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医药集团:科技人才创新,铸造核心竞争力
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竞争的全球化,医药产业如何面对?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对于医药产业来讲,同样如此。山东新华医药集团依靠科技创新,不断铸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经受住了市场竞争大浪淘沙的考验。 <br/><br/> 科技创新:辉煌与阵痛 <br/><br/> 山东新华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1943年,前身为八路军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制药小组,至今已有63年的历史。公司目前是亚洲地区最大的解热镇痛药生产和出口基地,也是国内重要的抗感染药物、心脑血管药物、中枢神经类药物、激素类药物、驱虫类药物等药物的重要生产企业,年产化学原料药 20000余吨,化工产品数十万吨,各种制剂六十亿片(粒、支)。在公司的发展历程中,新华集团依靠科技进步曾创造许多个令人羡慕的“第一”,1950年新华集团在国内最早研制成功了治疗黑热病的特效药斯锑黑克扑灭了肆虐大半个中国的黑热病,1953年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搪玻璃反应罐,为我国化学制药工业的发展奠定的设备基础,1954年建成了中国第一条化学合成原料药生产线——非那西汀车间,从此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的解热镇痛药生产基地,1958年阿斯匹林在新华问世,改写了中国长期依赖进口历史,1965年新华创出了6个可比产品36项技术经济指标全国同品种第一的优异成绩。五六十年代,新华选派了大批干部、技术人员、工人参加包括华北制药厂、西北、西南等药厂的建设,同时先后援建、筹建了济宁抗生素厂、西北二合成、沂蒙新华药厂等企业,在特殊的年代为发展祖国医药事业做出了贡献。仅“八五”期间,新华集团就有国家一类新药乙氧苯柳胺等19个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美洛昔康、克林霉素磷酸酯等11个新产品填补省内空白,科技进步对产值的贡献率达到30%,远高于当时全国平均数的15%,位居同行业之首。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的同样是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同时,随着能源、资源、环境等压力的不断增大,化学原料药生产的高成本时代已经来临,同全国的原料药生产行业一样,新华集团面临着成本上升、竞争加剧的严峻形势,企业发展遇到了很大的考验。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才能摆脱困境,重新走上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道路?办法只有一个:依靠科技创新,铸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br/><br/> 科技创新:需要以人为本 <br/><br/> 近一段时间,有一个词在公司十分流行,那就是“第一资源”,公司所谓的“第一资源”就是指人力资源,科技创新需要以人为本。 <br/><br/> 为此,新华医药集团召开了企业创建60余年来的首次人才工作大会,并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人才工作的决定,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决心为其实现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原料药产品供应商和全国重要的制剂产品供应商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公司目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超过1500人。在山东省、淄博市100名首席技师选拔中,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两名技师被评选为省首席技师,6名技师评选为市首席技师,均居所在省市首位。郑忠辉博士是一年前来到公司的,他放弃了去美国Abbott实验室作博士后的机会,谢绝了日本国家微生物研究中心的工作邀请,也舍弃了国内几个医科大学的优厚待遇,毅然选择了新华。在过去的一年里,他先后完成公司重大科技项目一项,环保科研课题两项,在研新药项目两项,参与对外合作项目一项,建立了公司两大类抗感染药物创新研究的基础平台。正是这支高技能人才队伍,成为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力量。正是基于对人才队伍建设及人力资源开发认识的不断深化,新华集团这一工作被列为公司的“第一要务”。2006年。公司重新对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工人技师进行了公布和聘任,落实待遇,对部分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甚至进行了低职高聘。一大批中青年知识分子走上了领导岗位和公司的关键岗位,成为公司的中坚力量。公司竞争上岗、公开招聘、关键岗位轮换等工作制度开始大规划有计划地实施,对科研人员实行课题津贴制度,公司还通过设立“技术进步奖”、“合理化建议奖”等奖项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了激励,大大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公司的人才建设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公司要形成50名左右的各专业专家和500名左右的公司核心员工。