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葡萄、蜜蜂
<DIV>途径老家,拽了个当老师的老同学到老街散步。老街已经不住人了,大多搬到了小区,房子年久失修,但轮廓还在,魂还在。老家、老街总是容易在梦中出现,幼时的记忆难以挥洒。过去的几十年,从我有记忆开始,老家发生深刻的变化之中。但我总愿意到老街走走,老家的村庄已经建起了工厂,一年中走上两三次。老同学陪着我,也许他不理解,其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也是一种“自恋”?于是,递上一支烟,静静地走。</DIV><DIV>忽然街边的危房里,传出嗡嗡的蜜蜂声,循声看去。一个养蜂人带着阿拉伯人的头罩,正在蜂箱前忙碌。暗色的一挂房子,后面有一个不小的庭园。延边遍布蜂箱,我不由走了进步,蜂人看看我们俩,主动招呼:两位老师,好。我不由一愣,马上省悟,我同学在小镇可是名人!我自然借光不少。五六十箱蜜蜂,主要产蜂糕,一年也可以十多万收入。养蜂人侃侃道来,我问起一个我过去的老师大致住在近处:汪老师?养蜂人一振:是我的父亲。哦,我知道遇到故人了。汪老师夫妻都是我小学老师,是我敬畏的人。汪老师的儿子也是我父亲的学生,我父亲跟汪家交情很深。</DIV>
<DIV>为什么养蜂?汪家是镇上的望族,学业与机会均不差。汪师的儿子淡淡地说:可以延年益寿。是啊,还需要什么其他的理由呢?园子里挂满了“老式”的葡萄(个小色暗),他主动采上几窜,我小心地放入塑料袋带走。谈到蜂糕,我跟着到附近小区他的新宅,想带些回家。在厅堂坐下,他谈起蜜蜂及产品的好处,集花粉的精华,包含各种营养;蜜蜂的毒刺还能治病,国家已经认可这样的治疗了。谈到我们的父母多是一些感慨,岁月的变迁。谈到汪师在文革中的遭遇,他还有一丝愤慨。得知汪师八十八了,身体健朗。他也六十了,真为他们高兴。蜜蜂的寿命,工蜂三个月,蜂皇三到四年,蜂皇多吃蜂皇浆所以长寿,也许这是对他们家的裨益吧。</DIV>
<DIV>同学在抓腮挠儿、短信不断,我知道该走了。毕竟我们不能遗落在回忆与过去,需要找寻更多的还是未来。</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