一步一个脚印做实业的。它不会成为欧亚农业第二。”7月9日,在崎岖小路绕经的偏僻江南小镇———宜兴大浦———这是中国稀土的总部所在,钱元英用一口浓重的苏南口音,对外界的猜测和质疑进行反驳。自2003年1月2日起,钱元英被委任为中国稀土的行政总裁,钱的另一身份则是蒋泉龙之妻。
蒋泉龙是这个寻常江南小镇的不寻常人物。蒋泉龙在中国稀土界被认为是“能人”,在2001年,蒋以11.4亿元的个人资产,在福布斯富豪榜中排名第39位。这位从乡镇起家的富豪更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将一个苏南乡镇企业打造成一家被香港股市曾经追捧为“民企明星”的上市公司。
不过,自2002年底民企欧亚农业出事后,蒋泉龙和他的中国稀土的命运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首先是今年3月12日和4月17日———接连更换两任审计师,2002年报迟迟不能公布;接着5月,有内地媒体发表文章,指称中国稀土虚假业绩;至7月4日,事件出现戏剧性,出现“香港证监会罕有地发出新闻稿”事件。
香港证监会声称,正按《证券及期货条例》179条,在今年5月开始向稀土进行查讯。条例并提及多种上市公司的不当行为,包括诈骗、欺压小股东及行为失当等。
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以往对欧亚农业(0932.HK)等采取的行动是基于此条文。假若成立,对蒋泉龙和他的中国稀土来说,则可能面临更大“毁灭性”灾难。
这位自去年来稍显沉寂的大亨再次站在聚光灯下。6月底,蒋泉龙在记者会上被媒体追问之下慌不择言:“中国稀土日前正被监管机构全方位的摸底”。一语起风波,蒋泉龙就此与香港证监会产生“间隙”。钱元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颇为惋惜“蒋说错了一句话”。
“我还能没有信心?”蒋泉龙在7月4日则信誓旦旦辩称,“我自1984年5月7日创业到现在,见过不少风浪,我们现在的客户和生产都很正常。清者自清。”
上市梦
在了解蒋泉龙和中国稀土所面临的调查风波之前,人们最好记住这个大亨是如何崛起的。因为它最生动地体现了,一个从事耐火行业的工人,由于“善于观察形势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速度”,把握了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所带来的一生仅有一次的巨大机会,因而成为从夹缝中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家。
蒋泉龙,1952年生,1972年左右开始在宜兴当地一家耐火材料厂任职。至1982年,蒋已经在耐火方面积累相当经验,钱元英则高调地声称自己的老公“在1980年代已是耐火方面的专家”。
不过,这位“耐火方面的专家”只有初中文化。中国稀土一高层向记者透露:“可能因为‘文革’的原因,蒋泉龙其实只有四年半的读书经历。”
1982年蒋泉龙奔赴开封发展。钱元英承认:这时的蒋泉龙只是一个在外闯荡的打工仔。
钱元英比蒋小7岁,而且毕业于正规师范院校,两人文化水平差异较大,但钱认为蒋是一个聪明而善于把握机遇的人,钱庆幸自己的选择。
蒋泉龙尽管文化程度不高,却表现出很高的经商天赋。在上世纪80年代一片刚刚开放、什么都缺的经济环境中,善于观察形势的蒋泉龙决定自己做点事情。
1984年,蒋和钱带着积累“第一桶金”———3000元人民币资本金———杀回宜兴,创办了戴红帽子的集体企业“宜兴镁质耐火材料厂”———这实际上是一家夫妻店,蒋开始了创业生涯。
蒋泉龙在1987年转入稀土行业,成立新威分离厂;1988年又成立宜兴稀土冶炼厂。
蒋泉龙的幸运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1988年前后的中国稀土行业生态,这正是高峰期间出现产品价格高涨,由于中国丰富的稀土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蒋的稀土厂得以迅猛发展。
跨入1990年代,蒋泉龙又先后成立了几家公司,稀土、耐火材料并举,并开始涉足环保行业,1994年,新威集团公司成立,此时蒋泉龙应该赚得盆满钵满,据说身家达到1.3亿。
谈及上市,钱说,当时集团发展遇到资金瓶颈。蒋泉龙发现,民营企业在当时要获得银行贷款是非常困难的。此时,有“资本市场”的朋友建议到香港上市。蒋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
有趣的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蒋泉龙当时对资本市场并非很了解,甚至在正规师范大学毕业的钱元英直到现在对资本市场仍是一知半解,甚至说到“在港上市的中国稀土控股是一个控股企业,只是一个壳公司”,钱说了好半天,也没有说出“壳公司”三个字,记者提醒后,钱连说,“你说的太对了”。
很难想象,这一对夫妇会是被媒体称作“玩转资本魔方的高手”?
