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haitao 发表于 2003-7-7 14:11:00

上市公司选择产业金融发展战略剖析

--------------------------------------------------------------------------------

    我国金融行业的高进入壁垒导致整体行业较高的利润水平;中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发展的相对滞后导致金融业的高速发展前景预期。
  我国金融企业自身基于其运营机制的改变而需要外部资本的介入,这有助于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
  当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实现结合之后,整个集团的内源性融资能力得到大大加强,其外部融资能力也得到大大提高。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产生大量资本需求的环境下,这对企业发展有着至关的作用。
  目前,产业金融混合资本集团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其主体企业主要有上市公司和知名国内集团,其实体产业范围为成熟具规模产业,进入的金融领域包括信托、租赁、银行、保险以及证券。宝刚、海尔、新希望、山东电力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在积累了产业经营经验之后,频频露脸于国内金融市场,引发人们关注。从2002年以来,就有超过数十家的上市公司已经或准备参股金融行业,如三峡水利、西安民生、陕解放和鄂尔多斯先后发布了参股地方商业银行的公告,海欣股份、中色建设、长源电力参与了基金公司设立,还有的上市公司则成为券商的大股东。而无论是作为产业金融混合集团的母公司还是子公司,上市公司在其战略实施过程中一般都扮演了关键角色,更引发了证券市场分析人士的关注。
  产业金融混合集团的概念界定
  借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国际保险监管协会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产业金融混合集团可以界定为:“在同一控制权下,在各实体产业、以及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金融服务业中至少一个行业以上大规模提供服务的由产业公司发展而成的混合经营控股集团”。产业金融混合集团的资本基础来源于实体产业的利润积累,采用控股公司的组织形式,其主要资产是不同子公司的股票,经营范围横跨含金融业的多个行业。产业金融混合集团的控股母公司为一个非金融机构的经济实体,不具有金融许可证,但其全资或控股拥有包括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一种或多种金融性实体和其他非金融性实体。这些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独立对外开展业务,承担相应责任。由于控股关系,子公司的最高决策层及其重大决策都直接或间接受制于控股母公司,子公司的具体经营单元战略服从和服务于产业金融混合集团的发展战略。
  新兴市场的产业金融混合集团:一个新解释
  如今,坚守核心竞争力和专一化经营在西方世界成为主流,许多60,70年代形成的集团公司已被拆分。但是大型、多元化的公司仍是大多数新兴市场上的企业主要形式。随着新兴市场逐渐开放迎接全球竞争,来自西方的咨询顾问和国际投资者越来越多地要求新兴市场中的企业遵从西方发展主流,收缩其业务范围,专注于“核心能力”的培育。在这些咨询顾问和国际投资者的要求下,一些企业管理者开始赞成拆分多元化集团,专注于少数核心业务。但是,这种完全追随西方成熟市场经济的思考模式和行为能否有效值得怀疑,至少,它和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发展实践是不相符的,如中国、印度、以及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哈佛商学院的塔伦·康纳和克里希纳·帕里普通过研究认为多元化企业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有着其特殊的解释,他们认为在从西方向新兴市场移植“核心能力”和“专一化”的战略思维过程中缺乏一些必要支持,西方公司业务活动的体制环境在新兴市场并不成熟。尽管在西方成熟经济中专一化已被奉为一条经营准则,但在新兴市场中,体制环境的差异导致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普遍存在,多元化是一条更好的选择。本文将其总结为新兴市场企业多元化的“体制环境”理论。
  一个经济体的体制环境可以界定为由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和商务执行机制组成的系统。发达经济体能够提供一系列体制保障来推动市场有效运行,新兴市场则在体制因素方面欠缺,形成市场失灵。除了根据规模、增长率或市场开放时间外,界定新兴市场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其经济体能否使商业活动顺利进行。在发达经济体中,公司可以依靠外部体制把市场失灵的影响减到最低程度,而处于崩溃边缘或发展初期的经济体不具备基础性的体制环境,其市场基本失灵。新兴市场界于两者之间,它们建立了经济发展所必须的部分体制,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发展空间。但是,体制缺位问题在新兴市场还是存在,引发市场失灵。因此,新兴市场中的公司不得不经常自己来履行部分体制职能,以使其商业活动正常开展,而多元化的公司在适应体制环境,填补体制空白方面能够取得比专一化公司更好的成绩。比如,在产品市场方面,信息缺乏造成树立良好信誉品牌的高昂代价,但品牌一旦树立则能发挥出强大的力量,多元化企业可以利用其良好信誉品牌低成本进入新的领域;在资本市场上,大型多元化的知名企业能够克服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融资障碍,较小型专一企业有更多优势;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大型多元化企业更有条件来培养管理人才,有效发挥人才潜能,分摊培训成本;在监管体系方面,大型多元化企业在与政府联系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更能承担起维持政府联络的成本;在商务执行机制方面,大型多元化集团也能利用其信誉和权威来保障合同执行,带来竞争优势,以及获得来自发达经济体的合作合同。我们认为新兴市场企业多元化的“体制环境”理论能够较好的解释在韩国、印度乃至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所能够观察到的现象,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产业金融发展战略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我国产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动因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选择产业金融发展战略的企业家一般认为产融结合不一定能保证公司的成功,但公司高水准的发展则一定依赖于成功地产融结合。如中海油就表示要做一家成功的跨国石油公司,金融业是中海油必须迈过的一道门槛;海尔集团也认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是一种大趋势,进入金融业并不保证一定成功,但要成功就一定离不开金融,这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增长点的问题,而是从此真正地搭建一个跨国公司的框架。
  事实上,加入WTO之后,类似的课题已经摆在了一些上市公司的面前。我们认为,这些上市公司选择产业金融发展战略的理由,可由“价值创造”理论以及新兴市场的“体制环境”理论来概括并进而指导进一步的实践。我们这里再进一步分析说明:
  第一,我国金融行业的高进入壁垒导致整体行业较高的利润水平;中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发展的相对滞后导致金融业的高速发展前景预期。这吸引产业资本的介入,在资本产业转变过程中,产业资本实现了现实增值,提高了增长预期。我们采用可以获得数据的上市公司作为行业代表群体来进行行业横向比较分析,选用典型财务指标,用资产负债率衡量风险水平;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利润率衡量赢利能力;用总资产增长率和主营利润增长率来衡量增长前景。
  尽管有金融行业高负债特性,但高达83%的资产负债率和最后的行业排序仍然揭示出产业金融混合多元化的风险性;加权净资产收益率的第二排序和资产利润率的第七排序说明了金融行业的赢利能力基本高于其它行业。而第一的总资产增长率和第五的主营利润增长率则反映出金融业强劲的增长势头。
  第二,我国金融企业自身基于其运营机制的改变而需要外部资本的介入。加入WTO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促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引入战略投资者,对金融企业自身的发展大有裨益,进一步,这还有助于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
  第三,不少上市公司实体产业进入金融领域是建立在其实现低成本融资的预期之上的。当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实现结合之后,整个集团的内源性融资能力得到大大加强,其外部融资能力也得到大大提高。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产生大量资本需求的环境下,这对企业发展有着至关的作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市公司选择产业金融发展战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