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haitao 发表于 2003-7-4 10:32:00

跨市场资本大挪移

跨市场资本大挪移——跨境多地上市 驱动资本运营与产业整合



  许多民企都认识到买壳的杠杆作用甚至要强于直接上市。而玩杠杆的资金链一旦断裂,其对市场的冲击和对民企自身品牌的打击就无法估量。
  □本报记者 于凌波 文 官兵/图 春雨/摄
  多一个资本通道多一条路。无论是顾雏军将美菱收入囊中———格林柯尔系大局初定的正面消息,还是农凯系的多米诺骨牌状崩盘,近期最受瞩目的两大事件实际都在展示一个重要的画面:多地上市公司的拥有者就像一个娴熟的杂技师,可以像玩锅盖游戏般进行资本腾挪和产业整合,只要资金链条不断,他不介意自己手中是否少一个锅盖。大陆与香港资本市场联动的这种甜头已使不少两地企业跃跃欲试。
  资金链就像一条地上河
  “多地上市实际上是正常的市场选择。哪个资本市场交易活跃、融资丰沛,自然就会吸引更多的企业驻足。目前这些多地运作的民营上市公司的收构模式本身基本上并不存在不合法之处,关键是收购资金从何而来比较玄妙。而且其资本链就像一条地上河。随时有决口的可能。”第一创业证券收购兼并总部董事梁柱分析说。
  还有多家券商分析人士一致认为,利用多地上市公司进行产业布局,自然无可厚非。但值得注意的是,利用资本联动可以使境内外上市公司间的财务安排更容易。比如为了其中一家上市公司的利润需要,利用关联交易和设置第三方公司来确保制造利润。周正毅就是利用农凯集团及其相关公司之间相互开增值税发票来虚构业务收入,同时还与相关企业开出没有真实交易基础的商业承兑汇票以制造现金流,在粉饰太平的基础上,其旗下各公司之间以担保与反担保向金融机构取得大量贷款。而有了这些钱又用于收购上市公司和炒作股票,进一步增加自身在资本市场上的筹码,从而更加取信于银行和大众。而内地和香港两地均有上市公司的格局使其操作更加灵活。
  许多国内民企已深谙两地市场不同的游戏规则。据说,周正毅就曾扬言,香港资本市场的玩法和内地市场的玩法不同,内地是上市公司越小越好玩,香港是公司越大越好玩。2002年初其收购两家香港上市公司盈荣集团(01104)和建联通(00067)控股权并更名为上海商贸控股和上海地产控股时,就动用了20亿港元的大手笔。而现在被揭露的事实是,其在收购商贸控股后,随即将所持44.1%股权抵押给一家证券公司用于融资。而收购上海地产则是通过一家财务机构取得银行贷款所为,随后就将收购所得股权抵押给该财务机构。
  可见,许多民企都认识到买壳的杠杆作用甚至要强于直接上市。而玩杠杆的资金链一旦断裂,其对市场的冲击和对民企自身品牌的打击就无法估量。
  民企曲线救国的A股理想
  据称,目前最热衷于采取各种模式收购A股的正是在港拥有上市公司的国内民营企业。其两地运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先赴港争取上市公司身份再返内地解决产业战略整合和融资难题。
  “许多内地民企实际上只关注上市门槛比较低的香港股市能否给自己一个上市公司的牌子,他们对融资多少不抱奢望。”曾保荐十余家内地民企赴港上市的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去年在香港创业板融资超过5000万港元的民企极少,而融资1000—2000万元的则非常普遍。但香港上市公司的名声有利于其在内地的产业运作。
  相对香港平均只有7—8倍的市盈率水平,国内普遍高达18—20倍的市盈率自然有无限的吸引力。许多精于资本运作的国内企业已将香港和内地股市视为一个整体。而因国内上市无门而转向香港股市的国内民企最谙其中的运作之道。权衡时间和成本之后,返回A股市场融资被视为最合算的生意。
  而收购A股公司除了融资驱动之外,另一动因是产业战略整合的需要。许多国内民企虽然目前所处的行业有较强的财富效应,但行业生命周期有限,因此必须借助并购在构筑另一个资本平台的同时完成产业转换或产业链拓展。顾雏军及其格林柯尔控股近两年的运作就是一种利用资本棋子完成产业布局的方式,目前他旗下已拥有香港格林柯尔、美菱电器以及ST科龙三家上市公司,同时ST科龙还是华意压缩的第二大股东。这种布局不仅会产生产业协同效应,还有助于全局的资产规划。
