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历十五年》的感叹
<p>读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有一些感叹。</p><p> 第一个感叹是当皇帝也太累了。比如说,平常皇帝一天要批阅20至30件本章。现在的各级领导同志,每天也需要批阅各种请示报告什么的许多文件。这就是官场的文山。皇帝每天要早朝,无论严寒酷暑都要每天坚持,据说严寒的时候,很多大臣白脸冻成红脸,红脸就冻成黑脸了。会议每天进行,没事情也要当花瓶在会场上摆着,这跟现在官场的会海也许差不多。据说万历皇帝后来经常自己“逃课”,慌称生病什么的不能早朝,其实他却是跑去骑马玩儿;或者只不过是昨夜喝酒过多,跟娘娘们玩乐过多,早上起不来而已。还有每月三次的学习,类似现在的干部们的政治学习,皇帝听大学士讲经也必须极其认真,保持庄重的仪态,甚至要坐得小学生一样规规矩矩,绝对不能翘二郎腿。当然,更大的苦,是很多事情自己实际上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得听群臣的意见。象万历,自己有意要让二儿子接班,大臣们就死活要立皇帝的大儿子。另外,皇帝也不能随便出皇城,不能想到江南就到江南,不能想去领军打仗就去领军打仗。群臣会七嘴八舌拿出各种祖宗制度来阻拦你。万历被阻拦烦死,竟然30多年里没走出过北京城一步。 </p><p> 第二个感叹是做官的确实不要表里不一,不能说一套做一套。皇帝的老师,首辅张居正就犯了这个大错。他在皇帝面前装的特别廉洁,要求皇帝和群臣讲节约,连皇帝的舅舅也被限制得没有钱赏赐宫女,以至于不得不记录在册子上等待有钱再兑现。可是张居正自己却盖了许多超级豪宅,积聚了许多珠玉玩好和书画名迹,还蓄养了许多美女。张居正回乡,坐轿要用32个人抬,内分卧室及客室,还有两人在内侍侯。所以等他死后不仅被抄家没收财产,一个儿子被拷打自杀,他的弟弟和两个儿子被充军。无疑,张居正的作为祸害了子孙。 </p><p> 第三个感叹是现在做官的少有海瑞那样有威名的了。听说海瑞要去南直隶巡抚,驻扎苏州,那里的很多地方官赶紧自动离职或请求外调。那里的很多缙绅把朱红大门改漆成黑色,以免炫人耳目而求韬光养晦。驻在苏州的一个宦官,赶紧把8个人抬的轿子改成4个人抬。因为海瑞的刚直威名,使他们怕得要死。据说当年朱溶基来厦门视察,赖昌星也怕得要死。上级领导能够铁面无私不是闹着玩的,那样就对下属官员有极大的震慑作用。 </p><p> 第四个感叹是严守规矩则成大方圆,即严格纪律就能造就人才。戚继光军规极其严肃,比如说士兵离队小便就会受到割去耳朵的处罚。而且据说他的第二个儿子由于犯军法被他毫不犹豫地处死。戚继光造成了一支坚强的军队。有一次在大雨中向全军训话,惟独他从南方带来的3000名军士能几个小时屹立不动,如同没有下雨一样。现在的军队或者学校,可能都要认真研究严格纪律的问题。比如学校里面,对于考试作弊者如不能严肃处分,则可能影响全校的学风。 </p><p> 第五个感叹是古代宫廷的游戏,竟然流传保留到今天的穷乡僻壤。书上说到万历和宦官们掷银为戏,他自己做庄家,宦官们把银叶投向地上画出的方形或圆形之中,得中者取得加倍或三倍的偿还,不中者即被没收。回想我小时候,跟玩伴们每天都玩这种游戏,只不过银叶变成现在的硬币,而画出的圆形或方形,我们一律是在地里挖一个小洞,硬币入洞者胜。我读小学的时候,由于玩这种游戏,上课经常迟到,或者下课了继续玩,而忘记回家,回家避免不了又挨骂。我相信现在民间很多土游戏,很多棋类、牌类小游戏,以及一些体育类运动,都是古代宫廷流传下来的。 </p><p> 《万历十五年》讲的虽然是大历史观,研究的是大历史的规律问题,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书中举说的一些细节,一些小故事,得到许多有用的启发。如此,《万历十五年》读起来就不仅是有意思,而且是有教益的了。</p> 正在看 看的出LZ是个注重细节的人,再挖掘挖掘,读后感可以写成《万历十五叹》了 的确是一本好书,很久前读过,我感觉比较悲凉的倒是戚继光那种英雄英雄末路的自觉和无奈 <pre><font face="宋体">好书!</font></pre><pre><font face="宋体">操持那么大个家,能不累吗</font></pre><pre><font face="宋体">看起来表里不一,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可以,但总觉得仅用表里不一概括不合适,容易误人子弟</font></pre><pre><font face="宋体">不喜欢海瑞,不够顾全大局,不是good leader</font></pre><pre><font face="宋体">关于戚继光,同意楼上的</font></pre><pre><font face="宋体">第一次说这么多,是因为太喜欢这本书了,去年看得还记忆犹新</font></pre><pre><font face="宋体">嗯,孙子兵法(怎么跳这来了呵)看看挺好,这些东西好人吸收了可以当个好将领,面后心黑的人学了就是厚黑学了</font></pre><pre><font face="宋体">觉得易中天和王立群的一段对话里,历史中人性是相通的,说的太棒了</font></pre>[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3 2:35:31编辑过] 我读万历的最大的感触就是:看似皇帝一个人的天下,其实是一个集团的天下。 楼主真是有心人啊,我看书向来是粗枝大叶的。。。惭愧惭愧 <p>中国的王朝越到后王权越集中了, 张居正家的命运只能说政治斗争太残酷了, 很难接受一个中兴功臣的子孙竞无善终.</p> <p>我最近也刚刚看完《万历十五年》不过和LZ感受不同的是黄仁宇先生所说的“阴阳之说“。比如海瑞同志就是一个至阳之人,眼里融不进一粒沙子,以己个人之力同复杂的社会进行抗争。但是终究无法与庞大的社会制度和已经形成的文官阶层进行抗衡,所以也只落得个“志大才疏”的声名罢了。所以这位“古怪的模范官僚”推行了一系列看似至圣至贤的改革措施,如督抚条约、农田改革等等,最终只不过是一纸空谈罢了。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经常在想:我们社会诚然是需要向海瑞这种清正廉洁的好官,但是如果只知阳,而不识阴,更不懂得阴阳调和,善用“阴”为“阳”的官,充其量也只是个理想注意者,也终究是无法真正为老百姓做出些事情的。也许,知行合一,比好人更好,比坏人还坏,内心坚信理想,行为游刃有余于各色人等之间,才是真正的道理吧。</p><p></p> <p>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同情张居正。如果张居正没有死,他的改革成功了,也许中国的历史会不一样了。</p><p>也许会从明朝开始兴旺,那时也正差不多世界上大国崛起的时候啊。</p><p>我们今天只是在追赶,追赶......</p>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