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学佛者的功利心与得失心
<p>佛家讲空,万般皆空,出家被称做入空门.</p><p></p><p>家人们大多是从事与商业有关的,那么如何平衡得失呢?</p><p></p><p>如何在"进取与蝇营狗苟"间,如何在"最大获利与舍得"间抛弃功利心呢?</p><p></p><p></p> <p>平衡得失,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只能随着价值观去平衡了</p><p>抛去功利心,随着价值观的改变,行为也会相应的改变,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p><p></p><p></p> 为什么要“空”?没搞明白。 <br/>是的。<br/>如果没有修行过的话,确实很难平衡。<br/>人们对于佛家的理解是消极避世这带有偏见的。<br/>简单的说说。<br/><br/>一、决定不同的人人生的财富和地位的主因是什么?<br/>二、怎样的行为才叫做进取?<br/>三、进取的动机是什么?<br/>四、为什么有人可以看淡名利(前提是这个人完全有能力去得到这些);<br/>五、投资获利是为了什么呢?<br/><br/>我的高中同学在大城市工作,放假回来同行,路遇乞丐,我习惯性的给了5角钱,他问:这5角钱有没有回报?<br/>现在是商业社会,在商言商,投资是要讲回报的,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观念。<br/><br/>六、按照商业规则可以保证一个人一定赚很多钱?<br/>七、佛为什么会说“空”呢?<br/><br/><br/><br/><br/> <div>我的朋友索巴啦是色拉寺佛学院的辩经高手,我从他那里粗略地了解到,辩经是佛学用语,即出家人学习佛经后,为了加强对佛经的真正理解,采用一问一答,一问几答或几问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学心得和所悟佛法。它是喇嘛们学习佛经的一个方式,辩经的场面在内地的寺院很难见到。在色拉寺,僧人学经内容和步骤同甘丹寺和哲蚌寺基本相同,入寺后先学显宗,然后学习密宗,密宗主要以格鲁派规定的五部大论为主,学完这些经典通常需要22至24年时间。这么多深奥的佛学典籍仅靠自己修习恐怕很难将它们完全记住,所以相互问答促进是非常有益的一种方法。在西藏,除了转世的灵童,仁波切之处,还有通过层层辩经考试成为仁波切和高僧的,在藏语中有一句话叫“只要你有能耐,甘丹寺的宝座是空着的”。千百年来,僧人们就是这样艰苦而又执着地学习着博大精深的佛学著作和作为一个智者所应有的知识。<br/><br/> 他们辩经时的动作让我非常感兴趣,索巴啦告诉我这每一个动作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在每一个提问前都要先说一个“底”,再将右手向后高高扬起,和左手相拍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将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拉起。那一声“底”相当于开启智慧,因为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而他的心咒是“嗡阿热巴杂拉底”,“底”音可以启请心中的文殊菩萨,开启我们的智慧。高扬的右手说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后。二手相击,有三层正意一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二为掌声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三为清脆的响声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趋走你的恶念。右手向下后又拉回,是希望通过自己内心的善念和智慧,把在苦难中的众生救出来。<br/></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