  月前,威远生化第一大股东威远集团的出资人石家庄市国资办将其持有的威远集团国家股权一次性分别转让给新奥集团和新奥投资。新奥集团旗下新奥燃气控股有限公司早在2001年5月就香港创业板上市,2002年6月3日,该公司又转入香港主板。此次,新奥集团借“威远生化”之壳,实现了自己的A股理想。多地上市,特别营建A股收购平台,以完成国内同业整合是众多民企的目标。
  香港本地公司垂涎A股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深港一脉的上市公司很多,但过去很少有香港纯本地上市公司收购国内A股公司,更多的是许多H股公司因与国内市场联系密切,懂得如何操作,才会热衷构建一个A股平台。现在香港本地上市公司实际已逐渐体会在大陆拥有上市公司的好处,并蠢蠢欲动。
  据悉,香港上市公司国中控股主席张扬曾透露,国中控股将通过并购方式,扩展环保水务及城市建设两大核心业务,重点在内地物色A股公司投资,借此做为日后收购的平台。有消息称,国中控股目前已有数个A股收购目标,但还未最后确定。据悉,国中控股此次收购的A股公司,目标是要拥有30亿人民币的融资能力,以作为未来收购及扩展的平台。
  看好外资并购机会,致力于促进港资公司并购A股的香港高成资本公司有关负责人指出:“外资并购放开之后,香港上市公司会借地利之便再回内地收购A股,这其中存在很大的套利空间。”港资上市公司并购A股公司后,只需注入相应盈利的资产,可以为在A股市场再融资打下基础,利用增发和配股溢价大幅提高每股净资产值,从而实现股权增值。另外,境外上市公司本身的股价也会因母子贵,而产生增值效应。
  该人士还强调,收购A股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香港上市公司还有一条融资捷径,那就是可以向国内金融机构进行质押贷款,用于投资或拓展其它业务,在大陆通过不多的股权投资实际上实现了四两拔千斤的效果。这一点被很多港资上市公司所看重。
  但多地上市的企业接连出事的现实显示:监管真空始终存在。但多地上市已渐成潮流,如何消除这些监管空白已成为境内外监管机构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链 接
  红筹也瞄准A股
  近日,香港红筹股公司华润创业借全资拥有的华润轻纺以1.63亿元现金向大股东收购A股上市公司华润锦华51%的股权,华润锦华也将成为自去年11月向外资转让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有关通知出台后,首家由外企绝对控股的内地上市公司。
  华润锦华2002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净利润为1315万元,每股盈利0.10元,收购价则为每股2.473元,相当于24倍市盈率,这与香港中资股平均15倍的市盈率相比明显偏高。
  同在中国华润屋檐下的两家企业为何要大费周折地进行股权转让, 据说华润方面的解释是“收购华润锦华将为华创纺织业务的整合、日后收购兼并及集资,提供了理想的平台。收购完成后,华创将成为内地第三大纺织商。”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华创收购华润锦华在外资收购方面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近年来,随着内地业务逐渐扩大,不少境外中资企业纷纷分拆业务到内地上市,如上海实业、北京控股等;另外也有企业有意在内地发行A股或发行CDR。但从目前情况看,发行A股难度较大,发行CDR仍未出现重大突破。而向外资转让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通知的出台为外资并购提供了条件,中资企业境内买壳上市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买壳上市为中资企业日后再融资作了很好的铺垫。相比之下,A股的高市盈率更有利于上市公司募集到大笔发展资金。有关券商指出,实际上华润锦华的年盈利仅有1000多万元,此次收购对华创的盈利意义不大,更重要的是取得在A股市场集资的机会。而另有分析人士强调:红筹股内地买壳更多是从资源整合这一角度切入,通过收购或买壳上市,整合集团的产业布局,实现资产的区域性有序分布。 (华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跨市场资本大挪移