中国光大融资有限公司以及其他一些资金掮客开始进入蒋泉龙的视野。应玉明———这位光大的前任高管,现在担任宜兴新威集团投资总监,也许最有能力解开这个资本魔方。我们现在所能知道的是,为使蒋泉龙的企业顺利上市,从保荐人—会计师—律师—承销商,各个环节都有在各自领域名头极大的(包括光大融资、唯高达、安达信等)中介机构,简直就是一个豪华兵团。
这些幕后资本玩家成功打造了一个令香港投资者陌生而新鲜的“稀土概念”,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后,蒋泉龙的宜兴新威(后更名“中国稀土”)得以在香港主板上市,叩开了中国民企赴香港上市的大门。
IPO筹资(1999)以及后来配售再融资(2001)为中国稀土一共圈到3.7亿港元,股票在上市后受到热捧,一度超过3港元,蒋泉龙的身价也是节节看高,进入福布斯富豪榜。
举报信
一封举报信让福布斯富豪蒋泉龙陷入麻烦。
2002年11月左右,香港联交所收到一封关于该公司的投诉信,直指中国稀土业绩虚假。
“如果不是这封举报信,中国稀土不会有这么复杂的事情发生。”钱元英把原因归结于“是仇富心态在作怪”。
中国稀土“虚假数据”与否,是本报记者追问的核心内容。钱元英认为,将落后企业,尤其是业绩很差的国有企业作为参照数来对比中国稀土的业绩是不公正的,“得出的结论也是不会准确的”。
但记者始终逼问,“中国稀土是否会存在一些问题”时,钱一开始表示默认,承认乡镇企业没有人管理,必须自己靠自己。对于最为核心的上市公司的数据与内地上报数据为何相差悬殊时,钱承认:“在向相关协会上报销售额等数据时,因为不想缴纳太多费用,而虚减了公司的规模。规模越大,缴纳的会费就越多。”
对于专业数据问题,钱元英则需要新威集团副总经理楼吉翔的帮助。
楼吉翔是一位专业技术者。对“虚假业绩”问题,楼愿以见证人身份证明:“2000年以后,中国稀土的账务绝对是真实的,没有任何虚假。我心里有底,可以接受任何人质询。”
但对于中国稀土2000年前的业绩,楼吉翔态度谨慎,话语间有所保留:“2000以前我不在稀土,没有发言权。”
楼吉翔早年在上海跃龙化工厂任职,该厂是中国最早的稀土生产企业,曾经是中国的行业龙头企业。1988年,国有企业对乡镇企业进行一对一帮困,时任跃龙厂工艺试验组组长的楼到了宜兴新威进行帮困,从而与蒋泉龙结识。
2000年,担任跃龙副总经理的楼吉翔终于被蒋泉龙挖角到中国稀土,最终导致跃龙有一批骨干流入稀土。据称,此事对跃龙影响较大,双方恩怨就此结下。
钱元英对于举报信却耿耿于怀,钱透露举报人出自华东某同类企业。而楼吉翔则向记者说出此人姓名。记者多次设法联系此人,但至截稿时止,未果。
针对几组“虚浮数据”,楼吉翔指责写举报信者“根本就是外行”,楼透露,此人“以前专门负责统计质量指标等数据,对生产经营根本不了解,没有干过工艺,所以说出来的话显得非常不专业”。
比如人均劳动生产率,楼将中国稀土与跃龙相比较,称中国稀土现在是平均60万-70万元/年人,而跃龙还在20万-30万元/年人左右徘徊;而回收率一项,楼称中国稀土现在是平均91%,但跃龙只有70%。
“这些都是技术水平决定的,他们工艺陈旧,为什么要强加给我们?”楼说。
拿什么来拯救你?
数日前,蒋泉龙曾有信心地说:“清者自清,现在好像是一盆水已经浑浊了,需要时间去沉淀。”
中国稀土目前似乎已是一盆浑浊之水。而中国稀土财务总监罗纳德也承认联交所曾向公司进行查询,但现阶段联交所并未对中国稀土进行进一步的查究。
中国稀土是否开始要由浊转清了?
历经磨难而出的2002年报,中国稀土集团总资产达10.29亿港元,总负债为7527万港元,净资产为9.38亿港元。2002年度中国稀土集团营业额为4.68亿港元,净利润为4103万港元,较2001年跌破71%,稀土业绩有大幅度缩水。记者就此采访上海稀土学会某专业人士,该人士也声称去年乃是稀土低谷,能够有如此利润已属不易。
中国稀土是否具备较强的业绩能力,还有待于时间验证。但是,业内人士认为蒋泉龙的危机似乎并不会就此结束。
钱元英感到有些委曲,她认为在中国的现状下,稀土是干净的。但对上市时,是否有不规范的行为,钱则始终不予回答,或者顾左右而言他。
而至于在上市前,中国稀土是否会有一些“操作”,楼吉翔则表示不知情。但楼也称,“即使国有企业上市,也会有一些操纵行为”。
有媒体称蒋泉龙为“资本魔手”。而据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蒋除非是超级资本天才,否则不可能有如此高超的能力。
蒋的“资本魔手”的高超之处在于:作为一家当年并非特别显眼的稀土企业,可以有如此众多的资本高人相助上市,并一举找准诱人的股市概念,从而成为被热捧的对象;中国稀土原属戴帽乡镇企业,但经过令人眼花缭乱的股权转换而顺利蜕变成一家大股东在BVI注册成立的公司,同时,蒋和家人仍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业内人士认为,如此复杂的资本运作,不可能是蒋的资本魔手,而是蒋背后的“魔手”。中国稀土是否会为这只魔手曾经留下的痕迹付出沉重代价呢?这或许正是中国稀土所面临的最大危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