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实施“2231”高技能人才工程,即到“十一五”末使公司具备20名首席技师、200名高级技师、300名技师、1000名高级工,高技能人才占到公司员工比例的30%左右,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的技术工人队伍,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确立公司在世界解热镇痛药市场的竞争优势,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 <br/><br/> 科技创新:铸造核心竞争力 <br/><br/> 人才战略的实施,使新华集团致力铸造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有了有力的支撑,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战略分两个部分,一是提升现有产品生产水平,巩固化学原料药生产优势,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通过开展技术进步年活动和重点产品"一品一策"技术质量攻关,现在公司所有老产品的经济技术指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百分之九十产品的技经指标已经居全国第一,原料消耗、能源消耗指标均居于国内最先进水平,公司所有在产药品均通过了 GMP认证,多个产品通过了美国FDA检查和欧洲COS认证,新华制药对其产品质量有着苛刻的要求,其企业内控质量标准均高于标准要求。由于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提供不同质量要求、不同粒度要求及其它不同规格要求的各种产品,仅阿斯匹林一个产品就有50余种不同规格,公司的原料药产品规格形成了系列化、多样化。同时,通过技术突破和点源治理,公司实现了末端治理的稳定达标,并且大大降低了预期的环保运行投入,环保瓶颈的突破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化学原料药的生产优势,2006年,公司主导化学原料药产品增幅都在4-6成。在巩固化学原料药生产优势的同时,新华集团结构调整的步伐开始加快,公司目前拥有国家一类新药生产文号7个,二类新药生产文号13个。今后,公司将继续致力于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保持在新药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公司制剂研究步伐也将大大加快,肠溶制剂、缓控制释制剂等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以自产原料药为主要成分的制剂新品种将得到重点发展,公司的目标是3年后,医药制剂占到工业的四成以上。 <br/><br/> 科技创新:未来不是梦 <br/><br/> 2007年,是新华集团实施“以创新为先导的国际化战略”的关键一年,在科技创新方面,公司将做出更大的努力。首要的是坚持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并重,加快科技机制改革。 <br/><br/> 首先,公司将进一步改革目前的科研和技术创新机制,从改革激励机制、考核体系等方面入手,激发和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切实提高科研效率和科技成果的质量,加快研究速度,为科技开发提供有力保障,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创新产品的研制与投产,鼓励钻研技术,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br/><br/> 其次,改善企业技术研究主体机构的硬件水平,在现有药物合成中心、制剂研究所、分析中心、信息中心、生物技术中心、中试车间等机构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增强科研实力,公司将在其所属的国际工业园内为其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新的科研大楼,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各试验室和研究中心,更新试验设备,改善科研条件,充分发挥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的集聚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各大院样、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的科研合作,这是企业开展研发工作、保持技术进步的另一个平台,一是组建企-学-研结合形式的创新药物中心,目前,公司已与中国药科大学等50余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进行新药开发。另一种是巩固与拓展目前与国际知名跨国集体建立了长期合作联盟,致力于开展新药技术研究与开发。 <br/><br/> 再次,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新机制。公司将探索建立在确保公司战略前提下、模拟市场成本、实现市场化交易的科研新机制,探索对课题管理、考核评价、分配制度等进行改革。科技人员面向市场选题,科技成果在首先保证公司需要的前提下允许对外转让,在规范运作下,科技人员允许对外提供技术服务,以增加科技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增强科技人员的市场竞争意识。 <br/><br/> 再次,加快原料药新产品研发。原料药新产品是当前医药产业的热点,也是公司的优势与发展的重点。公司现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作为企业技术中心主体机构的研究院为本地技术开发区博士后工作站,仅2005年公司就获得新药生产批文17个,其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合作开发的国家一类新药——三苯双脒及肠溶片,属于国际首创的广谱肠道驱虫新药,具有三项发明专利,标志着在公司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2006年,新产品三苯双脒、盐酸纳洛酮原料药通过通过了GMP现场审核认证,现已进行工业化生产,今年,公司将有一批新原料药投入生产,同时,一些新品种的研发步伐将大大加快。 <br/><br/> 最后,制剂研发步伐加快。2006年,公司取得了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格列美脲片、非那雄胺胶囊 等9个品种的药品生产批准文号,2007 年,公司将增加制剂新产品及技术储备,重点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缓控释制剂药物,如双层控缓释片、粉针等。一批新产品将获得生产批文。科技创新,将为具有63年发展历史的新华医药集团重新插上腾飞的翅膀,公司的愿景是成为国际化的新华,高科技的新华,充满人文精神、蓬勃向上的新华,科技创新,将成为他们实现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